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8127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6课《墨池记》ppt课件4.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墨池记,曾巩,走进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曾南丰。嘉佑进士,少以文章见赏于欧阳修,官至中书舍人。为王安石所推许。卒谥“文定”,故又称曾文定公。散文平易典重,布局严谨条畅而有法度。著有元丰类稿。 曾巩世称“南丰先生”。汉族江右民系。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 事业上贡献卓越。,人生经历,曾巩少年聪颖。18岁时,赴京赶考,与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

2、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后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在家。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此时他结识欧阳修、王安石、杜衍、范仲淹等,并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为官后负责整理古籍,成绩斐然。后被流放地方,支持王安石新法,结合实际在地方实施,深受百姓爱戴。后回京官拜中书舍人,深受重用。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 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 崇觉寺右。,散文与诗词,散文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

3、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诗词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

4、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他的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他的记叙性散文的特点是:记叙详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墨池记是曾巩一篇典型的叙议结合的散文。,文化感知,王羲之的墨池,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

5、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墨池。,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第一段,思考: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文为“墨池记”,第一段中“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与墨池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是怎样将话题转到“欲深造道德者”的? 阅读第三段,思考: 1,作者由抚州学官王盛索文产生了什么联想?得到了什么结论? 整体理解: 1,作者在文章中试图论述什么道理?是从哪两方面论述的? 2,本篇题为墨池记,但写池只有寥寥数语,反而有大量议论的段落,是否有跑题之嫌?,课文感知,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

6、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休于此邪?,阅读第一段,思考: 丶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感知,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休于此邪?,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而且)靠近溪水,名叫新城

7、。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以)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尝)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强以仕)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山水,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娱其意)。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 在此地休息过吗?,课文感知,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故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阅读第二段,思考: 丶本段是怎样将话题转到“欲深造道德者”的?,课文感知,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

8、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故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岂)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工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课文感知,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之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

9、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阅读第三段,思考: 丶作者由抚州学官王盛索文产生了什么联想?得到了什么结论?,课文感知,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之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十分(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章彰),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

10、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况且那些贤人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文章研讨,1,作者在文章中试图论述什么道理?是从哪两方面论述的? 2,本篇题为墨池记,但写池只有寥寥数语,反而有大量议论的段落,是否有跑题之嫌?,1,只有学习才能成才 王羲之今之人莫能及也学习的重要(则学故岂可以少哉!) 教授王君书写墨池仁人庄士影响的重要性(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2,没有。 文章主旨:“学” 行文结构:池人学 层层深入 毫无闲笔,其通篇命意,不过借

11、羲之学书以勉学者。,池为绩学之证,学舍为聚学之地,教授为董学之人,面面关通,故切。,写作特点,一 以小见大 层层深入,看他小小题,而结构却远而正。 【明】茅坤 小中见大,可以暗藏,可以说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 【清】沈德潜,全文题为“墨池记”,但并非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文章,关于墨池本身的叙述极为简洁、寥寥几笔,反而笔锋一转,转到对王羲之成功原因的探讨,将本文针对的对象集中到“深造道德者”上,将话题深入到“学”上。 随即辅以王君索文一事,以王君“爱人之善”之心推出“遗风余思”对后世的极大影响,从而论述“只有学习才能成才”这一中心上。,二 详略得当 文以明道,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

12、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休于此邪?,2,本文为“墨池记”,第一段中“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与墨池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定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

13、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而,文中“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一句,其典故向来为表现王羲之品格的绝佳代表,此处却一笔带过,仅作为因果关系陈述。,写作特点,三 一唱三叹 六一神风,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学生高中阶段作品 资料、内容均为自己收集、整理,各位老师、同学仅作参考,欢迎指正。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