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春秋》考述.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624966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修《春秋》考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孔子修《春秋》考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孔子修《春秋》考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孔子修《春秋》考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孔子修《春秋》考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修《春秋》考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修《春秋》考述.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孔子修春秋考述第17卷第3期2OO2年9月徐州教育学院J.ofXuzhouEducation(Vo1.17,No.3Sen.2002孔子修春秋考述刘圣华内容提要对孔子是否修过<春秋),有两种对立的意J/,:-iA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或修.如孟子,司马迁,班固,王充,白寿彝,卫聚贤,苏渊雷等;一是认为孔子未曾写作或修过<春秋>,如王安石,钱玄同,顾颉刚,杨伯峻等.本文认为孔子取鲁史旧文,并劳采他国诸史,编次而成春秋>.关键词孔子修<春秋>考述关于孔子是否作或修<春秋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作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一的春秋,在儒学思想体系,乃至整个文化系统中

2、,居于极重要的地位.因而,弄清楚<春秋的作者究竟是谁,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孔子是否修过<春秋,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看法.一是认为是孔子所作或修<春秋;一是认为孔子未曾写作或修过<春秋.孟子是最早提出孔子作<春秋的,其后汉儒大都持这一观点,如司马迁,班固,王充等人.直到清代,沿袭此说法的学者依然极多.在现代学者中,认为是孔子作或修<春秋的,有白寿彝,卫聚贤,苏渊雷等人,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自唐代始有人怀疑孔子和<春秋>的关系,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就对此提出了疑问.宋王安石讥<春秋为断烂朝报,不

3、可卒读,言外之意,乃是说<春秋>为鲁史之多有阙漏及错乱的简文,根本不会出自孔子之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古史辨派兴起,持否认孔子修或作<春秋>观点的学者渐多,如钱玄同,顾颉刚,杨伯峻等人.其中以钱玄同为代表.究竟孔子修<春秋>没有,具体情况有必要考辨清楚.<孟子?膝文公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又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离娄下&g

4、t;中也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楠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日: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在这里谈到了孔子作春秋>的动机,时代背景以及作<春秋>的影响等.孟子距孔子一百多年,相去不远,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其中的合理也真实的因素.而且,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孟子记录孔子作春秋的事情在其他诸家中没有什么异议,这说明孟子此说有据可依,而其他诸家亦无异词.再者,当时各家都有假托孔子以抬高自己学派的倾向,反过来.就是指明对方和孔子关系的疏远来压低之

5、.然而.战国时期的其他诸家都没有说什么.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和<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谈到了孔子作<春秋>的动机,并且特意说明了孔子作<春秋的方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也就是说,孔子利用了周室和鲁国的历史材料,删繁就简,从而绾定了<春秋>之文.司马迁的这一观点也被班固写在<汉书?艺文志>:(孔子)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

6、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籍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班固除了认为孔子确作过<春秋>之外,还提出了<春秋>的创作目的,方式等.而其中的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又隐约地透露出三传产生的原因.白寿彝说:在史学领域里,孔子作<春秋>.从所见到的一些材料来看,这书所依据的材料和编写体例是因袭史官所职掌的官史,而把鲁隐公以后的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编成一部史书,并如后人所谓寓褒贬,别善恶者,以一字之微,表示史事的曲折是孔子开始了私人作史,并以所着史书传授后学.这一看法和<汉书?艺文志>无出二致.综上所述

7、,认为孔子作或修<春秋>之论,其基本要点大致如此.但是,那些持否定孔子作或修<春秋>观点者的意见也是足资参考的,如能把两家之观点综合对照起来.或许更有助于我们弄清问题.除王安石讥<春秋>为断烂朝报外,宋刘克庄也否认孔子作或修<春秋>,朱彝尊<经义考I刘克庄的话说:<春秋>,史克之旧文也.今人顾颉刚认为:观此即可知<春秋经>确曾经后人以己意将鲁史加以笔削而成也.然谓其成于孔子则无据,以其意出于3l孔子之后可知.顾氏还推断了<春秋>的成书时间,他说:至<孟子?膝文公下>乃谓孔子成<春秋>

8、;,岂<春秋>成于孔盂之间欤.0钱玄同在<论<春秋)性质书>中也说:认它是历史,那么便是一部鲁国的断烂朝报,不但无所谓徽言大义等等,并且是没有组织,没有体例,不成东西的史料而己这便决不是孔二先生作的.旧曹聚仁则说:我们耳从一种写作上的常识来看这一问题.前人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二千五百年前根本没有纸,也不用帛;笔呢,便是一种刀笔.要记录,就用刀刻上去假使,他要刻一部<春秋>的话,三千片简是不可少的.试问,鲁国史官能让他把鲁国所藏的记事记言的竹简搬回家中,慢慢地看,慢慢地刻起来吗?大家这么一想,该明白孟轲的话,简直是胡说.旧杨伯

9、峻也否认孔子作或侈<春秋>.他说:孔丘自己也说过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孟轲硬说他作<春秋>,岂不和圣人自己的话矛盾吗?我还可以从<春秋>,<左传>本身提出<春秋>本是鲁史本文的证据,孔丘不曾修改由此看来,孔丘实未尝侈<春秋>,更不曾作<春秋>.后代学者也有不少人对孔丘曾侈或作<春秋>表示怀疑,但他也怕背负得罪圣人之名,不敢直说,只能婉曲说出总而言之,<春秋和孔丘有关,仅仅因为孔丘用过<鲁春秋>教授过弟子.0否定孔子作或侈<春秋>的学者立论的依据总的说来

10、主要在以下几点:一是<论语>未有孔子修或作<春秋的记载,而孟子之观点没有战国诸子之旁证;二是<春秋>经文本身除阙漏较多外,还有许多未谕之处,0因而不可能出自孔子之手;三是孔子不具备作或侈<春秋>的动机,条件等因素;四是认为尊孔子作或侈<春秋>,只不过是政治上的需要(如董仲舒之<春秋篆露>即是),因而不足为据;五是认定今<春秋>经或是鲁史旧文或是从三传中辑出.然而,细分析之,上述看法都有许多不确之处.本文认为,孔子取鲁史旧文,并旁采他国诸史,编次而成<春秋>经文,是可信之事.<论语>未载孔子有关

11、之大事,不独为侈<春秋>经,其他如孔子大司寇,诛少正卯,夹谷之会等重要史事,亦未见于<论语>,况且<论语>本有多种版本,可能此本有而他本无,恰载有侈<春秋>事之本亡佚;再者,<论语>对于一些重大事件也仅仅是片言只语的记载而己,在流传过程中,记有孔子侈<春秋)的三两条言论佚失,也未可知.孔子侈<春秋>,如自寿彝所言,乃私家侈史,春秋时尚属极少数,因而流布不广,而当时史官居于主要地位,其他诸家因不知而未提及,也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否定孔子侈<春秋>之证据.<论语?卫灵公>云:子日: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12、有马者借人骑之,今亡矣夫.可见,孔子时已有史之阙文了.对于这些阙文如何处理,孔子恐怕是只能一仍其旧了.至于<春秋>经中有许多的未谕之处,有些也是必然如此的.一是孔子基本忠实于原有的历史记载,而那些史书出自多人之手,不统一处自然不免,因而孔子在侈<春秋>时只得任其存在;二是孔子是以自己的思想贯串于侈经之中的.所以为尊者,长32者,亲者讳的曲笔时有出现.证之<礼记?坊记>云: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之姓日吴,其死日孟子卒.这段话尽管可能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看作是夫子自道,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况&l

13、t;春秋>经之整齐处,顾颉雕在<<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一书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可谓比比皆是,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整理的.关于孔子作或侈<春秋>的动机,前人论述颇多,如孟子曾对此作过较详细的论述.孟子之论,可谓是中的之言,但却失之于不够全面.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王霸分起的乱世,旧秩序已经走向崩溃而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是个君不君,臣不臣,名分渐失的时代.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之一的孔子,他最重视的礼就是一种君臣父子的等级宗法制度.孔子对当时的礼之失,显然极为痛心而疾首.<左传?昭公二年>云: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见

14、<易>,<象>与<鲁春秋>,日: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为王也.锄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韩宣子见到<易>,<象>与<春秋>之后(杨伯峻注云:<鲁春秋>即<孟子?离娄下>之<春秋>故鲁史日<鲁春秋><公羊传>又有所谓不侈<春秋>,即未以孔丘改定之<春秋>.万一其言可信,韩起所见必<鲁春秋>简策原本.)为什么会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评论呢?恐怕原因就在<鲁春秋里,不管孔子时代有没有三<礼)之

15、存在,但春秋时,大量的礼制保存在<鲁春秋>中,韩宣子才会感叹周礼尽在鲁矣,孔子也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话.因此,孔子既然重礼,就必然会重视保存众多礼制的官史资料.进一步说,他就会以<鲁春秋)为原材料,编定一部为序礼而用的新的<春秋>.三传中大量的解经文字不厌其烦地说明礼也,非礼也,正体现了三传之作者深得孔子作<春秋>的真正意图所在.所以,孔子为了在礼崩乐坏之时复礼,就必然会采诸<鲁春秋>,次<春秋>经文,以此为周礼定于一尊.<春秋>中记载了大量的弑,实是孔子以为这是礼坏的最严重情况而笔伐之.可见孔子确是用心

16、良苦.这是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必然要做的事.试想,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还不是为了他能够被诸国所用吗?<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又说: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而侈<春秋>以显其政治主张,亦是孔子之势所必然.其次,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也必然会重视<春秋).<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自然也包括当时的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所以说<春秋经)是从<鲁春秋>摘录出来的,孔子用为近现代史的教材,<鲁春秋>内容太多,需要加以节选旧孔子之所以要教授生徒<春秋>之学,正在于使学生了解各诸侯国的

17、政绩及其兴废,对学生未来从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他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历史的教育作用oOTL记?经解>中也有相应的论述: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之失,乱,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可见,孔子是用<春秋>作为属辞比事的教材的.<论语>中有许多孔子评论春秋及虞夏商时人物的记述,这大概都是孔子在与生徒习<春秋>时的言论.关于这一点,顾颉刚在<秦汉的方土与儒生>中有较详细的论述.总而言之,孔子用<鲁春秋>为基本材料,加以编次而成<春秋>经,臧否人物,

18、以为借鉴.这样,由孔子所手定的以<鲁春秋>为原本的<春秋>经,就成为孔门的基本教材之一.<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论语?子罕>:子日: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些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自觉的学者而对传承文化,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用力.在孔子修<春秋的动机中,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为什么孔子要把记述相当详尽的<鲁春秋修成一万八千余字的<春秋经>呢?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大概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春秋经>传下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铎椒为楚威王传,

19、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亦着八篇,为<虞氏春秋>.如果上引<春秋>为原始的官史或其他史料,那么其详尽程度自不待言说.如果该<春秋>就是有些学者所认定的<左传>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左传>的作者写作时所依据的史料是更为详尽的.此外,保存有<晋春秋大量史料的<竹书纪年,其记述史事之详备也是非常之显然.<孟子?离娄下云:晋之<乘>,楚之<槽杌,鲁之<春秋>,一也.当时各国的历史记载,从

20、体例到详尽的程度,大致是差不多的.而鲁国向以礼文备物着称,自然,<鲁春秋>相对来说可能更为详细完备.既然<鲁春秋>是如此之详尽,那么如何让这些材料更好地流传下去呢?较明智的办法就是为其作提纲.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也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繁重.孔子之所以要约其辞文,去其繁重,正是为了给鲁春秋>建立一个提纲,从而使繁复的史料有所维系.因此,从另外一个

21、角度看,说<春秋经>是为<左传>做的一份提纲,也未尝不可.再论孔子是否具备修<春秋>的条件.从主观上讲,孔子的勤奋和博学足以使其担当此重任.<论语?子罕>云: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又<论语?述而>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日: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外孔子熟习<春秋>,也是不言自明的事情.<论语>中多是孔子评论春秋时人之语,即是明证.而这也是孔子能据<鲁春秋>修<春秋>经的一个重要条件.<公羊传>和<孔子家语&

22、gt;都认为孔子作<春秋>在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之后,此说已遭后人如杨伯峻之质疑,显为不确之说.实际上,较为合理的看法应是孔子修<春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如杜预所言: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左传杜预注?序>)这应为孔子开始修<春秋>之时问,而其最后之写定为哀公十四年,毕竟,一万八千余字的竹木简确实很难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笔削而成.另外,孔子在当时也完全可以获得修<春秋>的基本史料.一是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因而得到官史资料应该不算难事;二是当时官学失散而入于民问,有许多史官流落四散.<论语?徼子>云:

23、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蔡正说的是官学失散而流人民间的情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论述了诸子百家的起源,认为道家源于史官.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书认为孔子曾师事于老子,而老子为道家之祖,这多少也折射出孔子可能曾向流落民间之史官学习历史文献的真实情况.又如<太平御览>一百八十六引<庄子>日:仲尼读<春秋>,老聃踞灶而听.因此,孔子完全可以获得修<春秋>而必要的资料来源.至于董仲舒等人尊孔子作<春秋>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有其片面,因而不能说是完全合乎历史事实.这一论断同样失之偏颇,一是今文派说孔子修&l

24、t;春秋>言之有据,有足够的文献资料为其证明;二是古文派的<左传>也认为是孔子作<春秋>的,这就不能说是出于门户之见和政治上的需要了,所以认为公羊学派仅是一种附会之说,也有其片面和不实的地方.而说<春秋>经是从三<传中辑出或鲁史原文,也是缺乏证据的,其为臆测之论显然.注: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8页.顾颉刚:(春秋)三传及(罔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第8_一12页.顾顿嘲:<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藉出版社,1982年,第276页.曹聚仁:<中罔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86年,第282页.扬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816页.胡念始:(左传)的真伪争写作时间问题考辩),(文史)第适十一辑).赵吕甫: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828页.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扬伯峻:(it-秋左传注)第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226-1227页.0王树民:曙庵文史杂着),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7页.朱启新:中罔春秋战罔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7页.扬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90年第21页.作者:刘圣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221000(责任编辑蒋成德)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