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40409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420 大小:6.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0页
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0页
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0页
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0页
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8文言文阅读.ppt(4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19课时,课时划分,教 学 内 容,教学方式,对应课时,第1课时 (讲授课),掌握通法“实”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1,第25课时 (习题课),回扣教材120个实词积累练习,同桌互检 教师点评,习题讲评课时1316,第6课时 (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一),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17,课时划分,教 学 内 容,教学方式,对应课时,第7课时 (讲授课),掌握通法虚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课时12,第89课时 (习题课),回扣教材18个虚词积累练习,同桌互检 教师点评

2、,习题讲评 课时1819,第10课时 (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二),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习题讲评 课时20,第11课时 (讲授课),“文言句式”类型盘点,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课时13,第12课时 (讲授课),“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课时14,课时划分,教 学 内 容,教学方式,对应课时,第13课时 (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三),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1,第14课时 (讲授课),如何译准文言文(一) “直译”方法例析,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5,第15课时 (讲授课),如何译准文言文(二) “意译

3、”方法例析,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6,第16课时 (讲授课),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7,第17课时 (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四),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2,第18课时 (讲授课),如何做对“分析综合题” (一) 比对技法例析,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8,第19课时 (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五),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3,解析:B项,劳:慰劳。,答案:B,解析: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且”,连词,况且,表递进;第二个“且”,副词,将要。

4、C项,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 私”的一组是(3分) (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解析:A项,第一句是皇帝的行为,从侧面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忠于朝廷,不计个人得失。B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敢于直言

5、进谏。C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克己奉公。,答案:D,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 译文:_ 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4分) 译文:_ _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4分) 译文:_ 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古今异义和省略句。(1)“所以”是古今异义词,表凭借,用来;“安”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鬻”是动词,出售、卖。 (2)“毁诋”是同义词连用、诽谤、诋毁;“失”是动词,丧失;“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侍从。(3)“意”是动词

6、,料想,猜想;“良”是副词,确实、果然;“致”是动词,导致。 答案:(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2)(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3)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参考译文: 彻里,燕只吉台氏。他的曾祖太赤,担任马步军都元帅,跟从太祖平定中原,因为有功劳,太祖封赏他徐州和邳州,于是在徐州安家。彻里自幼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彻里,他在回答世祖问题时周详雅正,世祖很高兴。彻里跟随世祖的大军征讨东北边境,回朝后,就向世祖陈述大军所过之处,百姓不能忍受干扰,饥寒

7、交迫接近死亡,应该加以救济施与。 世祖听从了彻里的意见,于是赐给边关的百姓粮食、布帛、牛、马等不一,依赖这些得以活下来的人很多。 至元二十三年,彻里奉命出使江南。,当时行省上交的钱粮正紧缺,就出卖所在之处办学用的公田,用这些钱款缴纳给官府。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马上制止了这件事。回朝将此事禀告给世祖,世祖称赞他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和决定。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引荐重用他的党羽,探求考核(搜刮)天下钱粮,百姓不能忍受这种痛苦,自杀及在狱中死的数以百计,朝廷内外都动荡不安。 朝廷中的大臣顾虑畏忌,都不敢直言。彻里却在皇帝面前详细陈述了桑哥做坏事、

8、贪污误国、祸害百姓的罪状,言辞激烈。,世祖大怒,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彻里辩解得更加有力,并且说:“我与桑哥没有仇怨,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自身安危,正是因为替国家考虑罢了。如果害怕圣上发怒而不再直言,那么奸臣怎能清除,百姓的祸害又怎能平息!况且要让陛下蒙受拒绝直言进谏的名声,我私下里很恐慌啊。”于是世祖明白醒悟,立即命他率领羽林军三百人去没收桑哥的家产,所抄出的珍宝多至朝廷府库所藏的半数。桑哥被杀后,彻里又奉旨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族,有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他们都被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彻里往返江南,总共四次途经徐州,都过家门而不入。,彻里被晋

9、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迁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漳州的大盗欧狗长久以来未被平定,彻里率领军队征讨他,号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有来投降的人,就用酒食来犒劳并抚慰、打发他们离开,对他们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归来,就是普通百姓,我怎么忍心加罪你们。还是让你们回去耕田、采桑吧,安于你们的农事,不要担心。”其他营寨听说这样,都诚心来归顺。不久,欧狗被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威胁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汀州、漳州的叛乱至此被平定。 大德九年,彻里病逝,享年四十七岁。寿终之时,他的家产不满二百缗,人们都敬服他一生廉洁奉公

10、。,锁定考向 一、考纲在线 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分析 高考山东卷近五年文言阅读一览表,年份,选材,考点分布,赋分,2012年,阴兴传(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

11、,实词(躬、称、固、能)、虚词(而、为、以乎)、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年份,选材,考点分布,赋分,2011年,齐桓公问政(节选自管子),实词(已、渝、修、济)、虚词(于、而、则、之)、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10年,申甫传(选自尧峰文钞),实词(濒、客、薄、卒)、虚词(之、于、以、其)、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09年,晋文公攻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实词(期、会、犯、过)、虚词(者、而、以、且)、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08年,豫人张氏(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实词(饵、值、

12、恶、颐)、虚词(焉、何、而、以)、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综观近几年山东高考文言文试题,呈现出以下几种规律: (1)命题形式 山东高考文言试题题型相对比较固定,分别考查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文意的分析概括、文言翻译。其中四个选择题,共赋分12分;二至三个翻译,共赋分10分。 (2)选材特点 选材紧扣考纲规定的“浅易”要求,但是大胆突破“传统”,每年均有新意。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类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会越来越受到关注。,(3)考查内容 宏观上考点稳定,但是微观上会做细微的变化调整。通观近五年的题目,可以看出各考点基本上覆盖了该考点的所有的文言现象。如文言

13、实词的考查:2008年涉及名词活用,2009年涉及一词多义,2010年涉及通假字, 2011、2012年涉及一词多义。 (4)答案设置 从编制上来看,题目出在“课外”,但答案在“课内”。“课外”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有学过的,题目是学生没有做过的;“课内”的含义有二:一是考查的知识是我们在教材中已学过的,二是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即可知道的。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实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

14、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规律: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 (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比现代汉语多,但是

15、往往比较生僻。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这也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词义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 例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由此引申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等含义;“手足”本义是“手和脚”,由此产生比喻义“兄弟”。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比喻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掌握词义。,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字。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动词,夹杂,动词,参与,名词,期间,名词,机会,堪,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胜任,(二)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词义扩大。比如“江”“河

16、”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比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3感情色彩变化。比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原指地位低下,“鄙”原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4词义转移。比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求学的人,十分激烈,脸色,指给看,父母兄弟等亲属,. .,. .,. .,. .,. .,(三)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17、,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将相对应的两 项用直线连起来。,(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包括三

18、类,即古今字、假借字和通用字。,“莫”通“暮” “说”通“悦”,“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有”通“又”,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受,受,教授,失,佚,散失,辩,辨,区别,(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在“好歹你都要来一趟”这句话中,正反两面的意思都有,但在“万一有个好歹”这句话中,“好歹”指的只是“

19、歹”,没有“好”的意思,“好”仅是一个陪衬。由此可以看出偏义复词和一般并列复合词的区别。,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加以阐释。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_ (2)去来江口守空船 (琵琶行并序) _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_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_,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文言实词推断6法 1代入检验法 代入检验法是指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例1 阅读下面

20、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解析 本题可运用代入检验法。A项代入义项译成“后来在范豫章的住所相遇”,成立。尽管“许”的这个义项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我们仍可用此法判定该义项是正确的。B项代入义项译成“王建武仔细地看了很长时间”,成立。此“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同,都通“熟”,作“仔细”讲。C项代入义项译成“范豫章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谦让地对王建武说”,语句通,但是不合理,因为范豫章是长辈,而且从上文看,王建武的做法又不当,作为长辈不可能“谦让”。由此推断此项不正确,它应解释为“责备”。D项代入义项译成“张玄便穿好服装去拜访他”,成立。,答案 C,2识别推断通假法

21、首先,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翻译成“资质,禀赋”,意思才讲得通。 例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解析 本题可采用识别推断通假法。以上四个选项中A、D两项都含有通假字,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字按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即通“擒”,意为“捉拿、擒获”;D项“上闻遂对,甚说”中“甚说”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即通“悦”,意为“高兴”;B项“

22、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因而B项错误;C项“副”的解释正确。,答案 B,3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可以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这种方法就叫“语法分析推断法”。 例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 此题主要运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项,名词,将领,作“有”的宾语;用在名词前作使动词,译为“使为将领”。B项,用在“弓”前,意为“拉”;在文中由“退却”的义项派生出“离开、躲避”之义。

23、C项中两个“下”均为使动用法,“使掉下”。D项中两个“孽”的意义虽都源于“灾祸,戕害”,但语境意义并不相同:用于判断句,作名词,意为“受伤的鸟”;用于被动句,作动词。,答案 C,4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例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句联系前面语境可知,项羽对刘邦的做法不满,要攻打他,这里是项伯对刘邦的劝告之语,可知“

24、谢”是“道歉,谢罪”之意。句联系上文可知,项羽赐给樊哙斗卮酒,因此这里的“谢”应是“感谢”之意。,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以采用语境推断法。文言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意义应该是这个词语的本义和这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可能意义的结合。本题A项中的“抗”是动词,与前文的“嗟伏”相反,意译为“出声应对”准确。B项中的“诸”是常见文言兼词,如“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可以推知句中的“诸”当是兼词,作“之于”讲。之,代指孟浩然;于,向。答案正确。C项中的“恤”,常见的是“体恤、怜悯”“救济

25、”之意,但与此处明显不合,应译为“顾虑、考虑”。D项中的“叩”,古汉语中有“叩问”一说,联系此句含意,翻译为“叩问”或“询问”正确。,答案C,5联想推断法 (1)课内知识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10年江西卷中“继迁兵相随属”一句,要想推断“属”的含义,应该马上准确联系屈原列传中的一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意为“接连”。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试题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例5 阅读下面的文

26、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解析 本题可用成语印证法。A项可用“问鼎中原”中的“问鼎”加以印证;B项可用“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中的“善”来印证,成语中的“善”是“友好”,句中的“善”,也应是“友好”;C项可用“大事不济”中的“济”加以印证;D项可用“匿名”中的“匿”加以印证。,答案 B,6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例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对应,均为“溃败”。,解析 根据对称性特点推断,A项“奉之弥繁”的“弥”与“侵之愈急”的“愈”,在相同的位置上,意义也应相同,“愈”为“更加”,那么“弥”也是“更加”;B项“

27、殚”与“竭”亦属同义,以“竭”解释“殚”,义为“尽”;C项“举类迩”中的“迩”与“见义远”中的“远”,意义上属相对关系,“迩”对“远”,可见是“近”;D项“半作半止”中“作”与“止”对称,意义相反,据“止”的含义可推出“作”应译为“兴起”。,答案 D,此外,还有修辞推断法等,不再赘述。当然,以上所列方法不是公式,也不是定理,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做题时需要同学们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分),解析:D项,挽,拉。,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解析:C项,“奉承”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侍奉”的意思。,答案:C

28、,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 ),解析:C项,“服”为使动用法,其他为一般动词。,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南面而王耳”的“王”用法不同的 一项是(3分) ( ),解析:B项为使动用法,A、C、D三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答案:B,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分),解析:B项,“童”通“同”,相同。,答案:B,解析:D项,“至智”,意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答案:D,四、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分),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快,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

29、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

30、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注 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牒:授官的文书。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文移:公文。遮留:拦阻挽留。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解析: “贾”字在这里读g,学生能够掌握它有“买进”与“卖出”两个词义。由“买进”可以引申出“招致”“招惹”等意思,由“卖出”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等意思。从上下文文意来看,原文中显然是指有的人劝诫郭永不要招惹祸患,而不是消除祸患。,答案:D,8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 词,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分) ( ) A

31、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解析:此题采用了提供四个双音节词语,要求选出偏义复词的方式,这四个双音节词语均由两个并列关系的语素构成,解答这道题时必须理解四个双音节词语中各个语素是否在词语中有实义,然后再进行比较选择。,答案:C,五、(2012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9分)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解析: “益”,动词,扩充,增强。,答案:B,解析: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联系上文可知该句的意思为“(皇上十分赞许),命令内侍省来查办这件事

32、”,因此,“推”,应为“推究,查办”的意思。,答案:C,解析: “中”,合乎。推断实词含义可以采用联想推断法,由此联想劝学中的“其曲中规”一句,“中”即有“合乎”之意。,答案:C,习题讲评1见 (习题讲评课时13),习题讲评1见 (习题讲评课时14),习题讲评1见 (习题讲评课时15),习题讲评1见 (习题讲评课时16),习题讲评1见 (习题讲评课时17),“虚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33、、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命题规律 (一)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 (二)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而”“乃”“其”“之”“为”“因”等。 (三)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也成为一种考查方式。有的试题把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

34、副词、助词、代词、介词。 (一)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区分连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表并列,与、及、既/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

35、必不如师。(师说),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谓语动词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属承接关系。,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

36、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A项,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B项,且,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C项,以,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D项,与,介词,表示施动者发出的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赵王”为施动者,译为“和”“跟”等,且“与”连接的名词前后位置不能调换,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连接的前后两个词的位置调换,意思不变。,答案:C,(二)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7、 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1)时间副词,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遂,已经、过去、刚才,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 ( 琵琶行 ),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

38、、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4)程

39、度副词,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陵见其至诚。(苏武传),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匆忙、急迫、急促,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多次、重复、任何一次,范增数目项王。 (

40、鸿门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归园田居),(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大概(是)、恐怕(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表意外的惊异,乃、曾,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与妻书),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

41、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7)指代性的副词,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自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承蒙、有幸、请允许我,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猥自枉屈。(出师表)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谦,敢、窃、忝

42、、猥、伏,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是,就是/却;B项,还是,表商量语气的副词/大概,也许;C项,将要,快要;D项,多么/什么,哪些。,答案:C,(三)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语气或调节音节的词。,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

43、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句末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 耳、已,不译;罢了,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疑问语气:乎、诸、与 (欤)、邪(耶)夫、兮,呢、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感叹语气:哉、乎、也、 夫、兮,呢、啊,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也,都表陈述语气, 但二者分工明确,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矣,

44、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主谓语之间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B项,的人, 的方面;C项,句中助词,舒缓语气/句中助词,表判断语气;D项,在,介词/语气助词,啊,呀。,答案:B,(四)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 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

45、门宴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第二人称,女、汝、 若、尔、而、 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第三人称,之、其、 彼、 厥、 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复数,属、辈、 侪、类、 徒,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苏厉、乐毅之徙通其意。(过秦论),(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远指代词

46、,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解析:A、B、C三项加点词都是代词,解释正确。D项,之:代词,这是廉颇向蔺相如道歉时说的话,“之”指代廉颇自己,应翻译成“我”。,答案:D,(五)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