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71343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8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 宋明理学,陕西教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李建国,一、宋代理学的形成,1、所谓理学,宋代,儒家学者研究经书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抛弃了旧有的章句、义疏。他们多直接从经书原文义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入手,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由于这种理学是由孔孟的道统继承而来的,所以也称为“道学”。 宋代理学是以孔孟之学为基础,吸收了佛学、玄学的一些成分,加以糅合、扩充而成的。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得到系统化,完成了它的庞大体系。从此,它一直基本稳定,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夕。,2、理学形成的背景,(1)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强化统治的需要,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

2、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王安石劝学文: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2)唐中期以后出现的“援佛入儒”思潮,隋唐五代,佛老盛行,神学泛滥,危及封建统治。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巩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韩愈、李翱等人奋起重振儒学。他们在试图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吸收佛理,为儒学开辟蹊径,成为先秦、两汉儒学过渡到宋明理学的桥梁。,A韩愈的“道统”说,韩愈(768-824),字退 之,祖籍昌黎(今河北省 昌黎县),官至

3、礼部侍郎, 著作收入韩昌黎文集。,韩愈排佛最力,主张以“人其人,庐其居,火其书”的简单粗暴方法压制佛教。 不过,韩愈为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模仿佛家的传法世系,替儒家编造了一个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孟代代相传的道统,对两宋以后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影响。,B李翱的“灭情复性”论,韩愈的追随者李翱 (772-841)阐发儒家人 性论时,援入禅宗的佛 性理论,提出“灭情复性” 说。,韩愈、李翱不是从章句训诂而是从义理阐释上发挥儒家学说的路子,上承孟子,下开宋明理学的先河,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影响十分巨大。 韩愈、李翱特别推崇孟子、大学、易传等儒家典籍,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3)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 宋慈洗冤集录与王惟一“针灸铜人” 李诫营造法式 沈括梦溪笔谈,3、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1017-1073), 湖南道县人,因家在濂溪, 人称濂溪先生。有太极 图说和通书两部名 著。,首先,他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再派生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进而形成人和物。 这本来和道家思想有些类似,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他所说的“太极”并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精神,所谓“太极本无极”,“有生于无”。可见,其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为理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其次,他

5、提出了与宇宙太极相对应的以“纯粹至善”之“诚”为核心的人极。 为了保证封建伦理道德的神圣不可侵犯,他要求人们“纯心”、“慎动”、“主静”、“无欲”。这些主张开了后学“存天理,灭人欲”之先河。,二、道学的派别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宋代理学的正式形成以程颢、程颐二兄弟的学说产生为标志。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二程都是周敦颐的学生。著作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等,今有二程集流传。 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生

6、于建州尤溪县(今福建尤溪县),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朱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仅次于孔、孟的学者(辛弃疾:“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著作被后人辑为朱子遗书、朱子大全集、朱子语类等多种。,首先,二程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认为阴阳二气、五行只是“理”创生天地万物的材料。“理”正式作为哲学范畴使用。 朱熹:“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7、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因此,“理”就是“天”,是自然界和人类的主宰。这样,他就把理同天命联系起来了。朱熹解释三纲五常是天地之性,也就是天理。,其次,程朱的人性论与理欲观。人性中的天地之性是善的,因为“性即理也”,之所以气质之性中有不善的表现,是因为被欲望蒙蔽了。所以二程和朱熹大力宣传“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遵守封建伦理纲常。 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再次,“理一分殊”。佛教华严宗提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抹煞了事物的矛盾和区别。朱熹借此发挥,论证“理一分殊”。 朱熹:“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

8、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尔,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这就把儒家理论上奉为当空皓月普照大地一样了,如不遵守,则是“伤天害理”了。,此外,二程还提出了一套修身功夫论。他们将对天理的觉悟、体验作为修身的目的。“敬”和“格物致知”正是程颐的两种重要的修身方法。 程颐的“主敬”包含着内在心灵的恭敬、专注和外在行为的整齐、严肃两个方面。,程颐的格物论既是一种悟道的功夫论,又是一种求知的知识论。 二程:“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

9、“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泛然正如游骑无所归也。”,程朱的认识论还表现在知行之辩中。他们首先肯定人具有先验知识(“人心之灵,莫不有知”),通过“格物致知”和学、问、思、辩的逐渐积累,唤醒心中天理,达“豁然贯通”境界,因而强调“知先于行”。这种思想方法是合禅宗的渐悟和顿悟为一而来的。 朱熹:“知行常相须。”然“论先后,知为先。”,2、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1)陆九渊创立心学,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号象山,江西抚州人。著作被后人辑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将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相结合,创立了心学。,首先,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0、”,“心即理也”。这明显吸纳了禅宗的顿悟之说。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次,在认识论上,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说。 陆九渊:“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悌,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自立而已。” “六经皆我注脚。”认为人不必学习。,(2)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倾斜 王学的盛行,明朝初期,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流行。 明中期朱学衰颓,心学崛起,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它继承了朱熹和陆九渊理学精华而又有新的发挥,是明代最大的理学家。,首先,“心即理”是王守仁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宇宙观。他认为“心外

11、无物”,“心外无理”。然而,“心外无物”,并不是心外无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只有被主体所认识、所意识,然后才呈现出其为物的意义。 王守仁:“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南镇赏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则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其次,在认识论上,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 “格物即格心。”,王守仁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为推倒程朱认识论的武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

12、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们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他还将此运用到政治上,针对农民起义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强调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黄宗羲宋元学案曰:“二先生(朱熹、陆九渊)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天理人欲四字,是朱、王印合处。”,三、儒家人生哲学的完善,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抽出,与论语、孟子配合,称为“四书”。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著书立说、为人处世的最高经典。儒家思想在此时已具备固定模式。,1、儒家的理想人格“圣贤”,能圣必然贤

13、,贤则可以通圣。 从层次上看,二者又有实践主体的区别。对统治者而言,是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楷模便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一般士大夫和庶民百姓而言,是以贤为追求目标和行为规范。 从本质上和终极目的看,儒家追求的圣贤理想人格,重点在贤而不在圣。 (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儒家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诸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14、是谓大同。” 这是和“天下为家”的“小康世界”相对而言。,3、实现大同的路径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指:领会、掌握仁义礼智信伦理,然后教化别人,执着不放地达到把握天理的境界。 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即接触事物,获得知识。“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一言以蔽之,即“内圣外王”(庄子天下

15、篇),把内心修养所得推广于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家以孝悌为本,对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都作了规定。如对妇女有所谓“三从四德”的要求,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讲究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立:立德、立功、立言。,4、主体与外界的关系“正己正人,成己成物”,这是儒家的思想传统。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孟子:“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5、儒家对个人进退的态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虽“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亦曰:“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东林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