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580611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及其社会控制以暴力理论为视角 姓名:贺永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冯周卓;黄寿德 20090501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内在本质在于事件实质的暴力性。本文通 过暴力理论的研究,重新认识暴力的若干基本属性,并用它们来诠释 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另一种维度。暴力本质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一 基点是本文探讨和界定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本质的逻辑支撑点。因 此,社会如何理性地看待和认识暴力,从而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暴力理 性思维模式,是本文写作的一个中心点。本文提出了在三种不同社会 情境下,对于社会暴力理性的不同解释。同时,

2、本文对瓮安“标本性“ 农民群体性暴力事件作了分析,认为稳定是社会正义和社会发展之所 必须,并从四个方面对建立社会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具体启 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群体性暴力事 件的相关对策,认为正确认识和遵循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社会控制 的原则;正确地认识社会暴力理性的三种状态;构建新的农村社会治 理模式;完善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突发应急预案;突出法制宣传以 及基层公安司法机关的防控作用;建立意见释放机制,畅通农民利益 表达途径;是处理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暴力;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暴力理性;社会控制 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l 。A R C

3、 T A B S T A R C T V i o l e n c ei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c o l l e c t i v ev i o l e n tr i o to fc o u n t r y s i d e a tf i r s t ;t h ep a p e rr e d e f i n e s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v i o l e n c et h r o u g ht h e r e s e a r c ho fv i o l e n c et h e o r i e s ,a n d

4、t h e n a p p l i e s t h e mt oe x p l a i nt h e p o p u l a rr e s i s t a n ta c c i d e n t s T h et h e o r yo fo b j e c t i v ee x i s t e n c eo fv i o l e n c e i st h eb a s eo ft h i st h e s i st oe x p l o r et h ep o p u l a rr e s i s t a n t a c c i d e n t s , t h e r e f o r e ,t

5、h es o c i e t yh o wt ot r e a ta n dr e c o g n i z ev i o l e n c e ,a n dt h e nf o r m ar a t i o n a l a l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v i o l e n c ei sh i g h l yc o n c e m e db yt h ep a p e r U n d e rt h e s e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t h e s i s c o n s t r u c t s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6、 t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sa b o u th o wt od e f i n et h er a t i o n a l i t yo fv i o l e n c e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t h i sa r t i c l eo nt h eW e n g 。a n “s a m p l e s o ff a r m e r s g r o u p s ,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v e n t so ft h a ts t a b i l i

7、 t yi st h es o c i a lj u s t i c e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m u s tb e f r o mf o u rt o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 m e c h a n i s mo fs o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a r ed i s c u s s e d ,a n dr e a c h e das p e c i f i c i n s p i r a t i o nd r a w n O nt h i sb a s i s ,t

8、 h i sp a p e ro nt h ec o r r e c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h a n d l i n go fv i o l e n c ei nt h er u r a lg r o u po fr e l a t e dm e a s u r e s ,t h a tt o c o r r e c t l yu n d e r s t a n da n df o l l o wt h ev i o l e n c ei nt h er u r a lg r o u p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o fs o

9、c i a lc o n t r o l ;ap r o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t h r e et y p e so f s o c i a lv i o l e n c er a t i o n a l s t a t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n e wm o d eo fs o c i a l g o v e r n a n c ei nr u r a la r e a s ;t oi m p r o v et h er u r a lm a s sv i o l e n c ec o n t i n g

10、e n c y p l a n sf o re m e r g e n c i e s ;o u t s t a n d i n gl e g a la d v o c a c ya n dg r a s s r o o t sr o l ei n t h e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o fp u b l i cs e c u r i t ya n dj u d i c i a lo r g a n s ;t o e s t a b l i s ht h ev i e w so ft h er e l e a s em e c h a n i s

11、 m ,c l e a r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 i n t e r e s t so ff a r m e r s ;g r o u p st od e a lw i t hi n c i d e n t so fs e x u a lv i o l e n c ei n r u r a la r e a se 跪c t i v ec h o i c e K E YW O R D S :V i o l e n c e ;C o l l e c t i v ev i o l e n tr i o to fc o u n t r y s i d e ;T h e

12、r a t i o n a l i t yo fv i o l e n c e ;S o c i a lc o n t r o l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燃j 日期: 哗虹月斗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

13、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日期:丝年羔月址日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在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及利益的诉求,农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尤其是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2 0 0 6 年1 1 月7 日,广安一幼童误服农药中毒,被送到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抢救,但因抢救无效而死亡。三天后即1 0

14、日,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在该医院门 口寻求合理解释。当晚,事态进一步恶化,有人乘机在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广 安市公安局交警一大队无理取闹。打砸医院、交警大队的设施,辱骂、殴打执勤 武警和民警,并放火烧毁警车,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及恶劣的社会影响。 2 0 0 7 年5 月1 7 日,广西博白县多个乡镇的群众因不满当地计生部门干部粗 暴的工作方式,围堵多个乡镇政府,砸毁政府办公设施,烧毁政府文件档案和车 辆。1 8 日到1 9 日,博白县又有6 个乡镇接连发生群众聚集围堵乡镇政府的暴力 事件,其中一些乡镇最严重的时候聚集了近3 0 0 0 人,政府大门、围墙、大批办 公设备、文件档案在冲击事件中被毁

15、坏,少数冲击着还破坏、烧毁了数辆汽车、 摩托车。此事件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 2 0 0 8 年6 月2 8 日,贵州省瓮安县城发生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 据当地警方介绍,2 8 日下午,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 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 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 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 省政府主要领导立即指示要求尽快妥善处置。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 厅长崔亚东迅速赶至事发现场,指导当地党委、政府处置和平息事件。至29

16、日 凌晨2 时,围观人员缓慢散去,事态没有进一步扩大,瓮安县城秩序目前己基本 恢复正常。 2 0 0 8 年7 月3 日,陕西省府谷县一位村民驾驶农用货车为逃避检查跳入黄河 并死亡。导致群体性事件产生,一些民众包围住警察,双方冲突中一些民众把警 车掀翻、砸烂。 2 0 0 8 年7 月1 9 日,云南省孟连县发生胶农聚集导致冲突事件,在双方冲突 中4 0 余名公安民警和1 0 余名胶农在冲突中受伤,2 名胶农死亡。 相对于本文引述的和此前媒体报道的安徽池州事件、重庆万州事件、浙江瑞 安事件、四川广安事件等,贵州瓮安“6 2 8 “ 事件无论从参与人数、持续时间、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冲突

17、剧烈程度、造成的影响看,都被视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尤其是群体性暴 力事件的“标本性事件。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呈上升趋势。1 9 9 3 年群体性事件 8 7 0 0 起,1 9 9 4 年发生1 0 0 0 0 起,1 9 9 5 发生l1 0 0 0 起,1 9 9 6 年发生1 2 0 0 0 起,1 9 9 7 年发生1 7 0 0 0 ,1 9 9 8 年2 5 0 0 0 起,1 9 9 9 年发生3 2 0 0 0 起。到2 0 0 4 年群体性上 升到7 4 0 0 0 起,参与人数上升到3 7 6 万 。2 0 0 5 年上升为8 7 万起,2 0 0 6

18、年超过 9 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群体性事件激增,尤其是暴力性群体事件,已成 为我国在深化和改革行政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 社会问题。 从前文可以看出,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连年上升,其中 一些事偶然因素导致的,但大部分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时间过 程,一开始大多是以一种合法的方式出现的,随着事态的发展才逐步演变为农村 群体性暴力事件,而且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参与者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诉求 大部分具有合理的一面。因此如何认识和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如何预防群 体性暴力事件的发生,尤其是事件产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稳妥合法的应对农村 群体性暴

19、力事件,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控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之内, 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不良影响和社会危害,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这样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选择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选题意义 笔者身处基层党政管理机关,在基层管理实践中,面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尤其 是群体性暴力性事件的分析与处理,在分析与处理基层群体性事件中积累了一 些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困惑。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运用在学习期间 学习到的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群体性事件做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期指导基 层的公共管理实践。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意义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从

20、暴力属性和暴力理论的角度分析入手,审视农村群 体性暴力事件的产生、发展和应对策略,探讨基层政府应对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 的策略,丰富群体性暴力事件研究的理论。同时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 新农村、维护基层稳定中合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暴力事件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 将为基层政府和党委及有关部门认识群体性暴力事件的产生原因,制定和完善群 体性暴力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等方面提供理论的依据。 从实践层面来说,本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为基层政府预防和处置 群体性暴力事件、维护农村稳定探讨其综合的运行机制,探讨和分析农村群体性 李忠信著: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国政治,2 0 0 1 ,1

21、2 。 胡联合、胡鞍钢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 0 0 5 ,4 。 2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暴力事件处置的原则,为基层政府处理群体性暴力事件提供具体的现场处置的原 则和程序。 1 2 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来,由于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很多学者予以关注,研究成果众 多。而以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不多。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 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目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 究,主要是针对综合治理、群体上访群体性械斗、农民负担和腐败行为等原因引 起的群体性事件,研究重点多放在其性质、原因及一般预防与对策层面,然后将 其使用到群

22、体性事件的处置,目前从农村及基层政府的研究角度来研究的很少。 二是从研究主题来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者大多为公安武警院校、各级党校、行 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与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关关系密切的研究机构,来自普通 高校的较少,而来自基层政府管理者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三是从研究的方法 学上来说,绝大部分研究放在政策、宏观政治经济背景下分析具体案例分析较少。 当前的研究从宏观上总体分析的主要有于建嵘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为代表。子建嵘在利益、权威和秩序对农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分 析一文中指出管:利益分化和冲突以及基层政府行为失范造成农村权威结构失 衡,是农村社会政治冲突的基础性根源,而制度错位

23、是地方性权威膨胀在体制外 造成的一批农民利益代言人是群体性事件最为中间的力量,因而解决的路径是将 具有对抗性的地方权威人纳入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运行当中来解决农村群体性 事件。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在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 因及政府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多维的, 主要有基层组织的问题、经济发展程度的问题、改革的到位问题、法律和政策的 问题等。相应的提出了从多各方面来解决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和途径。 有的学者注重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的探讨与分析。王精忠在农村群体 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原则一文中分析认为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 存在的隐性利益

24、失衡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显性利益失衡所引发的剧烈 矛盾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最为基础性的根源;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是 目前农村群体事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而干群关系紧张是政治性因素。于建嵘在 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一文中也做了相应的探讨 。黄铭福 江川群体性事件的I 口l 顾j 前瞻,北京人民警察学报,2 0 0 5 ,2 。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农村对抗堆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 0 0 0 ,4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凼及政府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2 0 0 2 5 。 :卜精忠农村群体件事件原冈分析及处理

25、原则,山东社会科学,2 0 0 7 ,7 。 十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经济,2 0 0 3 6 。 3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在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一文中,从转型期社会引发的矛盾、干群 关系、农民法制观念淡漠、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等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了 探讨与分析。曹榕则在群体性暴力事件治理新思维指出,群体性暴力事件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隐患。群体性暴力事件一般是在群众合法权益受到 侵害等诸多原因促使下发生,其实质在于国家与弱势社会群体间契约关系的严重 失衡。 有的学者关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解决途径。如周巍、申永丰在有效应对群 体性事件与构建和谐农村一

26、文中,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探讨 如何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注重于培育与完善农村中介组织,健全重大决策论证 机制以及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来防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曹榕认为,大力弘扬 契约精神,让契约精神在国家与弱势社会群体之间归位,政府和公民都培养政治理 性和社会理性,将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建设,有利于防控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i 也有学者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来分析。李永宠、陈晋胜在关于群 体性事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 :群体性事件固然有社会危害的一面,但也有其 客观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迫使基层政府加速制度化的进程,使初级民主向高级 民主的转变,加速政

27、府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培养和习成。 其影响向积极还是消极发展,最关键的是治理对策是否得当。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在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时认为:我国的农村的群体 性事件闹不起大事,也不可能出大事。所以农村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问题 上并不可怕,农村群体性事件不会危及我国的基层政府。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 由于缺乏知识分子的“加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在一个时期内是难以闹起大 事的。这是一种极其短视的行为,看不到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发展的巨大的社 会危害。不过多数学者却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尤其是暴力性群 体事件已日趋复杂和严峻,其社会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

28、越来越大, 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6 2 8 瓮安事件”既是一个群体性暴力事件负面影响的证 明。同事研究也表明,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已由过去的普通群众之间的群体 性事件,过渡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群体性暴力事件。因而对农村 的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研究更加迫切和必要。 黄铭福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法治快报,2 0 0 7 1 0 2 3 。 曹榕群体性暴力事件治理新思维,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 0 0 6 ,6 。 岗巍、申永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构建和请农村,广州火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6 ,2 。 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晋阳学刊,2 0 0 4 ,1 。

29、 4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在研究思路,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总结、归 纳、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分析我国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基础 上,并结合自己的农村工作的实践,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等有关理论知识,对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对乡镇政府处理 和控制农村暴力性群体事件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 控制群体性暴力事件产生的途径。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 思路、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当前的农村的政治稳定形式和相关的暴力理论进行以 及群体性暴

30、力事件的探析;第三部分对群体性暴力事件成因分析;第四部分是以 贵州瓮安县为例探讨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警示,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农村群体性 暴力事件的社会控制的原则和途径。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农村群体性暴力 事件进行定性研究。 5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暴力维度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与其社会效用 第二章从暴力维度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与其社会效用 社会技术控制暴力,造就了人类社会,暴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权力和国家垄 断,而对于暴力应用的控制成为了社会的优先序列。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社会 效应度在于事件的暴力程度,在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对于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定 性。在一般

31、的认识中,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农村社会的隐性矛盾和显性冲突而引发的,具备一定数量、规模的且特定利益诉 求相同或相近的农民,在其利益受损且制度性利益表达机制和维权渠道不畅的情 形下,而采取的非常化群体性抗争的行为状态。”这种“非常化群体性抗争的行 为状态是研究者的一个共识,这种状态实质可以用“暴力行为状态“ 来描述。 2 1 群体性事件暴力理论研究 一、对群体性事件暴力属性的再认识 暴力作为一种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的常在,其本身具有多重属性,在重新对 暴力概念进行界定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暴力是否为一种客观存 在? 二是人作为个体与暴力的关系? 三是自

32、然社会与国家社会中暴力存在什么 区别? 在政治论中,斯宾诺莎认为“于是,我把自然权利视为据以产生万物的 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亦即自然力本身。因此,整个自然的自然权利,从而每个 给体的自然权利,都同它的力量所及的范围一样广大“ 。圆“只要他能够排除一 切暴力,对于遭到的损害能够自主地给与报复,而且,一般地说,还能够按照自 己的本性生活,那么,他就是处于自己的权利之下。“ 斯宾诺莎是在自然社会中 研究“自然权利“ 的范畴,所以“自然权利”在个体拥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 体力的拥有,在行为上可以认为是暴力的拥有,或说是一种“自然力”的拥有。 可见在斯宾诺莎的研究中,暴力是作为一种“自然力”而自然存在

33、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 o b e r tB a t e s ,斯坦福大学教授A v n e rG r e i f 和国际与 区域研究学者S m i t aS i n g h 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对于暴力的新看法,他 们将暴力活动纳为个体活动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个体在无国家的社会状态 ( s t a t e l e s ss o c i e t i e s ) 下,存在三种基本的活动:生产性活动;暴力活 动;休养活动。暴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现象的基本构成部分。 刘炳君: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岗的社会学求证,政法论丛2 0 0 5 年8 月第4 期:2 0 2 5 。 【荷兰1 斯寅诺莎

34、:政治论,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第9 1 1 负。 【荷兰1 斯宾诺莎:政治论,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第1 5 页。 R o b e r tB a t e s ,A v n e rG r e i f , a n dS m i t aS i n g h :O r g a n i z i n gV i o l e n c e ,J o u m a lo f C o n f l i c t R e s o l u t i o n4 6 ( 5 ) 5 9 9 6 2 8 ,2 0 0 2 。 6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暴力维度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与其社会效用 根据R o b

35、e r tB a t e s 等人的观点,人作为个体,本身是暴力的载体,因而在 其理论构建中,暴力活动是作为个体活动的一部分。多数现有的暴力理论研究都 是对于暴力行为的研究,即事实上已经产生的事实暴力行为状态,这是暴力的一 种基本存在状态和易被观察到的状态。实质上,根据R o b e r tB a t e s 等人的观点, 我们可以归纳出暴力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即隐性存在的暴力。前面所提到的暴力 行为状态是暴力已经产生作用力时的一种事实状态,而后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客 观存在的状态而容易被人忽视,它是一种暴力的隐性存在状态,事实上还没有对 某一个客体发生作用。 在社会学与法学的研究中,社会暴力行为

36、是作为一个被规范的部分来研究, 他们谴责社会暴力,而允许国家暴力对个体暴力行为采取“以暴制暴”的形式, 实质上还是承认了暴力的客观存在,社会法律制定的前提便是每一个个体都可能 成为暴力行为者。另外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是社会暴力行为应该受到规范与 谴责,还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单位人应该受到规范? 认定暴力活动是个体活动和历 史实践的一部分时,可以很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是暴力活动者是作为个体的人, 或是群体,或是国家。因而,单位人首先是暴力的载体之一。 学者多赞成原始社会的“无罪论“ ,但都坚持暴力的客观存在。原始社会的 “无罪论“ 诠释了在自然社会中暴力的高度自由化与工具化,暴力作为一种生存 的自然

37、法则而被恪守。这与国家社会状态中形成了区别,国家状态中,分工协作 将暴力的使用权在法理上剥离一般个体而转为国家暴力机构的专利,在国家制度 保障社会利益平衡的时段,这是一种比较良好的社会状态。然而国家社会状态下, 社会的制度模式在无法对于生产进行有效的社会分配时,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国家 社会中便不起作用,社会可能进入暴力革命状态,这个时段,暴力的使用权处于 自由和重新分配阶段。 通过分析和重构,我们可以界定暴力存在的几个属性:暴力是作为客观存 在的历史常在;暴力存在两种状态:隐性存在的暴力和事实的暴力行为;单 位人是暴力的载体之一;暴力作为工具而被使用,不管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国 家社会。 二、几种

38、暴力类型的解析 在对暴力类型的分类上,不同的学者存在不同的分类方式。王伟光根据暴力 的行为主体,分为:个体暴力;团体暴力;国家暴力;国际组织暴力。 罗伯特基欧汉根据暴力的运用形式,分为:正式暴力;非正式暴力。李 :F 伟光:暴力分析j 恐怖主义的界定,国际政治研究2 0 0 5 ,2 :1 3 0 1 3 8 。 荚 罗伯特基欧汉:非正式暴力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理论与“恐惧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 0 0 3 , 7 :5 l 5 7 。 7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暴力维度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与其社会效用 东燕根据暴力的目的,分为:工具性暴力;表意性暴力。根据农村群体性暴 力事件的特性,本

39、文主要界定以下几种暴力类型:群体暴力,非正式暴力和表意 性暴力。 ( 一) 群体暴力 单位个体暴力的整合,就可以构成群体暴力。在一般情况下,单位个体暴力 存在三种基本类型:刑事犯罪中的暴力行为;政治暴力;非正式暴力。在 暴力组成的结构上,群体暴力与单位个体暴力行为一致,存在相同的三类暴力行 为( 刑事犯罪中的暴力行为;政治暴力;非正式暴力) 。群体暴力与单位个体暴 力所不同的在于暴力行为时的资源整合度不同,群体暴力在暴力行为时有更多的 资源调配,并且暴力行为时更为策略化,其组织性、目的性、社会效应性等各方 面存在的效应力度远远大于单位个体暴力。 ( 二) 非正式暴力 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将“非

40、正式暴力定义为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暴力”, 恐怖主义是非正式暴力的一种基本形式,采取非正式暴力的形式主要在于暴力行 为双方的多层次的不平衡。因而非正式暴力的形式很容易被社会的弱势群体所采 用,而宣泄对于社会制度无效和制度失衡的不满情绪。非正式暴力与正式暴力相 对,正式暴力为国家主体的暴力行为。国家本身对于暴力的垄断和法律制定的优 先主导地位,使得非正式暴力的在法理上没有立足之地,但是在非正式暴力与正 式暴力之间存在着“正义”问题的争论。 ( 三) 表意性暴力 暴力是某种愿望的满足和意志的表达,从暴力行为者的视角出发,暴力存在 具有政治的、道德的、伦理的和价值的等含义。暴力行为可以是暴力行为主体某

41、种情绪的宣泄,或为了报复,或为了表达对社会制度的不满,或为了舒缓愤怒情 绪。很多状况下我国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诉求是表意性暴力的具体体现。暴力 也可以表达某种意志,这在人类最高级的暴力形式中战争中表现最为明显, 如二战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表达的就是一种种族灭绝政策。国家法制体系设立 死刑也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其是为了达成社会的法治目的。这种表意论体现 的一种观点就是暴力的目的不仅存在于物质资源的社会重新分配,也可以作为暴 力行为主体本身表达自身对于某一种社会图景的建构与诉求。 2 2 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界定 群体性事件在国内和国外有着不同的提法。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一般称为 “集群行为”、“

42、集合行为等。我国台湾的学者则称为“群众事件“ 、“聚众活动“ 。 在英语中,则称为“C o l l e c t i v er i o t 。从“r i o t “ 这个词来看,国外的群体性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暴力维度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与其社会效用 事件更加接近于“群体性骚乱。而我国一般把群体性事件的范围扩大到非暴力 性的和平集会、游行示威上。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又被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 群体事件、“突发性对抗事件”等。现在学界越来越倾向于统一使用群体性事件 这一概念。但是在具体界定的时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指向倾向和侧重点。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在我国转

43、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 政府对策研究一文中的定义为:“本课题所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 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 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 会造成影响。“ 李永宠、陈晋胜在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一文中给定的定义为 : “群体性事件是指有部分公众参与形成的、据有一定组织、目的和共同行为的, 发生在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的大事。“ 严励在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机制一文中定义为:“群体性突 发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众性矛盾引发的,形成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危害 社会稳定,干扰

44、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事件。“ 但是从上面的几种主流定义来看我国的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存在以下 不足:一是对群体性事件定义过于负面,过分强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和消极 影响。在当前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多元化以及民众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的当代, 一些群体性事件如游行示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二是忽视了群体性事件本身 是事件当事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争取自身利益方式的这一根本属性,而是片 面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将其视为“动乱“ 、“骚乱“ 、“不稳定因素”、“不和谐音符“ 等。从本质上来说,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事件当事人追求自身利益却被忽视以后 的一种极端措施的表达。 综合前

45、文,为了避免像一般的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把群体性事件的范围扩大 到非暴力性的和平集会、游行示威上。本文采用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概念,既包括 群体暴力,又包括表意性暴力。 笔者认为,所谓群体性暴力事件就是指由不特定的公众参与的、以一定利益 诉求为目的的、对社会造成潜在或现实危害的突发事件。而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 是指发生在以农村为背景的、由农民参与的、以一定利益诉求为目的的、对社会 造成潜在或现实危害的突发事件。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2 0 0 2 5 。 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晋阳学刊,2 0 0 4 ,1 。 严励

46、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机制,政法学刊,2 0 0 0 1 9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暴力维度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与其社会效用 我国的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有别于西方国家,呈现出比较显著地特点。一是 我国的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主要以经济利益为主利益诉求。这与国外较多的宗 教、种族冲突的群体性暴力事件不同。二是我国的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手段违法 比较严重。这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群体性暴力事件参与者整体素质较低、法制观 念单薄。三是我国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绝大多数都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组织性。 2 3 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特征 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在现实中轻者主要表现为群众辩论、争吵、集结上访、 静坐、抗议等

47、;重者主要表现为游行示威、围堵、围攻党政机关、攻击政府执法 人员等;甚至有堵塞高速公路、卧轨、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打砸抢烧等。 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暴力性。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的表现形式在于其群体暴力行为,而其社 会效应度也在于其暴力的强度。因而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首先是一种群体暴力行 为事件,从社会治安的角度而言,其属于违反社会治安规范。在法律上,农村群 体性暴力事件中的群体暴力行为对客体产生的损害属于群体暴力行为中刑事犯 罪中的暴力行为。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这种由部分农村的农民在共同利益驱使 和制度无法调解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于社会制度的“非常化组织抗争性

48、行为“ 状态, 其本质内容不仅在于“抗争行为”所要争取的实质利益,还在于群体所采取的工 具手段的暴力属性。 二是组织性。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多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因此,其中的群 体暴力行为第一个特点就是组织性,这是构成群体暴力的必要条件。一般从理论 上和实践上,我们认定只有存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组织。在国家状态 中,国家所形成的合作体制无法达成某些群体的利益诉求时,群体暴力成为了群 体达成目标的工具,而这种群体的组织性是明显的。 三是目的性。任何人类实践活动都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农村群体性暴力事 件发生本身也是带有很强的群体利益诉求。暴力成为一种群体诉求自身利益的工 具,而利益的达成才是

49、事件本身的最终目的,暴力所造成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群体 的期望,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暴力行为状态结果的社会效应度来达成广泛的社会影 响,进而影响政府行为,以期通过社会制度的调整达成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平衡。 四是群体暴力行为的无序性。群体暴力行为是群体性暴力事件中的核心内 容。通常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会存在一个诱导事件,通过诱导事件和群体利 1 0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暴力维度分析农村群体性暴力事件与其社会效用 益自我防护心理的形成,产生了群体聚合利益,进而形成群体暴力行为。而通常 在暴力行为过程中,暴力行为产生了群体亢奋和理性缺失状态,形成了群体暴力 行为时,对于国家、法律权威认识的一种空洞,群体暴力行为演化成一种无序的 情绪宣泄。群体性暴力事件存在群体组织性,但是这种群体组织性是暂时和没有 权威化的,而仅仅是一种利益化的纽带联结,因而,群体组织的领导者在群体暴 力行为时也不一定产生领导的权威控制作用。 五是非政治性。政治性的暴力事件,通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