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581604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73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pdf(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Abstract II Abstract Sinc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china has sur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2, to become the one country that absorbing FDI most in the world, while the first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20 years. today, 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ttractive destinatio

2、ns. It is undeniable that china has attained so many great achievements without FDI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t only successfully exceeded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but also has achieved a lot of good results in other areas, such as poli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However, with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constantly opening up of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FDI has shown new trends and imposed passive impacts on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a threat to security of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ll over the world paying more att

4、entions on safety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 security becomes more outstanding.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about FDI affect a countrys industrial security, this paper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FDI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combined with t

5、he related research,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ree mechanism of the FDI affect a countrys industrial security: market mechanism, distribution and flow mechanism, social and culture mechanism. Then, this paper use a large number of real data and cases to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FDI on chinas industri

6、al security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are the power of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 and culture. these results tell us that FDI indeed has caused a certain threat on chinas industrial security.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7、to avoid an industrial crisis, or even an economic crisi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author tak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on maintaining industrial safety, combined with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domestic Abstract III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related fields, attempts to find a

8、 suitable way to maintain our countrys industrial security form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on FDI,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maintenance of industrial security, the abilities enterprises should have and how to build the industry security warning mechanism.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

9、e supervision on FDI. At the same time, use policy mea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Th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hould make their effort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brand construction ability. Only in this way, we can make our countrys industry

10、safe. Key Words: FDI; industrial security;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目录 IV 目录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 2 一、重商主义贸易理论 3 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3 三、 “竞争优势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4 四、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安全理论 4 第三节 国内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5 一、国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5 二、国内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6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7 第五节 创新之处

11、8 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 9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 9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内涵 9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9 三、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10 第二节 产业安全. 15 一、国家经济安全、产业、产业安全的基本内涵 . 15 二、产业安全的主要特征 . 17 三、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 . 18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的途径 21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24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影响. 24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股权的控制 . 24 目录 V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市场的控制 . 30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的控制 . 34

12、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品牌的控制 . 37 五、外商直接投资对人才的控制 . 39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41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环境的影响. 43 一、影响我国的产业信息安全 . 43 二、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 44 三、弱化政府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 45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持续的影响. 45 一、打压先导性幼稚产业的发展 . 45 二、威胁产业资源、污染产业环境 . 46 三、破坏产业生态系统 . 46 第五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46 第五章 以各国经验探讨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应对之策 48 第一节 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严格且

13、有效的管理. 48 一、从法律、法规、制度方面完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 . 48 二、以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 49 三、认真落实产业准入限制 . 50 四、对重点产业实施有效的保护 . 52 第二节 加强政府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中的作用. 53 一、坚定不移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 . 53 二、加强政府的宏观产业调控能力 . 54 三、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 55 四、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 56 五、完善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发展 . 57 第三节 增强企业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中的能力. 58 一、增强企

14、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58 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 59 第四节 建立及时且行的动态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61 目录 VI 参考文献 . 63 致谢 . 67 本人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68 绪论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012 年 12 月 8 日,加拿大政府宣布,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 151 亿 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 这标志着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完成了迄今为止 最大的海外收购案。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个问题:回顾中海油 2005 年以来的 海外并购历程,我们发现,只有 2005 年和 2009 年在美国的两起石油公司收购案 以失败告终,其余的案件均达

15、到了预期目标,这到底原因何在?其实,理由很简 单, 因为它关系到美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像石油这样一个涉及国家战略资源的 产业。 事实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考虑自身利益时,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 安全历来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战略考量之一。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美国的 一些学者就开始以“国家经济安全”为题系统地研究本国的经济安全。在之后的 三十年中,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相继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经济安全提升 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和政策。特别是在经 历了 1997 年和 2008 年两次金融危机之后,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更是受到了世界范 围内的广泛关注,

16、 而有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方针也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决策 机构所采纳。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一国的经济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特定历史时期一国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和产业安全状况。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荷兰凭借其强大的海上运输业成为世 界霸主,还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以纺织业的绝对优势成为“世界工厂” ;不管是 一战后,美国以其先进的重工业生产力成为头号强国,还是二战后,日本在电子 信息领域的飞速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都充分地说明了产业安全与经 济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

17、 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 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凭借着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顺利实现了人 绪论 2 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历史目标,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华丽转型。 短短的三十年间,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 目的成就。不可否认,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外资这股有形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据估算,从我国引进外资以来,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税收的四分之一都来 自于外资, 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二也产生于外商直接投资 (曹秋菊, 2007)。 而且,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和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关联效应

18、也对我国 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实际利用 外资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最为明显。1990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 102.9 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 34.9 亿美元,占比 34%; 2000 年,这一比重达到 69%,低于 1995 年的 78%;到了 2011 年,外商直接投资 额度已经占到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 99% 1,且这一趋势在近年来尤为突出。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外资在我国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利用规模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也表现出了 新的发展趋

19、势,并引发一系列急需警惕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安全方面。 一般来讲,外商直接投资是有助于东道国弥补资金缺口,促进东道国技术和管理 水平提高,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对资金和技术的 渴望,而在引进外资上不加限制,甚至给外商以“超国民待遇” ,导致大量的外 商直接投资流进了东道国的某些重要产业, 使本来经济技术和产业竞争力就低的 发展中国家丧失了对相关产业的自主权、控制权和发展权,严重损害或威胁了东 道国的产业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在我国的产业控制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 可持续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威胁到相

20、关产业的安全。因此,通过对这 些现象的分析和阐述, 尝试性地探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产业安全维系之路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 1 通过计算中国统计摘要 (2012)的相关数据得出。 绪论 3 一、重商主义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向来主张放任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认为不同国家根据不 同的天然禀赋优势进行分工,再彼此贸易就可以达到财富最大化。然而,他对国 防工业及与其关系密切的相关产业却一反常态, 主张必须运用行政手段予以支持 和保护。他坚信,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及相关产业都不具备国际竞争力,那 何来国家安全可言,又何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本国的经济利益。制造业方面,他 也主张

21、“小心翼翼地恢复自由贸易” , 认为, 如果一国的制造业不具备竞争优势, 将难以阻挡外国商品的大规模入侵,就很可能造成本国经济的不安全。同时,在 产业均衡问题上,他也指出,当一国的产业和贸易过分地不均衡,过分地依赖少 数外国市场时, 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威胁一国的产业安全, 尤其是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8 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在其著名的制造业报告中,强烈建 议政府以征收关税的形式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 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应该用征收关税的方法奖励工业,必要时要对农业加以保 护。 但他并不主张对所有的进口

22、商品都征收关税,而是仅对本国能够生产的进口 商品征收保护性关税。 19 世纪有着重大影响的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李斯特在其政治经济学 的国民体系等著作中,通过考察意大利、汉撒商业同盟、荷兰、英国、美国、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代经济发展史得出:一个国家不 能在其工业尚未充分发展前,就采取自由贸易的方针。如果盲目执行自由贸易政 策,就会使国家的工业陷入衰弱、消亡,最终导致该国经济、政治地位的衰落。 他认为, “国家对于物质资产势必多少有所牺牲或放弃,借以获取文化、技术和 生产的力量。就是说必须牺牲眼前的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证” , “财富的生 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

23、多少倍” 。 (李孟刚, 2010) 绪论 4 三、 “竞争优势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面对国际贸易中现实的“比较优势陷阱” 2,美国经济学家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论” ,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技术进步和 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土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具 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交换,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竞争优势战略” 。这一 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为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思考空间: 改善贸 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先天因素资源禀赋固然重要,后天优势高 级要素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持有这一派观点的学者也强调:如果产 业

24、面临国外更高生产率的竞争对手,本国产业的发展与安全将受到威胁。 (何维 达, 2007)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政府应当起到 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力的作用。 与波特同时期的 J.A.Brander(布兰德) 、B.J.Spencer(斯潘塞) 、P.R.Krugman (克鲁格曼)等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 济理论两大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不仅对贸易结构和特征变化进行了分析, 提出保护和拓展国际市场份额的手段和途径, 还广泛涉及了科技和产业结构的调 整。该理论所揭示的产业安全带有鲜明的知识经济特征,强调对知识和技术的保 护,认为提高国际竞

25、争力是关键。它所论证的产业安全也是动态的,是与发展紧 密相连的。 四、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安全理论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 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综合性经济学分支 发展经济学。在其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中,有一支则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 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遭受的影响。以拉美经济学家普 拉维什为代表, 认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等贸易理论与发达 2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 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

26、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 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分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 阱。 绪论 5 国家进行交换,长期的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式增长” 。即“发展中国家 通过贸易不但不能获得利益, 还会使自己的经济条件更加恶化,扩大与发达国家 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更不用考虑通过贸易获得建立起本国工业的条件了” 。 第三节 国内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的研 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强调, 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必须 要同时整合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

27、位优势。其中,内部化优势的产生要以 市场机制的缺陷为前提,即在国际贸易中存在贸易壁垒,那么,跨国公司就可以 通过内部交易来规避这种壁垒,降低自己的交易费用,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更具 优势。现实中,如果外部交易费用越高,则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就越强。因此, 邓宁从这一角度说明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会使东道国企图用贸易壁垒来保护本 国产业的政策失灵。 巴莱克、卡森等人认为,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动机最为明显, 因为可以避免外部化导致的技术溢出和竞争对手的壮大。 当代直接投资实践也表 明,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跨国公司不可能将所拥有的一流先进技术以技 术转让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 19

28、77 年,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一国应将本 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正处于优势或潜在优势地位 的国家。通过对国家间产业转移次序的分析,他认为,一国所有趋于比较劣势的 生产活动都应该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所以,依赖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 投资推动产业发展, 将难以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差距,发 展中国家很可能会陷入“利用外资的陷阱”之中。 1973 年,美国经济学家罗布特B莱福特维奇对 1962-1971 年间外商在美 国的直接投资做了全面的分析,得出:尽管外商在美国的投资增长迅速,但总体 来说,直到 1972 年,美国还没有任何一个产业

29、被外国主宰。 1988 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Martin Tolchin 和华盛顿大学教授 Susan 绪论 6 Tolchin 在购买美国一书中指出,外国投资正在改变着美国,美国必须要采 取措施,防止外国人控制美国经济的要害部门,阻止其插手美国内政。 John N.Ellison、Jeffrey W.Frumkin、Timothy W.Stanley 对美国市场的并购情 况进行了研究,建议政府要加强对国外企业在美并购的监管。认为,如果一个企 业因并购受外国资本控制,该企业又具有相当的市场支配能力,这将会对美国的 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以 Burnell(1986)及联合国跨国中心(1992)

30、为代表的,考察跨国公司直接 投资对产业安全影响的一派观点认为, 发达国家试图将落后和发展中国家变为自 己附庸的时候, 跨国公司也将这些国家的经济或产业变成自己的产业附庸。 (何 维达, 2007) 二、国内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景玉琴(2005)认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国投资规模过大,资本 流向过于集中, 必然导致某些产业被外国投资者控制, 进而抑制民族产业的发展。 在直接投资领域,外商通过产业控制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方式为:股权控制、技 术控制、品牌控制以及通过并购进行控制,这些控制极大的挤压了民族产业的生 存空间。 何维达(2006)在FDI 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

31、响及其对策一文中,提出用外 资市场占有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资本对外依存度、技术对外 依存度、生产对外依存度、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和外资国别集中度八个指标评价了 我国产业安全的现状,并就如何防范 FDI 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提出对策。 曹秋菊(2007)在开放经济下的中国产业安全一书中指出,很多国家在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仅丧失了正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还丧失了对有关 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 产业安全已经成为制约这些民族经济 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将产业安全问题置于“投资”和“贸易”框架内,对国家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 对世界主要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32、进行 了归纳、总结;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的产业安全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此同 时, 作者还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重点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 安全的影响,适当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绪论 7 马晓河(2009)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中指出,外资并购 所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是由跨国公司追求垄断超额利润的经济动机和母国将其 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政治载体所决定的。 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实现对东道国本土企 业和产业的控制, 客观上对东道国本土产业造成了安全隐患。并指出这种安全隐 患既与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有关, 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危 害性认识不足、 没有从防范机制与政策

33、法规上建立起有效的产业安全保护屏障等 因素有关。提出我国应调整利用外资战略,全面彻底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加 强对外资的监管, 建立外商投资审议与调查机构, 严格控制关键领域的外资并购, 消除对内资的歧视性限制。按照“同等条件,国内优先”的原则发展和壮大内资 企业, 加强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集中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的自 主研发和产业化运作,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在充分了解、掌握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安全基本 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安全影响

34、的研究成果, 运用大量真实案例和数据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 的不良影响, 并在总结各国维护自身产业安全的经验中试图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 国情的产业安全维系之路。 本文的整体结构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的理论阐述以 及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则分别对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安全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 主要包括外 商直接投资的内涵、分类以及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产业安全的内涵、特征 以及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 第三章着重从市场机制、分布流向、社会文化三条路径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 影响一国产业安全的机理。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引

35、用大量现实且具有充分说服力的案例和数据, 从产业控制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可持续以及社会文化五个方面,论述 绪论 8 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第五章在借鉴各国维护自身产业安全经验的基础上,试着从外资管制、政府 作用、 企业能力及产业安全预警四个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产业安全维系之 路。 第五节 创新之处 1、本文在引用大量最新数据和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证了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的现实影响, 突破了之前研究中存在的数据过 于陈旧、案例分析频繁重复等窠臼。 2、以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 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安全

36、的三种机理, 其中分布流向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途 径是首次提出。 3、认真研究各国在维护产业安全中的实际经验,结合国内外各领域学者的 重要思想,提出了一些真正适合我国的产业安全维系之法。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9 第二章第二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对外资的利用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 外商其他投资。 所谓对外借款是指通过对外签订正式的借款协议,从境外筹措资金的方式, 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 发行债券等。 3外商其他投资则主要包括对外发行股票、国

37、际租赁、补偿贸易和 加工装配四种。以上这两类利用外资的形式是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应的,属于间 接投资范畴。 外商直接投资,即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也叫国际直接投资,主 要是指那些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国际投资形式。按照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 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 物、 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 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 的再投资), 以及经政府有关

38、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参照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方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包括:中外合资企 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合作开发和其他。目前,以前 四种方式为主。其中,外商投资股份制从 1997 年开始单独列项统计,是一种相 对比较新的投资方式。 中外合资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3 MBA 智库百科。http:/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10 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 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中外合作企

39、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 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 举办的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 外资企业,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 为有限责任公司。 外商投资股份制,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依照中国 法律与中国的公司、 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外商投资股份有 限公司。 4 三、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从 1979 年新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诞

40、生以来, 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从 1983 年的 9.16 亿美元增加到了 2012 年的 1117 亿美元。期间,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 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从起步到扩大,从停滞到高速发展,从 经济特区到港口城市, 从东部沿海到内陆地区, 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 可以说,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已成功超越 美国,成为世界各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并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4 百度百科。http:/ 527 5

41、35 606 603 630 748 924 900 1057 1160 1117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11 图 2.1 我国近年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单位:亿美元) 5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出:长久以来,外商直接投 资的规模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1990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4.9 亿美 元,五年后,这一数字增长了十倍,达到 375.2 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尤其在中 国加入 WTO

42、 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更是保持了年均 8.6%的增长速度,连续 20 年稳 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止 2012 年底,我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117.2 亿美元,是 2002 年的两倍。另据发改委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 于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2013 年,我国非金融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预期将达到 1130 亿美元,增长 1.2%。 6 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种方式也逐渐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最 为重要的形式,特别是近年来,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下表列出了 1985-2012 年我 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从中我

43、们可以看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以对外借款 7为主。1990 年,外商直接 投资金额还仅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 34%,然而,到了 1995 年前后,外商直接 投资就已经超过对外借款和其他外商投资之和,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2005 年之后,这一比重均超过 90%。 表 2.1 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 8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越来越趋向“外资企业” 。 2000 年以前,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以合资经营企业和合作经 营企业为主。1985 年,外资企业只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 0.8%,即使到了 2000 年,外资企业也

44、只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 48%。然而,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 5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 (2012) 、2012 年数据来自商务部网站。 6关于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7中国统计年鉴对外资的利用主要划分为三种方式: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 8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 (2012) 、2012 年数据来自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 年份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19.6 34.

45、9 375.2 407.2 603.3 694.7 835.2 924 900.3 1057.3 1160.1 1117.2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47.6 102.9 481.3 593.6 638.1 735.2 870.9 952.5 918 1088.2 1177 1132.9 比重比重 41.2% 33.9% 78.0% 68.6% 94.5% 94.5% 95.9% 97.0% 98.1% 97.2% 98.6% 98.6%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12 脚步的加快,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和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从 2001 年开始, “外资 企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

46、2005 年之后, “外资企业”占比一直高于 70%,2011 年更是达到 78.6%,即便在 2012 年“外资企业”有所下降的情况下, 这一占比仍然高达 77.1%。有分析认为,除了传统的新设独资企业以外,以“合 资”变“独资” 、跨国并购形式出现的“外资企业”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而后 者的战略性企图更强,已逐渐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 出于何种原因,这种严重的“独资化”倾向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图 2.2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 9 表 2.2 2012 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按投资方式) 10 投资方式投资方式 新批准设立企业数新批准设立企业数

47、( (个个)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亿美元亿美元) ) 本年累计本年累计 去年同期去年同期 同比同比% % 本年累计本年累计 去年同期去年同期 同比同比% % 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 4355 5005 -12.99 217.06217.06 214.15 1.36 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作企业 166 284 -41.55 23.0823.08 17.57 31.37 外资企业外资企业 20352 22388 -9.09 861.32861.32 912.05 -5.56 外商投资股份制外商投资股份制 52 35 48.57 15.715.7 16.34 -3.9 总计总计

48、 24925 27712 -10.06 1117.161117.16 1160.11 -3.7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依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中西部内陆地区逐步增加。 改革开放至今, 东部沿海地区一直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占据着先天优势, 9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2-2012) ,其中,1990 年、1995 年的数据为“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 同)额” 。 10 数据来源: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985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合资、合营、外商投资股份制 外资企业 外商直

49、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13 无论是 80、90 年代以政策性导向开始的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地,还是后 来因集聚效应崛起的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等地,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 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受产业政策和比较优势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也加大 了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纷纷成为新的投资热 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现状并没有明显改变。据相关资 料显示,1979-2009 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 86.4%, 只有 7.6%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了中部地区,6%流向了西部地区;2010 年我国实 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 83.2%也流向了东部沿海地区,排名前三位的省份依 次是江苏(19.2%)、广东(17.3%)和上海(13.5%)。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西部地区依旧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少的地区。 但从近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 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上有所增加, 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