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94376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单元过关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解析:选A据材料关键信息“北平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可知是1949年的政治协

2、商会议,故A项正确。2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道:“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材料意在说明()A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B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C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D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解析:选B毛泽东认为政协不应该成为国家的权力机关,这样可以避免权力的重复、分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建立时,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题干应该是在人大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在强调人民政协的职责应该有所变化,与人大的职责应该各有侧重,故B项正确。3(2016常德模拟)1954年10月5日,董必

3、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解析:选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宪法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而不是材料中的“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故B项错误;1954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特别是经济建设需要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4(2016雅安诊断)表中内容反映了()表: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中央人民

4、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委员中共1329126非中共0327029A.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开始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民主形成C中共对建国前民主构想的实践D中共对苏联政治体制的照搬解析:选C中共与各党派合作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于1954年,故B项错误;根据“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可得出是建国前夕对建国后民主政治的设想,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联体制,故D项错误。5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

5、的创造”。其评论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解析:选A根据材料“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以推测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村民自治制度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6(2016广元统考)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对此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年份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1951以有关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两大问题最多1952以控告各机关干部贪污和资本

6、家申诉不服处分的问题居多1953以检举机关干部的官僚主义问题为主1954以普选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为主A.我国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B来信来访为党政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唯一渠道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信访内容多与党的政策及各项中心工作相关解析:选D依据材料“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提出信件来访,不能表明其为唯一的渠道,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即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访内容可知多与国家政策等相关,故D项正确。7(2017孝感联考)1988年4月七届

7、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入宪法;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入了宪法;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入宪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D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

8、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有利于保护国民的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8(2016宁波十校联考)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A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B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C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D图2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主题解析:选B图1到图2体现了中国对台湾的政策的改变,都反映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故A项正确;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与外交理念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图1是武力解放台湾,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故C项正确;图2体现了和平统一台湾,反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故D项正确。9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

9、“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A“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解析:选C“左”倾思想是冒进,脱离现实的激进思想,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苏两国关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由此巩固,故B项错误;从“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可知中苏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故C项正确;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不符合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错误。10(20

10、16黄冈模拟)历史学家曾这样形容新中国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时说:“第三世界国家像从帝国的灰烬中涅盘的凤凰一样,自由、和平、不结盟、勤奋充满公共美德。”这次会议()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D促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第三世界国家像从帝国的灰烬中涅盘的凤凰一样,自由、和平、不结盟、勤奋充满公共美德”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参与的,具有“自由、和平、不结盟、勤奋充满公共美德”的精神,这与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中形成的“万隆精神”相符,万隆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从而直接促成中国与

11、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故B项正确。11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这表明()A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B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C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D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要想实现正常化,必须表明在台湾军售问题上的观点,否则总统等“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体现了总统等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妥协,故A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核心是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

12、表明美国国内的分歧在于是否对台军售,而非是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项错误。12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事件与影响对应准确的一组是()选项事件影响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C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解析:选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是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国际背景,而不是它的影响,故A项错误;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

13、和分歧的是“求同存异”方针,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下实现的,而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故C项错误;2001年成立的上合组织是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以平等和互利为基本原则,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商丘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

14、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

15、却截然不同。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 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

16、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9分)(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4分)解析:第(1)问,紧紧抓住材料中的“1949年12月”“1957年11月”两个时间信息,联系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分析毛泽东出访苏联的环境。从对我国经济恢复、保障国家安全、增加国际影响力方面分析影响。第(2)问,原因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矛盾尖锐、大国干预入手分析概括。目标从国家主权和国家发展角度入手,概括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3)问,从不同时

17、期的国际大环境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答案:(1)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突出;一些大国的插手。目标:维护我

18、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14(2016永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与旧苏联不同,改革者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兼并、城市化和就业不足的挑战。不仅如此,到2020年,中国还将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

19、、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这种人口比例极度恶化的危机。对我们而言,中国最好发展成为日本那样的富裕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对此,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摘自兰德公司中国与全球化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12分)解析:由“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概括观点。从两个方面论证观点,第一,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中国“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第二,

20、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最后,归纳否定中国威胁论的错误。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论述: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挑战,如国企改革、城市化、就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科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综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不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其它国家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