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31306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第三章辛亥革命.ppt(1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了解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资产阶级 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深刻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问题: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难点问题: 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辛亥革命评价,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随

2、着辛丑条约的签定,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完全形成;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致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已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焦点。,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中的中下层势力逐渐走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基础。孙中山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1901年,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此后,加强了对清政

3、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2)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的争夺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1903年至1904年,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3)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

4、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4)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P58,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P58,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

5、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P59,(2)骨干力量 P59,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及革命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开始的。”,孙中山的革命历程 (1)弃医从政,立志救国 孙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1866年11月12日)

6、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左图是孙中山诞生地和住宅的照片。,返回本章目录,孙中山诞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返回总目录,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两名毕业生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孙中山先生学医时照片(1886),(2)上书遭拒,思想觉悟 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可见,他也曾寄希望进行进

7、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把发展工业、教育等等,当做“治国之大径”,“富强之根本”。但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他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3)建立组织,筹划起义 1894年11月,他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第二年,策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这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

8、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孙中山在学生时代便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和同学们讨论时局,称赞农民领袖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愿意和具有反清传统的会党分子及其他青年交朋友。 1894年,孙中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组成兴中会,并立即着手筹备回国发动反清起义。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学习医学。这期间,他先后结识了陈少白、杨鹤龄、尤列、志趣相合。经常聚谈,放言反清革命。这是他们的合影,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

9、少白、尤列,后立者为关景良。,1878年5月,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已成为该地一个华侨资本家。在他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正是在檀香山这段时间,他开始逐渐形成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故居,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得到20多个进步华侨的支持,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要求会员为推翻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

10、和国而斗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返回本章目录,翠亨村孙中山书房 1894年初,孙中山在翠亨村草拟了上直隶总督李鸿章书,主张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达到独立富强;但未被接受。从此,他放弃改良思想,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返回总目录,(4)伦敦蒙难,声名鹊起 1896年初孙中山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1897年春,孙中山用英文写成的伦敦蒙难记在英国出版,它叙述了孙中山早期的民主革命活动情况。 孙中山因

11、此事而名声大噪。,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 历史进入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成为当时宣传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斥责康有为立宪保皇,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宣传“合众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篇文章是当时广为传诵的名作。,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姚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与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去发辫立志革命。190

12、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一文(即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鼓吹保皇谬论。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邹容和邹容遗著革命军。邹容,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撰成革命军一书,由章炳麟作序发表。,章炳麟在苏报上为革命军作序,使革命军名声大振。清政府惊恐万状,勾结上海英租界当局,查封了租界内的苏报,逮捕了章炳麟。邹容见章炳麟被捕,不愿独生,慷慨赴狱。邹容在狱中被折磨死,年仅21岁。章炳麟被监禁三年,出狱后流亡日本。,返回本章目录,邹容墓,邹容19岁时写成

13、革命军,号召四万万同胞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革命军印成单行本后,畅销100多万册,轰动了知识界和海外华侨。,返回总目录,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陈天华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陈天华在1903年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指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鼓励人们“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驱除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这两本书重印了十多次,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陈天华在湖南新化求实学堂念书时,接受了维新思想。有一次,

14、学堂里举行作文比赛,以“述志”为题。陈天华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短短百余字的文章,表达了他革新政治的主张和报负。老师阅后,拍案叫绝,加批语说:“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意思是说,新学与旧学的激烈斗争犹如巷战,短文立意新颖,文词犀利,读了令人有快刀斩乱麻之感。陈天华的作文,得了一等第一名。后来新化求实学堂资送陈天华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陈天华成长为民主革命家。,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日知会、光复会等。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秋瑾是

15、辛亥革命中杰出的女革命家,自号鉴湖女侠。她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她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民权。不久她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由于歹徒告密秋瑾不幸被捕。在审讯中她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组织活动家,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也在各地纷纷成立。 1903

16、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人,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湖北革命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1904年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组成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在武昌建立日知会。,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华兴会骨干成员合影,兴中会成立宣言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这是兴中会成立的宣言。入会秘密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中山正式走上了

17、革命的道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光复会会长蔡元培 光复会是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年冬成立,蔡元培被推为会长。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3、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伴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他们呼吁一个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民主运动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国内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要求。1903年的拒俄运动,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那些分散的带有狭隘地域性的革命

18、小团体,不能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于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抵达日本,为了集中革命力量,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建立了领导机构,同时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同盟会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为协理,国内设五个支部,海外设四个支部,下设分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中国同盟会成立大

19、会的情况 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7月30日,孙中山召集筹备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到会的17个省代表公推孙中山为总理,此图即为中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的照片,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同盟会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级。,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三、三民主义学说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16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

20、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它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所以在进行民族革命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其具体内容是;建立民国政府,国民有权参加政权,制定宪法,选举总统。民权主义首次在中国举起民主革命大旗,是三民主义中最富有时代特征的光辉思想。,缺点: 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

21、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其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之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地价,归国家所有。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实行土地国有。,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缺点: 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

22、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孙中山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返回本章目录,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出版时改名为民报。,返回总目录,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

23、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於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坛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於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治化焉。其他施维於小已夫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民报发刊词 孙 文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 近时杂志之作者亦夥矣。夸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惑。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巳不可见,

24、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拾,惟其最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後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於人为既往之陈迹,或於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黨

25、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跡欧美;犹不能免於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於人已然之未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左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於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於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沉梦不起;万事堕坏;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且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巳,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於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於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於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

26、去实行也近。吾於民报之出世觇之。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7172页。,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2、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 A、三民主义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B、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潮流和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战斗的旗帜,成为动员广大群众起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武器。 三民主义是真正人民的真正伟大思想。 列宁,(2)局限性,A、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三民主义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民族主义

27、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内容。民权主义忽略了国体,没有把整个地主阶级帝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作为革命的直接目标。民生主义没有把农民群众摆脱封建束缚与获得土地结合起来,没有触动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只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空想。 说明资产阶级的这个救国方案不能为苦难的中国指出解放的道路。,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康、

28、梁等立宪派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接触愈多,就愈害怕下层群众起来冲击旧社会秩序。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的新民丛报,大力鼓吹“开明专制”,以抵制民主革命思潮。当时国内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能分清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界限。以西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一度也把康、梁等保皇党和孙中山革命派看作同样的危险分子。1904年5月军机处下令把新民丛报和革命书报一体查禁。这样,改良派的宣传就更易起着迷惑舆论破坏革命的作用。,1906年,同盟会在民报第三号的号外上,列举十二个问题,指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根本分歧,其中要点是:“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民报以

29、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此后一年多中,双方的争论集中于(1)要不要革命,(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3)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这三个问题上。,1、要不要革命,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P62,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

30、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P63,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P63,章炳麟在民报第四号上以犀利的笔锋驳斥康、梁的论点。他说:“夫谓国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者,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圣明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

31、以开之。”这成为一时传诵的警句。,3、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大动乱。P63,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为何?则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P63,评价: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在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和要不要依靠

32、农民群众进行革命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革命派在论战中采取犹豫回避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不可能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1、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积极联络会党力量,在各地发动了武装起义。 (1)1906年江西萍乡和湖南的浏阳、醴陵一带农民群众举行了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派人联系会党发动组织的。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几个州县,清政府调集了五、六省军队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2)1907年6月,绍兴、嵊县和金华各处先后单独发动失败。徐锡麟在匆促中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希望以冒险的军事暴动夺取安徽,结果徒以身殉。随后秋瑾在

33、绍兴也被捕壮烈牺牲。,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这个学堂原由徐锡麟创办,名义上提倡军式体操,实际上为革命培养骨干。秋瑾就职后,将学校办得井井有条,学生们每天背枪上课,精神抖擞。秋瑾常骑高头大马,身着男子服装,英姿飒爽,在绍兴街上往来,给人一种革新之感。安庆事发以后,由于歹徒告密,清政府派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命令一部分学生撤退,自己留在学堂里坚持战斗,因寡不敌众被捕。,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与秋瑾约定,7月6日分别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发动起义。他在信中建议起义这件事必须“从速成就”。,返回本章目录,徐锡麟给秋瑾的信函,返回总目录,徐锡麟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

34、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04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年9月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机关、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为了打入清军,掌握军权,他于1906年冬捐了一个道台官职,赴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他与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约定,于7月6日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后改期。但由于叛徒告密,他又决定从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印发光复军告示,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当晚英勇就义。,这是时报上登载的有关徐锡麟击毙巡抚恩铭的消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秋瑾是辛亥革命中杰出的女革命家,自号鉴湖女侠。

35、她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她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民权。不久她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由于歹徒告密秋瑾不幸被捕。在审讯中她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孙中山为追悼秋瑾写的匾额巾帼英雄 1907年7月,秋瑾准备在绍兴响应安庆起义,因歹徒告密不幸被捕。在审讯中她坚贞不屈,仅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月15日,她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在

36、“绝笔书”中她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革命品质。孙中山为追悼秋瑾,写了“巾帼英雄”的匾额。,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慷慨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后人追怀先烈,集资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纪念碑。碑呈方形,高7米,四周有石栏,正面向西,碑身镌刻“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镀金大字。碑座有蔡元培亲撰,于右任手书的碑记。如今,这座碑就屹立在绍兴市中心一处丁字街口。它虽处于闹市,却显得十分庄重肃穆。,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秋瑾纪念碑,孙中山在不及一年的时间中,接连六次发动了两广和云南沿边的武装起义,即(3)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4)惠州

37、七女湖起义(6月)、(5)钦州、廉州、防城起义(9月)、(6)镇南关(今睦南关)起义(12月)、(7)钦州马笃山起义(1908年3月)和(8)云南河口起义(4月)。孙中山在镇南关起义中亲自参加战斗。这些起义给人民群众以很大的鼓舞。但起义本身基本上都是依靠地方性的会党组织,或是通过会党联系自发斗争的群众,由同盟会派人前往领导,给予金钱和军火的援助,如潮、惠、钦、廉诸役;或是以会党组织小型敢死队企图夺取一个据点(如马笃山和河口之役)。这些缺乏群众性的军事冒险都只能归于失败。,图为革命党人在1907年历次起义中使用的电报密码,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时报登载的有关镇南关故事的消息 辛亥革命前,时报

38、曾先后登载了萍乡、浏阳、醴陵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黄冈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以及镇南关起义的消息。这是时报登载的有关镇南关起义的消息。,孙中山在镇南关指挥起义军作战时戴的帽子 1907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镇南关起义是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的一次起义。起义坚持七天七夜,因弹药缺乏,最后失败。这是孙中山在镇南关指挥起义军作战时戴的帽子。,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加拿大华侨捐款收据 1910年11月,孙中山同黄兴等人商讨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这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埠致公堂华侨支援黄花岗起义的捐款收据。,广州黄花岗起义指挥部

39、 1911年1月底,黄兴受孙中山委托,负责主持广州起义的筹备工作,在香港建立了统筹部。为了做好起义准备,统筹部先后在广州建立了秘密机关30余处。图中越华路小东营五号的起义指挥部就是其中之一。,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等人商讨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会后,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成立统筹部,作为筹备广州起义的领导机关,还组织了敢死队。敢死队成员纷纷表示,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孙中山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章太炎 区区此心,可誓天日!黄 兴,(9)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100多名革命党人,攻入总督衙门,

40、两广总督吓得爬后墙逃走。黄兴等冲出衙门的时候,遇到敌人的大队人马。他冲锋在前,右手伤断了两指,仍旧坚持指挥战斗。 另一队革命党人,从总督衙门的后面进攻。其中有一人名叫喻培伦,在起义前,他三天三夜未睡觉,赶制出炸弹100多颗。起义开始时,他坚决要求参加敢死队。有人认为他一臂已残废,不便参加战斗。他反驳说:“诸公四体完整,不一定比得了我这残废人。”起义时,他在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边冲锋,边投弹,终因弹尽力竭被俘。他怒斥敌人:“学说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最后,他无畏地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经过一昼夜激战,由于众寡悬殊,起义失败。这次起义革命党人牺牲很多。后来,有72具尸

41、体,合葬在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此,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中,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00多人,一举攻入两广总督府,准备活捉两广总督张鸣岐,迫使他号令两广清军反正,不料搜遍了总督府却没有找到,他们便放火焚烧两广总督府。 左图为两广总督府。,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这是黄花岗起义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书。在这封信中,烈士表达了他对妻子的“至爱”,但是烈士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种儿女之情上,而是将对妻子的爱与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他要用一颗爱妻子的心,推人及己,“助天下爱其所爱”。他更希望妻子也能够以“天下人为急

42、”,乐于牺牲他们个人的幸福,为天下人谋得永远的幸福。 左图为林觉民的诀别书,林觉民是黄花岗起义烈士之一,福建闽侯人。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在学习期间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归国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起义前,他给父亲和妻子写了诀别书。在给妻子的诀别书中他说:我决心为“天下人谋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后在起义中林觉民受伤被捕,临刑时从容就义。,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

43、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

44、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

45、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喻培伦是黄花岗起义烈士之一,他是四川内江人。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1

46、908年加入同盟会。为了研制炸弹,喻培伦不慎炸毁了一只手,但他仍不畏缩,继续钻研,人称“炸弹大王”。1911年他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药边冲锋边投弹,终因弹尽力竭被俘。受审时,喻培伦高呼:“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最后从容就义,葬于黄花岗。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他为“大将军”。,这是就义前,英勇不屈的黄花岗起义战士。,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黄花岗原名红花岗,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麓。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100多人英勇牺牲。清政府竟让烈士暴尸街头,四天后才通知“善堂”收殓遗骸。革命党人潘达微不

47、顾个人安危,积极奔走,终于在城东红花岗找到一块合意的墓地,随即以“善堂”名义购买良好棺木,给收得的72具烈士尸体成殓。他亲自主持监督葬事,直到最后一口棺木入穴。葬礼完毕,潘达微默默环视红花岗,感觉“红花”比不上傲霜的“黄花”(即秋菊)。第二天,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国事报将红花岗安葬烈士的情况报道出去。当时,清政府正到处搜捕革命党,形势对潘达微很不利。为了化被动为主动,潘达微立即写了一篇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的文章,公开发表。此后,各报相继沿用。“黄花岗”便成了约定俗成的名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左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碑上镌着“七十二烈士之墓”字样,字是

48、方声洞烈士的哥哥方声涛所书。碑亭顶部砌成钟形,象征着烈士们为辛亥革命奏响雄壮的前奏曲,为苦难的中国人民敲响了自由的钟声,激励着人们继续奋斗。远处下半部是用麻石砌成的纪功坊。中间横额上,是章炳麟手书的“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古篆。上半部分是用七十二块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石头垒砌成的梯级形“献石堆”,象征着72烈士巍然屹立的形象。“献石”上刻着当年捐资修墓的中国国民党分支部及华侨捐款者的姓名。纪功坊顶端,竖立着自由神像。,黄兴为悼念七十二烈士书写的挽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川汉铁路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法令之前,

49、已由四川人民筹集筑路股款着手修建。参加集股的不仅有地主、资产阶级,而且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和佃农。这就是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股案。,返回总目录,2、保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P64,这是当时的一幅漫画。画中揭露了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外国列强掠夺中国铁路。画面中火车冒出的烟云,为“中国铁道现状”六字组成。,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保路风潮和有关各界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迅速地配合起来。湖北宜昌几千筑路工人和清军发生武装冲突。湖南长沙、株洲万余工人罢工示威。各地纷传会党克期攻城、攻署的消息。特别是在争路风潮最激烈的四川,运动发展到全省一百四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