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495338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9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课程《环境教育》 精品推荐.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环境教育第一单元 走进自然 聆听自然第一课 自然与环境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

2、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

3、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整个自然的关

4、系。例如对于水资源问题,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应该也必须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教后小记:第二课 欣赏自然之美 (这是一篇优美的描写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散文。让我们一起感受自然之美,欣赏自然之美。)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自然赋予季节的美丽芳华;春风梳柳,夜雨润花,这是大自然书写芳华的天工神韵;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这是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精彩篇章。欣赏自然之美,我们的内心变得无比欢畅。 “满园春色关

5、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那春天领着镀着金光,染着红润的早晨向我们走来。她为我们带来了温暖,送来了希冀,驱散了严寒和冰冷。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南方的燕子是春姑娘的使者,在空中翩然起舞,跳着春的舞蹈,唱着春的乐曲。春的细雨伴着斜风,飘然地洒落人间,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繁杂的形式,她们从天空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刚刚暴芽儿的柳枝,在和风细雨中摇曳着,河中的鱼欢快地跳着欣赏春天之美,我欣赏到一片盎然生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带着她四射的激情风风火火地赶来了。万物争艳,每种事物都以她独特的美为夏天装扮。凌波仙子的高雅在夏天尽现无疑。还有那蛙声阵阵,荷叶田田,微风习习,繁星点

6、点的夜晚,他们展现出夏日的一片祥和,一种温馨。百花园中,花香飘万里;溪水边,太阳照射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蜜蜂的繁忙,蝴蝶的悠然,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夏日风情画。欣赏夏日之美,我欣赏到一片繁华景象。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满载着丰收的硕果,为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那暮晚的钟声和掠过的飞鸿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谷穗,处处是一片收获的喜悦。秋天的天空比以前更高、更蓝、更深远,偶尔一两片枯叶从空中坠落,像黄蝴蝶从空中轻妙地曼舞。欣赏秋季,我欣赏到丰收之美。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天是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世界。六出飞花坠在青松上,一层又一层,让他们变

7、成了玲珑剔透的琼枝。在冬日晴朗的午后,在地上覆盖的积雪中漫步,倾听雪落的声音。大雪为麦地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似乎也在告诉着人们“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欣赏冬天的美丽,我欣赏到了安静,祥和的美。 欣赏自然之美,这一草一叶,一花一木给了我心灵的享受;草之嫩,木之健,花之娇,叶之绿,常常令我们怦然心动。蓝天的深邃,白云的飘逸,高山的挺拔,更让我们喜爱。 欣赏自然之美,我们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教后小记:第三课 聆听自然 感悟环境(自然变化无穷,无数的自然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给人无限的遐想。下面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聆听自然,感悟环境。)风:地理书上

8、对风的解释过于枯燥,咱们不去理会。我情愿把风看作是大自然的呼吸。这呼吸时而舒缓,“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呼吸时而急促,“轮台九月风夜吼”。我们应该爱在风中走走的,不为别的,只因它能增添我们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雨:风是呼吸,这雨,自然就是泪水了。这泪水多少让人有些怅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也不尽如此,这泪有时是喜极而泣的,杜甫不是说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吗?农谚还有所谓“春雨贵如油”呢!月:清冷、孤洁的月亮,高高地,或挂在夜空,或挂在枝头,多少游子为之辗转难眠,泣涕涟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啊月亮,是你让我们知道:人生还有这许多的滋味

9、! 水:轻柔、灵动的水,滋养着人类。这水,有着“小桥流水”式的温和,也有着“惊涛拍岸”般的粗犷。这水,可以让人临水自照,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荡涤尘埃,还我一个清清世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真正懂水、爱水的人是要置身其中,“击水三千里”的。 第二单元 治理污染 保护环境第四课 环境污染与保护一、环境的污染破坏温室效应 汽车尾气的排放给环境造成污染 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

10、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酸雨酸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气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种酸。据统计

11、,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的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

12、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臭氧(O3)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在大气圈的平流层中,距地面1535公里的高度上有一个臭氧含量较高的臭氧层,它好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有效地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北极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及其生存环境的主要危害是:大量的紫

13、外线直接辐射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减产,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科学家认为,臭氧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氯氟烃(如氟里昂)和含溴卤化烷烃(哈龙)等气体引起的。氟里昂在自然界不会自己产生,而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扩散出来的。它用于制冷装置的冷冻剂、气溶胶、有机溶剂和泡沫发泡。哈龙用于作灭火剂。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正采取措施,逐步淘汰氟里昂和哈龙等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高空臭氧层是保护层,但近地低空中的臭氧却是一种污染物。低层臭氧含量的增加可以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作物、建筑物等,臭氧还

14、会直接引起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二、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从总体上讲,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然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其中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2)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淮河、海河等水域污染严重,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3)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亟待解决。

15、全国三分之二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许多城市形成垃圾围城的局面。(4)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急速扩展。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30%。有的地区污染危害已十分严重。(5)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的失衡。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我国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有的物种已经灭绝。(6)植被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在发展。(7)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受灾害影响人口超过2亿。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又是一项耗资很

16、大的工程。要解决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保护环境并不难,难的是,要保护环境,必须要人人做到。 教后小记:第五课 快餐与一次性消费品一次性消费品-森林的切肤之痛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自1981年12月以来,我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然而,在辛苦植树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次性消费品尤其是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对生态资源的巨大破坏。报载:中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多亿双,需要砍伐多达2500万棵树。另外还向日本、韩国出口150亿双筷子。有人估计,按目前的木材使用速度,中国将在大约10年内消耗掉剩下的森林。且不说此

17、估计是否过于悲观,但砍伐树木对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袁东星提出,从资源利用的总体评估来考虑,不提倡使用一次性消费品。 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同时带来了两大危害,一是消耗巨大的资源。比如酒店里的一次性洗漱用具,牙刷是不可降解的,浪费资源的同时造成环境污染,而肥皂等的包装又浪费了大量的纸张。二是制造大量的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目前临沂市区每天的垃圾就有600吨左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比如每个家庭每天要扔掉10多个塑料袋,全市每天要扔掉20多万个塑料袋。 消毒碗筷更卫生卫生部门相关人士指出,从卫生

18、的角度来讲,从消毒柜里拿出来的可重复使用的碗筷比一次性碗筷更卫生。因为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消毒功能还是比较强的。而有些一次性碗筷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制作车间的卫生不达标,本身的消毒过程不严格等原因,餐盒上带有某些病菌,一出厂就不卫生。在生产过程中卫生达标的餐盒,在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受到病菌的污染。 此外,不少所谓的一次性餐盒其实是回收的餐盒,一次性餐盒并非“一次”使用,很可能“二次”使用甚至“三次”使用。回收的餐盒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就拿来让消费者使用,消费者极可能感染附在餐盒上的病菌。一次性的饭盒如果未经任何消毒,仅仅用自来水冲洗后再用,传染各种病菌的几率非常大,如肝炎、肠胃炎等通过肠胃传染的疾病

19、,甚至霍乱等恶性传染病。另外,长时间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还可能引发一些短期发觉不了的慢性疾病。从一次性消费走向循环社会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关专家指出,从一次性消费走向循环社会是大势所趋。 那么,一次性消费将走向何处呢?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小明认为,“断头续尾”是根除一次性消费危害的出路所在。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降低一次性消费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原材料,即纸制的可自然降解的材料,以有助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山东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副处长范立良介绍说,从资源再生产业的角度看,废物就是一种放错

20、位置的资源。比如,有巨大利用潜力的废旧塑料,通过机械、化学等再循环技术,可再次变为材料、燃料或燃气。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是废旧物品的分类回收,在西方发达国家,垃圾的分类回收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回收处理系统不健全,不能做到分类回收。 针对一次性消费,环保界人士提出了(减少使用,循环利用,重复使用)策略。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日常消费和工业生产都要加强对废弃物的加工和再利用。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将企业废料作为其它企业的原料,形成工业园区内企业资源利用的“循环链”。如热电厂的余热可用于供暖,炉渣可作为建材、水泥企业的原料。 专家指出,要大力发展

21、资源再生产业,把靠“吃老本”的“线形经济”(开采利用废弃再开采)变为“吃利息”的“循环经济”(利用废弃再生利用)。教后小记:第六课 处理好废旧电池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一、电池的组成:干电池、充电电池的组成成分: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蓄电池以铅的化合物为主。例如:1号废旧锌锰电池的组成,重量70克左右,其中碳棒5.2克,锌皮7.0克,锰粉25克,铜帽0.5克,其他32克。 二、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三、废旧电池污染环境

22、的途径:这些电池的组成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被封存在电池壳内部,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经过长期机械磨损和腐蚀,使得内部的重金属和酸碱等泄露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食物链。国际上通行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国际上通行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回收利用。我国目前在废电池的环境管理方面相当薄弱。许多种类的废电池如铅酸电池、含汞电池、镉镍电池等属于危险废物,应该按照危险废物来管理,但是目前在我国,对于任何种类的废电池都没有按照危险废物来管理,而是当作普通垃圾来对待。此外,对于废电池的回收、处理和处置,国家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

23、染环境防治法对于废电池的回收处理未作任何规定。废电池收集,分类处理和处置方面。政府已经相应立法,明确规定:对于毒性大的铅酸蓄电池、含汞电池、镉镍电池等必须标有再生利用标识;电池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必须收集所有废电池;经销商必须将有标识和无标识的电池加以分类;电池生产企业必须建立电池再生利用和处理设施;对于所有的废电池必须优先考虑再生利用,对于不可再生利用的电池要根据废物管理法进行妥善处置;在电池的生产方面,要进一步降低电池的重金属含量,尤其要降低碱锰电池的汞含量,积极开发对环境危害小的新产品。西欧许多国家不仅在商店,而且直接在大街上都设有专门的废电池回收箱,将收集起来的废电池先用专门筛子筛选出那些

24、用于语钟表、计算器及其他小型电子仪器的纽扣电池,它们当中一般都含有汞,可将汞提取出来加以利用,然后用人工分拣出镍镉电池。联合国环境署正在全世界推广“生活周期经济”的新概念。它是将一个商品“从摇篮到坟墓”分为多个阶段,即:原料获得、制造工艺、运输、销售、使用、维修、回收利用、最后处置等,在每个阶段,都必须加强环境管理。生产厂家和消费者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生产厂家在制定生产计划、开发新产品和回收废弃产品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丢弃商品时也不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第七课 白色污染 红色警告什么是“白色污染”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引起环境污染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

25、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被使用后所弃置的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并且难于降解处理,对城市乡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青海湖遭白色污染,塑料袋吃倒千只羊 青海湖是我国的旅游胜地。近年来,随着青海湖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来青海湖地区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数量明显增加。伴随着近年来青海湖的旅游热,污染周边草场的垃圾也日益增多,以至于附近下社村牧民放养的千余只羊遭遇灭顶之灾。塑料垃圾使青海湖畔151景区周边藏族牧民家的羊正在一只只“离奇”死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2年,牧民索巴发现自家的羊越来越消瘦了,不肯吃草,满口牙已长到6岁的大羊,看起来像小羊。最初,索巴以为自己家的羊

26、生了病,花2200多元钱买来精饲料喂养,但一个月后,这些羊连饲料都不吃了。后来他剖开死羊的肚子,发现羊胃里填满了各种塑料垃圾。“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这些羊是被活活饿死的。”牧民索巴扯出死羊肚子里的塑料,欲哭无泪。牧民们要求有关部门清除垃圾污染,可是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

27、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怎样鉴别塑料袋有无毒性?感官检测法: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柔韧性,手摸时有润滑感,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手感发黏

28、。 用水检测法:把塑料袋置于水中,并按入水底,无毒塑料袋比重小,可浮出水面,有毒塑料袋比重大,下沉。 抖动检测法: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发出清脆声者无毒;声音闷涩者有毒。 火烧检测法:无毒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冒烟少;有毒的塑料袋不易燃,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能拉丝,发出盐酸的刺激性气味。 “白色污染”的防治: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例如,社会上较为关注的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已取得显著改观。铁路部门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在沿线分区划段包干。部分旅客列

29、车采用袋装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抛弃废物。已有2.9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 二是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杭州是我国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武汉、哈尔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汕头等城市也颁布了有关政策、法规,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色污染”的危害。 三是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通用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负荷,节约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

30、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 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纸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决前面所说的“潜在危害”,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首先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富裕;其次造纸过程中会带来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纸制品尚不能与塑料制品抗衡。目前,我国也有以甘蔗秆、稻草为原料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处于试验阶段。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它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 三是从法律上进行规定。通过相关法律,从200

31、8年6月1日开始,到超市购物将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要自己单独付费,这算是希望人们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吧。教后小记: 第八课 亟待解决的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呈现出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量变,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已增加到0.4吨/年,并有逐渐增长趋势;二是质变,现在的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是简单的草秸、草灰等,“白色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土地和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高。由于相关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足够的垃圾处理场,农村垃圾多数被丢弃在坑塘、村边等空闲地带,对农村环境造成了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32、管理民主的有机统一体。农村垃圾处理作为村容整洁的一个方面,关系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程度,解决好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农村垃圾主要以农资产品包装用品、村民废弃的脏旧衣物、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为主,主要是因村民环保观念淡薄对垃圾有害性知识了解不够,政府对公共资金投入不足,缺少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农村没有专门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农村垃圾处理没有一个系统长远的统筹安排和规划等原因造成的。【解决危害农村环境的垃圾问题及办法】导致农村垃圾解决难,从责任体系上讲,政府作为行政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下大力气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村委会有义务引导广大村民强化自律行为

33、,自觉抵制垃圾堆放的随意性和自我性。但是,面对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靠某方面力量或某个人的努力是徒劳的,所以必须形成由政府牵头村委会具体负责、村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标本兼治。一是强化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由政府统一组织,村民密切配合,邀请专业人士或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用身边的事为素材,编印宣传材料,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地宣传垃圾对身体及农业生产的危害性,提高村民对垃圾危害性的认识,教育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垃圾处理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二是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农村各类垃圾。在村庄总体规划或绿化时,与人居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村办企业环保系统相结合,对生活垃圾处理用地做出预先安排,预留出相关建设用地。三是循序渐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村集中收集、乡(镇)集中处理”机制,由政府共同投资,建立垃圾处理厂,形成规模化处理。对以纸屑、玻璃、食品等垃圾,加强前期分类收集,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四是完善工作机构,建立城乡环卫工作队伍。在农村缺少专门的环卫工作机构和卫生保洁队伍,农村的环境卫生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处于不规范的状态。应尽快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和垃圾处理专设机构,指导和统一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问题。教后小记: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