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62619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中国历史经济地理.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8/28,九江学院,1,4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学是以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历史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历史时期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变化过程等内容。简而言之,历史经济地理是研究历代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一门学科。 历史经济地理可以为科学地设立经济区划,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4. 1 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确立与各地经济的发展 4. 2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 4. 3 中国古代南北方地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2019/8/28,九江学院,2,4. 1 中国传统

2、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确立与各地经济的发展,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经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当时,各地大致处于同步发展时期。但经过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间后,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陇山与泰山之间。 这可能与文明产生所需的生产力正好最适应黄河流域的环境有关。我们知道,黄土高原及其冲积平原地区,在湿润的气候背景下,土质疏松柔和,矿物质不易流失,土壤自我加肥能力较强,便于耕作。新石器时代的北方地区森林植被较好,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这便为黄河流域高度农业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9/8/28,九江学院,3,1. 原始农业起源与南北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原始农业产生于新石器

3、时代,新石器文化在中国的分布可谓满天星斗,星罗棋布。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地区就出现了以河姆渡与仰韶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区,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经济起源的标志。,2019/8/28,九江学院,4,2019/8/28,九江学院,5,三代以前,我国原始农业已经兴起并有初步发展的分布地区,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北方一带,主要有陇山以东的关中渭河下游平原,晋西南汾河、涑河下游平原,豫西北伊、洛河下游平原和黄淮海下游平原等地;在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我国南方地区,则主要有川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太

4、湖流域和钱塘江口两岸等地。南北方基本上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 至新石器的晚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率先由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夏。,2019/8/28,九江学院,6,2. 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形成与 南方经济的发展,上古时期的人们喜欢住在河谷和平原。夏人最早的活动区在汾、涑河之间和伊洛河流域,属于黄壤的冲积平原地区,适宜于农业耕作。殷人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太行山东南的黄河和济水流水的平原地带。周人祖先在渭水流域关中平原从事农业经营,后迁到泾水两岸,再迁到渭水旁岐山下的周原,也是一个广阔的平原。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易保持,适宜于原始农业的木耒、石刀,而历史时期这个地区气候比现在更温

5、暖湿润,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先秦时期最早和最发达的农业文明出现于这些地区便在清理之中。,2019/8/28,九江学院,7,在南方地区,虽很早便有了稻作农业,但南方地区大多为淤泥,粘性强,熟化不够,面对这种土质,原始社会时期简单的木耒、石刀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卑湿炎热的环境对于早期农业生产和人类基本生存制约甚大,故大规模发展水稻农业就不可能。所以在先秦时期南方地区的稻作农业多是分布在一些环境较好而范围不大的地点,农业区往往被狩猎区、畜牧区包围。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蓏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6、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江南地区先天的地理 环境,加上自然条件使人类基本生存容易,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先民们农业创造的动机,于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如黄河流域。,2019/8/28,九江学院,8,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和工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三代王朝活动的政治中心汾、涑、伊洛河下游以及济水以西的平原地区,逐渐成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与分布的重心地区。在当时,西南为“西南夷”,东南为“百越”民族,南为“荆蛮”,西北为“西戎”,北为“北狄”,主要还处于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蛮荒时期,农业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还很低。,2019/8/28,九江学院,9,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自己地域作了较

7、大开发,如齐国、鲁国对今山东半岛的农业开发;晋国对今山西北部地区的开发;秦国对成都平原的开发;楚国对荆楚及越国和吴国对长江三角洲的开发。 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如陶、临淄、荥阳、彭城、邯郸、宛、郢,分布于南北各地。,2019/8/28,九江学院,10,3. 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巩固与各地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与牛耕的使用日趋普遍,为农业的精耕细作提供了可能。同时人、畜粪肥与水利灌溉工程的使用,为开垦和耕种丘陵山地、盐碱地和低洼地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西汉统一以后,推行了一些列“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的措施,因此,西汉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当时相继出现了“文景之治”与“昭

8、宣中兴”以及后来东汉初年“光武中兴”的治世繁荣局面。,2019/8/28,九江学院,11,农业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据统计,当时全国设有铁官49处,山西13处、关东29处、江南5处、龙门碣石一线2处,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西汉时设有盐官36处,其中山西7处、山东17处、江南3处,龙门碣石一线9处,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秦汉时期桑蚕业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史记货殖列传中叙述的四个经济区中惟记山东“宜桑麻”,产丝织品。,2019/8/28,九江学院,1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自然会使城市经济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记载27处经济都会,其中山西7处、山东15处、江南5处。它们是山西的雍(凤翔县)

9、、栎阳(临潼北)、咸阳(咸阳东)、杨(洪洞)、平阳(山西临汾南)、巴(重庆)、蜀(成都),山东的蓟(北京)、温(温县)、轵(济源东南)、荥阳(荥阳东北)、濮阳(濮阳南)、睢阳(商丘南)、阳翟(禹州)、陈(淮阳)、宛(南阳)、雒阳(洛阳)、涿(涿州)、邯郸(邯郸)、临淄(淄博)、陶(定陶)、彭城(徐州),江南的寿百(寿县)、合肥(合肥)、吴(苏州)、郢(荆州)、番禺(广州)。从都会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即黄河下游地区。,2019/8/28,九江学院,13,从秦汉开始,中国已经有较为明显的经济区域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18个经济区的分布来看,13个都是在黄河流域,而只有巴蜀、西楚、东

10、楚、南楚和岭南5个区域在长江流域,在北方还有一个龙门碣石的游牧区,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在北方黄河流域。 史记中提出当时我国的经济区分成山西(华山以西,一说崤山以西,又称关西)、山东(又称关东)、江南(长江以南)、龙门碣石四个大区。实际上秦汉时期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主要有三个:一是关中平原地区,二是关东地区,即函谷关以东的汾水、涑水平原和华北平原,在今山西南部、河南、河北南部、山东部分地区,是农耕文化的发达区;三是成都平原地区。,2019/8/28,九江学院,14,秦汉时期富庶农业区图,2019/8/28,九江学院,15,秦地关中平原自周人经营以来,水利大兴,特别到战国开凿郑国渠,逐渐成为

11、十分富庶的地区;梁也因鸿沟的开凿有利于农业生产,邹鲁以郜、泗水为背景,齐地带山海,生产也较发达;河东依汾、涑水,河南依伊洛河,水利也发达,农业生产也颇有成效。由于战国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也使成都“水旱从人”,农业十分发达。 龙门碣石地区为畜牧或半农半牧区,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多马、牛、羊、旃裘、筋角”。而天水、陇西、北地、上郡“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汉书地理志则称包括河西四郡的“凉州之畜为天下之饶”。,2019/8/28,九江学院,16,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的衰退与南方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方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经济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阶段。

12、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形成,北方地区因长期的战乱破坏,导致社会经济不断衰退。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南方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曹魏在统一北方以后,中原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其经济实力在全国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晋王朝正是凭借这一经济优势以及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统一了南方。,2019/8/28,九江学院,17,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北方地区战乱不已,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到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五胡乱华,游牧民族南下,中国北方更是处于一个战乱纷纷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北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摧残,所谓“河洛丘墟,函夏萧条,井堙木刊, 阡陌夷灭,生理茫

13、茫,永无一归”。同时许多游牧民族南下从事农业牧业生产,许多地方游牧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长安、洛阳等城市的繁荣景象远不及汉代了。,2019/8/28,九江学院,18,南方地区在永嘉之乱后迁入大量北方人口,对于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的精耕细作方式运用于南方稻作,讲求施肥等田间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火耕水耨”;一方面北方的小麦、菽类在南方大量种植,扩大了粮食生产面积。在这种情况下,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继续保持富庶,而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中游的洞庭湖地区成为较富庶地区。其中三吴地区“虽为凶荒之余,犹为殷盛”。而洞庭一带已经有“复衣天下”之称了。在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出现了成都、江

14、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在南方的广州由于海上贸易的发达,富庶称雄于海内外。,2019/8/28,九江学院,19,在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 1.上游成都平原。 2.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 3.中游江汉平原。,2019/8/28,九江学院,20,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曾一度大致与北魏保持抗衡的局面。但北方黄河流域地区由于开发的历史悠久,北魏统一北方后又与南方一样出现了稳定的局势,其经济因此获得了重新发展的良好机会,不久又明显地超过了南方,成为我国最富庶的地区和经济重心之所在。 总之,从西晋末年至隋朝初年,我国历史经济地理发展的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区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

15、出现了逐渐南移的趋势。,2019/8/28,九江学院,21,4. 2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隋唐时期,是我国南、北方经济同时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此后,随着南方地区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至南宋前期,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最终转移至了南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东南部地区,并且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19/8/28,九江学院,22,1.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气候温暖的朝代,我国北方农业经济有所恢复。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在唐代前期经济十分发达,连当时相对干旱的陇右地区也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同时,在中唐以后,南方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人口上来看,南方人口

16、已经开始超过北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现南北社会经济同时发展的局面。当时北方有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而南方有“扬一益二”之称,长江下游的扬州和上游的成都经济均十分发达。,2019/8/28,九江学院,23,隋唐时期,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黄河流域的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关中地区作为唐代的政治中心,自然着力发展地区经济。唐代不断治理郑白二渠,并且还在渭水以南大量引导秦岭溪流灌溉,同时唐代也极力发展陇右地区农业,加快了陇右地区牧业向农业的转变过程。 今黄河南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唐玄宗天宝八年(749),正仓超过100万担的有关内、河北、河东、河南,其中河南最多,达580万担,而义仓超过千万担的只有河北

17、、河南两道,可见关东地区农业的恢复。,2019/8/28,九江学院,24,隋唐黄河流域经济区图,2019/8/28,九江学院,25,唐朝中期以后,北方地区气候转寒,战乱不已农业经济再度衰败凋敝,另关中地区人口增多,作为政治中心,粮草不济,就食东都。关中地区主要靠东南八道(浙东道、浙西道、宣歙道、淮南道、江西道、鄂岳道、湖南道、福建道)供给,主要在太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 唐代中国南北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不如汉晋南北朝时期那么大。首先是长江下游地区在唐代开发成效最大。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农业发展最快,主要的水利设施达22处,为唐代长江下游最多的地区。,2019/8/28,九江学院,26,在唐代手工

18、业中丝织业、制盐业仍是北方强于南方,北方长安、洛阳、太原、岐州(凤翔县)、凉州(威武)、汴州、宋州、魏州、贝州等府州治都是十分著名的城镇。南方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长江流域的冶铁、冶铜业已经强于北方黄河流域。唐代的”扬一益二“说明当时扬州、成都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十分发达。,2019/8/28,九江学院,27,隋唐长江流域经济区图,2019/8/28,九江学院,28,在封建经济中,人口的多少往往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这一点从唐代前后期的人口分布便可见一斑。唐代人口分布经历了一个贞观年间“南重北轻”,到天宝年间“北重南轻”,再到元和年间(806-820年)“北轻南重”

19、的发展轨迹。 这些正是宋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东移南迁的前奏。,2019/8/28,九江学院,29,2. 宋代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在唐五代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积累的基础上,宋代开始了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实质性进程。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是造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加上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本身滋生很快。北宋时期江南人口已经占全国一半以上,元丰八年(1085)全国人口1485万户,江南和四川便占了985万户,几乎占了2/3,其中两浙路达200万户,居全国之首。北宋后期,人口数量超过20万的州郡南方44处,而北方仅11处。盛唐时全国的六雄、十望州郡均在北方。在宋代

20、23路中,淮河汉水以南占了15路,人口占全国2/3强。,2019/8/28,九江学院,30,宋代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高于北方地区。宋代江南的圩田发展较快。江南地区亚热带山区丘陵生物多样性明显,随着农业工具进步,山区梯田发展较快,使南方产出更丰富繁杂,桑、麻、茶、药、果、花产出并举,生活资料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则垒石筑堤,开发涂田。宋代江南的土地利用精密有致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2019/8/28,九江学院,31,宋代长江流域农业区图,2019/8/28,九江学院,32,在宋代农业技术方面,早熟稻、双季稻、稻麦连作制、插秧法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单位面积产出。

21、在良种引进与培育方面宋代的成效也较大,特别是早熟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期的引进,其早熟、抗旱,适宜于坡种的特点,十分适合南方丘陵山区种植,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粮食产量,促进了丘陵地区开大。 宋代南方地区开始大量种植冬小麦,故在南宋后期,南方许多地区都形成了稻麦一年两熟制。,2019/8/28,九江学院,33,宋代南方地区的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据统计宋代水利建设的记载共有1116次,其中黄河流域只有78次,长江流域达1038次,占93%,而长江流域则大多集中在下游地区。 这样,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土壤、水利、农作物品种等方面都优于北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高于北方,当时淮河流域的“百亩所收,

22、不及江浙十亩”,故宋代有所谓“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之称。北宋初期开封的漕粮来自四个地区,即长江流域、关中泾渭流域、淮河上游的陈蔡、开封以东的齐青各地,其中长江流域的漕粮额最大,后来关中地区漕粮被全免,长江流域的粮额大大增加,说明长江流域经济地位在不断上升。,2019/8/28,九江学院,34,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相应发展起来。北宋至道三年至元丰元年,银、铜、铅、锡的主要生产地大都是在南方地区。据文献通考卷6记载“产铜之地,莫盛于东南”。北宋时期北方的丝织业还比南方发达,北宋设立的21处丝织场所有14处是在北方,但南宋时期江南丝绸业发展起来,扬州、越州等地丝织业地位很高,成

23、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丝织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唐代北宋时期陶瓷业的中心仍在北方,北宋的名窑如定窑、汝窑、柴窑均在北方,只是到了南宋时期,越州窑、龙泉窑、吉州窑、建州窑、景德镇窑才名扬天下。 在其他方面,宋代江南地区的造船、造纸、印刷、冶俦、织染、晒盐、漆器加工、文具加工在全国也成为重心所在。,2019/8/28,九江学院,35,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宋代的汴京、临安、成都、广州、泉州、福州、寿州、杭州、兴元、苏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2019/8/28,九江学院,36,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但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具有

24、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 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是东亚大陆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东亚大陆东南临海,西北内陆纵深广阔,东南的亚热带季风深入十分有限,而印度洋热带风又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对大陆中部的影响很小。这样,中国西北部地区的气候从近一万年来看,相对于东南地区就显得更加干燥。,2019/8/28,九江学院,37,从东亚大陆的气候环境不断变化,中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来看,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呈现为一种不可逆转性。 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总体上是日益干燥寒冷,大陆度增加,这在中高纬度地区表现得更突出,在东亚大陆中高纬度更是明显。这就造成高纬度地区游牧民族的周期性南下,对农业文明造成极大的冲击,使

25、北方农业区经常受到游牧民族冲击。同时,气候变得干燥同样使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河流断流改道,沙漠化进程加快,农田水利受到影响。 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波动本来不如北方地区,况且气候的变干对于南方沼泽地区的开发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是利多弊少。,2019/8/28,九江学院,38,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不仅仅是南移,而是东移南迁,如在黄河流域最发达的地区最初是在关中平原,涑水和汾水平原,后才东移中州、齐鲁地区,长江流域亦是如此。,2019/8/28,九江学院,39,4. 3 中国古代南北方地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自宋代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最终南移以后,在元明清时期的700余年时间内,南北地区所表

26、现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进程,使我国以长江中下游东南部沿海一带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和以黄河流域中原一带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以致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日趋巩固,而北方地区的经济则大多呈现出相对衰落的局面。,2019/8/28,九江学院,40,1. 蒙元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蒙元时期,北方地区由于战乱频繁,耕作粗放,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因此,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处于继续凋敝或缓慢发展的状态。元朝建立的过程中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疯狂大屠杀,虽结束了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次分裂,统一了全国,但却给黄河流域的无数百姓带来了一次深重的灾难,使我国北方经济再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倒退。,2019/

27、8/28,九江学院,41,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的破坏和影响较小,尤其是由于南方地区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发达,优越的自然环境越来越科学地被加以利用,因此,相对当时北方地区而言,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获得了正常的快速发展。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当时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中的农田水利与农业经济作物,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造船业以及商业城市等。,2019/8/28,九江学院,42,2. 明清时期中国东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清以来,北方地区在“明清小冰期”的背景下,经济更加残破,经济地位大大下降。虽然不乏有

28、人在北方地区屯田开发,但成效甚小,在某种程度上还造成了对北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进入大开发时期,湖荡洲滩被大面积围垦为农田,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明显提高,作物结构更加多样化,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向突出,城市网络形成,市场体系发育,经济总体水平大大提高,以致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流传。长江下游经济继续发展,商业城市大量出现,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但长江上游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东南沿海的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珠江流域的发展就较明显。直到近代,东南沿海仍得开发之先,改革开发以东南沿海为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回归性。,2019/8/28,九江学院,43

29、,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湖州、松江、常州、南京等地丝织业发展起来,形成所谓“吴衣丝天下”的局面,江南成为中国丝绸业的中心地区。 元明清时期主要的陶瓷业中心都居于江南。 明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更是发达,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南京、常州、扬州、镇江、淮安、仪征等成为江南重要的经济城市,江西、湖北、四川的一些城市也十分发达,而珠江流域的广州地位也很突出。 总的来看,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城市比黄河流域多且重要,东部城市比西部的也多且重要。,2019/8/28,九江学院,44,近代以来,从农业经济区来看,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农业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太湖平原地区、成都平原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淮海平原等地区。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主要由海上入侵。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资本主义出现萌芽,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也首先出现在这一地区。由于列强多沿江入侵,故长江沿线的安庆、九江、武汉、万县、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地位也在上升。抗日战争时期,大量工业内迁,西部的重庆、昆明、西安等城市的经济地位相对上升,但并没改变东南经济区的经济地位。,2019/8/28,九江学院,45,本章结束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