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30650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杜甫四首.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一个个伟大的诗人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千古哀情 悲情绝唱, 杜甫,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4959岁),壮游时期(712745)(35岁前),困守长安(746755)(35岁44岁),陷贼与为官(756759)(4548岁),杜甫:1400首,七律151篇 王维:479首,七律20; 高适:241首,七律7; 岑参:397首,七律11;

2、李白:994首,七律9。,李白对杜甫的印象呢?据唐代笔记记载,李白写过一首诗:“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就是说杜甫很瘦,作诗很苦。当然这首诗不见于李白的集子,并不可信。但可以看出当时人认为两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李与杜仿佛是天生对立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人性格不同、活法不同:李活了61岁,诗酒人生,豪放不羁,一生大起大落,大开大阖,传世诗歌900多首;杜活了58岁,方正严谨,严肃悲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传诗歌1200多首。李是“诗仙”,杜是“诗圣”;李的思想是道家,杜的思想是儒家;李诗豪放飘逸,杜诗沉郁顿挫;李如天上的日

3、月照耀,充满浪漫色彩,杜如地上江河奔流,更多关注痛苦的人生。,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望 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是大诗人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

4、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生活,答 题 示 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

5、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练习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选取了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有机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相 思,练习6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

6、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2)答案要点: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练习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 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参考答

7、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特写法,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新奇。 1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透露出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 2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 妻子的独看、独忆 3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 4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的心绪。,托物言志,例5 (2009天津高考,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

8、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这首诗借咏竹告诉我们: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

9、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哀?怜?,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参考,“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步骤三),(步骤二),(步骤一),颔联形象地写出孤雁的凄苦,而实际上在写飘零他乡的诗人渴望团聚的悲苦焦虑。,(步骤四),1、点出诗眼,并释义。,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蜀相,杜 甫,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10、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简介,蜀 相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用得妙,为什么?,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11、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融情于景、乐景衬哀情,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杜 甫,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写作背景,背景,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

12、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强调登楼的喜悦,分裂。磅礴气势,漂浮。宏伟壮阔,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忧国忧民的体现,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昔闻:,今上:,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探究,景,情,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较赏析,试

13、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平,是指洞庭湖水平且满,虚,太清,都是指宇宙。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八月秋水大涨,涵容着天宇,水天相接的阔大景象。,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描绘了在洞庭湖湖水的水气笼罩之下的湖北、湖南低地,一片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充满生命力。 诗中的“撼”字充满活力,表现出盛唐的横冲直撞的霸气,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大写到小,先是水天一色,再是气蒸云梦,然后转到波撼城池,是由静到动的转化。 这种动态和活力,正是对初盛唐积极入世,充满活力和生命的精神的反映。 一个“撼”字,由湖水的动荡反映了人的思想情感的动荡,由景引出情,从而顺畅的引出下文,以抒发对建功立

14、业的向往。,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欲济无舟楫”比喻,暗示着作者想出仕做官,但无人接引,这就表现了当时“行路难”的主题。 “端居耻圣明”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叹生在太平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所以感到愧耻。这种情感转化的十分自然。,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尾联以眼前的景生发,由洞庭湖想到垂钓者,“垂钓者”用来喻指当政者,在政坛上活跃的人。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化用典故,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不要使这种愿望落空。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羡鱼,既表现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无限向往,又表达了一种不应羡慕,而应投入其中,自己去付诸行动的可贵精神。,作品总结,

15、这首诗中四联,无论是起兴、比喻还是用典,都巧妙的和湖水联系在一起,这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功力。这首诗区别于作者大部分的隐逸诗,从中也能看到初盛唐的时代精神,它符合当时的社会现象。这种诗可称作“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近试上张水部 唐代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

16、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比较赏析,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

17、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 在这茫茫的寂寥江天之间,羁旅之怀油然而生 揭示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不言苦而苦自生,不言愁而愁自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 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 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是孤单凄凉,名岂文章著,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 虽然此时作者

18、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 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 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 飘泊的主要原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 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 广阔的“天地”,映衬 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字字感人、声声催泪,前半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杜 甫,阁 夜,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李白、严武

19、、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朗读,鉴赏指导,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信息?,“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

20、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鉴赏指导,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鉴赏指导,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鉴赏指导,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

21、诗人怎样的悲慨?,用典: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鉴赏指导,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艺术手法,阁夜的写作特点: 善用典故:“星河影动” “卧龙跃马” 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

22、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 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 阁夜的主旨: 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高考链接:(填写名句)(必做题),(2006,四川卷)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 。 登岳阳楼: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2006,福建卷)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句子 是: , 。 杜甫阁夜中,点明时间,流露时光飞逝之感和自伤漂泊之意的两句是: ,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

23、寒宵,延伸,病死孤舟,草堂 诗魂,文章憎命达 草堂的文化意义 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杜甫的思想因苦难而更加耀眼,人生的深层意蕴在于只有经历了起起落落,艰难困苦,才能领会真正深沉的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 兼爱天下才是真正的仁慈、博爱。 命运总跟人开玩笑,但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杜甫在世时不得志,但却创作出了大量不朽的作品。 苦难诗人,动荡时代,孕育诗人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 儒士精神,悲悯情怀,留下了高贵灵魂沉郁顿挫的吟唱。,一个伟大的诗魂在这里栖息,度过了他生命中一段美好时光。当时北方战乱未停,杜甫避居西南,闲住草堂,心情格外闲适,佳作犹如锦江春水。 然而,杜甫虽避乱成都

24、,忧家忧国之心始终未变。当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他喊出了中国读书人的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长安。雾浓。在少陵这个地方,将一位做着治国平天下之梦的诗人,锁了十年。 那个烛影明灭的夜晚,远方的哭泣与呻吟,刺痛了他的灵魂。杜甫收回守望的目光,提一盏灯,隐入茫茫旷野。 颠簸流离中,他醮着血泪,以笔为旗,将水深火热的真相泄密。 成都。风雨飘摇的茅屋。杜甫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看杜甫1,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

25、,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杜甫是儒家。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是儒家,不过只是从他们文本的创作成就,最终能够对儒家有大的弘扬的很少罢了。杜甫把儒学的精神深入到了骨髓、融化进了血液。儒家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再加上他那颗敏感博大的心灵,让他成为了人类良心的象征。,“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

26、马泪盈巾。”,这就是杜甫的本色。他在夔州西建一个草堂,草堂旁住有一位老人,因为饥饿老人常到草堂前面枣树下打枣。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了远来的一个亲戚吴郎,可能是为了保护好这草堂,吴郎在四周筑起了篱笆,邻居老人也就不能打枣了。杜甫知道了这情况,写了这首又呈吴郎。试问天下能有几个人,在自己颠簸流离的时候,深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还忧心忡忡着苍生的疾苦。杜甫给我们立了这样一个榜样:真正用中华文化精神培育起来的人就是这样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竭尽全力大济苍生。,“文章憎命达” 这原是诗人为友人李白因李璘之祸被流放鸣不平的诗句,竟也成为诗人命运写照。 历史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

27、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命运总是这样捉弄志士仁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图大志在飘摇的时代终究只是南柯一梦。而流寓失所,漂泊穷困成为杜甫世时命运的核心字眼。,然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早就了另一个杜甫。 他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这位诗人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低着头,用蘸着浓于墨的悲哀,一点一滴滴抒写着难民、伤兵、胡马咀嚼着时代的苦难。用诗来传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的深沉的关注与思考,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这一瘦削的肩膀毅然地担起道义,实现这由“诗人”到“诗圣”的完美转变。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总是放眼大众,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苦己以利人”,杜甫之胸怀、之心地可昭日月。 都说“男儿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总结,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