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6921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64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郭文亮教授 2006年5月,本人简介,郭文亮,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著有水与舟关系的现代诠释论“文革”中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导论、加入WTO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等论著40余篇、部,连续两届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联系方式:84036995(H)、84113183(O); ,绪 论,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科学研究社会主义的意义与概况 三、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与要求 四、课程成绩 五、参考书目,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

2、对象与内容(What) 1研究对象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渊源:作为一个名词,“社会主义”一词来源古代拉丁文,原意为“同志”“同伴”。18世纪时,德、意等国出现这个词时指人的“社会性”。到19世纪3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把“社会主义”一词用于他们向往的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理想社会。从此,它就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的名称。,(2)定义:社会主义既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也包括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 社会主义理论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的,它是马、恩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主

3、义理论是指马恩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狭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马恩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所使用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狭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研究改变(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从研究对象来说,它所研究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而且还有资本主义,它是以这两个社会形态为研究客体(其中包括过渡时期)。 从研究内容来说,它是研究一般规律。所谓一般规律即基本规律,也就是从宏观上、总体上探讨改变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道路和方式等。,(3)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与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

4、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即“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从政治制度层面来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从经济制度层面来看:公有制、按劳分配(进入共产主义后按需分配); 从物质文明层面来看:生产力高度发达; 从精神文明层面来看:高度民主、高度文明。,(4)相关概念: 空想社会主义(马恩以前的社会主义)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斯大林在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 西方资本主义,2学习内容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讲 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二讲 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

5、实践的发展 第三讲 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从形成到终结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2)原著选读共6篇 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列宁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邓小平南巡讲话; 江泽民的中共十六大报告。,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与概况(why ) 1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 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猫论”)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 无记名问卷调查:1、有必要;2、可有可无;3、无必要。为什么? 03级法学院硕士生调查结果:46%的人认为有必要;30%的人认为无必要;24

6、%的人认为可有可无。,第一,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目标,而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第二,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澄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认识(左的和右的);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排斥与崇拜、借鉴与抵制),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培养独立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第四,对学位、直博、评奖、就业的影响。,2国内外社会主义研究概况 国内:改革开放前:规模大、质量差;改革后:规模小、质量高。 基地:中央党校,社科院,中央编译局,华中师大、山大。 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社科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联部)、社会主义研究(华师

7、)等。 研究重点:对社会主义反思(苏东解体的原因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外:经久不衰(左、中、右) 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多,但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仅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名著提要(上、中、下卷)介绍,二战以来国外各种学派的成名作、代表作就266部之多。,三、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与要求(How) 1、思想上重视,心理上不带偏见。 2、解放思想,坚持原则;独立思考,辨证分析。 3、认真阅读和钻研一点马列经典原著。 4、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不得无故迟到、旷课。,四、课程成绩 1、科社成绩(70%) 成绩构成:平时学习20分(出勤、讨论);考试50分 考试方式:统一当堂考试 2、原著选读

8、成绩(30%) 要求: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抄袭以不及格论处);字数5千字左右,交打印稿。,五、参考书目 1、钟明华、叶启绩、郭文亮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 2、杨春贵主编:“四个如何认识”学习读本,中央党校社2000.11 3、周尚文等著:社会主义15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 4、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上、下),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1 5、中共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7 6、(苏)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下一讲:社会主义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里面

9、有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里面有空想”这一说法? 2、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第一讲:社会主义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本讲学习要点: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二、马恩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三、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与发展 在古代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思想家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其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在古代外国,也出现过阿莫斯、霍齐亚和柏拉图等思想家,他们都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

10、的理想社会。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没有暴力冲突,没有贫富对立,没有剥削压迫,实行财产公有,确立公正原则。,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后,一方面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残酷竞争、阶级对立和两极分化等。因此,不少思想家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各种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从1516年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在这300多年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16到17世纪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为代表的平均的

11、空想社会主义; (3)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评价 以上空想主义者的学说虽然各有特色,他们的理想社会叫法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在他们所设计的理想社会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实行按计划生产,按需分配。生产目的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最高权力属于全体成员大会,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具体来说,他们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杰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主要贡献 第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第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

12、才的预测。,(2)历史局限性 第一,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他们虽然同情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却看不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第三,他们痛斥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为未来社会设计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却找不到一条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二、马恩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1、唯物史观的创立 1844年9月,马恩合写了第一部重要著作神圣家族,在与青年黑格尔派斗争中,批判和改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845年又合写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于此同时,马还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

13、作,这几篇经典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同法国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中,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是马克思写的哲学的贫困和雇用劳动和资本,特别是后来的资本论。 正是马恩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第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指出了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三、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

14、社会主义原理 (一)学习研究意义: 1、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祥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百科全书)。 2、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100本书之一;宣言发表150周年时排名伦敦畅销书榜首) 3、过去对宣言的误读,(二)基本原理 宣言的内容包括各种版本的序言、引言和四章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无产阶级必须用各种手段推翻资产阶级,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 第三,为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 第四,为了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

15、利,还必须建立无产者的国际联盟、工农联盟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统一战线)。 第五,过渡时期结束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三)探讨宣言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1、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不是?为什么?)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不对?是阶级斗争还是科学技术?) 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斗争(有不有?怎样进行阶级斗争?),2、关于消灭私有制的问题 应不应消灭? 能不能消灭? 消灭什么样的私有制? 怎样消灭?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自由问题 什么是民主与自由? 社会主义社会应不应该有民主与自由? 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16、展的条件”?,讨论 1、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里面有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里面有空想”这一说法? “空想社会主义里面有科学”?(略) “科学社会主义里面有空想”?(重点),第二,它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对科技和管理者的劳动和收入的评价;私人企业主的入党。 第三,它是一个争议颇多的学术问题:从过去到现在;从马克思主义到非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界到社会上。,2、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第一,它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价值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简介几个主要理论观点 (1)一切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说; (2)一切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说; (3)肯定其“革命性”,但

17、否定其“科学性”; (4)过去是正确的,现在不正确了; (5)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区别开来; (6)重新认识,深化研究。,几个相关概念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行为或过程(贩毒、造假不叫劳动)。劳动可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这里主要指抽象劳动。 价值:指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劳动。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里主要指交换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中,主要指产业工人的劳动。(C+V+M=P),下一讲:社会主义学说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思考题: 1、如何正确评价马恩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学说? 2、相对落后国家

18、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怎样坚持和发展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二讲 社会主义学说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本讲学习要点: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学说; 二、列宁对马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学说的突破; 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所引起的 争论与思考 四、列宁晚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与理论 思考。,第二讲 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马恩关于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学说 马恩的基本观点:马恩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后,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马恩的依据:(1)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2)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

19、带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马恩的跨越理论(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 对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不发达国家,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呢?马恩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们同时又指出,这些国家要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要一个条件,就是只有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才有可能。,马克思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晚年撰写资本论第三卷期间,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预期模式发生革命。 与此同时,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了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与其早期不同的特征。根据资本的私人性越来越少,而社会性越来越多的新特征

20、,马恩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 “社会财产大工业生产股份公司现代社会主义”。,二、列宁对马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学说的突破 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恩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新观点,而且是在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列宁在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认为: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造成了发达国家更加发达,落后国家更加落后。落后国家遭受的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另一方面,在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于陷入了改良主义泥潭,革命热情已经锐减。,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

21、所引起的争论与思考 争论:关于不发达国家能不能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普列汉诺夫、考茨基;“失败论”、“原罪论”、“补课论”)。 思考: (1)马恩与列宁的观点哪一种更正确? (2)欧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当时是否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 (3)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的失误?,四、列宁晚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与理论思考 1、初步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春至1920年底,苏联进入了三年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实行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

22、余粮收集制;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以迫使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评价(过去和现在理论界的两种不同看法)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一方面是战争环境的特殊需要,为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击败武装干涉者,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同党的领导者的指导思想有关,即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基础上,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 从1921年春开始,列宁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其主要内容是: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恢复贸易自由;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

23、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善俄国的经济形势,而且也反映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思考。,2、理论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过渡 在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挫折的实践之后,他明确断定:“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使列宁重新思考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反思说“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是错了。他提出:“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一条通道,都需要有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这样一个过渡,一个漫长而

24、复杂的过渡”。,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列宁主张以国家资本主义来克服小生产落后状况,他认为,私人资本主义比私人小生产进步,在落后国家尤其如此。从生产进步角度看,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大大高于俄国现时的经济。因此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入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关于商品经济 列宁晚年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不可能像马恩设想的那样消灭商业,因为经济上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并存,而且大工业暂时无法满足用以向农民交换的产品,所以只能让私人小工业补充向农民提供的产品 。列宁据此提出“商业化原则”,认为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他多次号召革命党人要学会做

25、生意,“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列宁虽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但他恢复商业、恢复货币,实际上默认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必要性。,关于民主政治 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说过:“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包括两个意思: 其一,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 其二,胜利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 为此,列宁提出了许多科学的设想和具体措施,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关于党内民主与监督 一是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代表大会常任制及功能与地位 二是独立权威

26、的权力监督机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功能与地位,下一讲: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从形成到终结 思考题: 1、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功过是非? 2、怎样看待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 3、苏东解体的根本原因与深刻教训是什么? 4、怎样认识苏东解体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第二讲 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从形成到终结 本讲学习要点: 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改革; 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 重点讨论苏东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苏东解体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一、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形成 1、模式、传统模式、社会主义传统模式 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

27、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词典)。 所谓传统模式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标准样式。 所谓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主要是指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斯大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又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模式与制度的关系: 相当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2、苏联模式的形成(19281953) 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产生和形成是在斯大林领导期间。在列宁逝世后的最初几年里,尽管党内对列宁晚年提出的一些新政策,尤其是新经济政策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斯大林基本上坚持了列宁的新政策。 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党内斗争中斯大林个人权力的巩固,斯大林逐步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的思想。从20年代末到50

28、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就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即“斯大林模式”。,3、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其次,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第三,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2)政治上: 第一,过(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二,共产党独掌政权。 第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第四,逆向、一维的权力监督机制。 第五,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 。,(3)文化上: 第一,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 第二,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把学术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推动

29、学术文化的发展。 第四,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4、苏联模式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国际因素: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而孤立无援。 经济因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历史因素:革命前的俄国是具有专制主义政治传统的国家,列宁多次称其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5、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1)作用: 历史功绩 第一,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现。,第三,为赢得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榜样和支持。 第

30、五,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第六,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严重弊端: 第一,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的计划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第二,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第三,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2)产生弊端的原因: 客观上讲,一是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二是缺乏经验。 主观上讲,一是思维方式上教条

31、主义地对待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政治制度上缺乏监督制约;三是斯大林的专断个性;四是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五是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急于过渡。,(3)国际影响: 苏联模式不仅影响了苏联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影响了几乎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最终导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走了一段很大的弯路,其失误的性质和形式几乎都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从而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觉。 总的评价:正是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这些严重弊端,极大地玷污了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声誉。实践证明,苏联这种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不仅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更不是一种好的

32、选择。总之,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二、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改革 1、改革的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完善需要一个不断调整、改革的过程。 第二,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模式。 第三,不同的国情,需要不同的模式。 第四,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和实践效果说明,不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发展前途。,2、改革的历史过程 (1)改革的起步阶段(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 (2)改革的缓慢发展阶段(60年代中至80年代中) (3)苏东改革导致剧变阶段(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 (4)中国等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79至现在),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 1、苏东剧变 (1

33、)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 经过: 19891990年,在西方和平演变和苏联错误改革的双重影响与冲击下,仅仅两年左右时间,东欧各国就普遍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这些国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一是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着经济上、政治上的严重困难,可一时又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出路,这时党内外出现了反对派(波兰的团结工会);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影响下,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三是执政党不断向反对派让步,并最终同意进行竞选,致使反对派夺取政权。,评价: 东欧各国发生的剧变,已不是一般的体制改革,而是发展方向的改变,也不是一般的政权更迭,而是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其一,共产党的地位和性

34、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二,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三,明确提出经济私有化,公有制不复存在。 其四,在外交方面奉行亲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不断加强与欧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联系。,(2)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发生于1991年的“8.19”事件,但根源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步,取消共产党法定的领导地位。 第二步,实行多党制。 第三步,“8.19”事件的发生。,2、苏东解体的原因 外部因素: 首先是西方长期推行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其次是在国际上与美国进行长期的军备竞赛(美国抛出的的星球大战阴谋,导致苏联军费激增,每年的军费达国家预算的1/4)。,内部因素

35、: 首先是表层原因,即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改革路线和策略(激进的而不是渐进的,重政治体制改革轻经济体制改革)。 其次是深层原因,即苏联自20年代末形成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导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未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第三是社会主义历史不长,社会主义经验不足。,3、 苏东解体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重大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苏东剧变也不例外。 苏东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东解体之后,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

36、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苏东解体的教训 第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对待别国的经验和模式,任何照搬照抄只能给革命和建设带来惨重的损失。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的产生与蔓延,是执政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五,必须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分清功过是非,正确地总结经验教

37、训。 第六,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原则。 第七,必须正确处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又要抵制和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盲目排外和全盘吸收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 第八,必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既要坚持民主团结,民族平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又要反对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分裂国家,反对社会主义。,5、苏东解体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苏东解体无疑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损失(九国垮台变质),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

38、信仰和追求,也给中国等还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增加了困难; 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弊端,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汲取了苏东改革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苏联模式弊端的彻底暴露,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的普遍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下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思考与讨论题: 1、毛泽东在成功地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为什么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却犯了严重失误? 2、怎样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

39、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本讲学习要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讨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科学的设想 早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这一具体国情,提出了先发展新民主主义,待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 毛泽东等人的这种认识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

40、求呢?,2、突然的改变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突然明确提出:我们现在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转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原来的设想。 毛泽东为什么突然决定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呢? 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一段历史时的疑点和难点,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合力作用促成的。 从国内情况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从国际情况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与封锁,而以苏联为首

41、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斯大林要求中国早日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压力,这些都对毛泽东决定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了催化剂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毛泽东主观认识上的因素。 一是他对马恩和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尤其对列宁晚年强调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很成熟,基本上还停留在教条式的理解上。相反毛泽东早年所进行过“新村”之类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他还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是在对待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上存在着简单接受和简单排斥的倾向。这些也对毛

42、泽东决定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早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3、初步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短短三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就把旧中国已经到了崩溃边沿的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发展的水平,并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43、主义改造。 虽然在这次改造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主要是1955年夏季后,三大改造中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以及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给科学社会主义造成了一些后遗症。但总体来说,通过三大改造,使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对生产力的冲击和损失,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在进行三大改造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和帮助下,提前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1953年到19

44、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科学社会主义初期,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包围封锁的国际背景和我们自己又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经验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和经验。这种照搬虽然有其历史原因,而且在当时也是比较成功的,但的确也产生了一些后遗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9月,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派兵侵入朝鲜,并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界,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在新中国立足未稳、百废待兴的艰难情况下,我国党和政府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经过中朝两国人民近3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迫使

45、美、李集团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从而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并大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4、可贵的探索 1956年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与思考。在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重要成果: 一是论十大关系,二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重要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了初步

46、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在经济上: 首先是正确处理各个产业部门的关系,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按农、轻、重秩序协调发展; 其次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调在中央领导下,适当扩大地方的权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三是在所有制问题上,提出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第四是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在政治上: 首先是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民主集中制。 其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强调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第三是正确处理与党外

47、人士的关系,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思想文化上: 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又为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发表了要“百家争鸣”的意见。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总之,三大改造完成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展开之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科学社会主义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些理论和政策,虽然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但已经触及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从本国的国

48、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实践和良好开端。,5、严重的失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尤其是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开始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发生了严重的失误。 毛泽东的失误主要有三个:一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二是经济建设中的急于求成、急于过渡。三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化。,(1)建国初期的毛泽东的“左”倾错误的萌芽: 文坛三公案: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所有制改造:1952年6月决定提前进入社会主义、1955年夏天决定加快农业合作化运动。,(2)毛泽东

49、“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1957年的反右斗争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 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 60年代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运动 1964年开展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像毛泽东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成功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为什么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却发生了严重失误呢?尤其是在苏东各国科学社会主义中已明显暴露出各种严重弊端并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后,为什么又重蹈他们的覆辙?这其中的原因与教训值得我们深刻思考。(联系革命导师的晚年现象),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 第二,必须尊重科学知识,遵守客观规律,反对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