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06634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4.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词三首,虞 美 人,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习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他被俘北上,囚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三年,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毒死。,作者,作者,李煜工书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写作背景,虞美人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是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

2、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分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物特殊涵义吗?,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

3、休反而觉得太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知”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知”什么?,“知”是知道、明白之意,含有反省的味道。李煜在位时,日日纵情声色,欢歌宴舞,不理朝政,大臣潘佑、李平曾直言进谏,竟被杀害。因朝政荒废,国势日衰,以至国破家亡,身陷囹圄。回过头来看这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历程,虽有自悔之意,但已经回天乏力,只能徒添悲愁。,“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表明多次,“东风”是指春风,春风又吹,一是说又一个春天到来,时光在不断流逝,囚徒的生活已经多年;二是说在这小楼上,他常常在春风的吹拂中彻夜难寝,思念故国。

4、故国在明月之下,恐怕已经残破得不堪回首,怎不教人悲愁万分呢! 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物特殊涵义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诗中的“月”可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

5、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吧?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故国的思恋,现实的思考,今昔对比,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

6、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读李煜虞美人一词,选出对该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A.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 C.词的前六句是三次对比,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 D.最后两句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绵绵细长,时断时续。,D,书愤,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7、陆游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陆游诗歌特点,陆游诗现存有诗歌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陆诗第二个特征是,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另外,他也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如书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此外,他还有不少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游山西村)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诗句。,陆游诗歌特点,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他的诗概括性、抒情性强。陆诗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还极富浪漫主义情调。这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复国理想追求时的瑰丽想象上。他的想象主要是对抗金战争的想象,包括战斗的阵势、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如“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弋阳道中遇大雪)等诗句,与表现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 陆诗语

9、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五年,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写作背景,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早岁

10、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愤,这两句既含有自己不谙世事,爱国之志被亵渎的辛酸不平,也隐讽妥协投降的宋王朝。,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刀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以“塞上长城”自许的豪气,和现今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爱国情怀,都归结为一个“空”字,即一切成空,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悲痛!,作者借用历史典故,暗讽宋统

11、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如此,北伐复国自然是一句空话。诗句含蓄、委婉而又见悲愤和不满。,后四句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昂扬的情调转入深沉的忧愤。,书 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曾经历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早年抱负壮志未酬,愤,精华鉴赏,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情绪有起有伏,充满苍

12、凉沉郁的情调,很有感人的力量。 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扬 州 慢,姜夔,作者简介,姜夔(约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周鄱阳人。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 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题 解,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

13、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以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都比较长。 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整体把握,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 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佳句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自胡马窥江去后”,“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

14、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他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

15、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6、“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二十四桥仍在”,而欢歌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

17、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 ,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之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阅

18、读课文, 与下列词作比较。,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引用前人诗句也有多种方式: (1)可以借用原句或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 或数字; (2)可以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3)可以化用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属于借用词语一类,包括“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全出自杜牧以扬 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如今连杜牧如此出众才能仍“难赋深情”,表明: 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 又深了一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姜夔扬州慢 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