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86402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9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全册复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必修4生活与哲学 全册综合复习,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线索】,近几年高考中,本单元一直是考查重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和状态)、矛盾的观点(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备受关注。从考查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几乎覆盖了所有题型。从能力要求上看,着重考查对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在复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特别要注意对,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线索】,名言、俗语的辨析和时政知识的结合与渗透。就考查的热点问题

2、来看,要关注:联系的观点要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发展的观点则要特别注意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等时政问题;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则要注意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热点;矛盾观则贯穿于时政问题中,作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所当然的考查重点。,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考点分布】,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3、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的客观性 5、联系的多样性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考点

3、分布】,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系统优化方法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8、发展的概念 9、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0、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考点分布】,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 任何事物

4、都处在联系之中。,【提示】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示】 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

5、客观的? (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拓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事物的联系。 另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南水北调、

6、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互联网络等。,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4、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3)方法论要求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5、联系的多样性之二:条件的多样性。 (1)含义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中,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多样性与条

7、件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拓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 一方面,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6、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整体和部分的联

8、系 (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提示】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的两种情形 第一,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方法论要求(两个方面)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7、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1)含义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9、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提示】整体与系统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但又有区别。,(2)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系统和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

10、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热点】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8、小结: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联系,切忌主管随意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多样性,要求我们

11、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尤其要注意事物的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第二,联系的多样性还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1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最后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二、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发展的观点 (一)运动 1、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提示】 a.“变化”从空间上讲,“过程”从时间上讲。 b.哲学上的运动概括料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提示】 a.承认这一点就是在

13、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是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提示】 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提示】 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1)什么是静止? 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拓展

1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并进一步认识事物。,(2)二者的辩证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反对的错误倾向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 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诡辩论,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二)发展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提示】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

15、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发展特指前一种情形,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拓展】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 a.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吗? 新事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会永远是新事物。 c.新事物与旧事物毫无关系吗? 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 第一,自然

16、界是发展的; 第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第三,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整个世界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提示】 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方法论要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既要认识事物的现状,又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如: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根据事物在发展中的阶段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如: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如:第十课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

17、新意识,【知识要点】 3、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4、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提示】 (1)量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二是场所的变更(结构发生变化)。 (2)质变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质变也是多方面的。,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

18、)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经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提示】 (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吗?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发展吗?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只有前者是发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方法论要求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不能缺乏信心、优柔寡断。,【拓展】 此处就“发展”的角度而言。此外,

19、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我们还应当注意: 质变始于量变,当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时,就要防微杜渐。(实际上是重视量的积累的另一方面)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4)割裂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错误思想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如: 生物激变论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5、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

20、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综上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与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方法论要求 第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第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6、小结:

21、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三个方面) (2)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三个方面)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两个方面) (4)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两个方面) 7、联系与发展的联系 二者同为辩证法的总特征,且有着内在的联系。 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 1、什么是矛盾 (1)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是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

22、对立统一。,【提示】 (1)“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2)“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拓展】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 (1)第一种情形 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 (2)第二种情形 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这是逻辑矛盾。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

23、点】 (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统一性,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两大方法论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第二,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联系实际】 第一种情形如“谦受益,满招损”。 第二种情形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矛盾的普遍性 (1)表现: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提示】 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构成矛盾

24、的双方。,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方法论要求 第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提示】 矛盾不仅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是事物固有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制造和消灭矛盾,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矛盾,通过改变矛盾的条件来改变矛盾的状态甚至解决矛盾。,【联系实际】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承认矛盾并勇于解决矛盾的体现。,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第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反对形而上

25、学的片面观点(一点论)。,【联系实际】 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 兼顾矛盾双方 “和而不同”的外交战略思想 兼顾对立和统一,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高考题-辨析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和消灭矛盾。 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矛盾的特殊性

26、 (1)含义: (2)表现:三种情形 第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 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就是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依据; 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提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以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为前提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单元 思想方

27、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提示】 (1)如何理解“活的灵魂”?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2)不要混淆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课本P21),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意义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事

28、物的矛盾不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提示】 第一点从认识世界的角度讲,第二点从改造世界的角度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第三,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 第四,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 第五,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拓展】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从唯物论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从辩证法

29、角度: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的不断发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拓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 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叫“共同本质”。特殊性即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性,或叫“特殊本质”。,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相互联系 相互联结 第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第二

30、,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提示】 “寓于”、“包含”、“表现”的使用不要混淆。 不能将第二点概括为“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根本有别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空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时间)的无限性,二者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提示】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

31、体的统一”,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所谓“历史的统一”,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阶段的实际相结合。,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5、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 (1)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2)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知识联系】 (1)前面讲过“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性质”,和这里并不矛盾。准确地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2)矛盾的同一性指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矛盾主次双方此消彼

32、长的过程。当这一转化尚未改变矛盾双方原有的主次地位,就是事物量变的过程,当这一转化实现了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更,则发生事物的质变。 矛盾双方的转化还有另外两种特殊情形: 双方“同归于尽”,产生新的矛盾,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双方“走向融合”,产生新的矛盾,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城乡矛盾的解决。,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拓展】主要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1)内涵和外延不同 内涵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的众多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而言。 (2)命题指向不同 主要矛盾主要针对“办事情”,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性质。 抓主要矛盾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常表述为“抓主流”、“抓本质”等。,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要点】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哲学依据 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 基本内容 第一,两点论: 第二,重点论: 第三,两者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反对的错误倾向 第一,脱离重点的两点论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第二,脱离两点的重点论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