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概述】.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3592397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PPT 页数:214 大小:44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中风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中风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中风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4页
【中风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概述】.ppt(2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风,【概述】,“中风” 这一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篇:“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这里古人虽然明确地指出了中风病名,但系五脏外感而已,并非今曰“中风”,乃是名同而实异也。但在内经中早已有从病证、发病状态方面去认识“中风” 的论述,如“仆击偏枯”,即指患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也。到了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风历节篇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才第一次揭示了“中风” 的本质,为后世医家诊断、治疗、预防这个疾病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定义】,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或仅有半身不遂、口歪,或语言不利、偏身麻木等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由于发病急,

2、变化快,变症多,如风善行而数变,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的病因,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多与风、火、痰、正气自虚(瘀)等关系密切,简单概括如下:,心火暴盛刘河间, 痰湿生热朱丹溪, 正气自虚李东垣, 阴虚阳亢叶天士。,【诊断】,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辨证】,1中经络 多因肝肾阴虚,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所致。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蹇

3、,口舌歪斜,但无神志改变。多为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的恢复期。临床上又分为五种证型。,2中脏腑 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闭证和脱证,均有神志改变。表现为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治疗】,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操作:,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2) 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

4、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其他治疗,(1)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人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经验介绍】,【附注】,【小结】,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仅有半身不遂、口歪,或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临床特征。 中风的发病其主因是风、火、痰、瘀,病及心、肝、脾、肾,病位在脑。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窍闭神匿,

5、神不导气” 。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 中经络以选用病侧肢体阳经腧穴为主,并可配合使用头针法、耳针法。中脏腑之闭证则以针刺督脉与井穴为主,脱证以艾灸任脉穴为主。,【思考题】,1.简述中风半身不遂的治法、主穴 、配穴及方义。 2.中风中脏腑分为什么证型?它们的治法、主穴及方义如何?,【附】假性延髓麻痹,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是两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产生的症状。其表现为延髓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不完全性瘫痪,出现软腭、咽喉、舌肌运动障碍,吞咽、发音、讲话困难,无舌肌萎缩及纤维性震颤,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增强,常出现强哭强笑。 本症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肌

6、萎缩性侧索硬化、梅毒性脑动脉炎等病。本症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在脑血管病中常并发,常需要插鼻饲管而保证摄入量,病人较为痛苦。,【病因病机】,本病归属中医学的类噎膈、痦痱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脑为元神之府,舌窍机关为神所主;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少阴络与舌本相连,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因此,心之机能失常或痰浊、瘀血等病邪阻滞脑络及上述经络,均可导致舌窍失灵,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治疗】,治法:调神导气,通关利窍。以手厥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取穴:内关 水沟 通里 风池 完骨 翳风 金津 玉液 咽后壁 操作:内关、水沟、通里用泻法;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

7、2.5寸,施小幅度捻转补法,以咽喉部麻胀为佳,应持续捻转13分钟;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用3寸以上长针点刺咽后壁。,【附注】,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应注意针刺的深度和手法刺激量,如果针刺深度不够,手法操作刺激量不足,疗效差。 2导致皮质延髓束损伤的原发病稳定并逐渐恢复时,预后良好。原发病的加重和反复发作,预后不佳。,眩晕,病名含义及主症 眩指眼花;晕指头晕,临床上头晕与眼花常同时并见,故合称为“眩晕”。眩晕有轻重程度不同,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晕欲倒。病位主要在脑髓清窍。,【概述】,【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基本治疗

8、 (1) 实证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 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本证型处方包括平肝、化痰、定眩三部分。用风池、太冲平抑肝阳 ,用内关运脾和中化痰,用百会清利脑窍而定眩。,(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其他治疗 (1)头针法:选顶中线,沿头皮刺人,快

9、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耳针法:选肾上腺、皮质下、额。肝阳上亢者,加肝、胆;痰湿中阻者,加脾;气血两虚者,加脾、胃;肾精亏虚者,加肾、脑。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经验介绍】,【附注】,【小结】,【思考题】 眩晕常见有几种证型?如何进 行针灸治疗?,面 瘫,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病因病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

10、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辨证】,【鉴别诊断】 注意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 操作:,【经验介绍】,1临床治疗常用局部灸法,如温和灸,雀啄灸,隔姜灸等疗法。 2穴位贴敷:冰片10、乳香10、丁香6、肉桂6、Vit B1 20片,共研末撒在麝香风湿膏胶布上,剪成1.21.2cm大小,贴在翳风、下关、太阳,每日1次,

11、10次为1疗程。 3局部可配合TDP照射及穴位按摩。,其他治疗:详见讲义,【附注】,【思考题】,1什么叫( 面 瘫 )“ 倒 错 ” 现 象 ? 2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如何鉴别。 3简述面瘫的治则、针灸处方及方义。,痿 证,病名含义:痿,同萎,犹如草木枯萎不荣。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麻木、肌肉萎缩一类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软弱无力,肌肉失去收缩功能,呈松软状态,无疼痛感觉,抬举、起坐、行走、蹲站、持物软弱无力,不能运动,日久则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废痿不用,概言之肢体无力、瘫痪、萎缩是其临床特征。因多数发生于下肢,故古人也称本病为“痿躄”、“软风”。,【病因病机】,1痿证病

12、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于濡养。,【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经验介绍】,【附注】,【思考题】,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

13、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不 寐,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病因病机】,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法:自项至腰部督脉

14、和足太阳经背部第1侧线,用梅花针自上而下叩刺,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3)电针法:选四神聪、太阳,接通电针仪,用较低频率,每次刺激30分钟。 (4)拔罐法:自项至腰部足太阳经背部侧线,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经验介绍】,【附注】,【思考题】 试述不寐的辨证分型、针灸治法、 处方及辨证配穴。,心 悸,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

15、、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均可参照本篇治疗。,【病因病机】 1本病的病因; 2其病变主脏; 3病理变化。,【辨证】,【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经验介绍】,【附注】,【思考题】,试述心悸的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感 冒,病名含义:感,感受;冒,触冒。即感受触冒外界风邪而致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

16、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经验介绍】,【附注】,【小结】,【思考题】,哮喘,概念: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哮与喘同是指呼吸困难,但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哮是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喘是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临床上哮证必见喘,故一般统称哮喘;喘未必兼哮,是多种心肺疾病的一个症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首辨虚与实:主要根据病程、体质、脉象等方面来辨别: 实证:一般多新病,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体质不虚,脉象有力。 虚证:一般多久病,哮喘声低气怯,气急短促,体质虚弱,脉象无力。,【治疗】 基

17、本治疗 (1) 实证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及操作:,(2)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 膏盲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经验介绍】,【附注】,【小结】,【思考题】,哮喘的临床辨证如何分型?它们的治法、处方及方义如何?,呕 吐,病名含义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上逆从口吐出的病证。寿世保元:“呕吐者,饮食入胃而复出也。”呕与吐在古代文献中有所区别,东垣十书呕吐干呕哕欬逆辨:“夫呕者,声物皆出者也。吐者,物出而无声者也。

18、至若干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后世言呕吐者,即古代文献中的呕,因呕、吐常同时发生,呕中寓有吐,故合称为呕吐。,【病因病机】,【辨证】 1辨证要点 2证候分型,【治疗】,治则: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随证配穴及针刺方法: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附注】 【小结】,【思考题】,1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在病机、治则及针灸方法上有哪些异同? 2呕吐的针灸处方及配穴如何?,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 病名含义 胃痛是一个症状,又称胃脘痛。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者,

19、胃腔,胃之上口贲门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部为下脘。,【病因病机】,1病因 2基本病理变化: 3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辨证】 1辨证要点 2 . 证候分型,【治疗】,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中脘 内关 足三里(同呕吐)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经验介绍】,【附注】,【小结】,【思考题】,试述胃痛的治法、处方、方义及随证配穴。,泄泻,泄泻,亦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清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如水样而言。 泄泻的含义及古代名称:所谓“泄”,有漏泄之义,是指粪出稀溏,其势较缓;“泻”有倾泻的含义,是指粪出如水,其势较急。因两者微有

20、不同,但其病则一,故统称“泄泻”。内经并称之为“泄”,有“濡 泄”、“洞泄”、“殖泄”、“骛溏”、“溏泄”、“泄注”、“注下”等。,【病因病机】,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神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碍。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与肝肾有关。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故不论是因为湿盛困脾,或是由于脾虚不运,总属脾胃运纳不健,小肠受纳和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辨证】,(1)辨缓急 急性泄泻(暴泻)属实,多因外邪、饮食所伤。发病急骤,病程较短,常以湿盛为主。 慢性泄泻(久泻)属虚,或虚中挟实,多为久病体虚,或情志郁怒,脏腑

21、功能失调而成,发病缓慢,迁延日久,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发生。,(2)辨虚、实、寒、热 虚证:起病多缓,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小便利,不渴者; 实证:起病较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 寒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腹痛喜温,畏寒,手足欠温者; 热证:大便黄褐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者。,【治疗】,(1)急性泄泻 治则: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水分 随证配穴及操作:,(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方义及配穴: 【其他治

22、疗】,【经验介绍】,【附注】,【小结】,【思考题】,试述泄泻的辨证分型、治则、处 方及方义。,癃 闭 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种疾患。,【病因病机】,【辨证】,1实证 2虚证,【治疗】 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 膀胱俞 配穴及操作:,(2)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经、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秩边 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及操作:,其他治疗,【附注】,【思考题】,遗精,遗精是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生理现象:正常成人未婚男子或婚后久旷,每月偶

23、有遗精,此为“精满自溢”,不属病态。景岳全书遗精篇说“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者,此满而溢者也”,又说“若满而溢者,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势出自然,无足为意也”。,【病因病机】,【辨证】 (1)辨有梦与无梦 (2)分型:,【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益肾固摄。以任脉及足太阴、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志室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经验介绍】,【附注】,【小结】,【思考题】,试述遗精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证配穴。,“中风” ,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病(脑卒中、心梗、癌肿)之一。对于

24、中风者,由于发病急,来势凶,病情重,关系到病人生死存亡,必须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积极抢救病人,才能转危为安,达到留人治病的目的。而对中风的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就目前国内来讲,无疑是针灸占据主导地位,从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讨论中风病的针灸治疗,这对中风病的疗效提高、缩短疗程、降低致残率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中风的条件:发病突然,中风的必然见症:半身不遂(理论依据源于“夫风之 为病,当半身不遂” ),临床分型: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 中经络 中脏腑,鉴别中脏腑与中经络的关键所在: 有无神志改变,1金元四大家刘河间主张中风是由“心火暴

25、盛”所致。因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肝郁化火,木生火,母病及子,则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之于气并走于上(脑),则为大厥。常见于高血压脑出血,属中脏腑。 2朱丹溪则主张“痰湿生热”为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由于高粱厚味,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化热,热可生风,肝风挟痰热横窜经络则表现为中经络;肝风挟痰热蒙闭心窍则为中脏腑。,3李东垣主张“正气自虚”为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正气自虚,心气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失司,气不能推动血行,气虚血瘀,血瘀髓海,痹阻脉络,发为中风。临床多见于脑梗塞,属中经络。 4清代医家叶天士主张“阴虚阳亢”是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由于

26、年老体虚,肝郁化火伤阴,导致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血随气升,血郁于上,血瘀髓海(脑),发为中风。多见于脑出血,属中脏腑。,归纳起来,中风总的病因病机是:人体在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使脏腑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尤其是五脏中的心肝脾肾功能失司,则会导致风、火、痰、瘀,最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发为中脏腑;或风痰/痰热横窜经络,发为中经络。其病位在脑。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肝阳暴亢: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治宜平肝泻火通络,方选天

27、麻钩藤饮。 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化痰通络汤。 痰热腑实: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治宜化痰通腑,方选星蒌承气汤。,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治宜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选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方选镇肝熄风汤。,闭证:多见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心窍,或痰湿蒙塞心神所致。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 脱证:因元气败脱,心神散乱所致,最终为阴阳

28、离决。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

29、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十二透刺法(原北京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乐亭教授) 处方: 肩髃透臂臑 腋缝透胛缝 曲池透少海 外关透内关 阳池透大棱 合谷透劳宫 环跳透风市 膝阳关透曲泉 阳陵泉透阴陵泉 绝骨透三

30、阴交 丘墟透申脉 太冲透涌泉 功用:通经活络,舒筋利节。,1疗效评价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特别是后遗症目前仍无满意治疗方法。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不仅常用于恢复期、后遗症期,也可用于急性期,或用于预防。 2急性期的治疗 对急性期中经络,可积极使用针灸治疗,收效良好。一般在发病后37天,如果没有见到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血压比较稳定,即可开始针灸治疗。对脑溢血、脑血栓形成的重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者,出现闭证或脱证时,则应采取包括针灸在内的综合抢救措施。,3恢复期的治疗与功能锻炼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肢体及语言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促进其

31、恢复与代偿;有利于瘫痪肢体恢复功能;有利于改善全身状况。功能锻炼在中风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可采取主动与被动、徒手与器械等多种方式。 4本病应重在预防,如年逾40,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本病在现代医学中 相当于耳源性眩晕(即:旧称美尼尔综合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颈椎病等。,肝阴暗耗肝阳上扰 情志失调肝郁化火 实 证 炼液成痰痰蒙清窍 痰浊中阻 饮食偏嗜脾失健运 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 久病体虚心脾两伤 虚 证 体虚劳欲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上充于脑,首先辨别证候虚实: 凡病程短,或呈发

32、作性,易因情志因素诱发,主症重,兼有恶心、呕吐痰涎,体质壮实者,多由肝阳或痰浊所致,属实证。 凡病程长,反复或持续不解,每于烦劳则易发作或加重,主症轻,兼有全身虚弱症状者,多由血虚或肾精不足所致,属虚证。,主症: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肝阳上亢: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 痰湿中阻: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肾精亏损: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 气血两虚: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脉细。,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方义

33、: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补益气血。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1临床上治疗眩晕常取百会穴,其上能升提阳气,下能平肝潜阳,又能健脑填精充髓,可用于各证型眩晕。 2徐笨人等用针刺治疗内耳性眩晕,取主穴:印堂、内关、安眠。配穴:听宫、风池。主穴每次必刺,耳鸣、耳聋、重听者配听宫、风池,快速进针,待出现针感后用平补平泻法捻针12min,留针2O3Omin,每日针1次,1O次为1疗程。用此法治疗75例,痊愈29例,显效25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4。(徐笨人,等针刺治疗内耳眩晕75例。中国针灸1986

34、;6(1):31),针灸对内耳眩晕症疗效较好。该病以突然发作性眩晕,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为主症,多见于中青年。本病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或为肝阳上亢,或为痰浊上蒙,缓解期正虚或虚实兼见为多。本病在发作时用针灸治疗可使眩晕、恶心、呕吐等立即缓解,眼震速度明显减小,故为向世界卫生组织椎荐的针灸适应症之一。针灸对心血管病变引起的眩晕也有效果。 内耳眩晕症病因至今尚无定论,有认为末梢血管循环障碍、有认为全身代谢障碍使组织水肿等,较多学者认为由于膜迷路水肿引起,故主张发作时少饮水、进淡食。,眩晕是常见病的自觉症状,其病多由内伤所致。 病理有风、火、痰、虚之别,且每可相 兼为患。一般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缓

35、解时以 正虚或虚实兼见为主。 针灸治疗有从标与从本论治之异,证急者多实,宜先治其标,如选用熄风、化痰穴位,体针、头针、耳针均有很好即时效果。证缓者多虚证或虚实相兼,针灸当标本兼顾,除配用部分祛邪通络穴位外,还应健脾和胃、滋养肝肾。,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一部分患者在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故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冷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发病。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也可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以茎乳突孔和面神经

36、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脑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也可对照本篇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绝大多数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部分病人 发生瘫痪后的1周内,病情可能继续加重。 ()有的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轻度疼痛,数日即消失。 ()多数病人在清晨嗽口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水从病侧口角流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

37、下垂,面部肌肉被牵向健侧。,()面部肌肉运动时,上述体征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 厥嘴等动作。闭目不紧,鼓颊或吹口哨时漏气,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点随下睑而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外溢 。 ()一部分病人可有病侧的前三分之二舌部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病侧乳突部以及外耳道或鼓膜中出现疱疹,或病侧泪液分泌减少和面部出汗障碍等。 兼见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黄腻,为风热证。,()面神经麻痹如恢复不完全时,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 ()本病通常在起病周内开始恢复,大约的病人在几周内

38、可基本恢复正常。 兼见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黄腻,为风热证。,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中枢性面瘫:面瘫轻,口角歪斜,眼睛闭合自如,额纹存在,舌伸偏歪,多有半身不遂。 周围性面瘫:面瘫重,口眼歪斜,眼睛闭合不全,额纹消失,舌伸居中,无半身不遂。,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为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

39、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治疗本病的针刺手法:针刺治疗本病以透刺、浅刺、轻刺为主,有利于瘫痪神经的恢复。在透刺时应注意选用细针,以轻柔的手法操作,以防刺穿神经鞘膜、使新生的面神经长入邻近的神经通路中而引发面肌痉挛。透刺方向宜沿着面肌纤维走向。透刺除了常用的一针透两穴外,也可从一个穴位进针后,在原处向几个穴位的方向平刺,或在一个穴位,分别用两根针进针后向不同穴位透刺。,掌握针刺的刺激量:本病初期不可片面追求速效而在针刺时给予超限度的刺激,以免导致面肌痉挛或“倒错现象”。所谓“倒错现象”,指病变后期面神经恢复不完全所导致的后遗症,瘫痪肌挛缩、面肌痉挛

40、或联带运动。面肌挛缩表现为瘫痪侧反而鼻唇沟加深,口角牵向瘫痪侧,眼裂缩小;面肌痉挛表现为瘫痪侧面肌不自主抽动,于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联带运动为病人瞬目时即出现瘫痪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闭合,闭目时瘫痪侧额肌收缩,咀嚼时瘫痪侧眼泪流下或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腺分泌等。此外少数患者可能遗留面部板滞感。,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由于本病邪在浅表,故治疗较为容易。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较高的自愈率,约有8O患者在12个月可以自然恢复。本病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一般说病程在三个月内的患者,只要治疗及时、适当,约有9O95可以治愈,平均疗程约一个月。说明针灸对本病有提高恢复率

41、和缩短病 程的作用 。,2 . 周围性面瘫的辅助治疗与护理:针灸治疗过程中应嘱患者避免风寒侵袭,适当做热敷。恢复期患者宜自行按摩及功能锻炼可以提高疗效。并指导患者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3.预后判断: 肌电图提示面瘫急性期可有多量的纤颤波、正锐波,波幅降低,病后3日,收缩时波幅不低于50%,预后好;下降70-90%,一年内恢复。,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证: 痿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和肌肉损害所引起的肢体缓性瘫痪,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急性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病 、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癔病性瘫痪及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感染后遗症等。,导致痿证有外感和内伤之

42、别,感受湿热外邪、水湿(热)内侵等均属外感。外感湿热,或水湿侵淫,郁而化热都会灼伤津液,使筋脉失于儒养,因而使手足痿弱不用。内伤如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使湿从内生,湿积蒸热,湿热侵淫筋脉渐而成痿。内伤还有久病劳欲,使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或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使筋脉失养。总之病因可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致痿又每易导致气血津液亏虚,转为内伤痿证,使疾病缠绵难愈。,痿证的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于濡养。湿热邪毒犯肺,肺受热灼,津液耗伤,则筋脉失于儒养;或因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筋脉失于儒养;精血同源,久病体虚,或劳欲太过,肝肾精血亏损,不能儒养筋脉,均可使肢体痿软

43、无力。可见病变部位涉及肺、脾胃、肝、肾。,【辨证】,肺热伤津:兼有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兼有身重,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兼见纳差气短,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无力,苔簿白,脉细弱。 肝肾亏损:兼见腰脊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方义:阳明经多血多气,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筋会阳陵泉,可疏调经筋。,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

44、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主穴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意思是治疗痿证当重视调节阳明经气、调治脾胃。 因为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分布于头面、上下肢,若阳明经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则影响其他各经,使经脉失养,诸脉纵而不收,肢体痿而不用。另胃为水谷之海,与脾脏相表里,阳明主润宗筋,脾胃亏虚则宗筋无所养,不能维系筋脉而利关节。从肺、肝肾与脾胃关系而言,肺热津伤、湿热侵淫、肝肾亏虚皆可致痿

45、,而肺所输布的津液、肝肾所藏精血,皆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浸淫于阳明经脉的湿热之邪也有赖于阳明经气血旺盛与通畅方能清化,故历代医家多宗此治疗原则。,针灸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痿证发于上肢者常用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痿证多用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等穴。在此基础上肺热加尺泽,湿热加阴陵泉,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肺热、湿热者单针不灸,针用泻法,脾胃、肝肾亏虚者针用补法,可配合用灸法。,治痿除传统的“独取阳明”之外,现有观点主张,提出“治痿首取督脉”。因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取督脉可振奋诸阳,以期阳生阴长。可调动全身十二条经脉、奇经八脉以及所属的脏腑机能,有利于恢复和改善

46、机体的机能状态。所以治疗痿证应着眼于整体,开阔思路,不应独取一径。此外,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痿证所属范畴,多为神经系统疾病,即疾病定位多在大脑、脊髓,而针刺督脉,直接刺激病病变部位,更有利于改善病变组织的血供、代谢、炎症吸收及组织的修复。故有“治督法(十三针)”: 方穴:百会 风府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至阳 筋缩 脊中 悬枢 命门 阳关 长强 功能:疏通督脉,补髓健脑 (王乐亭:原北京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教授),1明确诊断,多种方法配合治疗 痿证所包括的现代医学病种很多,其严重程度及预后大不一样。针灸治疗痿证的疗效与病种关系密切,对痿证中某些疾病有较好疗效,对某些疾病针灸只能起辅助治疗

47、作用。 2预防与护理 痿证发病的外因以感湿多见,故平时应居住干燥环境,若为水上作业,应及时换去湿衣。痿证患者应加强肢体主动与被动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平时注意饮食调理,保护脾胃功能,防止积湿生热。,1中医病名 内经中称本证为“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难经始称“不寐”。古代文献所载之“郁证”、“头痛”、“眩晕”、“惊悸”、“健忘”、“阳萎”等门类中也可见到有关本病的论述。 2讨论范围 导致不寐的原因主要有环境、身体疾病及精神性因素。本篇所讨论的多属精神性,也有一部分以不寐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包括神经衰弱、贫血、消化不良、更年期综合征等所致,亦可参照本篇治疗。对因如发热、咳嗽、各种疼

48、痛等其它疾病所致的失眠则应着重处理原发病。,1病因内伤。本病的病因可由五志太过,劳逸失调,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以及饮食不节所致。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人的睡眠,是由人体的阴、阳之气,随自然界之昼夜交替而有规律地出入转化,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影响或破坏了这种规律,阳气不得入于阴而不寐。故其总的病机是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虚者心失所养,实者邪扰心神。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肾、肝、胆、脾、胃等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足或痰、火内扰因素,累及心神。,思虑太过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劳逸失调 素体虚弱 脏腑功能失调肾阴亏虚 心神失养 病后体虚 心胆虚怯 不 寐 惊恐、郁怒 气机逆乱心肝火旺 上扰心神 饮食不节胃气不和生痰酿热,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脾虚不运,阴血不足面色少华,神疲懒言。 胃腑宿食,痰浊内盛脘闷苔腻。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烦心悸,头晕健忘。,不寐证候分型表 证 型 主 证 兼 证 苔 脉 心脾亏虚 多梦易醒 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 舌淡苔薄 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 脉细弱 心肾不交 心烦不寐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