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77813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23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管理心理学(校长培训).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校管理心理学 祁门一中张进球 2011年8月,自我介绍,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学历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法专业本科学历 中国法学会会员 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会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县教育局副局长、一中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 祁门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内容提要,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学校管理个体心理 第三篇 学校管理群体心理 第四篇 学校管理组织心理,第一篇 绪论,学校管理科学化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是学校管理心理学。因为,没有对学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分析与把握,就不可能有对学校成员的深刻理解与合理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学校

2、兴旺发达。正因为如此,一切有远见的学校管理者,都把学习、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以期由理论上的博览精通,达实践上的左右逢源 。,第一章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体系 第三节 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第一节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工业心理学开先河 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二)人际关系学奠基础 梅奥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理论) (三)管理心理学成学科 黎维特管理心理学(1958),(四)管理心理学现代大发展 1、雪恩的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动人假设、复杂人

3、假设。 2、苏联季托夫管理心理学(1979) 3、中国肖孝嵘人事心理学(1944),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闵斯特伯格认为心理技术学应该运用到教育领域 2、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 3、琼斯学校管理和心理 4、苏联沙库罗夫学校管理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5、中国是率先使用“学校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国家,第二节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体系,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管理心理现象与规律。 1、不研究学校管理本身,而非学校管理学; 2、不研究学校中“一般的”和“教育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非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 3、不研究“普通”管理心理问题,而非普通管理心理学

4、或管理心理学。,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和挫伤的关系问题 1、激励和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本的心理问题 它是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 求激励、避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基本的群体心态,2、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 3、激励与挫伤是稳定地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大致体系 1、基础理论:激励与挫伤 2、个体心理范畴:需要、动机、感情、态度 3、群体心理:以群体规范程度为标准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群体成员为标准分为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4、学校管理组织心理,第三节 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一、

5、学校管理心理学方法论 1、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 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和控制原理,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3、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4、测验法 5、个案法,第二章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激励理论 第二节 挫伤理论,第一节 激励理论,一、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 (一)强化理论 1、理论来源: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

6、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2、基本观点: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并得到强化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否则,就会削弱和消失,3、评价 积极意义:突出了强化的激励作用 局限:理论来源于动物实验,对人的复杂性以及激励人的因素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二)双因素理论 1、理论来源: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激励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保健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属的人际关系、与伙伴

7、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2、基本观点:当激励因素存在,并且在工作情境中处于肯定状态时,职工会获得满意感;当激励因素缺失或处于否定状态时,职工不会获得满意感。 当保健因素缺乏、不足,或在工作情境中处于否定状态时,职工会获得不满意感;当保健因素存在、充分,并处于肯定状态时,职工不会获得不满意感。,缺乏激励因素或否定的激励因素不会导致职工的不满意感。同样,充分的保健因素或肯定的保健因素不会导致职工的满意感。 存在并处于肯定状态的激励因素会使职工更加努力,而充分并处于肯定状态的保健因素不会使职工更加努力。 缺乏激励因素或处于否定状态的激励因素会导致职工减少努力,而不充分的或处于否定状态的保健因素不会导致

8、职工减少努力。,3、评价 积极意义: (1)甄别并发现了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魅力、发展可能性等富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为人们选择激励手段、制定激励策略提供了参照; (2)肯定了保健因素在维持人们积极性方面的基础作用,使人们懂得了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的道理; (3)在肯定物质因素对保护人们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突出了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对于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局限性 (1)主观性强 (2)忽视了两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发挥不同作用的可能性以及两种因素功能的相互转化。,(三)期望理论(略) (四)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发表对

9、于公平的理解、在社会交换中不公平,从而创立了公平理论。 1、主要观点 (1)公平感:人们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A、人们对报酬是否满足在较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仅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报酬相对值的影响。 B、公平通常令人心情舒畅,焕发工作热情;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 A、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 B、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 C、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 D、要求改变他人的投入 E、自我消除不公平感,2、

10、评价 (1)公平可以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它难以激励人们; (2)公平的主观色彩很浓,可操作性不强; (3)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感也是激励人们的力量。,(五)归因理论(略) (六)综合激励理论(略),二、国内关于激励问题的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创立的同步激励理论 基本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只要将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机综合、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二)c型激励理论: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总结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基本观点: 1、领导、组织对职工关心,尽量满足职工的五种基本需要; 2、通过教育、启发

11、、引导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加速最高层次需要的形成。,三、“全面激励”理论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熊川武认为,作为一个系统,激励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因素: 1、人,即激励的主体和客体; 2、时空,即激励过程和相应环境; 3、方式和内容。,(一)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 1、他励 2、自励 3、互励,(二)全程激励:即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使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三)全素激励: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第二节 挫伤理论,一、当代流行的几种挫伤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挫伤理论 (二)“挫伤侵犯”理论 (三)

12、攻击线索理论 (四)abc理论,二、学校挫伤现象研究 (一)挫伤的意义:挫伤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挫伤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实际上,它是人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是名词意义上的挫伤。作为动词使用的挫伤,主要是指阻碍人的需要的满足,造成心理创伤的过程。,(二)学校挫伤的主要类型 1、物致挫伤与人为挫伤 2、有意挫伤与无意挫伤 3、显性挫伤与隐性挫伤 4、自我挫伤与他人挫伤 5、事业挫伤、人缘挫伤和环境挫伤,(三)学校人为挫伤机制 挫伤要素:挫伤主体、挫伤客体和挫伤手段。 (四)学校人为挫伤的原因分析 1、挫伤主体的主观原因:认识能力、不

13、良品行。 2、挫伤客体的主观原因:认识判断、抱负水平和挫伤忍受力。,(五)挫伤反应:是指挫伤客体在感受挫伤行为的作用后作出的应答。包括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 1、主要的积极反应:理喻、替代、斗争。 2、主要的消极反应:攻击、退缩、固着、屈从、否定、压抑、退却、投射。,(六)挫伤防治策略 1、预防策略:提高学校成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消除有意挫伤;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2、调治策略:情绪发泄、角色扮演、积极劝诫、善用赏罚。,第二篇 学校管理个体心理,在学校中工作与学习的广大成员,文化水平参差,心理能力不同,为人风格迥异,志向抱负殊样。他们的行为方式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内心世界却各有特点。从需要、动

14、机、感情、态度四个方面分析他们富有个性意义的心理特点,是本篇的使命。,第三章 学校成员的需要,第一节 需要概述 第二节 学校成员需要的静态分析 第三节 学校成员需要的动态考察 第四节 利用需要的策略,第一节 需要概述,一、需要的实质 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人的 内部紧张状态。 需要的基本特征:对象性、历史性、动力性,二、需要的种类 (一)勒温的分类:需要和准需要 (二)默里的分类:基本需要和次级需要 (三)马斯洛的分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四)阿尔德弗: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简称ERG需要。 (五)麦克莱兰的需要分类:成就需要、权力需

15、要、合群需要。,第二节 学校成员需要的静态分析,一、中小学生的需要结构 (一)小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二)小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二、大学生的需要结构 1、发展需要 2、尊重需要 3、社交需要 4、贡献需要 5、安全需要 6、生理需要,三、教师的需要结构 主要特点: 1、物质需要的朴实性 2、发展需要的稳定性 3、自尊需要的迫切性 4、成就需要的强烈性,第三节 学校成员需要的动态考察,一、需要结构的变化 (一)生理性需要的变化 (二)社会性需要的变化,二、需要之间的冲突 (一)从内容上看:物质/精神、生理/社会 (二)从性质和条件看

16、:合理/非合理、可能/不可能 (三)从可能上看: 1、自尊/自卑 2、理想/现实 3、敬业/转业,第四节 利用需要的策略,一、树立正确的需要价值观,改变把需要分为低级和高级的不科学认识 二、把握分寸,恰倒好处地满足需要 三、重点发挥主导需要的作用 四、加强正确导向,化解需要冲突,第四章 学校成员的动机,第一节 动机概述 第二节 成就动机理论 第三节 学校成员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一节 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意义:即推动的意思。 影响动机的因素 1、需要 2、兴趣 3、价值观 4、抱负水平,二、动机的分类 1、以需要为根据:生理动机、社会动机 2、以作用范围为根据:一般动机、特殊动机 3、以行为性质

17、为根据:健康动机、病态动机 4、以时间为根据:长期动机、短期动机 5、以意识为根据:意识性动机、无意识动机 6、以强度为根据:主导动机、从属动机 7、以行为领域为根据:工作动机、学习动机,三、动机的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第二节 成就动机理论,(一)麦克莱兰成就动机观 (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观 (三)奥苏伯尔成就动机观,第三节 学校成员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多种因素并用,促成动机 1、充分论证 2、明确目标 3、行动强化 4、改进形象 5、参照影响,二、教师工作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直接工作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加深认识,明了工作意义 2、巧妙安排,使工作多样化 3、

18、因人而异,确定工作难度 4、相对稳定,保证工作完整 5、适当放权,强化工作责任 6、照顾兴趣,增添工作魅力 7、及时反馈,有效调节行为,(二)间接工作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合理利用外加报酬,努力避免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在某些时候,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会降低 。 2、优化工作环境,让教师在美好环境中工作,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性教育 3、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4、及时反馈结果

19、,鞭策学生发奋 5、适当开展竞赛,有效利用奖惩,第五章 学校成员的感情,第一节 感情概述 第二节 感情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 第三节 利用感情进行激励,第一节 感情概述,一、感情的发生机制 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行为的反映。 二、情感和情绪的区别 三、情绪与情感的主要类型 1、情绪: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第二节 感情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一、感情的动力功能 二、感情的启智功能 三、感情的健身功能 四、感情的信号功能,第三节 利用感情进行激励,一、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 二、根据感情的不同特点开展激励 三、转化消极感情,变挫伤为激励,第六章 学校成

20、员的态度,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四节 引导学校成员态度的策略,第一节 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 二、态度的成分:认知、感情、意向 三、态度的性质:对象性、内在性、持久性、工具性 四、不正确的态度偏见 五、态度的表现:语言、感情、行为,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测量 1、李克特量表 2、语义差异量表 二、其他测量 1、自由反应法 2、行为观察法 3、生理反应法,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1、服从 2、同化 3、内化 二、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1、学习理论 2、功能理论 3、认知理

21、论,第四节 引导学校成员态度的策略,一、中介策略 二、潜移策略 三、对话策略,第三篇 学校管理群体心理,学校的活动主要以群体形式进行。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复杂的心理现象直接影响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群体活动的效率。因此,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者必须懂得有关群体的理论,认识学校群体的特殊性质,协调人际关系,引导群体向健康方向发展。,第七章 学校群体,第一节 学校群体概述 第二节 学校群体成员心理 第三节 学校群体活动效率 第四节 学校的非正式群体,第一节 学校群体概述,一、群体定义 广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 狭义: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

22、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二、群体成熟:群体发展到相对高的水平。,三、学校群体的分类 1、以扮演角色为根据:教工群体/学生群体 2、以维系纽带为根据: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以规模为根据:大型群体/小型群体 4、以个体归属为根据:实属群体/参照群体,第二节 学校群体成员心理,一、学校成员之间的认识 (一)认识内容 1、表情 2、行为方式 3、性格 4、人际关系,(二)认识的偏差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刻板印象,二、学校成员的群体适应 (一)模仿 (二)暗示 (三)从众 (四)服从,第三节 学校群体活动效率,一、群体的整体性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压力 (三)群体凝聚力,

23、二、学校群体成员的素质结构 1、同质结构/异质结构 2、静态结构/动态结构 三、学校群体成员情境心理变化 四、学校群体的特点,第四节 学校的非正式群体,一、学校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 (一)心理基础 1、情趣相投 2、经验相当 3、共同目标 (二)时空基础,二、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三、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成员感情比较融洽 (二)共同活动相对协调 (三)内部结构相对稳定,四、学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一)对成员个人的作用 1、补偿作用 2、控制作用 3、同化作用 4、激励作用,(二)对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 (1)参照作用 (2)辅助作用 2、消极作用 (1)抵制变革 (2)传播谣言

24、 (3)结群谋私,五、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利用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二)分类对待非正式群体 1、对积极型:保护、利用,促其成长 2、对中间型:正面引导、热情帮助 3、对消极型:尽力教育、改造,使其迅速转化,转化确有困难的,采取解体的方式解决,第八章 学校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学校人际关系 第三节 学校人际关系调节,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一)是心理关系 (二)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三)以交往为手段 (四)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二、人际关系的形态 (一)亲密形态 (二)互利形态

25、(三)勉强形态 (四)冲突形态,第二节 学校人际关系,一、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教育性 (二)纯洁性 (三)阶段性,二、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 (一)良好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学校成员工作和学习积极性 (二)良好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学校成员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良好学校人际关系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良好学校人际关系是巩固和发展学校组织的保证,三、学校中不同种类人际关系 (一)教师人际关系双重性 1、积极层面 2、消极层面,(二)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朴实、纯净、易变、重师 初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初步分层、小群众生、男女有别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准成人化、注意影响、哥们

26、义气,(三)师生人际关系分析 1、师生人际关系特征 (1)需要互补 (2)交往规范 (3)角色多重 2、师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接触阶段、接近阶段、亲密阶段,第三节 学校人际关系调节,一、测量人际关系,把握实际情况 二、利用人际吸引,密切人际关系 (一)接近吸引 (二)相似吸引 (三)互补吸引 (四)才能吸引 (五)仪表吸引 (六)得失吸引,三、磨练个性品质,增强人格魅力 四、研究人际反应,引导反应趋势 五、疏畅沟通渠道,加深人际情谊,第九章 领导心理,第一节 领导心理概述 第二节 学校领导有效性 第三节 学校领导培训心理,第一节 领导心理概述,一、领导的定义 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

27、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 1、领导是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 2、领导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领导是人际关系与组织关系统一的过程 4、领导是使组织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二、学校领导体制 1、家长制领导体制 2、硬专家领导体制 3、软专家领导体制 4、集团式领导体制,第二节 学校领导有效性,一、领导有效性理论 (一)领导素质理论 1、传统素质理论 2、现代素质理论 (二)领导行为理论 1、关心人与抓组织的领导行为倾向理论 2、管理方格理论 3、pm领导行为理论,(三)领导情境理论 1、菲德勒权变理论 2、道路目标理论 3、情境领导理论 4、参与决策领导理论

28、5、领导“连续体”理论 6、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7、领导风格抉择理论,二、学校领导的有效性 (一)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 1、概念:影响力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的能力。 2、学校领导者影响力构成 (1)权力性影响力:传统、职位、资历因素 (2)自然性影响力:品格、能力、知识、感情,(二)学校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1、集权式 2、参与式 3、放权式,(三)学校领导集体团结一致的心理基础 1、认识基础:对人、权、利的认识 2、感情基础:真诚相待,以情感人;忍让克制,以身作则;勇担责任,不揽功诿过。 3、个性基础,第三节 学校领导培训心理,一、正确看待经验在领导有效性中的作用 二、培训学校领导的

29、基本方法 (一)成就动机培训方法 (二)领导适应培训方法 (三)敏感性训练法 (四)交往风格类型鉴定法 (五)案例分析培训法,第十章 教师心理,第一节 教师素质与教育效能 第二节 教师培训心理 第三节 教师工作考核与工作变迁心理,第一节 教师素质与教育效能,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教育效能即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效果。 一、教师性格与教育效能 二、教师的认知风格与教育效能 三、教师的价值观与教育效能,第二节 教师培训心理,一、成熟理论 二、教师成熟观 三、教师培训的心理意义 1、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2、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 3、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4、帮助教师协调

30、人际关系,第三节 教师工作考核与工作变迁心理,一、工作考核的心理分析 (一)教师面对考核的心理:服从、抵制 (二)消除抵制考核心理的举措 1、在考核标准方面:消除考核标准中的矛盾因素;尽量杜绝考核的偏颇因素;保持考核标准的相对稳定;让考核标准切合实际。 2、在考核方法方面:配对比较法、行为参照法、成功考核法、关键事件法,3、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值得注意的心理现象 (1)通知说服 (2)通知倾听 (3)解决问题法 二、工作变迁的心理分析 1、依组变迁 2、依己变迁,第十一章 学生心理,第一节 学生心理异常与调节 第二节 学生问题行为与矫正,第一节 学生心理异常与调节,一、心理异常概述 (一)定义:

31、所谓心理异常是指偏离常模的稳定的消极的心理现象。 1、失常性 2、稳定性 3、消极性,(二)心理异常的判断 1、科学判断 2、经验判断 (三)心理异常现象 1、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感知异常、记忆异常、思维异常、感情异常、意志异常、行为异常,2、青春期学生的主要心理异常现象:神经衰弱、强迫性神症、抑郁性神经症、社交恐惧症、人格异常 二、心理异常的成因 (一)学生方面:自主与服从的矛盾、生理与心理的矛盾、心理诸要素的矛盾 (二)现实社会原因:升学竞争的压力、环境因素、价值观的变化,三、心理异常的调节 (一)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 (二)心理辅导的主要原则:教育、平等、保密 (三)心理辅导的基本步骤,第

32、二节 学生问题行为与矫正,一、问题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矫正 (一)基本程序 (二)技术:塑造、消退、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模仿、惩罚、刺激控制 (三)自我矫正:画出靶子行为图、画出情境图、砸碎链环、设立中介目标、自我奖赏,第四篇 学校管理组织心理,作为组织,学校与自己怀抱的各种群体(即便是正式群体)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形式上,又表现在内容上。这就决定了学校组织有不同于群体的心理。而探讨学校组织的心理并发现其规律,对调动学校成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人为的挫伤甚为有益。因此,研究学校组织心理的特殊性,以及营造学校组织的良好氛围等便成了本篇的任务。,第十二章 学校组织心理,第一节 学校组织

33、概述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氛围 第三节 学校组织冲突与对策 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第一节 学校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定义:组织既有名词意义的,又有动词意义的。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以权、责、利维系的社会成员实体。作为动词的组织是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财、物、时空等之间关系的过程。 学校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实体: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二、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心理功能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学校各部门的联系方式。 1、学校组织的管理结构 (1)决策层 (2)协调层 (3)操作层,2、学校组织的职权结构 (1)直线职权

34、(2)参谋职权 (3)职能职权 3、学校组织的角色结构 (1)角色的意义:是一种身份 (2)角色结构,(二)学校组织的心理功能 1、凝聚作用 2、激励作用 3、启迪作用 4、除弊作用,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氛围,一、学校组织氛围的建设 (一)建设步骤:了解、诊断、预后、处方、评价 (二)建设内容:校风建设,第三节 学校组织冲突与对策,一、正确认识学校组织冲突 (一)潜势冲突 (二)现实冲突 二、解决学校组织冲突的策略,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容 1、组织结构 2、技术行为 3、成员素质,二、阻碍学校组织变革的心理及矫正措施 (一)心理:保守心理、畏惧心理、习惯心理、抵制心理 (二)措施:消除不良心理、形成一致心态、达到平衡心理、承受力大体一致、消除抵制心理、必要心理训练,参考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校管理心理学,熊川武主编,1996年8月第一版。,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