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3496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兰亭集序》ppt课件4.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导入新课,兰亭集序手迹,兰亭集序,王羲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梳理本文重点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1.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

2、感情的脉络。 2. 背诵全文。 3.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4.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学习重难点,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等,序是文体的一种,这里主要用以记事。,题目介绍,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当年王羲之常和名士在此集会,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统、谢安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日在此集会,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就是作者为与会者所作的诗写的序文,王羲之写作本文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以此表达自己的感观。,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相当于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

3、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序,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曾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作者简介,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

4、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其他名士如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等四十 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写作背景,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

5、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岁在癸( )丑 会稽( )( ) 修禊( )事也 流觞曲( )水 放浪形骸( )

6、 若合一契( ) 临文嗟悼( )( ),u,ku,j,x,q,hi,q,ji,do,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事 第二部分(2 -3):抒情,实写,虚写,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美景,良辰,赏心,乐事,暮春之初,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第二部分,人生美好却短暂,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悲,兰亭集序朗读,课文讲解,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7、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永和九年,都,全,高高的竹子,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繁盛,幽深内藏的感情,酒,和风,繁多,用来,放开,敞开,穷尽,实在,会稽雅集 流觞曲水,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1. 作者为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这次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

8、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2. “ 信可乐也”对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3.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

9、”,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相交往,面对面,胸怀抱负,依,随着,放纵,无拘束,一时,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往,到达,附着,变化,过去,以前,旧迹,至,及,自然,发生,引起,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10、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明白,感触相同,悲伤,面对,原因,妄造,没有根据,虚妄荒诞,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4. 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可

11、谓水到渠成。,5. 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向之所欣”,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

1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4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且把第4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6.第4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了证明前面的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

13、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小讨论,作者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1. 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14、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借为游宴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写作特色,2.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四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三种不同心境:,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殇死生亦大矣,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乐痛悲,课堂小结,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 句意是:后

15、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通假字,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 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是日也:是,代词“这”。今常用于判断词。 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 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古今异义,之 所之既倦:往,到达。(动词) 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代词)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 极视听之娱:的。(助词),一词多义,所 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或因寄所托:“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

16、词性短语”作的诗”。,一 若令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样。 因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 一觞一咏:一点,少量。 夫 悲夫: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 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极视听之娱 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量词做动词,看作一样。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 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词类活用,A. 眷顾 伺候(c) 怯生生(qu) 不揣冒昧(chui) B. 糅合 愠色(yn) 闹别扭(bi) 闭目塞听(s) C. 遴选 舛误(chun)煞风景(sh) 飞扬跋扈(h) D. 做梗 咋舌(z) 处方药

17、(ch) 唧唧喳喳(ch),1. (2009,山东卷)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字形与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高考链接,【答案】B,【解析】A项qi 怯生生,C 舛chun误 ,D唧唧喳喳zh。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处”;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胖”只有“心广体胖”中读pn,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2.(2006,辽宁卷)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C.真本书是启蒙老师惠

18、赠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D.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答案】C,【解析】A项应用“隔离”,重在隔开,和“往来”搭配恰当。B项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湮没:(一般随时间的流逝)埋没。如:人类有多少文化成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根据语境应当用湮没。D项启用:开始使用,多用于人物。起用: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人员。提拔使用。根据语境应用起用。C项“惠赠”表敬辞,称人家送给自己的东西。,(1)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分野中峰变,_。(王维终南山) (3)俶尔远逝,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4)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9、) (5)不薄今人爱古人,_。(杜甫戏为六绝句),3. (2009,上海卷)默写。,【答案】 (1)所以游目骋怀 (2)阴晴众壑殊 (3)往来翕忽 (4)横看成岭侧成峰 (5)清词丽句必为邻,1. 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层意。 第一层引用孔子的话总说:_; 第二层写古人、今人 ; 第三层写后人 ;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 _。,对生死的感慨,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课堂练习,2. 填空。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藻饰,_典故;在句法上_兼行而以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不尚,不堆砌,

20、内容,散,骈散,3.为下列句蓝色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2)曾不知老之将至( )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3)或取诸怀抱( )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A,B,A,C,4.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岂不痛哉 死生亦大矣 当其欣于所遇 则与斗卮酒 A感叹句感叹句宾语前置句陈述句 B反问句判断句介宾结构后置省略句C反问句判断句陈述句宾语前置句 D感叹句反问句介宾结构后置省略句,B,5.与例句中红色的词

21、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B,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7. 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

22、.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孔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曹操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送应氏 曹植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 秋风辞 汉武帝,拓展阅读,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兰亭集序的最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

23、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兰亭的由来,兰亭三绝,鹅池碑,兰亭碑,御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在兴致勃勃地书 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便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 小兰亭。亭内有石碑

24、一块,上刻“兰亭”二 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摩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御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 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 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一、1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 感受的原因是(1)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聚会时天气清朗。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也可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25、;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研讨与练习答案,2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3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

26、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二、修 1. 高。2.(寿命)长。3.修建。 期 1.至,及。2.周。期年:一周年。3.约定。 次 1.旁边。2.行军途中驻地。 致 1.思想情绪,情致。2.得到,取得。,四、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