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68491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 李天晓,分 类:,按自然病程分类 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 按病因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等。 按形态分类 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不规则性动脉瘤等。 按大小分类 小型:5mm;中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型:25mm,其中蛇形动脉瘤(Serpentine Aneurysm)是巨大梭形动脉瘤的一个亚型。,颅内特殊动脉瘤:,不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分类 这里所指的特殊动脉瘤是: 形态学上相对于那里典型的囊性窄颈动脉瘤 病理特点上相对于单一简单动脉瘤而言 介入治疗相对复

2、杂的动脉瘤,颅内特殊动脉瘤:,2004年2月2008年7月,我科治疗脑动脉瘤318例,其中: 宽颈动脉瘤:63例 (支架辅助48例,球囊辅助4例,载瘤动脉闭塞11例) 夹层动脉瘤:14例 合并AVM的较大动脉瘤:7例 假性动脉瘤:5例 多发动脉瘤:43例,一、宽颈动脉瘤,定义: 瘤颈4mm;瘤体颈比1.5:1 介入治疗方法: 支架辅助技术 球囊辅助技术 双导丝技术 双微导管技术 载瘤动脉闭塞技术,1、支架结合弹簧圈,保留载瘤动脉的通畅;防止弹簧圈突入或者游离入载瘤动脉;改变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使动脉瘤的填塞更加致密 Neuroform支架44例,Leo支架2例,Wingspan 2例,病例1.

3、女,58岁。SAH一月。Neuroform,病例2:男61岁,未破裂动脉瘤.Neuroform,病例3:女,37岁,SAH Neuroform,病例4:女,61,未破裂动脉瘤,头痛。 neuroform,病例5:女,73岁,未破裂动脉瘤。Wingspan,支架结合弹簧圈并发症:,血栓形成:本组2例,1例死亡。 支架移位: 动脉瘤复发:3例 弹簧圈进入动脉瘤腔困难: 支架置入失败:1例,支架辅助技术6年随访结果(Moret,2008) :,共1193例,支架173例(球扩式15例,自膨式158例) 复发率:支架组:15.2%,非支架组34.6% 并发症:支架组:20.8%,非支架组6.5% 死亡

4、率:支架组:1.7%,非支架组1.2% 自膨支架较球扩式支架降低了并发症 结论:支架在小型和大型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有益,2、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球囊的作用包括: 使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更加稳定 有效防止放置的弹簧圈游走或突出载瘤动脉 使弹簧圈放置更加致密 术中可有效控制动脉瘤血流 临床研究报告使用球囊辅助的完全栓塞率为68-89不等,Hyperglide,Hyperform,病例6:女77岁,SAH2次。双侧颈内动脉闭塞。HH级。,在Hyperglide球囊保护下,成功栓塞P2段动脉瘤,栓塞后后交通动脉通畅 。,球囊辅助技术结果:,复发率 :约为12.5% 血栓发生率: 9%-18%。有作者认为血栓

5、形成和症状性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 球囊与未使用球囊相比无关 动脉瘤的瘤颈宽度显著相关,3.双微导管技术,动脉瘤内放置两个微导管,交替送入弹簧圈,观察弹簧圈稳定后再解脱。交互编织的弹簧圈在动脉瘤腔内的稳定性强,不易突入载瘤动脉,该技术适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特别是有分支处。,A、B: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上分支从瘤体发出,病例7(外院):,4.载瘤动脉闭塞,球囊、Coil、球囊+Coil, 瘤颈宽大的动脉瘤 Matas实验 暂时闭塞实验及功能评价 局麻下进行,病人始终保持清醒状态 外科搭桥+载瘤动脉闭塞,2001,2008,球囊近端闭塞,病例8:女,68岁。未破裂动脉瘤,病例9:球囊+co

6、il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孤立,病例10:女,61岁,颈内动脉闭塞治疗动脉瘤:,缺血并发症发生率2-8。 严格压颈训练 闭塞前完善的评估: (1)侧副代偿;(2)血流动力改变。(3)PCT 术后积极预防: 扩容、升压和抗血小板聚集,短期内避免骤然体位变化。,二、夹层动脉瘤,病理,MR:壁间血肿,双腔,内膜瓣,转归:无法判断,自发闭塞 夹层延长 流速变化 形态变化 保持不变 转为慢性形态 破裂出血 继发梗塞,1.单纯支架技术,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改变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 动力学特点,但不易使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两个支架重叠放置,这样既可以减小支架的网孔,也能够显著降低支架的通透性。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改

7、变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促进瘤体内血栓形成和内皮生长。,放置支架后动脉瘤无明显变化,19月后复查动脉瘤无明显变化,病例11(外院病例):,A:左椎夹层动脉瘤 B:放置2枚支架后动脉瘤显影(覆膜支架?) C:6月后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病例12(外院病例):,2.支架结合弹簧圈,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栓塞假腔,病例13:双侧颅内椎动脉瘤,3.载瘤动脉闭塞,理想的是包括动脉瘤在内的载瘤动脉的闭塞,其前提是没有重要分支从动脉瘤上发出并有良好的血液代偿。 对于有些重要分支从动脉瘤发出的,可以采取近端栓塞,远端血液回流供应分支血管,但动脉瘤仍有出血风险。,病例14:男,71岁,SAH,

8、有糖尿病、高血压,均未正规治疗。,病例15:女,46岁,SAH, 对侧椎动脉好,PICA好,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后无不适。,病例16:男,60岁,SAH,3月后复查,第二次栓塞,病例17:男,38岁。因剧烈头疼就诊。,三、合并AVM的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的研究中,报道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7%62% 。 在确诊后的5年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7%,而动静脉畸形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7% 。,AVM的薄弱点,动脉瘤,应先将其栓塞,病例18:男,20岁。AVM伴发动脉瘤,2次SAH,病例19:男,33岁,脑出血1次,四、假性动脉瘤,动脉管壁全

9、层破裂, 并伴有机化的血肿, 然后血肿出现与原血管腔相交通的空腔, 即形成了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瘤壁不具备血管壁的正常结构, 是一层血肿形成的结缔组织膜, 抗张力低, 易发生破裂出血。 病因:炎症、外伤等。,假性动脉瘤瘤壁由血栓和反应性纤维组织组成,没有动脉壁的成分。,介入治疗方法:,载瘤动脉闭塞: Coil,胶 覆膜支架血管成形 瘤腔栓塞,病例20:女,45岁,小脑后上动脉假性动脉瘤:NBCA胶栓塞,病例21:男,35岁,SAH。Onyx,病例22:男,36岁,L-PCA夹层,栓塞中 认为假性动脉瘤,病例23:男,37岁,SAH.胶+coil,病例24:23岁男,外伤性突眼,一侧CCF,

10、另一侧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球囊栓塞CCF,治愈。,五、多发动脉瘤,颅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脉瘤同时存在者即为多发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14-34 多发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机会及其自然死亡率较单发动脉瘤可能更大,因此主张对多发动脉瘤应该积极治疗,判断责任动脉瘤:,由于责任动脉瘤是多发动脉瘤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如何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一般只有一个责任动脉瘤, 二个或以上者罕见。 标准包括 : CT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情况 动眼神经损伤的侧别 形状最不规则或瘤体最大者 DSA上不规则形、多角形、带子瘤的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原则:,首先栓塞出血的动脉瘤 先易后难的原则 先栓塞微导管容易插入的动脉瘤 争取一次性完成多发性动脉瘤的栓塞,病例25:女,58岁,多发动脉瘤,先处理(neuroform+coils)破裂的动脉瘤,再填塞未破裂的动脉瘤,2,1,3,病例26:右大脑后、左大脑中、基底顶端;左颈内动脉穿刺插管。,颅内特殊动脉瘤介入治疗总结:,治疗原则: 认真评估、安全有效; 由简到繁、化繁为简 方案制定: 单纯弹簧圈 双微导管管 单纯支架 支架结合弹簧圈 球囊辅助弹簧圈 载瘤动脉闭塞 覆膜支架 胶的应用,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