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94941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7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 问题、困惑分析问题、困惑分析 与对策建议与对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华中科技大学附中 刘运新刘运新 2011.62011.6 1、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困惑分析 1.1新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与困惑分析 1.1.1新课程标准中初中、高中知识衔接 上存在脱节现象 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 知识衔接方面。 知识删减问题。 1.1.2知识的编排顺序给教学带来困惑 1.1.3知识的删减造成对传统内容教学的冲击 1.1.4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 1.1.5教学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1.1.6教材编排中有些内容设置的难度与 课标要求失衡 1.1.

2、7课时安排不合理 1.2.1三维教学目标被割裂。 (1)双基目标落实不到位。 (2)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出现了 “贴标签”现象。 1.2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分析 1.2.2片面课程资源开发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1)教材地位被弱化。 (2)为情景而设置情景。 (3)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 (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1.2.3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衡。 (1)刻意强调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忽视价值 评价。 (2)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教师的引导。 (3)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正面教育。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 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1

3、.2.4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 (1)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2)对话变成问答。 (3)有活动无体验,有温度无深度。 (4)板书让位于多媒体。 (5)探究名不附实。 1.3.1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完善 1.3.2学生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 1.3.3合作学生流于形式 1.3.4统一标准施教,致使学生学习严重分化 1.3.5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到位 1.3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分析 2.1打破传统的大纲体系,建立新的课标体系 2.1.1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是新增知识 第二是传统的知识内容分布在必修模块和 选修系列的某个模块或某个专题中,每块知 识相对独立,后面部分以前面部分

4、为基础知识. 2、对问题、困惑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以解析几何为例说明: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从知识点的分布来看,略作微调。不再 要求“直线到直线的角”和“两条直线的夹角 ”,不再对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作定量 的精确研究,只对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 系(平行、垂直)进行研究,且教材编排 上把其判定放到直线方程的前面。 大纲中的“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 区域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放到必修5的 不等式中讲解,而在必修2“直线与园的方 程”这部分删掉了此内容,但在这部分增加 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内容。 大纲中对参数方程和圆的参数方程又移到 了课标中系列之选修4-4中。 根据课标要求,内容还增加了“直

5、线与圆 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 圆的方程”的简单应用等内容,这不仅充实了 学习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 数学的应用价值。 “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没有在必修之中涉及 ,而是放到了选取修1-1和选修2-1圆锥曲线中 ,这也是与原大纲教材不同之处。 其次从教材结构来讲,根据教学需要, 开设了“思考”、“观察”、“探究”等栏目,这 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助 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自己亲身经历 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知识迁 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严谨性和批判性等。 教材同时穿插了“阅读

6、与思考”、“探究 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增加了 教材“旁注”或“旁白”,通过“阅读与思考” 的教学与指导,进行数学史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数学学科与社会 及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强化学生用数学 的意识;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与指 导,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 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探究 与发现”的教学与指导,充分挖掘数学思想 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 生积极探索、敢干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 品质,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该部分内容的 教学。 再者,从要求上讲,课标中强调了探 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两点间 之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7、。这样 的要求主要体现了让学生感知并体会知识 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能力要求上讲略高 一些,另外对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问题, 大纲中只是在课后习题中出现并给出了具 体公式,而课标中却以专门的一个课时讲 解,配备了探究,例题和练习,所以要求 要略高一些。 圆锥曲线方程 首先从教学要求上来讲,原来大纲 要求掌握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 程和简单几何性质,在新课标选修1-1中只 作了解,在选修2-1中对双曲线定义、几何 图形和标准方程上只要求了解。 其次,从内容上来讲,有以下几点变化: (1)对圆锥线第二定义的安排和教学,大 纲版教材尽管都以例题形式出现,但都是一般 形式,并传出了准线的概念,由于新

8、课标对第 二定义的要求,仅在“说明与建议”中指出“对于 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圆锥 曲线之离心率和统一方程”,因此人教版新课标 教材只是分别在相应的单元里以具体数字出现 于例题和习题中,而第二定义及准线之概念, 教材是在本章“阅读与思考”中的“圆锥曲线的离 心率与统一方程”中给出。 (2)对椭圆参数方程,大纲版教材 是在介绍完椭圆第二定义后以例题形式给 出的(通过以a、b为半径的两个同心圆给 出),对椭圆的参数方程的产生等进行了 细致的讲解,而新课标教材将其移到系列4 之选修4-4中统一进行参数方程的解决。 (3)对于双曲线的渐近线问题,大纲版 教材通过第一象限给出了推导过程,而

9、新 课标人教版教材,对双曲线的渐近线,在 选修2-1的“探究与发现”中给出了证明,在 具体讲渐近线时,只是通过信息技术利用 几何画版对一个具体双曲线进行探究。 (4)对于抛物线,大纲版教材是在椭圆 和双曲线第二定义的基础上,以类比联想 之方法,以学生实际操作画抛物线(一直 尺、一三角尺、一线、一钉)为出发点进 行引入的,而课标教材却是借助“信息技术 应用”栏目,以几何画板为工具进行引入的 。 (5)增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一节。 第三是传统的知识内容分布在必修模块 和选修系列的某个模块或某个专题中,但 有些知识是前后穿插都出现了这内容。 立体几何 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 所

10、成的角”、“二面角”这三种空间角,在必 修2“立体几何初步”中给出了基本概念及简 单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 的角的求法,给出了简单作法,具体求法 安排在选修系列2-1中,利用空间向量作为 研究工具进行研究。 那么我们建立新课标体系,对于这些内 容在必修中就应该思考学生掌握所要达到 的程度,重新构建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的 知识网络体系。 2.1.2重新进行例题的筛选、编制 及习题的搭配 习题的搭配上现有资料都不太符合要求 ,普遍问题在于: 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 题量分布不均。 题型不全面。 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 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 2.1.3重新进行教学目标及

11、重、难点 的定位 2.1.4重新思考高考命题 2.2制定一个符合本校实际的新课标 框架下的三级计划方案,认真做好 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1)三年的计划方案 写这一计划前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与初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几个教材模块顺序的选择。 内容的适度调整与安排。 内容的适度补充等。 (2)每学期的计划方案。 (3)每章节内容的计划方案。 2.3认真思考传统教法,努力学习新 课程理念,实现二者有机地融合 (1)该讲授的内容大胆地进行讲授 (2)探究落到实处,该探究的去探究 以下四个方面不适宜探究: 着重体现程序性的知识,开始探究性学习 的研究意义小且学习效率低,应用尽量少 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就是。

12、大多教学生一看便知的较容易的内容去探 究,没意义。 学生经验世界中很难找到背景的某些知识或本 身就很少,甚至没有探究成分的内容。 对某事物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必须有一定 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在积累之初的 学习,采用效率较高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好。 (3)合作学习不走形式,做到真正地合作、 有效地合作。 数学合作学习应抓好四个阶段。 独立思考阶段 组内合作交流 组际交流阶段 集体认同阶段 (4)提高课堂效率,实行“有效教学”注意处 理好“六种”关系。 A、 “形式”与“效果”的关系 B、 “对话”与“展示”的关系 第一,要研究“有效对话”。 第二,要注重“反向对话”。 第三,要“对话,更要“展示”。 C、 “进”与“退”的关系 D、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E、 “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F、“平等”与“权威”的关系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