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624145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20l1年9月新疆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5期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ept.,2011VbI.39.No.5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水金玉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要: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状况.通过对居住和邻里交往情况,语言使用和交友情况,民族交往与认同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模式有助于建构和谐的跨民族交流,从总体上看乌鲁木齐市居民对跨民族交流的态度是积极

2、的正面的.研究在如何有效进行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跨民族文化交流;鸟鲁木齐;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20(2011)05.0081.05一,问题的提出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但在当前,这种交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由于信息全球化,地区冲突,大规模的移民潮,进展迅速的城市化和文化市场的全球扩张等因素,各种机构,文化,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且日趋复杂,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及各种文化间的冲突协调,使得跨文化成为一种最具时代特点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重视人际交

3、流层次;二是主要针对跨国的文化传播问题,针对国内各个民族之间的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我国虽然出现了关于少数民族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研究,如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和大众传媒中少数民族形象问题】3s,但仍然是国际间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得多,国内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得少【】34.当代以欧美为中心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很多集中在北美内部的跨种族,跨族群的传播与关系问题上,认为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国际性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国内问题.虽然国外的族群问题与我国的民族问题产生的历史环境不同,当前政治体制及国家政策不同,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但不容否定的是,我国同样有研究跨民族文化交

4、流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共处是国家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多民族聚居区,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方,城市中不同民族间交往频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乌鲁木齐常住人口为311万人.】,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回,塔塔尔,蒙古等4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7.03%.乌鲁木齐的多民族城市特征是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乌鲁木齐市建城始于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期主要是满营官兵

5、入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维吾尔族,汉族等不同民族人口在不同时期先后由外地外省迁移至乌鲁木齐市居住,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在国内各民族的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乌鲁木齐作为个案,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描述我国城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的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障碍,期望有助于维护和谐的跨民族文化交流环境.二,研究说明(一)问卷设计本调查将跨民族文化交流的研究重点置于民收稿日期:2011-03-10作者简介:金玉萍(197),女,新疆鸟鲁木齐人,文学博士,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族群(ethnicgroups)概念相当于我国56个民族中的民族,使用族

6、群可以与具有政治实体和领土含义的另一个词汇Nation(也译作民族)区别开来.本文中根据表达习惯,民族和族群两个词都使用.该数据是根据乌鲁木齐2008统计年鉴提供的乌鲁木齐市总人口数和分民族人口数计算而来.新疆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矩族交往与民族关系,涉及到跨文化传播学和族群社会学两个学科领域.跨文化传播理论本身就包括相互接触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接触的社会规范【s】.也就是说,不同族群之间关系的研究属于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甚至把传播看做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潜在办法,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移民,族群关系问题,认为民族间的接触是民族融合的基础,提出民族关系发展要经

7、历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适,融合.戈登教授提出了用于衡量族群关系的七个变量:文化,社会交往,通婚,身份认同,偏见,歧视,权力分配.戈登的理论说明民族关系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指数来衡量,而是体现在一个复杂的变量系统中.我国学者马戎在研究拉萨汉藏民族交往情况时运用了六个方面的变量:居住格局,学校格局,工作单位,娱乐机构,宗教组织,社会网络.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个方面,它们代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场所5】0虎有泽,冯瑞在研究兰州市区民族关系时则强调了居住格局,经济单位,学校,通婚,宗教等五个方面【e】.赵利生提出应该从文化(包括语言,宗教,习俗等),空间分布,社会参与,日常交往,通婚,民

8、族意识,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权力分配和民族冲突等十个方面对影响民族互动的变量展开分析7】.这些考察民族关系的变量是从民族互动的一般情况概括的,在具体研究中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把握和分析.本项调查运用族群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跨民族文化交流状况,考虑到操作化和量化的特点,选择了居住格局,语言使用,交友情况,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作为可操作的变量指标.问卷共有63题,分为汉文版和维吾尔文版,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调查对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量民族关系的变量试图通过对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交往形式和交往深度来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不同民族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这里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即各民族成员之间相互接触的增加会改

9、善民族关系.(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入户调查,并结合现场访谈,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通过典型抽样,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共抽取430个样本.首先用典型抽样法在乌鲁木齐七区一县选择了四个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和水磨沟区.这四个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地带,基本是老城区,具有代表性.每个区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街道.再运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社区.进入社区后,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入户调查.(三)样本分布本调查发放问卷共430份,收回有效问卷399份.入户调查在2009年寒假完成.回收问卷的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中进行分析.样本中男性占44.3%(指有效百分比,下同)

10、,女性占55.7%.在民族分布上,维吾尔族占45.4%,汉族占38.3%,哈萨克族占4.5%,回族占5.5%,蒙古族占1.8%,柯尔克孜族占0.3%,乌兹别克族占2.3%,俄罗斯族占0.3%,塔塔尔族占0.8%,其他民族的占1.0%.在年龄分布上,25岁以下的占16.4%,2535岁的占28.7%,3645岁的占28.5%,4655岁的占14.6-/0,56岁以上的占11.8%.从婚姻状况看,未婚占17.5%,已婚(包括丧偶,离异,再婚等)占82.5%,已婚者中配偶是同一民族的占91.5%,是不同民族的占8.5%.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的占6.0%,初中占19.4%,高中及中专占25.90/

11、0,大专和本科占44.6%研究生以上的占4.0%.在职业分布上,党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的占4.6%,党政企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占26.0%,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教师,医生等)占16.6%,商业工作人员占3.1%,服务业人员占6.8%个体经营者占10.2%,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占5.1%,离,退休人员占9.7%,其它职业人员占18.1%.三,研究发现(一)居住和邻里交往情况1.居住格局居住格局是社会交往客观条件的一部分.不同族群人们之间的主要社会交往场所与类型可以分为居住场所,学习场所,工作场所,娱乐场所,宗教场所,公共活动和消费场所,私人个体交往等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场所里各

12、族群的居住格局,即各个族群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空间分布模式,以此分析各族群在空间上是否隔离,各族群成员是否彼此聚居.西方社会学家分析城市民族居住格局时常用定量指标分离指数.分离指数,表现的是一个居住区(城镇)内各个区域基层居住单元(街区)的民族比例与城镇整体民族比例之间的偏差量,从而反映在居住方面这个城镇的民族隔离或民族融合程度.分离指数能帮助人们从宏观上了解一个城市,街区,办事处或社区的民族分布状况,但是,实际居住情况是复杂的,即使一个社第5期金玉萍: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区的分离指数不高,我们也不能判断民族交流的程度就会很高,因为在社区中也有可能同一民族的居民居住在一片楼群

13、,同一幢楼和同一个单元.定量指标上显示民族融合程度高,但实际情况可能民族交流并不充分.所以,如果要考察跨民族交流状况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分离指数的计算,而要研究邻里居住格局.本项研究关注的正是在一个城市的民族空间分布模式之下,作为个体的人,在自己的居住区域到底是否与不同民族的居民进行交往,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交往的问题.在被调查者中,在现房的居住年限2年以下的占12.0%,居住25年的占28.1%,610年的占28.6%,i0年以上的占31.0%.对邻居的民族成分有71.5%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清楚,13.0%的表示大部分清楚,7.4%的表示小部分清楚,只有8.0%的表示不清楚.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

14、有55.1%的人在楼上或楼下(大院或一排房子)有不同民族的邻居,35.2%的是同一民族,而9.4%的则表示不知道.可见,乌鲁木齐各民族基本处于混杂居住模式,这为跨民族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2.居住意愿问卷还对居民的居住意愿进行了调查,当问及您希望您所居住的这个单元,大院或一排房子中的人家是哪个民族时,27.7%的人希望是同民族,11.3%的人希望是不同民族,而60.8%的人表示无所谓.但当问及您希望您的对门或隔壁邻居是哪个民族时,40.1%的人希望是同一民族,7.5%的希望是不同民族,51.2%的人表示无所谓.希望是同民族的人数显着上升.在回答搬家时考虑新居所邻居的民族成份吗这一问题时,有20.

15、6%的人表示很在意,34.6%的人表示考虑但不很在意,44.8%的人表示不考虑或者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不同民族的人的接纳程度随着居住空间距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空间距离越大,对不同民族的接纳程度越高,空间距离越小,对不同民族的接纳程度降低.不过,人们虽然希望在较近的居住空间是本民族的人,但总体上对不同民族都持接纳的态度.3.不同民族的邻里交往情况对于邻里间的跨民族交往,调查首先通过串门,借东西,帮忙等项目考察其交往的程度.在回答您家的人常到不同民族邻居家里串门,聊天吗时,有11.7%的人回答大约每周一两次,16.3%的人每月一两次,7.8%的半年一两次,24.8%的

16、一年一两次,39.4%的从来不去.数据显示,有54.2%的人表示从没向不同民族的邻居家里借过东西,分别有29.0%和25.5%的人表示家里遇到困难或麻烦时,从不或者很少找不同民族邻居帮忙.但如果不同民族的邻居请求帮助时,有68.1%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帮忙,30.5%的人表示愿意,只有1.4%的人表示不愿意.对于不同民族邻居的交往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是有限的.当然这和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身就越来越远有密切的关系.乌鲁木齐市居民同其他各个地区一样,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及居住格局的影响,邻里交往不是很充分.所以,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现代社会造成的人们疏离感

17、的因素综合起来,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民族不同的原因.跨民族邻里交往时,人们更多地表现出主动性较弱,如果对方首先提出请求,那么大部分人都会积极交往.从上文中不同民族的邻居请求帮助时,表示非常愿意帮忙和愿意帮忙的数据来看,各民族人们对他民族都持有良好的态度.在受访者中共有211位被调查者有不同民族的邻居,其中有7人表示与不同民族邻居以前就认识,占3.3%,57人是因工作而认识,占27%,116人是因邻居而认识,占55%,其余的则无交往.可见,不同民族居民互为邻居,确实有助于跨民族交流的加强.但是不同民族邻居交往的方式却趋于表面化,有20.9%的人是串门聊天,19%的是出于工作学习,12.3%的是请求

18、帮助,而44.5%的只是礼貌性地打招呼.交流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间的深入交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交往是比较融洽的.有86.8%的人表示相互间从未发生过矛盾与纠纷,而在发生过矛盾的人中有96.1%的人都倾向于寻求比较积极的解决方式.当被要求评价家里人中与不同民族的邻居相处较为密切的是谁时,45.8%的人认为是自己,18.2%的认为是父母,14.8%的认为是配偶,13.1%的认为是孩子,8.1%的认为没有关系较密切的人.4.影响跨民族邻里关系的因素问卷把影响不同民族邻居关系的主要因素分为不注意公共卫生,大声喧哗,语言不通,不尊重民族习惯,孩子间的纠纷以及其他因素.调查

19、数据表明,并没有哪个因素非常显着地影响跨民族邻里关系,不注意公共卫生和语言不通所占比重稍大,分别为26.1%和24.6%.不尊重民族习惯,大声喧哗,孩子间的纠纷依次占19.4%,17.1%,4.7%,选择其新疆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焦他因素的占7.1%.在被要求对与不同民族邻居的关系做出评价时,63%的受访者都认为比较好或很好,近36%的认为一般,只有1%的人认为不好.(二)语言使用和交友情况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更是把语言和宗教一同视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要素.事实上,语言具有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的双重性.在族群关系研究中,对语言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代表

20、了跨民族交流的能力.语言使用包括学校的语言学习与使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中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在私人生活,公共活动中语言的使用.1.对他民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在399位受访者中,有228位(占57.1%)都会其他民族的语言.但是汉族受访者中只有27人表示会,仅占汉族受访者的18.9%,少数民族中有201人都会其他民族语言,占其总数的81.7%.调查发现,学习语言的主要原因(多选题)是工作需要(50%),生活需要(49.1%)和学习知识(28.5%).也就是说,其他民族语言的使用场所基本是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消费场所以及学习场所,在家庭中绝大部分人仍然是使用本民族语言.受访者在家里都

21、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占73.5%,大部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占15.9%.其中有两个个案选择了家里都使用他民族语言,其中一位是俄罗斯族,她在家中都是用汉语,朋友也都是他民族的.这一方面与乌鲁木齐市俄罗斯族只有3353人,占市总人口的0.15%,俄罗斯人基本处于与其他民族混杂居住有关,另一方面在中高等教育机构中没有俄罗斯语学校,俄罗斯人大部分就读于汉语和维吾尔语学校,这也限制了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另一个个案是回族,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大部分使用的是汉语汉文,该受访者认为家里使用汉语是他民族语言.2.交友状况对交友的调查显示,有25.1%的人认为自己的朋友都是本民族成员,54.6%的认为本民族成员占多数

22、,13.2%的人认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大约各占一半.可以说在居住场所之外,跨民族的交流是比较广泛的.(三)民族交往与认同1.了解他民族的方式在跨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他民族的认识和想象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其行为方式.这种认识和想象常体现为关于偏见的研究.偏见是针对某个体成员的一种武断信念或感知.它包括了一种判断,即基于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某个群体或阶层的固定印象,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将其应用于该阶级或群体的所有成员【s】.族群偏见的内容通常是负面的,类型化的,它不是根据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个人的族群身份进行判断,往往是顽固的,不易纠正.族群偏见主要由刻板印象构成,它是人们没有经过个人经验(如仅通过大众传播和

23、听别人讲等人际传播方式)而获得的脑海中的图景,个人经验则有助于阻止偏见的产生.所以,对他民族认识和想象的形成方式至关重要.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调查把了解他民族的方式分为三大类:与他民族的人交往,听他人说(具体分为听家里人说,听本民族的同事朋友说,听学校的同学老师说),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调查显示,选择通过交往了解他民族的占72%(此题为多选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了解的达U37%,听人说的占50%(其中,听家里人说占13%,听本民族的同事朋友说占25%,听学校的同学老师说占12%).可见,至少大部分人会通过个人经验形成对他民族的认识,这种倾向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对他民族

24、的刻板印象,降低偏见的出现.但同时,大众传播和本民族间的人际传播也对人们认识的形成造成重要影响.2.影响与他民族进一步交往的因素问卷考察了受访者对跨民族文化交流障碍的认识(多选题),语言不同和风俗习惯不同被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分别达1J59%和56%.认为饮食习惯不同限制了人们进一步交往的占44%,宗教信仰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占40%.认为是由于没有机会接触而影响进一步交往的仅占12%.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因素是不同民族人们交往面临的主要因素.3.对跨民族交往的态度人们对跨民族交往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使用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对于和本民族以外的人结婚的现象,有36.4%的受访者表示不

25、能接受,33.5%的人表示能接受,30.1%的人认为无所谓,4.3%的未回答,趋于接受态度的超过60%.(2)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否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东西这一问题,95.2%的人认为需要.另外,有96.6%的人认为需要增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93.8%的人认该数据是根据乌鲁木齐2o08统计年鉴提供的乌鲁木齐市总人口数和俄罗斯族人口数计算而来.第5期金玉萍: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为有必要提倡不同民族的和谐相处.四,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乌鲁木齐市居民同其他各个地区一样,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及居住格局的影响,邻里交往不是很充分.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等是制约不同民族进一步交

26、往的主要障碍因素.在居住环境方面,人们对不同民族人的接纳程度随着居住空间距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人们虽然希望在较近的居住空间是本民族的人,但总体来说,对不同民族都持接纳的态度.根据不同民族邻居交往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是有限的.当然这与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身就越来越远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现代社会造成的人们疏离感的因素综合起来.和不同民族的人交往时,人们更多地表现出主动性较弱,如果对方首先提出请求,那么大部分人都会积极交往.数据显示,和不同民族的人的交往是比较融洽的.在被要求对与不同民族的邻居的关系做出评价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

27、比较好或很好.可见,在总体上,乌鲁木齐市居民对跨民族文化交流的态度是积极的,正面的.本文对乌鲁木齐市跨民族文化交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与分析.跨民族的交往不仅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历史沿革的影响,各民族的居住格局,交往状况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国内跨民族文化交流进行深入研究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另外,每个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分民族进行研究会更具有针对性.这些需要后续研究使之深入与完善.参考文献:【1】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10年回顾与反思J.对外大传播,2oo6(12).2】于江艳.新疆公布六普数据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超3007j-AEB/OL.(2011?05-06)2011-0712.http:/n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