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7657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ppt课件5.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后叙中“后叙”的含义:,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比较辨析 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巡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叙事并重,笔法灵活。,标题释疑,写作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

2、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韩愈写作意图就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雄,驳斥流言,颂扬正气,打击邪恶。本文完美地体现了韩愈的为人及为文的风格, 疾恶如仇,力排众议,表明了作者对忠臣烈士的景仰之情。感情充沛,叙事与议论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课文,梳理文脉,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第四段(6):补叙张巡的轶事。,第一段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

3、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一向凭文笔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缺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第二段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是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并且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睢阳城陷落而被俘获,只是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便猜疑许远是怕死而向敌人降服了。 许远果真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这

4、样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被叛军围困而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是国家与君主而已,但叛军告诉说唐朝已亡、国君已死。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却仍誓死守城,人吃人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唉!有人却认为这样贤明的许远竟然会做这样的事。,层次结构(一),第二段: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问:提供了几个事实论据?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

5、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畏死亦明矣”,第3自然段 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睢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遭受疾病侵害的地方,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从某个部位开始。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责怪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这也太不合乎事理了。小人喜欢发表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像这样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第四段 当初许、张二公初守睢阳时,怎么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

6、逃跑呢?假如这里不能守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窘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了。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谋划得太精细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带领千余伤亡殆尽的士兵,抗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增多的敌军,护卫江淮大地,阻止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命苟且偷生的,不能一个两个地计算;拥有强大的军队坐着观望的人,一个接一个。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坚守,也可见他们自己把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学习第3、4段:,三、四段分

7、别为什么而辩论? “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展示资料,睢阳守卫战有力地牵制了叛军南下,使江淮黎民免遭战火荼毒,为唐王朝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唐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唐宣宗时画张巡像于凌烟阁,诏睢阳立庙,祀张巡与许远,号“双庙”。邓州建“双忠祠”,祀张巡和明代建文帝兵部尚书铁铉,祠联为“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

8、二忠臣”。,最能体现守城意义的一句话是:,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问:写张巡,却从许远入手,韩愈为何这样处理?,明确:写许远就是为了写张巡,因为二人同为睢阳保卫战的灵魂人物,同样忠君爱国,彪炳千古。义正辞严地为许远辩白,就是为了凸显张巡的精神。,小 结,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二人死守有罪的流言,为叛将降臣开脱,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在李翰张巡传之后作序,针对各种谣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层层分析,有力地回击诽谤,批评“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的愚蠢,揭露朝廷小人“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的险恶用心,为英雄明志。,第五段 我曾

9、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里任职,多次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喜欢南霁云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酒席与歌舞,请南霁云入座。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在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激昂地为南霁云流下眼泪。,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奔驰离去。快要出城,抽出箭来射佛寺的佛塔,箭的半截射进了它上边的砖,说:“我

10、回去击败叛逆,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用来作标记!”我在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城破以后,叛军用刀威胁迫降张巡,张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备杀死他;又迫降南霁云,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呼喊霁云道:“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了,不可向不义之人屈服!”霁云笑着说:“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有话,我怎敢不为国捐躯!”于是宁死也不屈服。,本段写谁的那几件事?体会作者选材的用心。,学习第5段:,南霁云,1、乞救于贺兰,被强留。,2、断指不食。,3、射矢明志。,4、笑而就义。,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性格特征:慷慨激昂、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写这个人物对全文有何作用? “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

11、第六段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时,于嵩曾在判军的包围之中。” 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那时年纪六十多岁。 因为是张巡的部下,起初曾得到了临涣县尉职务,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当时还小,粗略问到张巡、许远的事,没能细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天神。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部书?”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对书读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乱抽其他书套里的书来试,没有不是这样的。于嵩又拿书架上的各种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

12、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时间长了,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作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从来没打过草稿。刚守睢阳的时候,士卒近万人,城里的居民也近数万,张巡凭着一次见面问过姓名,那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胡须就蓬开。到睢阳城陷落,叛贼捆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在地上,将要杀害。张巡起身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大家都哭得不能抬头看他。 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安祥得跟平时一样。许远是宽仁厚道的长者,外表如同他的内心;跟张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张巡晚,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年仅四九岁。于嵩贞元初死于毫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说于嵩在毫、宋之间有田产,武人夺去占有它,于

13、嵩准备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于嵩没有儿子。张籍说的。,这一段文字写于嵩,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你认为如何?,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划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一面。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与其文化修养是有密切关系的。,学习第6段:,至于于嵩的轶事,乍看也似闲笔,但由于于嵩之死,可看出盘踞在各处的武人十分猖獗。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既让人于掩卷之时更想到张巡、许远所蒙受的委屈,同时暗示了铲除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势力刻不容缓。,人物形象,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

14、的品格。,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忠贞不畏死的崇高品质。,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贺兰进明:,善嫉,自私;爱才。,主 题,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艺术特色(一),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本

15、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