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42633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5归去来兮辞.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优美,在风格上具有淡远潇洒的特点,这种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学习本文对此要深入加以体会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学法指导,课堂结构,作者简介,题 解,整体把握,课文朗读,序文疏通,问题探究,陶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陶潜,又名_,字元亮,_(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_”。又自称“_”。,辞,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_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特点: _ , 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_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重

2、在抒情,一般要押韵,有的还可歌唱。,屈原,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六,作者简介,陶潜,又名_,字元亮,_(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_”。又自称“_”。,陶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作者简介,29岁开始入仕,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2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不再出仕。,作者简介,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题 解,归 去 来 兮

3、 辞,语气助词,回去吧,回去,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多用语气词“兮”。,朗读感知,序文: 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序文疏通,疏通文意结构,整体把握,第一部分(第段)小结: 写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弃官归田时的欢快心情。,辞官归田,自责之词,自恕自慰 之词,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主旨句:,今是而昨非,整体把握,抵家,居室,欣喜若狂,涉园,舒适安逸,出游,留连忘返,第二部分(、段)小结

4、: 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重审心志,整体把握,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富贵浮云,恬然自乐,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 ),反,正,第三部分(第段)小结: 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行文线索,一、叙事线索,二、感情线索,归途,抵家,室内,园中,自责自慰,怡然自乐,闲适怡得,潇洒旷达,出游,问题探究,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 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问题探究,2、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

5、些情绪?,岁暮年衰-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人生无常-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乐天知命-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痛苦,矛盾,“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无数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了,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我们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期”,他本不愿意出仕,也不适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官归

6、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真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经历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千百年来,“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吗?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由的价值取向,每难有独立的人格。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是陶渊明付诸行动罢了。陶潜晚年作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

7、着内心惆怅的遁逝。,疑义相与析,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此诗回忆少壮时的雄心壮志,慨叹目前的日渐衰老,写出了少壮时和年老后两种绝然不同的心境。他感慨余生无几,前途渺茫,表达对壮志未酬的不甘心:“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表现了要努力奋发的精神。,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

8、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疑义相与析,艺术鉴赏,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 (李格非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本文是一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不是直接生发的,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的自然的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

9、洒脱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的体现。,2 寓情于景,寄心于形,艺术鉴赏,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的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情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艺术鉴赏,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显。,保洁守志,固穷守节:,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