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现象探析.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34554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现象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现象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现象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小学教师 “只教不育 现象探析 中小学教师 “只教不育 现象探析 摘 要: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内心秉持的行为准那么,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信仰,对人才培养、教师个人开展、教育事业开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局部中小学教师出现“只教不育教育信仰偏失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只重文化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德育、能力、身心开展等方面的全面培养。要探析教师“只教不育的成因,寻求解决对策,引导教师重建正确的教育信仰,改善教学行为。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书育人 只教不育 教师信仰缺失 重建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贯彻始

2、终【1】。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永恒的、持久的、鼓励性的力量,教育信仰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当前在我国教学中,“只教不育现象屡见不鲜,局部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学,无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学生个性化开展被磨灭,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规格。 一、教师“只教不育的危害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教的根本目的在“育,“教是“育的一种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的本质。教师产生“只教不育教育信仰,是无视了“教书兼“育人的同等重要性,势必对教育产生诸多危害。 对人才培养的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开展 教师以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机械地将这些间接

3、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品德、智力、体质、身心开展如何,那么漠不关心。因此,在教育中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智育寥寥无几,德育不受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将体、美、劳教育变相取消【3】。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匠,教导学生成为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结果导致学生的片面开展。 2.不利于学生公平接受教育 在剧烈的考试升学竞争压力下,分数作为唯一选拔人才标准,教师教学只重书本知识且面向少数优秀学生,用一把尺子度量人才,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公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气质,教师要坚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开展潜力,进而给予关注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便引导和帮助学生长善救失,而非泯灭学生个性。 对教师个人专业开展的危害 教师个人专

4、业开展是教师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拟成熟的开展过程。教师专业思想是教师个人专业开展的开端,即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特殊职业积极的心理准备和稳固思想根底。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的支柱和前提。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加以修正,就会给教师个人专业开展带来诸多危害。 1.教师专业知识被局限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具备所教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科知识等,并不断积累、更新。在教师“只教不育的教育信仰影响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传授和更新自身学科知识,不主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素质开展,缺乏相应的教育学知识,势必造成

5、专业知识匮乏。 2.教师专业能力被限制 “只教不育,教师就成为“匠,成为僵化式培养人的“机器,单单具备教学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除了教学能力外,教师还应具备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监控调节能力等。由“只教不育转变为“教育并重,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 3.教师教育思想混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当今,不少中小学教师对教书育人本质产生误解,来自各方面的因素扰乱了教师思想,教师不再视该职业是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而只是一种谋生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以致教师不会以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 二、中小学

6、教师“只教不育教育信仰偏差形成的原因 教师“只教不育现状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教书育人信仰的偏差理解,使得“教书与“育人相对割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认知的缺失 教师信仰是以“确认为思想前提的,任何教育信仰首先是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认知根底上。没有一定的教育认知作理论支撑,教育信仰会成为无依据的自以为是。教师教育认知主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认知和对教育作用的认知,当教师对其一或其二教育认知出现缺失时,教育信仰随之出现偏差。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缺乏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错误理解教师职责造成,他们只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却无视德育在学生身心成长中的作用。 教育情

7、感的迷失 教育情感是随着教育认知的产生出现的,是教育信仰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具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情感,如果缺乏积极的教育情感,教育的认知就很难转化为教学行为,难以形成教育信仰,产生为教书而教书,造成只教不育。 教育意志的丧失 教师的教育意志能够帮助教师坚决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行为,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追求,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也不会丧失教育意志。在快速开展的社会,权利、利益、名誉等诱惑常常极大地冲击教师已有的各种信仰,在“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意志丧失导致的师德腐蚀并非个别现象,继而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只教不育等教育信仰偏差的现象。 三、转

8、变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的对策 转变教师不正确教育信仰对实现教育目的意义非同一般。教师重树“教育并举教育信仰,引导学生思想、个性、意志和行为健康开展,是解决当下“只教不育教学现象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 提升教师积极的教育情感 情感是激发信仰的引子,是维持持续某一行为的动力。教育情感是教师教育信仰的助推器,有了情感才有努力做好事情的期望。首先,加强对模范教师的宣传和学习。学习优秀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高尚人格,唤醒并强化教师的教育信仰。其次,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加强对教师本人的培训与教育,使其逐渐树立使命的意识,这是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的根底。 磨炼教师坚决的教育意志 教育意志是教师执著坚持其教育行为的动力,教育贵在坚持,不能缺乏连续性。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一个教师应当拥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即使遇到各种困难,也不会阻挡他追求教育信仰的脚步。其次,教师要实时自我监控,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及时自我反思与监控,不断在潜意识中坚决教育意志,端正教育信仰。 参考文献: 【1】徐月欣.教师教育信仰在现实中的误识与重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1,03. 【2】肖宗彦.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J.中外教育研究,2021,06. 【3】许从付.论应试教育的不合理性J.学术论坛,202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