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68520 上传时间:2019-08-3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2J.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 与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华南师大附中 廖耀良 2008年11月 佛冈,一、班级管理的模式 二、班级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三、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班主任工作培训专题4,2,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 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一、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管理模式的类型 2.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 二、班级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1.班级文化的构成 2.班级文化的功能 三、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 1、精心优化班级物质文化环境 2、重视班级制度建设 3、着力营造高尚的班级精神,纲目,3,班主任,一、班级管理的模式,偶有沟通,1、班级管理模式的类型,(1)松散模式(放羊式),特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

2、班主任对班级只起看守、维持基本秩序的作用,没有确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也不跟家庭和社会取得联系。多数学生在班中处于游离状态,班干部职责不清,不开展或基本不开展集体活动。,4,(2)直接模式(集权式),特点:班主任基本上包揽一切,直接联系、干预学生的学习、纪律等,组织指挥各项活动,班干部的作用极小,学生缺乏参与班级工作、活动的主动意识与积极性。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便于与学生交流和作具体教导,适合小学低年级班级。,5,(3)简接模式(树状模式),特点:班主任主要依靠班委会去具体贯彻学校和自己的管理意图,进行班级管理;有的班主任严重放任和依赖班长进行班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 ,有利

3、于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 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如果过度依赖学生干部还容易出现工作不到位、工作失误等问题。这种模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尤其是班长的素质。要避免的是过度依赖学生干部。,班主任,班长,学生,班主任,班委,学生,6,(4)多元(网状)模式,特点:班委有较大的工作自主权,班中存在多个以班委中的某一成员为中心的工作小组,相应地展开工作;班主任一方面指导班委根据其特长积极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还与普通学生保持较密切的沟通。这是一种较好的、成熟集体的管理模式,它能将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

4、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但是,如果班干部比较稳定的话,其他学生就难获得平等参与班级管理、锻炼自身的权利。,7,(5)动态多元模式,特点:在管理运作方面,与多元模式一样,只是有较完善的学生干部轮换制、竞选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干部和参与服务工作,获得较平等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种模式加重了班主任协调、培养干部的任务,却能换来增长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才干,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发挥出来,且符合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模式。,班委为中心,可以产生多个工作小组、工作项目指挥中心,8,实行全员参与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健全而科学的班级管理体制

5、,应该是一种全员参与制: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又是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学生参与班集体目标的确定、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自主轮流认领某项工作,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有责任。,9,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实行干部轮换制和竞选制,选择性,是自主性的重要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应允许学生有选择权,学会选择。 例如:由学生选择哪个学期或学段负责哪项工作,承担哪项义务,雷同则竞选。,义务类的工作,可以分解为:图书管理,课室管理,教学(电教)设备管理,课室卫生值日,卫生督查,保洁,每日标题新闻编辑,板报(班刊) 撰稿、出版(录入)、编辑,养花,10,实行班组干部竞选制和轮

6、换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竞选候选人可以由学生自荐,亦可由班委推荐。 干部轮换过于频繁不利于班工作的稳定开展,也不利于干部素质的提高,建议学生素质较高的班级每半个学期轮换一次干部,学生素质一般的每一个学期轮换一次。每次轮换时,保留两个左右的班委,以利于工作的延续性和班级的稳定。在学生整体素质高的班,也可以每轮全换。,11,到底该用怎么样的管理模式?,动态多元管理方式中,班主任既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又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信息渠道畅通,人际关系良好;班干部已经成为班级的核心,班级决策由班主任通过班干部,并吸收全体同学参与制定;学生能够普遍担任学生干部和班级

7、服务工作,有较平等的表现、锻炼机会。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班级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下,班主任要注意班干部更换时的班级秩序与工作衔接。,12,(1)当前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多,活动少 智育多,德育少 指令多,交流少 “自主”多,指导少 管理多,教育少 事务多,价值少(规矩多,精神少),2、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13,(2)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我一年级到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一位很严厉的女老师。她能力强,经验丰富,在学校小有名声。我们都很听她的,也有些畏惧她。不过,也正是因为班主任的严厉,我们班级的班风非常好,基本没有人调皮捣蛋,因为大家都知道后果会很严重,一般情况是罚抄一百遍课文,通常会抄到半夜

8、。当然,她工作非常认真,虽然严厉,有时也会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我的同学病了,她还在医院陪护到深夜呢。”,案例:,14,优化班级管理的原则:,符合办学宗旨和学校、年级要求 符合班级实际和学生特点 符合教师个性 符合国家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符合科学、高效原则 符合学生长远发展利益,15,二、班级文化的构成与功能,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的共同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或:是一个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其核心是什么?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风的核心。优良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优良班风、学风形成和优秀班级集体形成的前提。实际上,班风、学风是

9、班级文化外显形式。 班级文化由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1.班级文化的构成,价值观念,16,班级文化的构成,(1)物质层面教室环境布置、座位排列、国旗、学习园地、墙报、荣誉栏、卫生状况等,以及团之角、读书角、艺术角、班徽、名人名言,等等。 (2)制度层面规章制度、管理模式、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等。 (3)精神层面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集体心理、集体舆论、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这是班级文化的深层内容与核心,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2、班级文化的功能,(1)班级文化的管理功能,共同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10、,从众心理 同辈认同,班级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评定行为和品德的内在尺度,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目标、利益与价值取向。,思考,18,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有师生协调的集体核心。 有共同遵守的规范和良好的秩序。 有优良的学风。 有文明、友爱、和谐的班级文化。,思考:下列优秀班级集体和优良班风的五个表现中,哪个更重要?,2功能,19,(2)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习惯,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道德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是个体在所生活的社会中接受环境的影响,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

11、的,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社会环境而获得和改变。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四个心理过程并受四个过程支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于美国(以A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德育理论:,20,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包括客观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观察到的榜样等等。 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学习德育论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要优化(学校和班级)教育环境,注重榜样作用,辅以适当的奖励,来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班级文化重要。,4、人本主义论,21,中小学校里,班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小社会。在这里,青少年要学习

12、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要通过观察、学习、实践,掌握沟通、尊重、组织、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要学会创新、决断、负责、谦让、服从、执行等。,22,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强烈的感染作用,具有很强的教育、同化力。研究表明:在民主、团结、积极追求上进的班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张扬。,对学风的促进作用 案例LJH,23,启示:,智慧型的班主任目光不是只盯着个别差生,而是注重培育优良的班级文化,优化整体班级集体建设与教育环境。 班级文化是一种

13、潜移默化的教育,培育优良班级文化,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重点和难点。,24,3、优良班级文化的特点,民主、平等、和谐,沟通顺畅。 尊重师生的人格和权利。 对人宽容、友善、热情、真诚。 责任感强,关心和热爱班集体。 有规则意识,守法规,懂礼仪,会合作,对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 团结友爱,互谅互让,乐于助人。 积极进取,奋勇争先,胜不骄,败不馁。 志趣高雅,富有朝气,充满正气。,优良的班级文化,应该是文明、友爱、和谐的,其特点包括:,25,课桌的编排与整齐 座位表 课桌、门窗 卫生环境,含讲台、垃圾桶 书籍、清洁工具、雨伞的摆放,粉笔 课室及电器的管理 公告栏、张贴物,三、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

14、1、精心优化班级物质文化环境,(1)优化常规物质文化环境,26,(2)精心设计布置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温馨: 学生有安全感,班级的物质文化指的是合理地布置教室环境,优化教室的静态环境。而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27,绿化,吊兰 、文竹、宝石花、紫竹、仙人掌,28,学风建设,29,学风建设,30,整体励志,31,32,激励,33,激励,沟通、交流,34,35,生日祝贺版,36,班徽,37,2、重视班级制度建设,案例:某班的值日制度 擦黑板的同学每人自备一块抹布,务必保证每堂课黑板干净、黑板下沿无粉尘积累。 同一天扫地的两位

15、同学商量好各自的清扫范围,一天扫两次(中午、下午放学后),将每一个角落清扫彻底,保证教室全天候地面干净。,38,走廊和楼梯的范围是教室前门至三楼的地面。早、晚各打扫一次,无论有无垃圾,一定要全面清扫。早晨,除非有明显的脏迹,一般不拖;晚上一定要拖。 拖教室一定要用半干的干净拖把。 擦门窗和走廊栏杆的同学任务较轻,需要保证更高的质量无尘埃。 包干区(多功能教室)卫生由刘燕、陈天宇负责,每周一中午打扫一次(排桌子、扫地、擦黑板和打扫讲台)。 每周一评,凡尽责尽职的同学均可获一张卫生表扬单。,启示:,细节决定成败,39,制度建设注意:,有理在先。 立足与训练,有必须的监督、检查。 与学生心理空间相和

16、谐,不要把制度与严厉相等同。 不要用惩罚代替建设性的管理。,其他:课前准备与上课纪律 自习课纪律制度 考勤制度 宿生条例 作业规范,40,3、着力营造高尚的班级精神,什么宗旨? 做有思想的班主任! 应该让班级往什么方向带?,(1)正确定位班级精神,41,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沟通顺畅,交流频繁。 师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普遍尊重。 学生对人宽容、友善、热情、真诚。 即使你提的是肤浅的问题,即使你回答问题的思路不对、结论错误,也不会受到讥讽和苛刻的责备;面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风格和性格的任课教师,同学们同样表现出宽阔的胸襟;对老师、同学客观存在的弱点,宽容以待;,42,学生责任感强,关

17、心和热爱班集体。 在处理班级和个人关系中,“班级为大,个人为小”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每位学生都会竭尽全力的争取班级荣誉,为集体争光; “我们班是最优秀的,除学习好之外,其他方面也都好,尤其是一有比赛,我们就特团结。” 学生对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有规则意识,守法规,懂礼仪,会合作。 团结友爱,互谅互让,乐于助人。 积极进取,奋勇争先,胜不骄,败不馁。 志趣高雅,富有朝气,充满正气。,43,(2)让理想的班级精神发扬光大,讲道理,让学生普遍认同。班级主流文化的建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创建的过程,没有全体学生的参与,班级的主流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18、 观念1:责任感; 观念2:素质观 观念3:幸福感 其他价值观?良知?同情心?关心他人?感恩?习惯?规则? 精心设计班级精神载体。相关物质文化形式;班务日志、日记;班级活动;班刊;班级网站;班级论坛(主题班会最好系列化),小结,44,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 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一、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管理模式的类型 2.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 二、班级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1.班级文化的构成 2.班级文化的功能 三、优良班级文化的培育 1、精心优化班级物质文化环境 2、重视班级制度建设 3、着力营造高尚的班级精神,回顾,谢,45,感谢大家! 感谢大家的耐心! ,The end,廖耀良: 华南师大附中 学生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