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53485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常识1李成霞.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一、实施综合实践的必然性,从教育的现状出发 从社会需求出发 从科学的人文发展观出发,2,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教育判断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教育研究不拒绝吸收和借鉴,但更注重来自实践的经验。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观念或“本本”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囿于已有结论,也不人云亦云。只有从对客观事实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从中获得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和办法。,3,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当前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改革之路怎么走?却始终充满争论。 尊孔读经,前

2、途会如何? 恃强守成,靠学科改革,仍然保持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怎么样? 推到重建,转变学习方式,一切自主、合作、探究,又当如何? 另辟蹊径,在学科教育改革的同时,加强以实践为特点的活动教育,实现两种教育的优势互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对活动课程的认识过程,活动在青少年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活动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应该成为全体儿童成长的推进器和催化剂。 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个部分,实施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打破了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学科和活动”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是“育人模式”的重要变革。,5,

3、时尚观点 引人思考,知识不是老师教的 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 新课改的关键是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基本维度,人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教和学的特征做出判断 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五个方面构建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上述观点和做法都是正确的吗?基本的学习方式都是什么?用建构主义可以构建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吗?,6,两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形式或途径: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育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依靠学生发

4、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实践和发现”的方式来实现。,7,两种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人们通过了继承性学习,了解前人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掌握人类既有的人文和科学的系统知识。没有继承,教育将是无源之水;人们又要通过探索、发现等实践性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方法等经验性和程序性知识,教育若没有实践学习将会成为无本之木。两种学习方式,反映了两种认知途径。他们的内容不同,特点不同,教育功能也不一样。,8,两种学习方式共同作用于 人们的认知过程,人们的认知过程既依赖于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操作获得的准确的信息,也有赖于得以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操作的理论支持。人们在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中能够得到些什么,与观察者已经具备的专

5、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有关. 人们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前人的知识, 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它们,同时又会运用此前已经获得的相关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实践的结果又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两种学习方式交互作用有机结合,形成了人们独具特色的认知风格和知识网络,9,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价值,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接受式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 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机制和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都有存在价值. 人们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也不能将两种学习方式随意替代和转化。,10,认

6、知 双 螺 旋 结 构,无论继承性的系统学习,还是经验性的实践学习,就个体人而论,其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是螺旋式的,二者结合起来,其形象恰如人类基因的双螺旋一般。因而不妨将其称为“个体人认知形成和发展的双螺旋结构”,简称“认知双螺旋”。正是这个“认知双螺旋”的建构过程及其质量水平,主导了个体人的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11,双 螺 旋 的 基 本 特 点,既然人的认知形成和发展是继承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两种过程共同主宰的,那么,这两种过程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共生性 互动性 发展性,12,认知双螺旋的共生性,两种认知过程同时发生,协同发展,伴随人们一生不断成长着和变化着。 只从书本或从别人那里

7、获取知识,即便是学富五车,一旦脱离实际,拒绝经验也难免会犯错误。 只要实践学习,获得的只能是局部的或个别的经验,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先进知识的武装,就技术工作而论,充其量只能是个“匠人”,如果用来指导工作,则很难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人才观,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搭建有效的成长平台。,13,认知双螺旋的互动性,两种学习方式或认知过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着,这就是它们的互动性。 搞得好,它们会互补互促,实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搞不好,就会互相掣肘,相互误导,也可能造成认识上的障碍,甚至会造成负面的影响。,14,认知双螺旋的发展性,人们的认知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汲取营养 ,认知双

8、螺旋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实现了人们认知的发展过程。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检验真理,而且发现和完善真理。通过实践不断的积累经验,发现规律,经验即转化为理论。 理论指导和规范实践活动,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同时又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加以完善 系统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发挥沟通和组织实践知识的作用。 实践知识以其真理性不断验证系统知识的正确性并加深和完善系统知识的内化过程。 通过继承和实践两条渠道获得的真理性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个体人的认知水平和智能结构,最终形成个人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和知能网络。,15,尊重认知规律 实现人们认知过程的协调发展,努力创设情境,实现儿童认知过程的

9、良性循环,促进使儿童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学习主体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学习,实现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时,其认知结构将会自行调节,形成局部或总体的同化或顺应,并不断更新自身。两条认知螺旋各自保持适当张力,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们认知结构的质量和水平。,16,认知双螺旋的哲学意义,唯物辨证法主张从事物内部,从一事物对它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事物的运动又和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着. 人们认知过程的基本矛盾即是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认知双螺旋即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反映;认知过

10、程又和周围事物互相联系,认知双螺旋的形成和发展则反映了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17,学校课程设置适应认知 双螺旋的要求,教育理念决定课程设置。教育理念不同,教育设计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及教育环境也不同,学生从中得到训练内容和程度自然也不一样。对应于认知双螺旋的不同要求,学校里便设置了两类不同的课程:以继承性学习为特点的学科类课程和以实践性学习为特点的活动类课程。古今中外的教育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主动的调整两种认知过程的关系,18,建设中国特色的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国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应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课程实施放到中国这块土地上,简单地、教条化地运

11、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的教育行不通,转而移植所谓先进理论,希望把西方的模型套用于中国教育也未必行得通。 我们面临的困惑与困难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19,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及价 值取向,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实施(开发)的课程。 这样一些常常见诸于某些文件,且习以为常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的表述是否妥当?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呢?,20,课程价值表现在对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上,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功能: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固有内容) 直接经

12、验和真切体验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组织形式) 完整的知识和全息的视野与方法 必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实施要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 传授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实施方式) 通过自主研究获得“自由”发展 国家课程 地方和校本课程(管理实施) 实现国家的教育意志,21,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坚持课程有效实施,要深入研究课程的内在规律,努力提高活动的教育功能:在课程论层面关注活动设计是否与儿童认识过程相一致,确保课程实施具有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论层面,要关注活动实施的结构性,使活动过程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确保实现“预设”和“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在学习论层面则要关注活动设计与实施需尊重学生既有的知

13、识和经验,确保学生元认知成分和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有效结合,使每一项活动都够达到使学生确有收获的目的。,22,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运行,课程的常态运行,是从中观角度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使之作为“课程”在各地学校都能实施和运作。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校本课程,不能仅靠校长的良知和教师个人的积极性维持,它也不是课外活动,不能仅仅关注个别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必修课程,必须建立必要的制度,形成良好的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个学校都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常规运行,进入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23,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建设中国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三重愿景”,不能光靠良好的愿望

14、,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 用系统砺练智慧 用结构保障功能 分段实施提升有效性 师资建设是课程的关键,24,1、用系统砺练智慧,零散的知识形不成智慧.作为课程特别是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质上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实践性学习,建构儿童完整的素质结构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浅层次到高层次的逐步发展过程,这些过程仅由随机性明显且相对零散的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达到目标 针对全体学生的系统性实践教育,完成系统预先设定的实用性目标,需要系统的适切性教育资源支持。,25,2、师资建设是课程成败的关键,课程实施师资是关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学艺术,决定着这一

15、课程实施水平和发展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团体指导,协同教学。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群体的力量,设课之初是当务之急,当前仍有重要意义。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教结合,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开放式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26,3、把握课程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准确地确定和完整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价值取向,努力宣传并切实帮助干部和教师充分理解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地理解并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和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在改革传统教育,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才会具备推动课程发展的理论勇气和社会责任感,才会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去,27,例: 教学目标: 防泛求实、防滥求准、防浅求精、防断求续(序);包容兼顾,迁移生成; 教学设计: 按最佳的发展期设计课程,按学科自身特点设计教法; 形形式多样,景创设情景, 动师生互动,情情感投入, 境营造环境、升华境界;,28,谢谢大家 请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