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3527833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岳麓版选修4201709060228.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天策上将” 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为此,唐高祖加号其为“天策上将”,任尚书令。 2.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二、贞观之治 1.原因 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2.具体措施 (1)完善中央官制:贞观年间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2)重视法律建

2、设:修订颁行唐律,对其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对处死刑极为慎重。 (3)发展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4)完善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 1.开明的为政作风 (1)知人善任:唐太宗以宽广的胸襟和独到的目光,广招人才,这对于制定和贯彻贞观新政、扩大统治基础、稳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兼听纳谏:唐太宗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氛围。 (3)转向“文治”: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后,不失时机地向发展经济、加强制度建设的“文治”转化。 (4)博大开

3、放:唐太宗允许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担任重要文武官职;批准文成公主入藏;为西行取经归来的玄奘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目标导航,预习导引,唐朝贞观时期,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曾采取和亲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提示:和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经济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它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但对和亲的妇女来说,远离了故土和亲人,不适应当地社会,为其带来了痛苦。,目标导航,预习导引,2.开放的时代 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3.晚年的奢纵 到贞观后期,唐太宗的欲望有所膨胀,魏征指出太宗与贞观之初相

4、比,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唐太宗常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反映出什么问题? 提示:唐太宗具有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为古代君王的楷模和典范。,问题导学,当堂检测,一、认识贞观之治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

5、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问题导学,当堂检测,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问题导学,当堂检测,(1)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提示: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对处死刑极为慎重;善于用人、纳谏。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大兴土木,耗费巨

6、资。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 提示: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 (4)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提示: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问题导学,当堂检测,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政策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

7、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问题导学,当堂检测,(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提示:以民为本(以农为本);以德才选拔人才;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治国方略在唐太宗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提示: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科举制度;名相、名将辈出(如魏征等);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亲自批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3)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执政实践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提示:出

8、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问题导学,当堂检测,1.“贞观之治” (1)含义:在唐太宗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贞观年间为公元627649年),历史上把这一时期比较清明的封建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2)原因:唐太宗以隋朝的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的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朝廷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问题导学,当堂检测,(3)政绩: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9、制,不夺农时,使农民能安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问题导学,当堂检测,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

10、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问题导学,当堂检测,1.“玄武门之变”是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关于这次政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帝

11、位 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C.实质上是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 D.造成了唐初的大动乱 解析:唐太宗是李渊的次子,通过“玄武门之变”袭杀哥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而登上帝位,故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上台后吸取隋亡的教训,努力调整生产、社会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没有造成唐初的大动乱,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问题导学,当堂检测,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为笼络人才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科举

12、制,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答案:A,问题导学,当堂检测,3.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 ) 步辇图 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 B.进一步了扩大了唐朝统治区域 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 解析:步辇图描绘的是松赞干布派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答案:D,问题导学,当堂检测,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置之,曰:“安事劳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 唐太宗心存百姓,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 B.

13、 C. D. 解析:通过题干中信息可知,没有体现;不符合唐朝史实。“安事劳民”体现了唐太宗心存百姓;不修长城,体现了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开明。故选C项。 答案:C,问题导学,当堂检测,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

14、政区划。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举措。材料一:秦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官员及职权。材料二:唐代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举措。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看出秦朝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在中央为典客、在地方设道,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还应回答征服百越后设置的四郡。第(2)问,回答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主要是通过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并让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的方式管辖少数民族地区。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及所学知识来点出秦唐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 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