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61606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4第二章闽台地缘关.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闽台渊源,第一节 闽台的地缘关系 一、闽台地质构造基础 1、根据古地理学的考证,台湾与福建的地质基础是一致的,台湾曾是福建古陆地的一部分; (1)台湾岛的地质结构上属新生代槽褶带,由东向西形成四个明显的构造带,均呈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与福建、台湾海峡的构造方向大致相同。,(2)福建大陆与台湾海峡、台湾中西部地区同属于亚洲大陆性板块,只是在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以东材过渡到海洋型板块。 (3)台湾海峡的地貌特点是:以台湾浅滩为界,将海峡分为两个部分,浅滩以北,属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浅滩以南,属于南海大陆家的一部分。海峡南北两端较深,海底水系流向大多自西向东,这一有利条件使闽台两地之间的交往十分

2、便利。见图,2、从闽台两地发现的动物化石来看,在更新世时期,福建与台湾的生态环境是相同的,有着相同的动物群落; (更新世:英文名称Pleistocene Epoch,地质年代名称,更新世亦称洪积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1839年创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开始于1806000年(5000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间冰川期气候回旋。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绝大部分属于现有种类。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气候周期转型,全球冰量增

3、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二、远古时代闽台陆地分分离离 远古时代闽台陆地分分合合之后,大约距今15000年,当历史进入全新世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再一次转暖,海洋水平面因大陆冰川融化而上升100多米。大约距今7000-6000年左右,海浸达到了最高峰,原先露出海面的大陆和沿海地区几乎全被海水所浸没,将闽台半岛分割开来,是台湾成为一个四面换水的海岛,直到今天。,三、东山陆桥的发现证实了古代人类与动物迁徙台湾的可能性;而考古也证实了此观点。 在台湾海峡中南部有一条浅滩横亘着海峡,其深度一般在40米左右。这条浅滩带西起东山岛东南,向东延伸至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北伸展,

4、经澎湖列岛而至台湾台南。在地形上成为台湾海峡地带的南北分水岭。,1981年中国地理学家林观德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将这一浅滩命名为“东山陆桥”。 它的存在成为华南地区动物由福建迁徙台湾的必经之路;也成为闽台早期人类迁移和文化传播的桥梁。(南岛语族迁徙的路线),第二节 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证闽台的历史渊源 一、平潭壳丘头遗址 典型的贝丘遗址,体现了福建地区早期人类海洋与陆地生活的两栖性; 二、金门富国墩遗址 发掘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与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有着明显的相似性。科学家们正是根据这两处文化遗址的共同特征,把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富国墩-壳丘头文化;,三、台湾大岔坑遗址

5、台湾大岔坑遗址体现了古人类的打猎、捕鱼和采集生活; 四、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与台湾凤鼻头红陶文化遗址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所言:“昙石山中层文化和台湾省高雄凤鼻头的第三、四期贝丘文化,有相当的相似处,碳-14年代也大致相当。这表明当时福建台湾两省的居民,已有紧密的联系和往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福建和台湾的发现,在年代和类型上可以互证,其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系统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由此可以佐证两岸的古人类生存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第三节 神话佐证的闽台渊源 一、中国的女娲造人与台湾泰雅族认为人是在天地开辟指出从巨石“冰斯帕干”迸裂而生的,都强调了人的由来与自然物

6、结合在一起。 二、台湾曹族等有关民族与蛇结合的神话,以及尊崇蛇图腾为始祖的信仰习俗,与百越族特别是闽越有着极为相似的文化特征,蕴含着闽越族与台湾一部分土著民族潜隐着某种亲缘关系的可能。 说文云:“闽,东南蛇种。”,3、有关台湾与大陆民族的创世神话,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上古时代大陆与台湾早亲人类的交往,在他们的神话中留下了彼此交往的文化痕迹,佐证了两地的文化亲缘。 大陆和台湾早期人类交往所留下的印迹,以神话方式体现出来,映证了闽台两地的文化渊源。,第四节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闽台渊源 一、尚书、山海经海内南经等记载虽未经确证,但也是中国历史对台湾的模糊认识; 二、三国志记载孙权对“夷洲”的出征,是“中国

7、政府经略台湾之始; 三、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中录存的三国沈莹对台湾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大陆人民对台湾的较为全面的认识;,3、公元7世纪隋朝统一后,拓展海上大业的活动曾到达台湾。隋书东夷传记载隋朝对台湾由访异、抚慰、招降,而至征讨,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经略国土的雄心,所留下的文献,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社会状况以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4、唐代诗人施肩吾的夷岛行有描绘澎湖列岛的诗歌:“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群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5、宋代是大陆经营澎湖的开始,也是开放台湾的前奏,这些活动在南宋赵汝适的诸番志、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书中都有记载。表明了当时对台湾及澎湖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实

8、际的拓殖; 6、元朝至元年间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征租赋。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记叙了自己游历台湾的亲身见闻。文字涉及台湾方方面面,并有闽台两地通商交流的描述。,7、明朝时期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其中尤其是郑氏海上集团在台湾的经营,使闽台两地人员、物资交流十分频繁; 8、清朝康熙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正式将台湾本土及周边岛屿纳入中央政府正式行政体系。,由此可见,闽台虽处大陆边缘,但是历朝历代都有对其的记载和关注。这说明台湾自古就与大陆有着渊源。而闽台两地天然的地理联系、历久的人员往来,更是推动两地人文社会互动融合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 1、闽台两地地质构造类似,为闽台两地的人和动物迁徙提供了可能; 2、两地新石器的考古证实闽台的渊源和联系,并且体现的生活具有了海洋与陆地两栖性;,3、两地的神话传说是两地文化相似或相同的直接体现; 4、历史的记载也说明两地的交往与来往甚是频繁,说明台湾与中国的一体性,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两地都有适应海岸和海洋环境的显著特征,属于同一个文化特征,由此塑造的闽台社会具有诸多相似或相同的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