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96440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30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赵丽华,自 我 介 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 主要承担的课程有: 主修课程: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和研究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 选修课程: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联系方式:6999382;13546377610 欢迎大家参与教学活动。,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课的目的,首先,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能够进一步使我们对如何进行文化交往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

2、选择。 其次,这种比较还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次,这种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最后,这种比较还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种借鉴。,总论,一、文化的定义 什么叫“文化”,“文化”是叫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由于其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历来对“文化”这一词语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最早见于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伦常,这里把“天文”与“人文”作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要求治

3、理国家的当权者,既要掌握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又要把握社会中的人伦纲常。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化”已含有“文明教化”的含义。,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基本含义是指耕作,以后引申出居住、动植物培育等意义,这种含义,至今仍在“农业”和“园艺”中保存着,英语、法语中的“文化”均写作Culture,皆由拉丁语Cultura演化而来,都是指物质生活。直到16世纪初,牛津词典才把“文化”一词赋予人文的含义,使这一词汇方有了人文精神的意义,这与中国文化一开始在该词使用时,就巳含有了精神和人文的指向是不尽相同的。,以上定义,对中国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中国当代学者采纳最多的则是辞海对文化的界定

4、: “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大小是不同的,广义的“文化”是从人的本质这一命题上进行界定的,成为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文化则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形态。,二、文化的结构和分类,关于文化的分类,在学术界有着多种观点,基本类型有: “两分说,指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文化与精神观念文化。 “三分说”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类。 “四分说”把文化分成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观念四类。 还有的学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社会关

5、系、精神、艺术、符号、风俗习惯等六个层面,即“六分说”。,文化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类:物质生产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构成的生产力,以及满足人类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消费资料,它是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的成果,蕴涵着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因素,但主要的还是显示事物的实体性质,是构成人类 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精神观念文化由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构成,它是文化的精神内核。,三、文化的特性,1、地域

6、性与非地域性 2、时代性与非时代性,第一章 中西方文化的突出差异,一、无神文化与有神文化 (一)哲学教育与宗教信仰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传统。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 管子:“天不变其常” 荀子:“天行有常”,王充:“天道自然” 王夫子的“天下唯器” 李贺的“理在事中” 等等,形成一个唯物主义传统。,古代尚书 泰誓言篇说:“唯人,万物之灵。” 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 管仲:“霸王之所以始,以人为本” 这些体现了无神论的思想。,西方信奉基督教,它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信教徒保罗说:“神的愚笨远胜于人的智慧,神的虚弱远

7、胜于人的力量”,(二)性善与原罪,中国传统文化突出性善,孔子提出的“仁”就是一个包含了各种美好人性的集合。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肢也。,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对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古代社会德治、人治的理论基础。,西方人认为人性恶,基督教宣传“原罪”,认为人们生来即是有罪的,应该努力赎罪,以求上帝的宽恕。 西方法学家基于此建立起法治理论,由于人生来是利己、排他的、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矛盾、纠纷和冲突,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加以解决,以便维护社会稳定。,二、天人和谐与驾驭自然

8、,(一) “天人和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国人的行为方式。 1、对“天”的认识 春秋时期:昊天不佣,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隋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儒家文化进一步奠定了对天的认识,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进一步提出“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主张。 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天地是道的载体。 庄子则把道解释为自然的天,人不能与天对抗,一切都要依循于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系统构建了天人关系的理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

9、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 董仲舒把天道的天与人间社会联系起来,建立起一套天人合一的理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天人合一”自然也就会产生“天人感应”。,张载系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共同本性,同源一气,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均由气构成,人与万物有共同的本性。 人生的重要使命是认识天地万物的规律,从而通过自觉的人性修养,达到圣贤的境地。“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张载把“天人合一”看做人的最高理想境界,主张穷理尽性“为天地立心

10、,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要求人类社会必须完成人道,实行天道,最终达到人道与天道人与大自然的统一。,程颢、程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道理,“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望”,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本原,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自然运行的规律,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三,人类社会要从自然规律中探求出个体修养的意义,使个体修养符合天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四,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均应顺应自然。,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容十分丰富,总体来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11、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与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辨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在天人关系上,作为海洋文化的 西方文化,培养出一种谋求驾御自然、征服社会的基本精神,赫拉克利特提出“运动”是世界的普遍原则 柏拉图提出“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二元对立”的观点。 圣经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三个基本观点:其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有上帝赋予的统治自然的权力;其二,人只有通过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才能得以生存;其三,人与自然的产物(蛇)是敌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及征服、驾驭自然的观念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文化与海洋文化

12、的质的规定性有关系。 亚里斯多德:物理学、天体学等 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成就 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 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 牛顿的力学和光学理论;瓦特的蒸汽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三、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中国文化把人看成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员,是群体的一个分子,个人的命运和利益依附于群体,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群体的认同才得以体现,个人的存在只有通过对群体的负责窗子得以向社会昭示。 西方文化则把人看成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而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使数人构成群体,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存和命运负责,个人的价值是通过自身的奋斗而获得的。

13、,“群体本位”产生的社会基础,人的社会存在依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 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生产结构形态即小农经济 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思想文化 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以封建君主为中心的,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结构的形式封建国家,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以家庭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作为个体,其独立性、创造性、自尊性不可能得到社会尊重,而维护群体利益,协调人际关系,必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 但是,克制个体情感和肉体的需求,以服从群体需要的社会价值观,不

14、可能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群体本位”的主要思想,“群体本位”强调个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统一性,在肯定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强烈要求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严格适应他在家庭关系与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的规定性,在这种关系中,一是互尽义务,二是单向服从。,要求做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在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构成最基本的关系:子服从父,妻服从夫,弟服从兄。 在家庭内部,实行同居共财制,财产由尊长掌握。子孙私擅,系违法违规行为。,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互相

15、依赖的程度由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而确定,形成“夫贵妻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母以子贵”的裙带风,裙带风的负面效应则是一人获罪,祸及全家。 群体本位要求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必须克制自身的愿望和要求,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适应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与利益。,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核心。 在西方,个人就是社会的细胞。 西方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取得自我成功,以促进社会发展,没有个人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个体本位”的自然社会基础,海洋贸易 黑格尔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

16、势使人离,在西半球的北温带濒海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在海洋贸易及人与海的搏斗中,培养出西方人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罗马哲学讨论的重点是人的问题。“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最高的善”。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个人主义出发,倡导个性自由、平等。强调个人的德行、个人能力决定个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个人自由、个人幸福推崇为人类最普遍的、永恒的本性。 18世纪的启蒙运动,西方思想界对人的价值、权利、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倡导自由、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 20世纪萨特建立起新的自由观,提出人是绝对自由的,自由是同责任相

17、联系的。 尼采认为,个人生命的本质是对权力的追逐,实现自我的权力意志成为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他提出了极端利己主义的主张,为个人的一己之利,可以不考虑任何人以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甚至牺牲他人和社会利益,以达到个人目的。,西方海洋文化孕育出来的社会精神,使西方人形成一种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皆由己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己,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家庭中,强调成员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意志,淡化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 在财产归属上,西方沿袭的是“同居而异财”的方式,虽然同居,但财产分属十分明晰。,对“个体本位”的评析,西方文化奉行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讲求平等、自由,注重人格和尊严

18、,这一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造就个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打造人的整体向上精神,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内在思想动力。由于家庭观念的淡化,家庭成员中的平等地位,对形成平等的人格意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个体本位也在淡化着亲情关系,使人际关系冷漠,缺少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交流和情感慰籍。家庭结构松散,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有损于社会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阻碍了人的创造力的更大发展。,总之,在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问题上 ,表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理想,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观念和民族精神,从而,对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冲击。,四、中西方文化其他方面的差

19、异,(一)时间观念的差异 1、单向记时制与多向记时制 西方:单向记时制 人们会严格遵循时间表和时间期限 中国:多向记时制 时间观念淡漠,2、过去倾向与未来倾向 西方:未来倾向 中国:过去倾向 3、直线型与环型时间观 西方:视时间如直线延伸,去而不返 中国:环型时间观使人有时间充裕感,(二)饮食文化的差异,1、营养与美味 2、规范与随意 3、分别与和合 4、机械性与趣味性,(三)家庭观念差异 (四)动物联想的文化差异 1、狗 2、猫头鹰 3、熊 4、“山羊”和“绵羊” 5、龙和凤,(五)色彩的差异 1、红色 2、白色 3、黑色 4、其他颜色,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

20、重人道,轻天道 3、重实际,求稳定 4、重整体,倡协同 5、重道轻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1、民族凝聚功能 2、精神激励功能 3、价值整合功能,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基本精神,科学性 民主性 竞争性 法理性,第二讲 中西宗教的差异,一、中西原始宗教及其基本构成 1、自然崇拜 (1)地的崇拜 (2)水的崇拜 (3)石与山的崇拜 (4)火的崇拜,2、灵物崇拜 3、图腾崇拜 4、祖灵崇拜 5、精灵崇拜 6、魔力崇拜,二、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 儒教与道教,(一)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

21、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形式,它的教义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全部理想非常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人性观,即追求永恒的生命和现世的幸福生活。,1、道教的信仰与教义,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此“道”由老子五千文而来,不过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根据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道教把它衍化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继而又进一步衍化为号曰“三清”的三位最高尊神。 玉清元始天尊,象征“

22、洪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又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太清灵宝天尊,象征“混元”;上清道德天尊,象征“太初”,即“太上老君”,传说也是老子本人的神化。,其他有玉皇大帝,他上管天庭,下管地狱,还管海龙王。 与玉皇大帝配对的是西方仙界女王“王母娘娘”。 有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还有各种各样的专职神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2、道教的思想核心是对“神仙”的信仰,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道教所说的神仙,不但指灵魂常在,而且指肉体永生。,3、道教以生为乐,贵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道教的外丹和内丹 “外丹”指用炉鼎烧

23、炼铅、汞等药物以制成一种长生不老的丹药,就是通常所说的炼丹术。 “内丹”以人身为锭炉,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使之在体内结丹,从而长生不老。,4、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道教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道教对中国古代化学、医药学和养生学的影响,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

24、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3)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4)道教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5)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二)儒教,儒家是不是宗教?这个问题有重大争议。 作为一种文化,这里暂且把它作为一种宗教进行介绍。 所谓宗教有两种形态:一是体制化的宗教,一是精神化的宗教。 佛学研究专家傅伟勋认为,中国儒道两家都是“智慧

25、的宗教”或“哲学的宗教”。他指出,儒家所探寻到的终极真实是天与天命,以及源于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与生生不已的天道。,作为国家宗教的儒教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天神崇拜与祭天之仪 天神崇拜体现为各种祭天的仪式: (1)郊祭。这是历代君王祭天的主要形式 (2)封禅。封禅是最隆重、最神圣的祭祀天地仪式 (3)告祭。在新朝初建、新君初立,或建都、迁都以及重大国事进行之际,要举行告天之祭,求得上天的认可。 (4)明堂祭。,2、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 3、社稷崇拜 4、儒教的彼岸世界 5、以国家政权组织为自己的宗教组织,三、中国化的佛教,与道教不同,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经济、

26、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为中国化的佛教。,(一)佛教的教义与教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另两个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一,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后称为“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的尼泊尔南部,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他生活于政治上列国纷争,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痛感人生无常,又无法超脱残酷现实。,29岁那年,他终于离别双亲妻儿,出家修道,经过七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佛”又称“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佛教寺院中大雄

27、宝殿里“如来”和“大雄”都是他的化身。释迦牟尼到印度中部各地广收门徒,宣传佛教40多年,80岁去世。,佛教关注的焦点是人生痛苦及其解脱的问题,其基本教义可以用“四谛”加以概括。“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阐述的是四种真理(真谛),即人生痛苦、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除灭人生痛苦的境界、除灭人生痛苦的途径。,“四谛” 内容,首先,苦谛。佛教教义认为:人生苦海无边,一切皆苦。人生的苦由“八苦”构成,生、老、病、死四苦和爰别离苦(即生离死别之苦)、怨憎会苦(即不得不与自己意气不相投者一块相处之苦恼)、所求不得苦(即欲望得不到满足之痛苦)、五取蕴苦(由于把五蕴和合之假象当成真实存在所造成的种种痛

28、苦)。在佛教看来,人生时时处处皆苦,人世间是无边苦海。“苦谛”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四谛” 内容,其次,集谛。“集”是招聚、集合的意思。集谛具体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原因是“烦恼”,而“烦恼”由“十二因缘”说与“业报轮回说”构成。“十二因缘”是把人生的全过程由受胎形成到生命轮回划分成十二个阶段,它们因果感生,相续流转,是造成人生无穷烦恼的根本原因。,“十二因缘”具体包括:无明缘,即由于迷惑无知而产生种种世俗意念;行缘,即由于意念活动而导致心身等精血汇聚成胎体;识缘,即由于心识作用而使精神和形体在母胎中得以发育;名色缘,即由于胎儿身心的混沌而导致眼、耳、鼻、

29、舌、身、心等六种感觉器官发育;处缘,即由于有了六种器官,能与外界事物接触产生感觉;,触缘,即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内在的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受缘,即由于乐的感受进而有所贪爱;爱缘,即由于贪爱而对外界驰求执取;取缘,即由于贪爱心加深执着,不愿意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有缘,即由于种种迷惑的思想行为而造的善恶业必将产生果报;生缘,由于贪心和索取,使苦果不能止息,来世再重新投胎受生;生缘老死,即由于未来的出生而导致未来无有穷尽的身心之苦。,“业报轮回”,阐明由因到果的动力和众生的生存状态问题。所谓业力,就是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 而不同的业力作用决定了众生处于六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即“六道”之

30、中: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和天。前三道为三恶道,后三道为三善道。众生在严密的业力因果作用下,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堕。如此上升下堕,死此生彼,生生延续,世世升沉。,“四谛” 内容,再次,灭谛。“灭”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这是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叫“涅粱”、“圆寂”。,涅椠包括两种形式:有余涅椠和无余涅榘。有余涅磐是指断除贪欲和烦恼,即巳灭除了再生和死的因,但作为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即肉身还存在,仍然活在世间,还有思虑活动,是不彻底的;无余涅檗则不仅灭除了生死之因,也灭尽了生死之果肉身和思虑都没有了,所谓“灰身灭智”,这是佛教解脱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四谛” 内容,最

31、后,道谛。“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是引向灭除痛苦、证得涅榘的正道,具体分为八支,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佛教基本教义可以看出,人生问题是佛教关注的焦点,它重视生命的实践和伦理问题。它企图通过对皈依者的教化,改善众生的品行和灵魂。这种理想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两汉之际初传入中国,时人在传统思维方式上阐释佛教,将其视为道教神仙方术一类的信仰。 第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佛合流,佛学多借助魏晋盛行的老、庄玄谈而流行,许多佛徒名僧以玄释佛,如以“无”谈“空”,以“本无”谈“涅

32、磐”。,第三,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作为中土佛教之代表的是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定名。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五祖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了慧能,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第四,宋明以后至晚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代,佛教思想的核心有三:一是心性问题成为核心问题;二是各宗的容通趋势;三是与儒、道思想的调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佛教与哲学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

33、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二)佛教与文学,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即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

34、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著名的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王维、王勃、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等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读透这些作品。,(三)佛教与艺术,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其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存世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

35、价值。如果没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份量。,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

36、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四)佛教与民俗、道德,除了对艺术领域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极盛之时,普及至“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于是乎,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 此外,国人的很多道德观念也深受佛教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等等。,(五)人生的幸福,幸福的根本是是什么?就在于良好的心态。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家庭会解体,财富会失去。尤其是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影响命运发展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 其实,幸福生活可以很简单,未必一定要多么富有。幸福只是个人的感觉,因为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心态中。有些人生活清

37、贫,却能怡然自得;有些人虽锦衣玉食,却烦恼重重。,(六)“空”的智慧,佛教所说的“空”,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常人所理解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并非如此。“空”,是对存在的一种智慧诠释。心经是佛教最短的一部经典,只有二百六十多字,但内涵极为深厚。其中,被人引用最多的是“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公式。“色”代表了物质的存在,我们不能离开存在的现象来认识空,存在的当下就是空。我们对“空”的理解,要和因果的理论结*起来。,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可归纳为“因缘因果”四个字。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存在和败坏,都是因缘决定的,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代表存在的一切,它们都

38、是因缘决定的。因缘也就是条件,其中,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七)结说,同学们会有许多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哲学知识等等。但所有知识中最根本的,是做人的知识,认识自我的知识。知识有如大海,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缺乏其中的某一种,对我们的生活并不会构成太大影响。但我们不能不做人,不能缺乏做人的知识。因为做人不可以请假,也不可以退休。认识生命,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懂得如何做人,才是任何人必不可少的知识。西方哲学将“认识你自己”作为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自己,只懂得向外追求,只懂得赚钱、做学问,根本不可能获得幸福。,四、伊斯兰教,(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

39、大宗教之一。公元7世纪初诞生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它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一千三百多年来,阿拉伯一伊斯兰世界的亿万人民,每天吟诵同一部经典古兰经(又译可兰经),始终尊奉同一个言行楷模圣训。这是全人类发展史上;继佛教、基督教之后又一壮观的文化现象。“古兰”为阿拉伯文音译,原意是“诵读”、“讲道”。古兰经又译可兰经,有的穆斯林把它叫“读本”、“训诫”、“真理”。,古兰经共30卷,114章,6236节。其中的麦加创教时期的十三年有84章,内容主要是关于

40、宗教本身的事,如劝人行善,反对偶像崇拜,警告末日来临,预言末日审判,要人们相信安拉是唯一的真主,相信穆罕默德是伟大的先知,号召世人皈依。,伊斯兰教以“安拉”为唯一真神。“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即“顺从”的意思。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为“顺从者”,阿拉伯语为“穆斯林”,即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根据古兰经的规定和圣训的指导,以及穆斯林宗教生活实际履行的情况,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七信”、“五功”。,“七信”是:,一是信真主。“真主”的阿拉伯语译为“安

41、拉”。相信真主是创造万物的唯一的主宰,这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真主完美无缺、无所不在,无色相、无声臭,天地、光明、黑暗、人间宇宙万物都是他创造的。人赖以生存的一切是真主所赐。信仰真主的人将进天堂,不信者将人火狱。,二是信“天使”或“天神”,阿拉伯语音译为“麦俩依克”。他是真主用光创造的精灵,圣洁无邪,无性别,无形体,无生死,不吃喝,数目无限,布满天上人间,只听候真主的命令和差遣,管理天国火狱,观察人类言行作为末日审判的依据。每个人身边有两位天使,右边的记录善行,左边的记录恶迹。人们必须信仰天使,但不可崇拜,以免干扰“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三是信使者”,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到人间的最后的最伟

42、大的先知,相信使者同相信真主是一致的。真主向使者启示了古兰经,用它开导世人,恩典众生;启迪信士,创造奇迹;团结教化阿拉伯民族,建立强大帝国。,四是信经典,古兰经是真主降示人间的众多经典(传说有1O4部,如旧约、诗篇、新约等)中最后的经典,它所包含的真理足以证明以前所有的真理和经典。它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伊斯兰教的唯一经典,虽已译成多种文字,但未经神学家审定,是供其他民族理解古兰经用的。在伊斯兰世界诵读古兰经时均用阿拉伯语,信徒们包括许多儿童,能从头至尾背诵洋洋数十万字的经文。,五是信末日,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一切,也将在世界末日毁灭一切,用更好的一切来代替。末日来临时,真主将审判每一个人,按其善

43、行恶迹发配,善者去乐园,永居其中,得享最高品级幸福;恶者下火狱,不死也不活。,六是信“前定”。每个人的生、死、福、祸、善、恶、美、丑等都是真主事先决定好了的。 七是信“后世。认为今世短暂,后世永存,是人们的真正归宿。 以上七大信仰,前五条是古兰经明文所列。后两条是宗教生活中形成的。故也有讲伊斯兰教“五大信仰”的。,“五功”(五项功课)是:,一是念功。是信仰的表白,用阿拉语诵读“我作证:除真主外别无神灵;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一个人只要当众念此证词,就被认为接受了伊斯兰的信条,成为一个穆斯林。人出生时首先听到的、人临死前自念或他人代念的、每天五次礼拜时念的、宣礼员高声朗诵的都是这两句。

44、,二是拜功。就是礼拜。黎明的晨礼、正午的响礼、午后的晡礼、傍晚的昏礼以及夜间的宵礼,是每个虔诚的穆斯林必做的礼拜:面朝麦加克尔白天房的方向,每天五次。事前小净,然后立正、鞠躬、跪拜、诵读古兰经首章法谛海。每周五聚会清真寺,事前大净身,听伊玛目演讲,为大礼拜。,三是斋功。伊斯兰历九月为斋月。按规定,除老弱病残、孕妇、哺乳婴儿的母亲和长途旅行者,要过斋月。期间,封斋的穆斯林在天亮后到太阳落山前,清心寡欲、不吃不喝、不行房事、修身养性、磨炼意志。此谓“天命斋”,以别于信徒自定的其他戒斋日。,四是课功。阿拉伯语音为“扎卡特”,本意为“清净”,表明交付“天课”可以使自己的财产更洁净。“天课”是伊斯兰教的

45、法定施舍,是奉真主之命而定的赋税,也是一项经济制度。在阿拉伯帝国时期,是每个信徒按自己财 富的比例(一般为5%)交纳的国家税收。用于修建清真寺,救助有困难的穆斯林。,五是觐功。凡成年男女,身体健康、理智健全,有人身自由、没有债务的穆斯林,一生之中要去参加朝觐一次。(古兰经3:37),强烈而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严格而规范的宗教生活给阿拉伯带来了团结和力量。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能从阿拉伯半岛走向四方,建立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分不开的。,(二) 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基本为伊斯兰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这五个信条是: 第一,信安拉,相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

46、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神。 第二,信天使,相信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人眼无法看见。天使只受安拉的驱使,只接受安拉的命令,它们各司其职,但并无神性,只可承信它们的存在,不能膜拜。 第三,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第四,信先知,相信安拉曾派遣过许多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第五,信后世,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安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还有,每个教徒都应遵守最基本的宗教义务:,一为念功

47、,就是要念诵清真言,这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其内容是用阿拉伯语念诵:“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二为礼功,即做礼拜。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每日五次韵时礼,第一次在拂晓举行;第二次在中午1时至3时举行;第三次在下午4时至日落前举行;第四次在日落后举行;第五次在人夜至拂晓前进行。聚礼是集体的公共祈祷,在星期五举行。会礼则在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礼拜的前提条件是身体清洁。,三为斋功,即斋戒。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为斋月,在斋月期间,教徒要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饮禁

48、食,以清心寡欲,专事真主。 四为课功,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应交纳宗教税。教义认为,穷人是真主的眷属,把资财施舍给穷人,就等于纳入真主之库。,五为朝功,就是到麦加朝觐圣殿。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觐一次。凡去朝巍过的,即被尊称为哈吉。除麦加外,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我国的经堂教育和古兰经 的翻译 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 中国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在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五、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

49、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公元135年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16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在中国称为“耶稣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基督教的理论化、制度化、和世俗化普世化,基督教的理论化、制度化和世俗化,使之成为渗透在亿万人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中的“普遍真理”。圣经,包括旧约、新约和后典,是基督教一切教义、教规的最高典籍和源头。各种神学研究和著述,归根结底是对圣经的解释、演绎和再创造。,基督教基本的理论框架,一、创世论 源于圣经“创世记”:上帝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第一天,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