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3430973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7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doc(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1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7三、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13四、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采血管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1)17 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静脉采血针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2)20五、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23六、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27七、人工关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31八、人工晶状体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36九、血管支架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38十、乳房植入体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40十一、医

2、用透明质酸钠凝胶(鸡冠提取法)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43十二、同种异体骨植入物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46十三、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52十四、血液净化用设备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57十五、血液净化用器具(接触血液的管路)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59十六、血液净化用器具(过滤/透析/吸附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63十七、透析粉、透析浓缩液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66十八、中心静脉导管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69十九、封堵器系统产品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73二十、角膜接触镜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76二十一、麻醉系统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8

3、0二十二、医用防护服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及检查要点83二十三、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及检查要点89二十四、一次性使用非电驱动式输注泵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94二十五、定制式义齿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96一、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生产企业应具备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的检测能力及生产环境、制水等项目的监测能力。成品检验项目主要关注:环氧乙烷残留量、可萃取金属含量、酸碱度、易氧化物、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方法)、外观、标尺、刻度容量线、计量数字、

4、标尺的印刷、外套、按手间距、活塞的外观与配合、外圆锥接头、滑动性能、器身密合性、容量允差、残留容量等。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相关质量控制工作。2厂房与设施1是否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2洁净室(区)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是否经过净化处理,并进行验证和控制。1应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以下简称无菌附录)的要求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的生产过程:注塑、印刷、喷硅油、组装、单包装、封口,以保证产品初始污染保持在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

5、生产规模相适应。相邻区间(进料间、出料间、模具进出间)的生产操作是否有防止产生生产污染的措施,如不同空气洁净级别洁净区之间设双层传递窗、气闸室,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设置压差梯度等。2使用洁净压缩空气的工序一般是:注塑、印刷、组装、吸塑包装。现场查看气体净化处理装置及管路设置(如三级管道过滤器、冷干机),包括其日常维护及管理情况。查看验证文件及检测记录情况,确认控制措施及实施情况,如是否定期监测压缩空气质量(洁净度、含菌量)或开展再验证等,防止不清洁的工艺用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3是否配备了

6、与生产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设备。4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1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主要有:注塑机、印刷机、组装机、吸塑包装机、自动包装机、粘合机等。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符合规定的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查看设备清单,是否与现场设备一致。确认设备数量、状态,保持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2企业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满足工艺用水的能力。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用不锈钢或其他无毒材料制成,应定期清洗、消毒并记录。3依据注册产品技术要求,对照成品检验项目,核实检测设备,确认主要

7、设备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检测设备是否经过计量合格并在有效期内。4检查空气净化系统的管理规定及空调机组运行记录和周期确认记录。4采购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主要原材料有:聚丙烯、增韧聚丙烯母料、色母料等。主要零部件有:外套、芯杆、注射针、活塞。需生物学评价的材料一般是:聚丙烯、色母料、二甲基硅油、硅油稀释剂、活塞等。审批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的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应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有更

8、改,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供应商更改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现场应查看采购控制程序文件、采购物品清单、采购合同,及合格供应商目录。确认采购的原材料是否按批按规定进行检验或对供方的检验报告进行确认。5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2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3进入洁净室(区)的原料和零配件是否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4是否在生产过程中标识产品的检验状态,防止不合格中间品流向下道工序。5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洁剂及脱模剂,是否经验证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1

9、确认企业是否对各洁净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与保持相关记录。2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查看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记录是否可追溯。生产批号与灭菌批号是否明确。环氧乙烷气体存放是否有控制规定及实施措施等。3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可能需要清洁处理的零配件主要有:胶塞、针尖。通过模具成型后通常不需清洁的零配件是:外套、芯杆。现场查看处理过程和方法并确认是否与相关规定一致。4确认是否对检验状态标识方法作出规定,现场查看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状态标识是否符合文件规定。5查看各助剂清单(如润滑剂医用硅油等),根据清单进行评价,确

10、认采取相应措施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抽查验证报告。6质量控制1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2是否规定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批准要求。3是否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书。(需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1现场查看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微生物检测应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条件下进行操作)。是否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检验人员(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等)2确认产品放行程序及条件和要求,抽查产品放行记录。3依据相关强制性标准和产品技术

11、要求,确认制定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规程。查看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以及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抽取产品的批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核查,确认企业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检验。查看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仪器及使用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成品检验项目:主要是环氧乙烷残留量、可萃取金属含量、酸碱度、易氧化物、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试验)、外观、标尺、标尺的刻度容量线、计量数字、标尺的印刷、外套、按手间距、胶塞的外观与配合、外圆锥接头、滑动性能、器身密合性、容量允差、残留容量等。如果产品用环氧乙烷灭菌,应关注环氧乙烷残留量指标。成品检验主要检验仪器有: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物安

12、全柜、灭菌器、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恒温水浴锅、滑动性能测试仪、密合性测试仪、电子天平等。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常规)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举例注射器外观(GB 15810-2001第5.1.1、5.1.2、5.1.3、5.1.4)(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进行抽样检测)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过程检验记录。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器身密合性(GB 15810-2001 5.10.2、6.6)控制不当易导致成品漏气、漏液。1检查活塞进货检验记录。2检查注射器器身密合性检测记录。3检查新模具验收验证记录滑动性能(GB 15810-2001 5.10.1)注射器外套内部喷润滑剂,与模具,润滑剂喷涂量控制有关。

13、1检查成品检验记录。2检查新模具验收记录。注射针穿刺力(GB 15811-2001 4.5)原材料进货检验,成品批批检验。1检查注射针尖检验记录。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注射针针座锥度(GB/T 1962.1第4条)控制针座模具加工时的尺寸,达到6:100要求。查生产管理文件记录,过程检验记录,特别注意注射针粘接烘干等过程的温度控制。针管与针座连接强度(GB 15811-2001 4.4.4)原材料进货检验,成品批批检验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过程检验记录。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圆锥接头分离力(GB/T 1962.1 4.4)检查圆锥接头性能检测记录。特别是更换新模具,更换新的原材料后,成品使用6%(鲁

14、尔)圆锥接头性能测试仪进行的验证记录。硅油喷涂、环境清洁、活塞处理等环节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成品的异物存留。1检查硅油喷涂记录。2检查工艺文件和生产记录。3检查净化车间管理文件。4检查清洁记录。5活塞检验记录。残留容量(GB 15810-2001 5.10.4)新模具验收,模具维修后验证,每批成品检测跟踪。1检查模具验收记录。2检查模具验证记录。3检查成品检验记录。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特殊)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举例一次性使用无菌避光注射器是否脱色(GB 18458.3-2005 6.3)检查原材料控制文件、检验记录(原材料检验对每批原料进行脱色检测控制)。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滑动性能(YY 04

15、97-2005中5.8.1.2)1检查模具验收、验证记录。2检查成品滑动性能检测记录。关注相关新模具验收,模具维修后验证,每批成品滑动性能测试相关资料和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针管的刚性(YY 0497-2005中附录A)1检查原材料控制文件。2检查针管和成品的刚性检验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针座/注射器与针管之间的粘结强度(YY 0497-2005中附录A)1检查原材料控制文件、检验记录。2检查成品粘结强度试验检验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回缩式自毁注射器锁定机构是否有效、自毁特性是否有效、力学性能是否合格。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过程检验记录。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7不良事件监测、分析

16、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生产企业应具备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的检测能力及生产环境、

17、制水等项目的监测能力。如成品检验项目:微粒污染、泄漏、拉伸强度、瓶塞穿刺器、进气器件、管路、药液过滤器、滴斗与滴管、流量调节器、输液流速、注射件、外圆锥接头、保护套。还原物质、酸碱度、金属离子、紫外吸光度、蒸发残渣、环氧乙烷残留量。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试验)。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相关质量控制工作。2厂房与设施1是否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2洁净室(区)是否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合理布局,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1应按无菌附录的规定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的生产过程:注塑、挤

18、出、组装、测漏、单包装工序,以保证产品初始污染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2查看生产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等,现场核实洁净室(区)生产工艺流程布局是否与图纸一致,布局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分开以避免交叉污染,相邻区间的生产操作是否有防止产生生产中的污染的措施(如不同空气洁净级别洁净区之间设双层传递窗、气闸室,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设置压差梯度)等。3如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灭菌车间是否设在僻静安全位置,并有相应的安全、通风设施。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19、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设备。4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符合规定的委外工序除外),确认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查看设备清单,是否与现场设备一致。确认设备数量、状态等保持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2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满足工艺用水的能力,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用不锈钢或其他无毒材料制成,应定期清洗、消毒并记录。3依据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应具备微粒污染、泄漏、拉伸强度、瓶塞穿刺器、进气器件、管路、药液过滤器、滴斗与滴管、流量调节器、输液流速、注射件、外圆锥接头、保护套。

20、还原物质、酸碱度、金属离子、紫外吸光度、蒸发残渣、环氧乙烷残留量。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试验)等项目检测能力。对照产品检验要求,核实检测设备,确认主要设备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检测设备是否经过计量并在合格有效期内。4检查空气净化系统的管理规定、运行记录和周期确认记录。4采购是否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和验证,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采购物品应与经评价的材料一致。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主要原材料有:PVC、TPE、ABS、PP、PE、空气过滤膜、药液过滤膜、注射件、钢针、静脉针等。主要零部件有:插瓶针、导管、滴斗、两通/三通、止液卡、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外圆锥接头、静脉针等。需生物学评价的材料一般是:P

21、VC、TPE、ABS、PP、PE等。审评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的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应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是否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一致。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涉及,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因供应商更换而进行的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现场应查看采购控制程序文件、采购物品清单和采购合同,确认采购的原材料是否按批进行检验或对供方的检验报告进行确认。5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2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

22、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3进入洁净室(区)的原料和零配件是否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4是否在生产过程中标识产品的检验状态,防止不合格中间品流向下道工序。1确认是否对各洁净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与保持相关记录。2确认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查看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记录是否可追溯。如果是环氧乙烷灭菌,气体存放是否有控制规定及实施措施。3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通常需要清洁处理的零配件主要有不锈钢针管,需进行末道精洗,在精洗车间超声波清洗、烘干。现场查看处理过程,确认符合相关规定。4确认是否对检验状态标识方法作

23、出规定,现场查看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状态标识是否符合文件规定。6质量控制1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2是否规定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批准要求。3是否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书。(需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1现场查看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微生物检测应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进行操作)。是否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检验人员(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等)。2确认产品放行程序及条件和要求,抽查产品放行记录。3依据相关强制性标准和产

24、品技术要求,确认制定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规程。查看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以及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抽查产品的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确认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检验。查看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仪器及使用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成品检验项目:主要是环氧乙烷残留量、无菌、微粒污染、还原物质、酸碱度、浸提液紫外吸光度、热原(细菌内毒素)、泄露、拉伸强度、瓶塞穿刺器、进气器件、管路、药液过滤器、保护套等。如果用环氧乙烷灭菌,应关注环氧乙烷残留量指标。主要检验仪器有: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蠕动泵、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恒温水浴锅、流量测试仪、微粒检

25、测仪、电子天平、锥头综合测试仪等。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滴管滴液体积准确性(GB 8368-2005第6.8项)。与结构设计和模具有关。1检查设计图纸是否按照国标要求设计滴管的结构。2生产过程中出现滴管处毛刺或残缺的,立即停机维修模具。新模具验收或模具维修后应对该项验证。检查模具验收验证记录。输液流速。药液过滤器的滤除率(GB 8368-2005第6.7、6.10项)。原材料检验应对每批药液过滤膜进行检测。1检查原材料检验规定文件。2查过滤膜检验记录。空气过滤膜的进气流量(GB 8368-2005第6.5项)。原材料检验应对每批空气过滤膜进行单位面积流量和流量降低检测。1检查原材料

26、控制规定文件。2查空气过滤膜检测记录。输液器各组装点无泄漏(GB 8368-2005第6.2项)。生产过程中通过测漏装置进行检验。1检查生产管理过程检验规定文件。2查组装过程生产记录。3查生产过程测泄漏记录。流量调节器液流调节(GB 8368-2005第6.9项)。流量调节器应能调节液流从零至最大。1检查流量调节器工艺验证记录。2查生产记录,过程检验记录。6%(鲁尔)圆锥接头的通用要求、锁定要求(GB/T 1962.22001第4.3、4.7、5.7)。生产过程检验,通过测漏装置检验6:100配合是否漏液。验收新模具或模具维修后通过6%(鲁尔)圆锥接头性能测试仪进行检测。1检查生产过程检验记录

27、、测漏记录。2查圆锥接头性能测试记录。静脉针的连接牢固度(GB 18671-2009第6.3项)。生产过程使用拉力计对各组件间的连接强度进行抽测。1查生产管理文件、生产记录。2查生产过程连接强度检测记录。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依据YY 0286.1-2007第6.2项):精密药液过滤器的输液流速和滤除率。原材料检验对每批药液过滤膜进行输液流速和滤除率检测。1检查原材料质量控制文件。2检查药液过滤膜流速、滤除率检测记录。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输液器的避光性和脱色(GB 18458.3-2005第6.2项、6.3项)。原材料检验对每批原料进行透光率检测。1检查原材料质量控制文件。2检查透光率、

28、脱色检测记录。一次性使用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流量示值基本误差和控制稳定性(依据YY 0286.6-2009第6.2.4.1、6.2.4.2)。原材料检验对每批原料进行流量示值基本误差和流量控制稳定性检测。1检查原材料质量控制文件。2检查流量示值基本误差、流量控制稳定性检测记录。一次性使用吊瓶式输液器:吊瓶的印刷刻度(依据YY 0286.5-2008第6.2.3项)。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生产过程按照图纸要求对印刷刻度进行检验。1检查工艺文件和生产记录。2检查过程检验记录。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依据YY 0286.5-2008第6.2.3项,第6.2.5项):液袋的印刷刻度和厚度。生产过程按照

29、图纸要求对印刷刻度和厚度进行检验。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2查生产过程对印刷刻度和厚度的检验记录。7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三、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

30、质与能力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1是否对生产技术人员、过程验证/确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如普通留置针注塑、组装、初包装、灭菌)的人员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2检验人员是否具备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检测的能力,(如针管的刚性、韧性、耐腐蚀性,留置针微粒污染指数,导管的配合实验、抗弯曲性实验、断裂力检测,延长管与导管座及输注接口的连接强度,泄漏实验、留置针穿刺评价、回血实验方法、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3查阅相关人员的相关培训记录,确认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洁净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和工艺用水生物学检验等工作。4是否定期开展

31、相关培训:如洁净室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卫生以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培训。包装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包装基础作业培训,灭菌室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灭菌基础作业、灭菌作业培训等。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厂房设施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企1是否按无菌附录要求设置生产洁净室(区),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2、2查看企业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文件、确认报告和再确认报告是否符合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3查阅企业洁净室(区)浮游菌、尘粒、沉降菌、换气次数、风速、温湿度、静压差、清洁消毒监控等记录是否

32、与验证/确认报告内容是否一致。4查阅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留置针注塑、清洗、组装、初包装过程空气洁净度级别、压差梯度设置是否合理。3设备1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一般生产设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1查看留置针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洁、洁净环境控制是否满足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要求.2查阅文件、记录与现场勘察相结合,确认留置针注塑、装配、包装、灭菌等生产设备种类、类型、运行参数与作业指导书中的规定是否一致,查看作业指导书中定义的操作参数与验证文件中确认的参数是否一致。确认企业的设备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能否保证产

33、品生产质量控制的需要。3查看企业工艺用水设施,环境控制等设备、器具, 生产设备台帐、检验设备运行管理文件及相关记录是否能满足产品技术要求。4查看检验设备及器具是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原材料检验(钢针的刚性、韧性、耐腐蚀性,导管的外观、断裂力、抗弯曲性等)、过程检验(润滑剂的涂抹)、成品检验(如留置针微粒污染指数,导管配合实验、抗弯曲性实验、断裂力,延长管与导管座及输注接口的连接强度,泄漏实验、留置针穿刺评价、回血实验方法、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4设计开发1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满足输入要求,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产品技术要求等。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34、2生产企业灭菌的,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提供灭菌确认报告。1查看静脉留置针设计开发文件,查看设计开发验证、确认参数是否符合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强制性标准及产品技术要求。企业是否对生产的特殊过程进行确认并保存记录(包括确认方案、确认方法、操作人员、结果评价、再确认等内容)。2查阅设计开发文件,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注塑、组装、导管和针管涂润滑剂的涂抹、初包装、灭菌等过程应在设计开发时进行确认、验证。查看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及生产记录与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是否一致。 3确认灭菌工艺控制与放行要求是否与确认报告确定的相关参数一致。是否开展周期性再确认或工艺变更确认相关

35、活动。灭菌残留物处理、监测、放行记录与相关规定是否一致。5采购采购的产品原辅材料是否与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1建议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适用内容进行检查。2查阅企业采购程序,确认企业是否根据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程度对原材料进行分级控制,查看留置针重要的原辅材料(如初包装材料、导管、钢针、高分子粒料、润滑剂等)的确认报告是否等同或高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是否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周期性再确认。3查阅企业采购程序文件、采购档案、检验规程及进货检验记录与核准原辅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6生产管理1企业是否按照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组织生产,以保证产品符

36、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2企业是否对生产的关键工序、特殊过程进行确认,并保存记录,包括确认方案、确认方法、操作人员、结果评价、再确认等内容。1查阅导管与针表面润滑剂涂敷及磨尖工序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及生产记录,确认是否与相关技术文件内容一致。2查阅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生产记录,确认留置针导管尺寸与规定色标的一致性。3查阅各组件组装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是否与技术文件一致。查阅生产记录、过程检验记录、验证及检验记录,确认各组件组装连接生产过程能否保证组件装配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4查看包装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生产记录,查看注塑、组装/连接、包装等生产设备运行

37、参数与技术文件要求是否一致,是否符合规定要求。5确认灭菌工艺控制与放行要求是否与确认报告确定的相关参数一致。是否开展周期性再确认或工艺变更确认相关活动。灭菌残留物处理、监测、放行相关规定是否与记录一致。7质量控制企业是否按照规定建立产品放行制度,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1查阅产品放行的程序文件,查验每批产品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放行要求(如留置针微粒污染指数,导管配合实验、抗弯曲性实验、断裂力,延长管与导管座及输注接口的连接强度,泄漏实验、留置针穿刺评价、回血实验方法、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等记录),能为产品全

38、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2确认检测设备清单是否包括成品放行相关的检验设备。查看检查检验设备的校验报告、维护保养记录及使用记录,相关检测人员的资质证书、培训证书等,确认具备按规定进行成品放行的能力。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

39、生。四、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采血管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1)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1是否对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人员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如注塑,添加剂溶液配制、喷涂、烘干,胶塞润滑、安装,抽真空等)。 2专职检验人员是否具备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检测的能力,能否熟练进行真空采血管抽吸体积实验、塞子泄漏试验、强度实验、添加剂浓度等项目检测或验证。3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洁净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和工艺用水生物学检验等工作。2厂房与设施1生产

40、环境设置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1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安装应符合产品设计要求、工艺流程及规范的相关规定,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2对无菌产品,查看企业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文件、确认报告和再确认报告是否符合无菌附录的要求。3查阅企业洁净室(区)浮游菌、尘粒、沉降菌、换气次数、风速、温湿度、静压差、清洁消毒监控等记录与确认报告是否一致。4查阅生产工艺流程,确定采血管注塑、添加剂溶液配制、喷涂、烘干,胶塞润滑,组装,抽真空,初包装过程空气洁净度级别、压差梯度设置是否合理。5若为非无菌产品,真空采血管是否

41、在受控的环境下生产。6是否分别为无菌或非无菌产品配备相应的检验设施及检验环境,如阳性对照室、微生物限度室等。 3设备1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2是否配备纯化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测设备1确认采血管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净化环境控制设备是否满足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要求。2查阅文件、记录并与现场勘察相结合,确认采血管注塑,添加剂溶液配制、喷涂、烘干、胶塞润滑、组装、抽真空、初包装等过程生产设备种类、类型、运行参数与作业指导书中规定参数是否一致,查看作业指导书中定义的操作参数与验证文件中确认的参数是否一致。确认企业的设备在规定的维护、维修

42、、保养程序下能否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需要。3查看企业检验仪器设备能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如真空采血管抽吸体积实验、塞子泄漏试验、强度实验等)。4查看企业工艺用水设施/设备台帐、设备运行管理文件及相关记录是否能满足产品技术要求。5查检验设备清单并实地核实,确认配备的检验设备是否与其原材料、过程检验、成品检验、工艺用水控制、环境控制等要求相匹配。4设计开发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和产品技术要求等内容。实际生产作业指导文件内容是否与设计和开发输出相关内容一致。查看采血管设计开发输出相关资料和记录,确认设计和开发输出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和产品技术要求等内

43、容。真空采血管的注塑过程,添加剂溶液配制,添加剂配置、喷涂,点胶,抽真空和组装过程质量控制,采血管灭菌等过程已进行了验证/确认。确认已经灭菌方式对含添加剂的采血管的质量影响进行了确认。灭菌工艺控制与放行要求是否与确认报告确定的相关参数一致。确认是否采取模拟试验或等效方式对抗凝/促凝剂满足预期用途进行再确认,确认结果符合相关要求或已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保证产品符合相关要求。5采购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核准文件保持一致。1建议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适用内容进行检查。2企业的采购程序文件是否根据原材料对最终产品的风险影响而进行分级控制,确定采血管的重要原辅材料如高分子粒

44、料、添加剂(聚酯凝胶、EDTA粉末、氢氧化钾、氟化物、草酸盐、肝素)、润滑剂等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周期性再确认的报告是否等同或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3查阅企业采购程序文件、采购档案、检验规程及进货检验记录与核准原辅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6生产管理是否按照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组织生产,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1查看企业是否建立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的注塑过程(护帽注塑、管子注塑,如适用)、添加剂溶液配制、添加剂喷涂、点胶、抽真空和组装过程质量控制、采血管灭菌等过程验证程序性文件。是否按规定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制定相关作业指导文件。2查阅文件

45、、记录并与现场勘察相结合,查看模具和注塑产品的尺寸是否满足企业的图纸接受要求,所有功能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3查看企业注塑机、抽真空装置、添加剂喷涂装置的生产作业指导书,所有设备运行设置参数必须与验证过的参数窗口和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参数窗口一致。4添加剂溶液配制的验证过程遵循企业的过程验证程序,配液是否进行溶液有效期的验证以及配液工具和容器的清洁确认。5查看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生产记录,确认企业在添加剂喷涂过程、点胶过程、抽真空和组装过程中质量是否受控,相关参数是否与相关标准及技术文件一致。7质量控制1是否依据风险管理输出和设计开发输出等建立了系统的、相互支撑的、有效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

46、质量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检验规程具备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提供检验证据的能力。2是否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能为可追溯提供证据。1查看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是否符合相关规程,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要求。确认放行产品是否符合放行批准要求(关注真空采血管抽吸体积实验、塞子泄漏试验、强度实验、添加剂浓度检测等记录)。2确认企业能够提供相关质量控制记录证明产品持续符合强制性标准或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3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能为产品全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4查看相关记录,确认企业持续保持检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2企业是否建立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