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62653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1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写作系列讲座之基础等级.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写作系列讲座之 基础等级,导论,量标,评改,演练,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2了解基础等级的要求。 3写作训练,努力体现基础等级的六项要求。,教学重点,进行写作训练,努力体现基础等级要求。,一、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评分的评分方法,其目的在于强化写作的基础,同时引导考生追求“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可是,有人盲目鼓吹发展等级,一味引导考生追求发展等级,这对高三同学有某种程度的误导。我们认为首先应重视发展等级。,首先,基础等级是40分,发展等级只有20分,孰轻轻重,不言自明。 其次,基础等级达不到应有

2、的要求,是否就能拿到发展分?虽然在具体的评分上各省市有所不同,有的省就明确规定,基础等级得不到相当的分数,就不给发展分。 第三,就多数高中毕业生的写作实际来说,“基础等级”的要求并没有真正达到,或者说写的基础功并没有过关。,因此,对那些还没有达到基础等级要求的同学来说,首先应提高基本的写作能力,力求在基础等级上有较大的“发展”; 同时,尽可能地去争取发展分。在这一点上,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 写作基本功好的,另当别论。,二、基础等级的要求,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项,分别说明如下: 1符合题意 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如果不合题

3、意,文章写得再好,也是不行的。一般说来,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是平时练就的,但考试作文的得分未必与平时水平完全一致,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题意的理解。,一道作文题往往包括“命意”和“要求”两部分。 “命意”部分,或出示材料,或出示标题,或出示话题; “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 写作前,要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譬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架飞机试飞任务以后,到欧洲去旅

4、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酒会上,主持者请莱特兄弟讲话。莱特兄弟只讲了一句话:“拓我所知,世界上会说话的鸟儿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领会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少说多干“吗?有道理,因为材料中有“只讲了一句话”。但它不是“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在莱特兄弟的话中。鹦鹉“会说话”,但只是“学话”、“人云亦云”而已。所谓“飞不高”,是指不会有大作为。换言之,基本精神是反对“鹦鹉学舌”,而要有创新精神。 据此立论,符合题意。其他如“联系实际”、“议论文”,“800字”也要一一落实。,2符合文体要求

5、高考作文有“文体自选”的要求,“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 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体现出文体的规范。 可是,近几年有人鼓吹“淡化文体”,“淡化”的结果是“四不像”的文章大量涌现,这样的文章在评分中大受影响。,“符合文体要求”,就考先来说,你写记叙文,就要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议论,注重说理;你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 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首句就说“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在具体的写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是文

6、章的生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的、造作的、苍白的乃至庸俗、颓废的文章。 所谓“真挚”,就是真诚恳切。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无论写人、叙事、描景,还是说理,都应渗入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真挚感情。 人们说,写作是生命的运动。感情虚假的文章,给人的只能是虚假,而不可能动人。,有一名考生定外婆的选择,写外婆身患癌症,拒绝治疗,其理由有两条: 一是外婆一生都爱美,如果化疗、放疗、头发、眉毛都掉光了,“死后孩子们梦见我,还不吓得半死”; 二是子女的经济都不宽裕,“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孩子们作教育费用吧”。 看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潸然泪下,也会对这位外婆肃然起敬。这

7、便是感情真挚的力量,这是那些胡编乱造的文字不可比拟的。,虽然有的考试题目可以写“故事新编”之类,即便是这样的文章也应写出真情实感。 “思想健康”,是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思想。它惩恶扬善,表现出对符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认识、理想、愿望等,透射出真善美的光辉,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鼓舞力量。它的底线是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这个底线是不能超越的。 “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指文章的材料翔实、具体,能为“中心明确”服务。 内容不充实,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没有鲜活、丰满的血肉,写记叙文形象不具体,没有意境,写议论文空喊口号或堆砌事

8、实论据。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算较好的文章。,“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 现在一般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是高考评分的又一把重要尺子,在这一点上达不到基本要求,也就是文章内容不合要求,得分只能比较低。,5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语言通顺”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 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合手含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 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 用词不当,造

9、句不规范,文句之间不贯通,是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对这些同学来说,最应努力的是把每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顺着一定的思路说需要说的话,不要“东一概头西一棒”。,“结构完整”,从历年高考来看,绝大多数考生是不存在问题的,除非有的人不能完卷。 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文思路不清晰,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明确。这是应当注意的。 所谓“内在联系”是指各段落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是并列、承接,还是递进?写作前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考虑。,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首先要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漏用、错用标点符号; 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 再次是书写格式

10、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沫。,高考阅卷在赋分方面受阅卷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尽管评分标准在尽量缩小赋分的误差,但书写、卷面毕竟是给阅卷者造成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 客观地说,那些书写、潦草,文面脏乱、难以卒读的文章,“暗中”所失之分远不止“标准”规定的几分。,对书写文面提出下列建议: 拟一个较详细的写作提纲、避免盲目行文,乱涂乱画; 不会写的字可用意思相同的字替换; 正确使用删除、增补、颠倒、移位、连接等修改符号; 掌握标题、分段以及应用的行款格式; 认真使用标点符号,防止“一逗到底”; 墨色浓淡,粗细适中。,三、作文评改练习,下面两篇作文都是考场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

11、对事物的认识”。请阅读它们,分别完成后面的评改练习。 (一) 一 张 彩 票 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中奖还真有不少,弄不好你买一张彩票试试看,也许就是500万。但就这500万可让人觉得悲哀。,据一份报道。一张中奖彩票看出亲情,一对老年夫妇在过年大团圆的日子里买了两张彩票。可以说试运气,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饭,老夫妇拿出两张彩票核对,这一对不要紧,竟然中了500万。忽然出现的钱可让老夫妇的儿女们看花了。500万可干事多了。老夫妇也决定给儿女们分一点,于是大家都高兴,那晚一个个喝得烂醉如泥才归,可第二天出事了。 什么事?彩票没了,兄弟们都到了老夫妇家里问这问那,可彩票没有了已成事实,于是

12、儿女们相互猜疑,因为那晚就几个儿女知道这事。于是不久警察来了,警察便一个一个询问,从中得知儿女都在怀疑对方拿走了那彩票。于是警察对儿女们进行了测试。可依然没有什么眉目,不久那500万被领了。警察一看是夫妇俩楼下的邻居,他怎么会有彩票的?,这个邻居见了警察慌了,便讲述了其中的经过,这彩票是拾的,当时彩票被叠成了飞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老夫妇的孙子将彩票叠成了小飞机,飞出窗外的。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一份不意之财,引来了无数争议,首先兄妹手足之情,同是一个娘胎出来的。但为了自己的眼前的利益,相互猜疑;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尽一切方法。报警,本无可厚非,但儿女们为了自己,希望是对方偷了彩票,被抓住那才

13、好了,这样自己不就又多了一份不意之财吗?,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像这样的事现实中还少吗?事情还没弄清楚,还不知其所以然,便到处胡说,到处猜疑。一件事情是由头到尾的一个过程,不能在认识不清前,便以个人主观意愿乱说。 中华民族是美德之邦,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人情之间的淡泊和对事物认识的不清都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害。 人是高等的动物,人与人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不能因一件不屑的事物而改变。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些就是进步文明的伴脚石,我们应该踢开它。还人类一个真实的“我”。,1这篇文章在“符合题意”上存在什么问题? 2这篇文章在思路和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 评改参考意见: 1.本文叙述了一个因一张

14、中奖彩票丢失而引起家人互相猜疑的故事。揭示了“当事情未弄清楚前,不要凭主观意愿胡说”的道理。谈的始终是认识问题,而未涉及到话题的核心“情感亲疏与认知关系”的问题,属不合题意的文章。 2.故事编得也不圆,如一张中奖彩票竟然被叠成纸飞机扔下了楼,被邻居捡去兑了奖。结尾的议论与前面的故事又明显脱节,有生拉硬拽往主题上靠的“贴标签”的嫌疑。,(二) 小恩与大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理事情时往往受自己的感情上亲疏的干扰,当自己的朋友与别人辩论时,不论自己的朋友正确与否,我们的心总是在不经意间倾向于自己的朋友。 正如韩非子中的寓言所描述的那样,邻居家的老人同富人的儿子一样,担心富人由于墙被淋坏而东西被盗,

15、于是便提醒富人把墙修好,而富人未听劝阻结果东西被盗走许多,由于儿子与富人的关系较为亲近,于是富人认定是儿子聪明而怀疑老人偷了他的东西。由此可见我们自身的感情亲疏使我们认知事物时走进了误区,其实有许多真实而又明显的真情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浑然不知。,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孩同自己的母亲吵架,于是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不知走了多久,女孩来到一个面摊前,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肚子饿了,可又发现自己忘了带钱,便怔怔地站在那儿,这时一位老婆婆走上前来对女孩打招呼说:“小姑娘,饿了吧,进来下碗面吃。”女孩望了望老婆婆小声道:“我忘了带钱。”“没关系,我免费请你吃。”老婆婆笑着说完便位着女孩进里面

16、坐下。 过了一会儿,老婆婆端着一碗馄饨和几碟小菜递给女孩。女孩感激地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可刚吃了几口眼泪便落了下来滴在碗里,老婆婆问女孩怎么了,女孩回答说说:“我和你第一次见面,又不熟,你却下馄饨弄菜给我吃,而我的妈妈,我和她吵了一架,她便把我赶了出去,还叫我不要再回去!”,老婆婆平静地对她说:“孩子,你想想看,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些饭菜给你吃,你便这么感激我,而你的妈妈做了十几年的饭菜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女孩恍然大悟。于是赶紧吃完馄饨,急忙向家去,只见妈妈正站在路口寻找自己,便急忙跑过去,母亲见女孩回来,急忙抱住她说道:“你这个淘气包,跑到哪里去了,都等你吃饭呢,饭菜都凉了,快回家吧!”刚

17、说完,女孩的眼泪又掉了下来 有时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别人一点点的恩惠我们会铭记于心,而对于自己亲人的关爱我们却不以为然,缺少认识,留心你的周围吧,你会发现你未曾发现的,知道你未曾在意的事物。,1这篇文章在审题和立意上有什么优点? 2这篇文章在“符合文体要求”上有什么缺陷? 评改参考意见: 1.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疏远陌生的人给我们的一点小恩惠,我们感激涕零,而对亲人无微不至的爱反而熟视无睹。切合“感情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识有影响”这一话题,而且论及到与寓言故事相反的一种情形:即感情越深认识反而越浅,在立意上是有一些新意的,至少比单简单演绎“智子疑邻”故事的立意要高。 2.本

18、文也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文体运用不规范。整体看应归为议论文,但举例过繁,有大段叙述,不伦不类。,四、写作练习,“全球化”将被称为21世纪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时代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学会共处。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生活、工作;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要学会关心,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学会处理矛盾,解决冲突。 请以“学会共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努力体现基础等级的六项要求。,例文一: 学会共处 学会共处的原意是学会与他人在一起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同时它也具有更深、更

19、广的含义。 学会共处,首先要学会互相关心,共同分享,更要学会合作。现在,我们都是为了求学之路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温暖的家,所以,在这里,老师和同学就成了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伤心时的一句安慰,困难中的一把扶持,学习中的一份帮助,都是一种关爱。这样就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使我们相处得更融洽。 学会共处,也要学会平等待人,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和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打架事件,差不多都是因为不会理解和尊重彼此而造成的。,想得到尊重就要先学会尊 重,更要学会欣赏他人。当你对别人的不足进行嘲笑和侮辱时,你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而对方的自尊正受创,随后便是口角之争,重则大打出手。要求得理解,就 该真诚地理解对方。

20、别人开一个善意的玩笑,如果不会理解,往往会造成误会,这往往是矛盾的开始。所以,学会尊重和理解,可以减少磨擦和误会,使我们相处得更和谐。 学会共处,更要学会用理智、冷静的方式处理矛盾,解决冲突。矛盾和冲突就像度量中的误差,可以避免,却不能阻止。面对矛盾和冲突,我们往往很冲动,所以,我 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周围的事例很多,因为面子,一时冲动,选择了用暴力手段平息心中的不快,结果往往两败俱伤,所以,拥有积极的心态,会使我们相处 得更愉快。,学会共处,不仅是学习一种处世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为了美化环境,栽种了许多树木花草,而有的同学却不爱护,随手一摘,随脚一踩,环 境就这样被

21、破坏了。为了所谓的方便,我们对垃圾箱视而不见,果皮、纸屑、塑料袋随处可见。我们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的危害。学会保护环境,也 是在保护自己的健康。 谁不希望生活中充满阳光?谁愿意整天处于烦恼之中?谁不想要集体的温暖?我们都想进步,我们都要追求,我们都渴望超越!学会共处,为自己点一盏心灯,学会共处,为他人添一份温馨。,例文二: 谈如何学会共处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是在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它的原意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学会

22、共处,有着同样深刻的内涵。 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学校开设的诸种科目,无论是语、数、外,还是理、化、生、或史、地、社会学科,都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思想文化遗产,增进对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认识各自的文化特性和共同价值。了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所谓“设身处地”,就是讲的“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注重从了解他人、他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学校,延至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及其历史

23、、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从这种深入的了解之中,培养人类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和对于祖国、同胞和人类的爱心。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关心(to care),学会分享(to share),学会合作(to work with others)。仁爱,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直是相传千年的社会理念;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时代风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无疑给传统的群体主义、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倡导在法律规范内的公平竞争,利用其有利于发挥个人首创精神和提高经济效益

24、效率的积极方面,另一方面更要发扬和倡导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谐共处的基础。家庭之内,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朋友般的思想交流不但是消除“代沟”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学校之内,教师与学生如朋友般的平等对话,既是“教学相长”所必需,也是教育成功的体现。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相交流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因此,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话、交流、讨论,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之中相互交流的质量。,“居高临下”、缺少平等精神的

25、教学,不但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热情,而且有害于学生健康品性的养成。也因此,学会表达、交流的技能,确立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学会共处的重要学习内容。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同样适用。矛盾是一种普遍存在,暴力冲突乃至战争也是不依人的善良愿望而改变的现实。尽管战争的深刻根源在私人占有的经济制度和阶级的政治利益之中,但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昭告于世界的那样,“在人类的思想中筑起和平的屏障”乃是21世纪借以避免战争、克服冲突的长远之策。只有当未来一代普遍地学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法,才能和积极意义上的和平共处、社会和谐,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得和养成。 学会共处,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因此,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从童年起就能参与合作性的活动,包括体育、文艺和社会公益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