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55894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消 化 与 吸 收,一、 消化、吸收的概念 食物构成:蛋白、脂肪、淀粉、糖、维生素 矿物质及纤维素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例如:蛋白质氨基酸和多肽; 糖类葡萄糖或果糖;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 巴循环的过程。,消化的两种方式(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舒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与消化液混合、搅拌,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分解蛋白、脂肪、糖等,使其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一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口腔内消化 三对唾液腺: 腮腺、下颌下腺

2、和舌下腺。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近中性,约99%为水;有粘蛋白、还有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I-和一些气体分子。,(2)唾液的作用,1 清洁、湿润口腔; 2 润滑食物便于吞咽; 3 溶解有味物质以便产生味觉; 4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5 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二 咀 嚼,咀嚼 是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协同收缩而实现反射活动。 其作用: 1 切碎食物; 2 将食物与唾液混合,便于吞咽; 3 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而产生化 学消化作用; 4 刺激口腔内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胃、胰、 肝、胆囊等活动加强。,三 吞 咽,吞咽是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反射活动基

3、本中枢位于延髓。 分为三期: 口腔咽, 咽食管上端胃。,蠕动,是消化道的基本运动 形式,是由神经介导 的,可使消化道内容 物向下推进的反射活 动。 组成: 食物团块后面收缩 食物团块前面舒张,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 胃的分泌 二 胃的运动 1、消化期的运动 2、消化间期的运动 呕吐,胃,成人的容量约为1-2L,具有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食物入胃后,还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成为食糜,排入十二指肠,(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后作用,纯净的胃液是一种pH为0.91.5无色的液体。 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L。 胃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以及有机物如粘

4、蛋白、消化酶等。,1、 盐酸,也称胃酸(壁细胞分泌)。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基础酸排出量)约为0-5mmol/h。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出量可达20-25mmol/h。男性的酸分泌多于女性;它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但也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2)盐酸的作用,杀灭细菌;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利于铁和钙吸收。 盐酸过多侵蚀粘膜作用,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 胃蛋白酶原, 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作用: 胃蛋白酶原 水解蛋白 特点: 始无活性; 最适pH2.0,pH5.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安静时:少

5、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胃酸,3、胃粘液、碳酸氢盐 来源: 胃粘液:胃粘膜上皮细胞、泌酸腺粘液 颈细胞、喷门腺和幽门腺 碳酸氢盐:胃粘膜非泌酸细胞 成分、特点: 胃粘液主要成分:糖蛋白 特点:粘滞性(水30-260倍)、可以形 成凝胶。 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4内因子,内因子可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 而促进其吸收。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二 胃的运动,胃运动的三大功能:容纳大量的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 胃底和胃体运动较弱,主要是容纳食物。胃体的远端和胃窦则有较明显的运动。,胃的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 蠕动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

6、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舒张,容纳大量的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蠕 动,食后5分种左右,起始于胃的中部,约3次/分,从胃的中部到幽门部蠕动波的幅度和速度逐渐增强,近幽门明显加强将一部分食物排入十二指肠。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维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如果紧张性过低则出现胃下垂及胃扩张, 胃排空及其控制, 概念: 胃排空是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混合食物为46小时。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食糜的理化性状和化学组成: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三 呕 吐,呕吐是将胃及肠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

7、的动作。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具有保护性的防御反射。,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 胰液的分泌 二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三 小肠液的分泌 四 小肠的运动,1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性质和成分: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每日分泌量12L。HCO3-、H2O、无机盐和各种消化酶。 (2)作用: 碳酸氢盐: 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免遭强酸侵蚀;为多种消化酶提供硷性的适宜环境。 胰淀粉酶:是一种-淀粉酶,淀粉糊精、买芽糖及买芽寡糖; 胰脂肪酶:脂肪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是蛋白质水解酶,无活性形式存在。 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小肠液、胰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 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 胰液是所有消化液

8、中消化能力最强的一种 消化液。,二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由肝细胞分泌,不含消化酶 在消化期间(肝胆汁)十二指 肠;在非消化期间胆囊(胆囊 胆汁)排出。,1 胆汁的性质和成分,成人每天分泌胆汁约为6001000ml。肝胆汁呈金黄色或桔棕色,胆囊胆汁色更深,味苦。成分很复杂除了无机盐成分外。 其有机成分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无消化酶。,2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少脂肪的表面张力,易形成脂肪微滴,增加了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的分解。 胆盐聚合形成的微胶粒可溶解脂肪酸、甘油一酯而形成水容性复合物,把脂肪分解产

9、物运送到肠粘 膜表面,促进它们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VitA、D、E、K)的吸收; 胆汁在十二指肠中还可中和一部分胃酸;,三、小肠液的分泌,小肠的腺体: 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在粘摸下层,分泌碱性液体,含粘蛋白; 小肠腺(李氏腺)在全部的小肠粘摸,分泌小肠液,是主要部分。,1、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是碱性液体,PH8.2-9.3,与血浆等渗。分泌量变化很大,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3L。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吸收。主要成分是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 紧张性收缩 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紧张性降低肠腔易扩张食糜混合和转运减慢;反之,则加快。 分节运动 是一种以环

10、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其生理意义:促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增加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营养成分吸收;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小肠的运动, 蠕动 蠕动可由 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每个蠕动波只能将食糜推进数厘米后消失。 意义:分节运动后的食糜向前运动,到达新的肠断,再分节运动。小肠进行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 肠蠕动时,肠内容物被推动产生声音,称为肠鸣音,每分钟3-5次,大肠的功能,食物经过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后,剩余的残渣进入大肠。 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暂时储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参

11、与排便反射。,(一)、大肠液及大肠内细菌的作用,1、大肠液 由大肠腺和黏膜杯状细胞分泌,呈碱性,pH为8.3-8.4,主要成分是黏液,具有保护肠黏膜、润滑粪便的作用。 2、大肠内有许多细菌,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细菌主要来自空气和食物。细菌中的酶能对食物残渣进行分解,还可利用肠内某些简单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它们可被机体吸收利用。,(二)大肠的运动形式,大肠的运动特点 1、大肠的运动少而慢 2、对刺激的反应较迟钝 这些特点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大肠的运动少而慢,对刺激反应也较迟缓,适合大肠暂时贮存粪便。,运动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 由环形肌的不规则收缩引起,使结肠袋中

12、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做短距离移动,但不向前推进。 这是空腹时最多见的一种结肠运动形式。,2、多袋推进运动 由一个或一段结肠袋收缩,可使内容物向前推进。 进食后这种运动增加。,3、蠕动 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组成。 集团蠕动:大肠还有一种进行速度快而传播距离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通常开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内容物快速推送到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集团蠕动常发生在进食后,可能是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三)排便,食物残渣在大肠内一般停留10h以上。 食物残渣、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大量细菌以及由肝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等,组成了粪便。,排便是一种反射动作。,粪便进入直肠(集团蠕动)、直肠内

13、压升高 直肠壁内的感受器 初级排便中枢 经脊髓上传 大脑皮质 便意,如果条件许可,即可发生排便反射 降结肠 乙状结肠 收缩 直肠 排便 肛门括约肌 舒张,膈肌、腹肌收缩,可增加腹内压,协助排便,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难,这是产生便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如果脊髓腰骶段与大脑皮质之间的神经联系中断,排便的意思控制作用丧失,一旦直肠充盈,即可引起排便反射,称为大便失禁。,四 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主要有:大部分多糖纤维素能与水结合而形成凝胶,从而限制水的吸收,并使肠内容物容积膨胀;能刺激肠运动,缩短粪便在肠内停留的时间; 可降低食物中热量的比率,减慢含能食物

14、的摄取,有助于纠正不正常的肥胖。,在消化管的不同部位,对食物的吸收情况不同,这与消化管粘膜的结构特点、食物被消化的程度以及在消化管停留的时间密切相关,第二节 吸 收,1 吸收部位: 口腔和食道内,实际上不吸收; 胃内可吸收酒精和水;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进入体内80%的水,90%Na+、CI-;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吸收面积大,小肠长大约5-7米,有皱襞及绒毛和微绒毛,使得吸收面积达200-250m2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在小肠内,三大营

15、养物质已经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2 吸收机制,被动转运:水的吸收;主动转运如糖、蛋白质、脂肪的分解产物;胞饮作用如大分子物或团快。 3 吸收途径: 血液和淋巴液。,1)糖类的吸收,分解为单糖被吸收,主要是葡萄糖。其中半乳糖和葡萄糖吸收最快,果糖次之。 吸收方式 主动转运。通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转运,需要能量,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4 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2)白质的吸收,分解为氨基酸,几乎全部被主动吸收 也需要Na、载体的参与下吸收。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3)脂肪的吸收,脂类的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等很快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混

16、合微胶粒。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 中、短链脂肪酸直接经毛细血管入血 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吸收后,在肠粘膜C内甘油三酯+载体蛋白乳糜微粒淋巴液 (主要) 胆固醇吸收后再酯化胆固醇酯+载体蛋白乳糜微粒淋巴液,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一般说,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消化可直接吸收利用 胃肠道吸收每日摄取的水和无机盐,同时还能吸收7L消化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当严重呕吐、腹泻时,大量消化液丢失,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失衡。,水的吸收主要靠渗透作用,各种溶质,特别是钠的吸收所产生的渗透梯度是水分吸收的主要动力,而无机盐是主动吸收的 维生素,B族(B12除外)及叶酸主要以易化扩散被小肠上段吸收 B12必须先与内因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在回肠吸收,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 2.试述钠离子和水的吸收过程。 3.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是怎样吸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