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38402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46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目标.ppt(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程设置与目标,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一、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从历史教育与自然、社会、思维三个层面出发,构建其价值体系: 1科学价值 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并揭示其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在于通过历史发展的具体历程,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政治价值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其本身就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创造性的特征。,历史教育,尤其是本国史教育,通过叙述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就能够从中形成

2、相应的民族意志,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这就是历史教育所蕴涵的政治价值。,3理智价值 培根的一句名言是“读史使人明智”。 17、18世纪,许多教育先驱者都强调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开设中,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教育对提高公民素养所具有的理智价值。,历史教育通过对世界各国、各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交往关系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开拓国际视野、形成国际意识,培养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公民素养,具有重要的理智价值。,4伦理价值 易经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可见,在形成学生情感、态

3、度、价值观方面,历史首先有着丰富的内容。 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 高尚情操、坚强意志、良好性格都能给予学生以深刻生动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受到熏陶和感染。,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公而忘私精神。 其言行,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商鞅为坚持变法而流血牺牲;班超为报效祖国而立功边陲;王昭君为“和亲

4、”大业而远嫁漠北;诸葛亮为匡复蜀汉而鞠躬尽瘁;范缜为追求真理而不卖论取官;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而孜孜追求。 其事迹,令人鼓舞,只争朝夕。,5借鉴价值 历史被人们喻为一面镜子。 唐太宗就说:“以古以镜,可以知兴替”。 列宁也认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司马光著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使当权者能从该书中“鉴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之,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宋神宗为此书题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借鉴价值在世界各国中具有普遍性,例如: 从人心向背的巨大历史作用中,可以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验教训。 从勾践与夫差

5、兴替的反差中,可以得出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必要。,从楚汉战争刘邦取胜而项羽失败的史实中,可以得出人才对于事物成功的关键作用; 从官渡、赤壁、淝水等战役的反思中,可以得出骄兵必败的规律 。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历史教育,并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6思维价值 恩格斯在论马克思的中说:“历史从什么开始,思维进程也应从什么开始,而思维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通过了解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历史规律的抽象概括,也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评价等思维能力,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审美价值 马克思说:“

6、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历史教育过程就是人类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 自然美、社会美、行为美、艺术美无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流光溢彩,历史丰富多彩的内容为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条件。,二.历史课程沿革和历史教学目标演进 课程的定义: 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其涵义是指功课及其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我国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为:学科或教学科目。广义的课程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体验。,1清末历史课程设置及

7、教学目标 1904年,清政府在新政中推行“癸卯学制”,首次将历史课程作为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 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历史课程的设 置如下:,一年级 中国史 3课时 二年级 中国史及亚洲各国史 3课时 三年级 中国本朝史及亚洲各国史 2课时 四年级 东西洋各国史 2课时 五年级 东西洋各国史 2课时,其教育目标为: 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 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五十年以内之事尤宜加详,说近世者十之九,说古事者十之一,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

8、(世界史)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五十年以内之事尤宜加详;说近世者十之九,说古事者十之一。,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2民国时期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民国初期(1912-1913) 民国政府于19121913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以取代清末“癸卯学制”。 课程设置:根据1913年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 设置如下:,一年级 本国史(上古、中古、近古) 2课时 二年级 本国史(近世、近代)2课时 三年级 东亚 各国史、西洋史 2 课时 四年级 西洋史 2课时,历史教学目标: a历史要旨在使知历

9、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b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其重要事迹。 c外国历史授以历史大事之变迁,著名各国之兴亡,人文之发达,及与本国有关系之事迹。,北洋政府时期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1922年,北洋政府推行“壬戌学制”,废欧洲学制而取美国学制。其变化为: 其一是采用“六三三”学制,中学阶段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其二是课程采用选科制(包括必修、选修)和学分制。,历史为初中必修课,与公民、地理归属社会学科;高中文理分科,文化史作为必修课。 初中历史采取中外史合编的体例,从上古叙述到近世(现代),以世界史为纲,而于中国

10、史部分则较为详细。,历史教学目标: a研究人类生活状况之变迁,以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制御天然的能力。 b启发人类的同情心,以养成学生博爱、互助的精神。,c追溯事物的原委,使学生了解现代各项问题的真相。 d随时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以养成学生读史的兴趣与习惯。,高中文化史也采取中外文化史合编的体例。 历史教学目标: a注重研究世界文化之源头,及其同流交感之效果。 b说明世界文化之性质,及现代文化问题为主旨。,c以领会现代为归宿。 d指示研究途径,多与学生以自己研究之机会。 e说明一时期历史局势之概观,参用问题式以维持兴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

11、全国统一后,颁布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设置: 一年级 本国历史 2课时 二年级 本国历史 2课时 三年级 外国历史 2课时,历史教学目标: a研求中国政治经济变迁的概况,说明近世中国民族受到列强侵略之经过,以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唤醒其在中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b研求重要各国政治经济变迁的概况,说明今日国际形势的由来,以培植学生国际的常识,并养成其远大的眼光与适当的国际同情心。但同时仍注重国际现势下的中国地位,使学生不以高远的理想,而忽忘中国民族自卫的必要。,c研求各国重要民族学术文化演进的概况,与中国学术文化演进的经过,使学生略知现代人类生活与文化的由来。 d对于中外各时

12、代的政治状况,特别注意说明现代民权发展的由来,以树立学生政治训练与运用民权的基础。,e对于中外各时代之经济状况,特别注意说明现代经济状况与重要社会问题之由来,以阐明民生主义之历史的根据,并促进学生对于民生问题之注意与了解。,f由历史实例的启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服务人群与精进不息的精神,并增进其观察判断的能力。 g使学生明了近代科学对于物质文明及社会进化的贡献 。,1936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教学目 标: (课程设置不变) a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b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

13、学生明了我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c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d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心。,3建国后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1949-1952年历史课程设置 初一 中国古代史 3课时 初二 中国近代史 3课时 初三 世界史 3课时 高一 中国近代史 3课时 高二 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史 3课时 高三 世界史 3课时,1953-1956年历史课程设置 1953年7月

14、,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参照苏联学制: 初一 世界古代史 3学时 初二 (上学期)世界古代史 3学时 (下学期)中国古代史 3学时 初三 中国古代史 3学时,高一 世界近代史 3学时 高二 (上学期) 苏联现代史 3学时 (下学期) 中国近代史 3学时 高三 中国近现代史 3学时,1956年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设置: 初一 中国古代史 3学时; 初二 中国近、现代史 3学时; 初三 世界史 3学时; 高一 世界近、现代史 3学时; 高二 中国古代史 3学时 高三 中国近、现代史 3学时,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a通过祖国从古到现在的重要历史事实,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

15、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b应当了解中国历史是各族人民的历史。,c应当了解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般站在世界文化的最前到,祖国人民对全世界作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d应当了解我国的各民族都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e应当了解我国在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下,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我国人民不断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不断地摸索救国的道路。,f通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史实,通过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成就,通过我国人民在争取全世界持久和平的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来培养

16、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和保卫者。,1963年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中央“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3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课程设置: 初二 中国史 3课时 初三 世界史 2课时 高二 (上学期)世界现代史 2课时 (下学期)中国现代史 2课时,历史教学目标: a在于给学生以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b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c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社

17、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1978年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设置: 初二 中国古代史 2课时 初三 中国近、现代史 2课时 高一 世界史 (上学期) 2课时 (下学期) 3课时,历史教学目标: a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按规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c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热爱

18、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学习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以提高学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1980年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设置: 初一 中国古代史 3课时 初二 中国近现代史 2课时 高一 世界史 3课时 高三 选修通史 (文科),历史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按规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19、的能力。,c思想教育目标: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提高献身“四化”的自觉性,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1986年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198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并作为义务教育大纲实施前的过渡性大纲。 历史课程设置: 初一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 3课时 初二 (上)中国现代(下)世界史 2课时 高一 世界史 3课时 高三 选修通史(文科),历史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20、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能力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c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1990年历史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设置: 初一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 3课时 初二 (上学期)中国现代史 2课时 (下学期) 世界史 2课时 高一 (上学期)中国近现代史 2课时 (下学期) 世界史 2课时 高二 世界史 2课时 高三

21、中国古代史(选修) 6课时,历史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能力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c思想教育目标: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祖国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1992年历史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教育部1992年颁布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课程设置: 初一 中国历史 2课时

22、初二 中国历史 3课时 初三 世界史 2课时,1992年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a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b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1996年颁布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课程设置: 高一 中国近现代史 3课时 高二 世界近现代史(限选) 2课时 高三 中国古代史 (限选) 2课时,2000年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3、) a知识目标:要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史和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b能力目标: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c思想教育目标: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要对

24、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要求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2000年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a知识目标: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

25、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b能力目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

26、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三、现行历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背景 宏观背景: 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 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发达各国历史课程改革

27、状况: 美国:特别强调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以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 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 为参与公众生活做准备。 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颁布了中学历史课程全国标准,其教学目标为: 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即社会、科学、经济、政治和哲学的成就与状况。 历史思维能力与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历史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结合,即综合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 强调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西方价值观。,欧洲:十分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其具体做法

28、如下: 如何在不同的解释中辨别历史事实。 如何评估史实。 如何论证某一史学观点并作出结论。 如何批评性地评估各种历史资料。 如何学会独立工作。,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片、遗迹和地图。 如何进行比较。 如何区分历史的原因和结果。 如何运用历史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如何理解对于史事会有多种解释。,日本:研制“学习指导要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世界的视角”。 韩国:强调“世界化”意识,并要求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行为意识,对社会和国家的理解和判断力,以及对民族使命的自觉意识。,纵观各国历史课程改革,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是: 在课程观念上: 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

29、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的简单叙述,而且是以史实为依据来架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非解释性的、描述性的学科,而且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 。 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且是一门能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强者、名人的编年史,而是一门关于普通人的学科。,历史课程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而且是既能记录学生各自民族、文化和社会渊源;又能延伸他们自身经历的学科。 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而是一门与个人有关的学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不是“囊括”而是精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

30、,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 在学习目标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在教学方式的取向上: 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 课程与教学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转变;从“单一教学”方式向“合作教学”方式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不是简单地把历史课程目标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评价上: 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我国历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教学关注点在知识目标,并且在大纲上加以详尽而具体

31、的规定。 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有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仍存在“繁”、“难”、“偏”、“旧”现象。 部分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末得到充分体现。 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3历史课程改革思路 2001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世纪教育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 国家确定的新课程培养目标如下:,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

32、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改革的思路: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

33、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4、4现行历史课程的设置 初中开设“历史”或者“历史与社会”两门选择性必修课程。“历史”学科设计有由古至今,由中到外的六个历史板块组成: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课程内容不求系统完整,按学习主题编排史事;同时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反映学科的特点。 初中历史课程设置: 初中一年级 中国古代史 2学时 初中二年级 中国近、现代史 2学时 初中三年级 世界史 2学时,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江苏) 高一(上)历史(1) 2学时 高一(下)历史(2) 2学时 高二(上)历史(3) 2学时 高二(下)历史选修 2学时 高三(上)历史选修 2学时 高三(下)历史

35、选修 2学时,高中历史课程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通史体例,按模块+专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为三个知识模块: 历史(1)政治制度史 历史(2)经济社会史 历史(3)思想文化史,选修课为六个知识模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实行学分管理,文科方向学生,在历史选修中至少选择三个模块,并取得相应的学分。,5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基础性:重新设计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删减“难、繁、旧”的知识点。 时代性:一是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气息;二是及时吸收历史研究

36、新成果;三是课程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学习经验和兴趣点。,综合性: 一是设置初中的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由各地选择。 二是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其内容也比较注意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课程的综合性明显增强。,选择性:在高中设置了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其体系灵活,富有弹性,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此外,在初、高中历史课程中还设计了大量具有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大为增加。,多样性: 一是课程类型多样性,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 二是教材开发多样性,初、高中历史教材均有多种版本,教材的选用权下放,从而促进历史教材的“质量竞争”。,6中学历史

37、课程改革中的几个亮点 提倡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 建立发展性历史学习评价体系。 一是引入档案袋方法,属于质性评价方法之一,它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内容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师评语等。,二是注重实践性和社会性,将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等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四、现行历史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基本维度。 将传统课程目标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38、标所取代。 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提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关于历史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高中历史知识目标: 在初中历史知识目标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2关于历史能力目标 初中历史能力目标: 基本技能:历史学习技能,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 基本能力:a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b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c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d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e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高中历史能力目标: 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9、;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人们用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历史学科能力构成: a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即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和有效信息的能力。 b历史阐释能力:即对材料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c历史论述能力:是指以史实为证据,史论结合地对历史问题进行叙述与评论的能力。,d.历史评价能力: 一是对史实本身的评价,即运用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对某一历史问题本身做出评价。 二是对相关历史论述的评价,即对别人有关历史问题“评价”的再评价。 三是依据材料,独立地提出一种适当的观点,并进行

40、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3关于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历史情感目标: a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b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c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d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e民主与法制意识;f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情感目标: a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b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c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包括: a对祖国、民族的认同及爱国主义情感; b人文主义关怀,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

41、善待生命,反对专制等基本态度; c正直为人的品格,即通过史实注意培养学生善良、诚实、直率、负责任等做人的品格。,d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还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民主与法制的意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等。 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a以疏导为主; b平等交流与沟通。,4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中目标: 探究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学习方法的培养。 高中目标: a论从史出,史论结合;b注重探究式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c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d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新课程历史教学目标的关系: 知识教学是历史

42、教学的基础。 学科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 。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是历史教学的载体。 具体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教学目标(初中一年级)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

43、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2)通过沈括、郭守

44、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教学目标(初中二年级)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2)能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3)能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4)通过即兴表演、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 (2)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3)通过

45、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 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 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 因,了解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3)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46、及对美的鉴赏力。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以服装表演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3)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4)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 (5)放映老电影十字街头的片段,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内容,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革命前辈投身革命、积极抗日、为祖国甘洒热血的

47、爱国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将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的世界。 (2)中国近代从西方传入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明初设三司、废丞相史实的学 习,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通过学习明朝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区分内阁制和宰相制的能力。,(3)通过对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几朝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达到了极端,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到了顶峰。 (4)通过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建立近代民主制度相比较,探究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从而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明史职官制等史料上关于明太祖设三司、废丞相的记载,给学生以历史真实感。 (2)从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比较明朝的内阁制与秦汉的宰相制,得出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通过探究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社会的危害,得出该制度是中国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