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24059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2019/8/24,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1,自然辩证法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第四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相关概念主要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概念,如今正式使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较新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共七大的重要文献中,用以指代“毛泽东思想”,此后在我党发展的各个阶段使用开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这个概念用的时间最长,范围最

2、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可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可以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来理解,作为一种活动来理解,从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作为一种结果,则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具体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3、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重点内容,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向科学进军”的运动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江泽民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及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胡锦涛提出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4、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自然科学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向自然界争取自由的武装”,即科学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三大革命运动”之一,即科学实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动力和源泉。 1955年

5、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就更加彰显了。他一再号召全党,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还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即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毛泽东指出,旧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水平特别低下的社会,要改变中国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毛泽东十分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把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

6、队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1956年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在1960年领导了全国规模的“技术革命”运动,毛泽东非常认同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认为不搞科技革命,生产力无法提高。 他十分重视用先进的大机器、机械化劳动工具代替落后的手工工具。他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 他把赶超世界先进技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手段,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发展的关键环节。,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一,毛泽东在领导科技工作中,始终

7、把培养和尊重科技人才放在首位。 他主张:要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知识,尽快成为搞科学技术的内行。强调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这是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另外,毛泽东也十分关注科学技术在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过程中的突出作用,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把它纳入国家的总体战略之中,作为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构成了邓小平科技观的核心思想。这既是对现代科技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历史的一个高度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与发展。,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充分肯

8、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邓小平从科学技术同作为生产力基本因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当我们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时,所讲的人正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88年9月,邓小平总结了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经验和新趋势,即现

9、代科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为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之一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技对于社会劳动生产力诸要素强烈的渗透和辐射作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之二 邓小平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同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抓科技必须同时

10、抓教育,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步改革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促使科技经济一体化。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整体,科技与经济本应当密不可分,但在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我国的科技与经济成为“两张皮”。因此,必须深化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 面对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的时代背景,邓小平还明确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高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号召。,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三,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我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

11、际交流,吸收先进成果,追踪科学技术前沿,填补科学技术空白。,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四,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江泽民在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科技发展理念,形成了自己的科技观,并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提出,江泽民认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他要求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 。 江泽民

12、也正是从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的高度,提出了加强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紧迫性。,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一,江泽民提出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

13、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它的提出创造性地解决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二,江泽民提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到了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

14、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 江泽民始终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发展高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三,江泽民非常重视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机制建设。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他还就如何形成这种有效的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 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科技体制。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目标,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发挥各自的优势,扩大协作,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 营

15、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一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积极力量;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四,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科研机构和大学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学术气氛,鼓励探索和创新 大力加强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全民科普活动、提高全民族

16、科学文化素质;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向高端科技发展. 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理论创新,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形成的科技发展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胡锦涛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也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新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自主创新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一,(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

17、足点。 胡锦涛在2003年11月指出, 一定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突破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全局的尖端科技,这样才能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努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10月,他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指出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同年11月他又明确表示,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

18、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胡锦涛提出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世界,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全面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之二,胡锦涛科技思想的内容之三: 胡锦涛提出要重视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价值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19、的同时,其负面效应及其不合理的应用也使人类面临诸多严重后果:如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 只有重视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小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逐步体现出实践科学观、自主科学观、文化科学观、人本科学观、创新科学观等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在功能上已日趋成为较完备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贯穿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 他们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

20、力、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的科技观,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激荡澎湃的历史形势,总结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规律,并且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作出了更深刻、更全面的创造性阐述。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总是随着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的推进,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正是它永远保持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1)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

21、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2)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一般都超过70%; 美国和日本超过80%,我国为39%; 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 RD投入占GDP在2%以上; (如2002年日本为3.35%,美国为2.79%, 欧盟为3.0%,芬兰为3.0%,我国为1.3%) 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一般在30%以下; 美国和日本仅为5%,我国为54%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世界公认的前20个创新型国

22、家的发明专利 占全世界的99%,而且技术含量高,多在高科技领域;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投入占GDP)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1)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21世纪,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技、纳米科技、空间科技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推动技

23、术和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前景。 2)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创新型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3)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 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24、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 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3)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企业是技术 创新的开发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收益 主体。 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 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

25、的能力。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 网络系统。 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它 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 础设施等。 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满足国防和军队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员、科研生产单位、科学技术知识、设施及其环境的综合体。 加快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系统建设,是应对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是

2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国之内的一定地域空间,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体系内,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指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在各个环节上提供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一切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科

27、技中介机构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系统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化的网络化的系统。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一般包括咨询机构、技术市场、工程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创业中心等。,(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 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自主创新类型 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如中国微处理器自主创新的历程

28、: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 (如中科院沈阳计算所自主研发的蓝天数控系统)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进行再 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如鞍钢引进1780热轧生产线后,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连铸 连轧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 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29、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 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 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 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 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知识产权制度

30、,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投入政策,税收激励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即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包括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