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626616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论文大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金育强 1,刘颖 2,于晓光 2,王钰清 2,王新坤 2,戴狄夫 31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2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2)3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205)E-mail:摘要: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体制中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社会转型,由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 运行方式与工作方法的惯性依赖,对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的认识不清,对中国体育体制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不足,对外国体育体制的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存在不足等原因, 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不同程度的暴露出诸如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整 合机制不

2、完善,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等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里我们必须依据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借鉴其他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制,探索 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模式。关键词:体育体制,体育管理体制,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801. 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体制”一词原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生物器官的配置形式,后引申为国家机关、企 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吴志宏、等,2000)。一般的说,所谓体制,即社会组织系统的机构 设置和管理权力划分的制度1,其核心是社会组织系统中通过职能分工设计所形成的权力架

3、 构。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内容,它要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 约,反过来也能对社会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较大影响。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 度的总称2。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体育管理权力如何确立和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设置什么 形式的体育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是否表现出一定的隶属关系;一个国家对体育的管理总 体上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等等。与体育体制相比,体育管理体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体 育体制中还涉及其他一些制度问题,如体育投资体制问题、分配体制问题等。在这些体育制 度问题中,体育管理体制显然处于中心的位置。体育管理体制具

4、体地表现为负责体育事业的 领导机构和组织、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和责任范围以及由它们所制订和实施的各种有关规章 制度和措施。体育管理体制还表现为这些组织和机构的运行方式、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2.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任何一种体育管理体制,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从属于一定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 制和文化体制等,为满足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以及一个国家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而确立起来的。它的形成、发展、成熟和衰亡都是由社会发展变化和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 决定的,既不以体育行政官员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体育学者的好恶而变化。举国体制作为有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发展道路的制度设计,在半个多世纪的实

5、际运行中取 得了辉煌的制度绩效,为国际体坛创造了竞技体育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然而,随着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提速,特别是社会转型、我国的经济体制朝着市场经济方向转轨、1本课题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为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01BTY009)。- 2 -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调整,以及我国竞技体育规模不断扩大和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体育管理举国体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回避的 矛盾和问题,暴露出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下面分别从我国体 育管理体制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加以阐述。2.1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

6、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1.1 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整合机制不完善随着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依存的内外制度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条 件下,利益一元化的制度基础不复存在,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地方利益无条件 地服从中央利益的一元化格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变,表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在竞 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实际运作中,就是运动员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与举国体制核心 目标一元化的矛盾、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在工作绩效评估上的差异,以及 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在资源配置、发展空间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客观地讲,问题的出现和 发生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利益格局多元化,运动

7、员教练员和地方体育行政事业 单位要求国家利益的价值实现中承认、兼顾和回馈各自利益的诉求有关。因此,如何根据竞 技体育举国体制运行的时代背景,在凸现和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承认和兼顾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和地方利益。在举国体制的旗帜下,形成利益多元一体的整合机制,是新形势下举 国体制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2.1.2 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上取得 好成绩,实现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既定目标。竞技体育国家办,既是竞技体育自身功能所决 定的,也是这项事业整体的公益性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实际选择的是各级财政投入,

8、各级体 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单一发展模式。尽管近年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和少数高校、企业开展了 一些合作,我国的一些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进行了俱乐部制改革,但整体上尚属试点 性质。当前这种单一的举办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社会机构办高水平竞技体育积极性, 而且从中长期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国家办在实现形 式上也必须从一元走向多元,以利于在更大的平台上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举国 体制的效力。2.1.3 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运行的,举国体制在实际 运行中的方式和方法必然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观念、原则、

9、手段和方法发生关联。尽管 近年来举国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已经开始与市场发生关联,但这种关联更多的是被动的、不得 已的,而不是主动的、有目的的使用。同时,由于主要是依靠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来配置竞技 体育资源,而使用这些资源的主体又缺乏市场精神和效率意识,一些项目也不同程度上出现 了资源占用不合理和资源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因此,如何区别不同项目的情况,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在引入紧缺资源,普遍提高运动项目层面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方面的独特作用,是 进一步优化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同时,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的平台上还需进一步拓展。“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举国体制的精要所在。从竞

10、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机制上看,这一制度主要是依靠体育行政部门通过奥运会、全运全等竞赛杠杆调整在全国范围内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或者通过 行政手段进行配置,更确切地说是我国体育系统内部进行整合资源和资源配置。应该说,这 种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传统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备战和国际竞争没有多大的影响,原因是这 些竞技体育项目制胜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但对一些潜优势项目、“119”工程项目和 集体球类项目的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有较大的影响,因为这些项目要实现突破所必须的优 质资源相当一部分不在国内。例如,全世界的优秀篮球教练员的资源主要集中在 NBA,优 秀足球教练员资源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南美的足球俱乐部中,还

11、有很多我国落后的运动项目的 基本情况大体如此,要有效地动用这些国外资源为提高我国的竞技水平服务,就必须通过市 场机制、契约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为这些竞技体育项目的突破提供人才、科技、信 息和物质装备等方面的支撑3。因此,现行举国体制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市场动作,特别是 国际竞技体育资源的国际配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必须要解 决的现实问题。2.1.4 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我国学者谢英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4。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 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

12、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 理规范、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对民事、刑事法规 中的相关适用法律条款的应用尚不广泛。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 美国通过业余体育法调节社会办体育中的各种矛盾,作用十分明显。而我国由于适用法 律的缺乏,国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体育有效的宏观管理。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要 有一个合理有序的组织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组织体系变了,而 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动员流动制度等都保持原样,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的更换,并不 能从根本上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1.5 锦标主义严重

13、锦标主义泛指那些过分看重比赛胜负的意识行为5。锦标主义的实质是违背了体育道德、 违背了体育精神、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不是实事求是地提高比赛成绩,打出水平,而是 为了夺取名次进而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推而广之,这实际上是“形象工程”在体育界的表现。 近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或矛盾同样十分尖锐突出。譬如有 的地方孩子为高考弄虚作假申报运动员资格;体校为成绩让孩子们吃禁药注射兴奋剂;农运 会里的“假农民”;青少年体育赛事里的“超龄运动员”;“云南民运会场上刀棍横飞,男人戴 假发冒充女队员”;中国女排在世锦赛有意输球;奥运冠军孙福明在十运会上假摔;职业联 赛暴力丑闻不断等等。究

14、其根源,锦标主义应是诟病的对象。体育的本质是“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似乎常常把发展体育的标准定在少数运动员夺了几 枚金牌、获得几个名次上,金牌多了,作为体育大国的“形象”就高大起来,从而产生了“唯 金牌论”、“唯成绩论”。事实上,对于中国体育来说,是否把“金牌战略”和“锦标主义”作为核心目标,必须一分 为二地看。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着眼于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大型赛事的竞技体育领域,按照举国体制的路子通过竞技体育实现金牌突破借以提升国家形象和推广民族文化,无可厚 非。但这仅仅是作为国家层面而言,如果把这个特定的概念蔓延到所有的体育领域,特别是- 3 -基层体育和大众体

15、育层面,就难免引发出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来。从鞍山集体服用兴奋剂丑闻到国内不少大型比赛的暗箱操作,从中国足球惟“出线论”到如今临近崩溃,从省市运动会 丑闻到如今民族运动会闹剧,太多的案例使我们看到,严重脱离体育精神和体育本质的行为 愈演愈烈将葬送中国体育来之不易的成就。当前,中国体育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猛一 看是锦标主义泛滥,细一分析,还不能完全归罪于锦标主义。尽管锦标主义弊端很多,可更 可恶的是锦标主义早已被偷换概念。许多地方体育成为一张“画皮”,皮里装载着地方的“面 子”、教练的“票子”,乃至官员的“位子”。倘若不改变这些最源头的错误思想,以锦标主义 为皮的基层体育恐怕还将装载更肮脏的东

16、西。2.1.6 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在训练体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近年来,受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家庭居民体育价值观变化的影响,这条人才生产线的“上 游”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来水量递减”的现象。主要表现是:一些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撤消与合 并后,基层业余运动训练严重萎缩,体育运动学校、区县级体校的数量逐年衰减;独生子女 体育问题,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对子女从事业余运动训练心有余悸,不愿意让孩子参加系统的业余训练,特别是重竞技项目和落后项目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客观上造 成了

17、后备人才的遴选越来越困难,部分运动项目在训人数逐年锐减。尽管近年来我国部分项 目也在探索集约化的人才管理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但整体而言,“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网仍 是一个国家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所不能违背的基本规律。后备人才供应链的脱节,哪怕是 短时间的脱节,也是中国竞技体育不能承受之重。改革和完善新形势下的举国体制必须下决心突破这一瓶颈制约。其次,专业队体制维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2004 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前后,一篇名为奥 运金牌的陷阱(以下简称陷阱)的文章开始在网上的多个论坛流传,而后又以新闻的 形式出现在了各大门户网站上。在陷阱一文中,作者展示了惊人的数字。2000 年悉尼 奥运会后,中国体

18、育总局的事业费从每年 30 亿元上涨到了每年 50 亿元。按此计算,雅典奥 运会备战 4 年,中国花费了 200 亿元。如果中国队在雅典获得 30 枚金牌(事实上得了 32 枚),那么每枚金牌的成本就差不多是 7 亿元,“可谓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7 亿元人民币 的一枚金牌!这个结论在网络及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应,人们纷纷对此发表意见,顿时 争论四起。对于普通人来说,7 亿元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知道之后再看电视上升国旗时,除 了原有的兴奋与激动外,不免又多了一些复杂的心态。而对于缺口依然存在的国家教育、科 研、社会保障等经费来说,一枚金牌的 7 亿元也同样不可忽视。陷阱一文就指出,夺取 一枚奥

19、运金牌的 7 亿元,“可建造 3500 所希望小学,挽救 35 万儿童避免成为文盲”,4 年备 战雅典奥运的 200 亿元,“足够组建一只现代化的舰队”,10 多年来的体育经费 360 亿元, 则“足够搞两个载人飞船的项目”。 尽管有专家估计,国家在一个奥运选手上投入的费用大 概在四五百万元左右,按中国奥运代表团 400 名运动员计算,总投入大概在 16 亿至 20 亿之 间。折算到 32 枚金牌上,一枚金牌的成本就是五六千万元的水平。但这也能令人感到震撼, 生活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深知挣钱的不易,也了解现实中国家存在的各种困难。金牌自然 是令人神往的,但为此付出的是否太多,还有待专家、学者、

20、同仁们反思。国家和省市两级专业队的建制是举国体制得以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 障。然而,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 4 -升,国际竞争的难度越来越大,专业队体制维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长期系统化训练的矛盾突出,造成运动员“进口”不畅以及部分有潜质的运动员 “主要出逃”;运动员运动生涯的临时“就业”与运动生涯结束后的长期稳定就业之间的矛盾凸 现,造成运动员“出口”阻滞,“再就业”困难;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投入要素结构日益呈 现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造成财政支持的负担不断加重,等等。因此,近期如何化解 专业

21、队体制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降低运行成本以及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如何改造专 业队体制,实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组织体系的创新,都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 国体制必须思考的内容。第三,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保障体系仍须完善。2006 年 3 月 29 日,网上报道了我国优 秀举重运动员邹春兰在一家洗浴中心当搓澡工,仅靠一次从中得到 4.5 元的收入维持生计。 这位昔日全国举重冠军如今难求一职,并忍受着训练时吃“大力补”的后遗症之痛9。邹春兰 并非个案,2003 年 5 月,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因病去世,他在退役后担任门卫,收入不足 支付看病费用。被誉为“亚洲大力士”的才力,曾连续获得了 40 多

22、个全国冠军和 20 多个亚洲 冠军。但在退役后,还是在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简称“辽宁体院”)的关照下,才被安 置为该院的一名门卫。对更多的普通专业运动员而言,就业自然更加困难。国家体育总局人 事司 2002 年编制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在湖南等八个省区,处于待业的 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 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 24.2%。其中宁夏回族自 治区比例高达 78%。是在训运动员的 3 倍,其滞留运动队时间最长的达 21 年。据南方周 末报道,被誉为“金牌工厂”的辽宁体院,在 2002 年,积压的待分配人员有数百名,2003 年各种冠军就有数十人。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

23、示,2002 年该省待业比率达 34.5%。在辽 宁体院,戴国宏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前世界游泳冠军退役后回到辽阳,经营一家小服装店, 平淡度日。刘菲,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人,1998 年获得世界技巧锦标赛女子三人 项目冠军,此前还曾获得 7 项全国冠军。2000 年,21 岁的刘菲退役后,四处打工,有时候 给人代课每月只挣 160 元,还不够房租。“除了一技之长,再也不会其他什么了。”曾名噪一 时的“马家军”,今日有多名队员失业在家。如陈玉梅,世青赛 800 米亚军,在鞍山做一名矿 工。据有关人员提供的数字表明,自 1995 年逐步实施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以来,已有9101 名运动员、教

24、练员受益,受益的总金额为 3825.8 万元。“相比于中国每年退役的 3000 到 6000 名专业运动员,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每年 40%左右的退役运动员难以按时适当 安置。运动员、教练员是竞争技体育的主体,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举 国体制国家目标的主要执行者。同时运动员、教练员投身的又是一项高强度、高风险的事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员参训和教练员执教过程中遇到一切由高强度、高风险所带来的“后 遗症”,例如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运动伤病的治疗与康复、运动伤残后的生活保障等 都是由政府来统一“买单”,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社会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一样,基本上没 有后顾之

25、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 由政府和国家独家承担的风险,开始逐步转向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从而对我国竞 技体育队伍的稳定、士气以及拼搏精神的塑造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近年来实践中 我们也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出台了诸如运动员货币安置办法、运动员伤残保障条例、运动 员入学、运动员关怀基金等,但保障力度和制度化水平与竞技体育高对抗、高竞争、高风险 以及举国体制实施目标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建立和健全运动员、教练员的专 项保障制度同样是新时期深化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的重要内容。- 11 -2.2 当前中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长

26、期以来,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全民健身靠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进行,造成全民健 身活动大起大落,无章可寻,从根本上违背了全民健身的规律和特点。改革开放后,由于我 国竞技体育水平与世界相比,十分低,在体育工作中由此形成了以抓竞技体育为重点带动群 众体育发展的格局,全民健身实际上处于次要地位。竞技体育金牌成了体育行政部门的政府 目标任务。竞技体育金牌是一种刚性指标,全民健身活动是一种柔性指标。一硬一柔两个目 标任务,体育行政部门作为经济人,自然选择看得见,见效快的任务来重点保证人力,物力, 财力加以完成以实现政绩的需要,于是全民健身活动实际上处于放任状态被忽视。以至于国 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法规后

27、,体育行政部门的许多工作人员思想认识还未能摆脱 旧的思维模式转到纲要上来。在全民健身方面,群众的需要还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表 现在社会指导员缺乏、大众健身场馆缺乏、体育组织的发育不成熟等诸多方面。以下是阻碍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三大突出矛盾和问题。2.2.1 滞后的群众体育管理与快速多变的群众体育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国群众体育的特殊性质,使得群众体育不可避 免地出现多层次、多目标、多元化现象,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呆板、僵硬、缺乏软性、应求 划一,国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所谓体育管理体制是指体育管理的机构与组织设置、权限 的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28、。纵观现代世界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一般分 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结合型等三种基本型。政府管理型体制主要 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体育的各项事业,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以行政方式进行从宏观 到微观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政府管理型体制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尽快实现体育领域中某 些预期目标,但不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甚至抑制社会的支持 与参与,进而最终抵制体育的发展,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就是这种体制,已经不合时宜。社会 管理型体制是由各种社会体育组织进行体育管理,政府对某些体育的发展一般不设立专门的 管理机构,对体育事务很少介入和干预,即使在介入和干预时,也通常运用

29、市场机制,采用 法律和经济手段间接进行,西方国家多采用这种体制。而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则是政府和社 会体育组织共同管理体育的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管理以正以这种体制为主。群众体育管理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受制于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发展水平,因 此,我国群众体育管理的现行体制至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和特点,诸如政府对群众体育 管理的“包办代替”、“管办不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通过自上而下地推行政令对群众进行 组织领导;体育政策、法规、制度明显滞后于群众体育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 现的新问题,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规范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等缺乏法律依据。 现阶段东部地区与西部

30、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所采用的管理体制是一种 模式(即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这样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差的地方或单位由于经 费投入不足,公共体育设施欠缺,社会体育组织发育不成熟而举步维艰,不利于优质资源配 置到群众体育发展的薄弱地方。这些旧体制的弊端已成为阻碍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障碍,必 须进行改革。2.2.2 公民应该具有平等的体育权益与享有平等体育权益的机会不平等之间的矛 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向鼓励“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抓住了效率优先这一经济法则,使国民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人民生活逐年好转,但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政策的偏袒、经费的倾斜造成了公民全面发展的

31、机会不平等。机会平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 同样的机会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获得公共资源和公 共服务的公平渠道是保障机会平等的关键所在。能否提高低收入居民的能力,取决于能否为 他们提供像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安全网这样的服务和福利。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 经济社会生活中,赋予的生存权、发展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权力(包括享受的体育权益) 应该是平等的,但由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的存在,人们享受的实际体育权益并不平等,譬 如在国家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上,城市、发达地区、东部地区比农村、落后地区、西部地区要 多得多,以 1996 年全国各地体育事业费用总支出为例,东部地区总支

32、出为 340865 万元,人 均为 6.37 元;而西部地区这两项指标分别为 88439 万元和 1.82 元。再以 1996 年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体委所属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情况为例,东部总量为 329788 万元,人均为 6.7 元; 西部总量为 105999 万元,人均 3.3 元12。不同地区有如此悬殊的经济投入,享受的体育权 益肯定是不平等的。2.2.3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和薄弱的群众体育物质基础与短缺的 群众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目标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的筹办,人民群众对健身娱乐的呼声与直接参与越来越强烈,“生活奔小

33、康,身体要健康”, 体育能增进人的健康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并且已经有多样化需求倾向。1996 年群众体育需求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时表现出强烈而稳定的健 身动机,而与 2000 年调查的结果相比,我国体育人口活动动机排序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了 精神情绪的修养和改善以及为美容、减肥、健美体形的动机有所提高16。可以预见,随着 人们不断加深对体育功能的理解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群众体育需求动机将由一元的生物学 动机(如健身、健美)向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如健身、娱乐、交往、审美、追求刺激 等多动机)等多元的动机发展。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

34、平衡的小康,大众健身的场 馆非常匮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到本世纪(指的是 21 世纪初)城市公用体育用 地要达到人均 12 平方米”。而据最新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城市中,有较好体育 设施和场地只占 28.9%,具有简易体育设施和场地占 51.2%,尚未有体育场地和设施占19.9%。而据对经济比较发达、群众体育开展较好的上海统计,人均室内文体活动场地设施 仅为 0.0048 平方米,室外仅为 0.0231 平方米,这数字大大低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全 国平均水平17。通过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体育物质条件,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并且城市与农村、东部与

35、西部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我国现有60 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 16.5%和人口的 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 场馆的比重为 79.8%,而占国土面积 83.5%并拥有 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份结果 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这样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带来威胁, 乃至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伟业的顺利实现。3.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这块黄土地经历了改革与发展的洗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36、整个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水准日益改善和提高。人们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的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发展与体育 运动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体育运动在强身、健美、教育、娱乐和人际交往、显示综合 国力等方面的作用的理解越来越深入,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中国社会全面改革与发展的良好 形势要求体育体制改革,中国体育体制也只有改革才能发展自己,顺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然而中国体育体制与发展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痛苦和艰辛,面临着一定的 问题和困难。从这些问题和困难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基本上可归纳为如下几个

37、方面:3.1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方式与工作方法的惯性依赖由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产生并确立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 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强烈的计划经济烙印。虽然经济体制与体育体制之间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 决定的线性关系,但在人类社会中,经济体制往往起基础性作用,体育体制的具体运行方式 和一系列工作方法与内容必然受经济体制运行方式的影响与制约。如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 制中,国家投资政府办,利益主体单一,国家对优秀运动队的一切都包得过多过死,资源配 置方式单一,资源配置平台不宽,并大多都按照计划进行,工作机制主要靠行政推动,市场 机制和其他手段不完善等,这些典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

38、方式和方法仍然不同程度地在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存在,虽然经过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仍然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按照经济 学的解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制度经济学中有一个叫 做“路径依赖”理论,它是指当一个社会成熟后会形成路径定型,制度的变迁会受到制度遗产 的约束。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计划体制下产生和形成的,在它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受计 划经济的规约现时形成与母体制相匹配的制度运行路径。并且这一路径一旦定型就会形成巨 大的惯性,从而产生路径依赖。尽管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计划经济

39、体制已经基本被社会市场 经济体制所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现实约束也已悄然逝去,但举国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路径仍有很大的惯性,不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变而立即改 变,也不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立即建立。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说, 体育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的改革有滞后性的特性,这是我国竞技体育举 国体制当前在运行过程中仍然还面临这样或那样弊端与不足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足和弊端是 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内容。3.2 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包括体育领域在内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巨大变化应理性地认识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不是一

40、项静态的、确定的、 机械的、已经设计好了的工程建设,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 程,这一艰难的过程必然是长期的、渐进的并且是独特的,在社会其他许多方面发生的很多 事情必然是出人意料的,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转轨的独特道路 和内在逻辑,才能从容面对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 的改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深刻变革,是第二次革命。整个改革涉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基本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社会发展经济的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彻底转变,并由此全 面带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一系列社 会发

41、展领域的巨大变化。面对着这种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面对着社会经济体制带有的根本性的转变,在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都表现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矛盾和不适应,这些矛盾和不适应必然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 和价值评价等多个方面。如果用现代社会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整个社会及其组成部分的 话,我们完全可以把整个社会看成是一个大系统,经济系统在人类社会中处于基础地位,文 化、教育和体育等系统处于从属地位,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的随动系统。也就是说,体育 系统是跟随着社会大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等系统的变化而转变,并强 烈地受社会经济、政治等系统的制约与

42、影响。体育系统不可能单独地游离于这些处于社会基 础系统之处而独立存在,更不可能不受这些基础系统的改革和变化的影响而单独进行改革。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也多次证明了这一观点。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以经济体制转轨为核心,并带动社会其他领域全面转型的新时 期,而且这种转型是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转化,竞技体育是置身当代中国社会性中的 公益性事业,经济体制的转轨虽然不直接要求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出直接的调 整,但是它完全改变了我国竞技体制举国体制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 价值体系、价值评价,并诱发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部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动和调整,市场 经济的一些基本特征和

43、要求必然会反映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之中来,反映到各级地方政府、 体育行政部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中来。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中,在这 个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因于对社会转型期的不适应。譬如,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必然会对社会举国体制统一意志和利益一元化目标产生 强烈的冲击,要求在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地方利益和运动员个人利益。整个社会就业 制度的改革和变化,必然要求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必然会带来运动员、教练员等专项保障制度的改革,一些职业化运动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手段 和目标必然会与举国体制公益化的运作目标发生冲突

44、等等。应该说,发生在当前竞技体育举 国体制内部这一类问题和矛盾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后所引发的,是社会转轨时期给举国体 制传统的运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带来的暂时的、局部的紊乱。解决这一类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方 式就是积极主动调整,自我完善,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化解矛盾,寻求突破,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赋予举国体制新内容和新内涵。3.3 对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的认识不清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以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为依据。人类既是社会 改革与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因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剧加快,从而对人类的

45、智力、 体力和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 世纪是知识、信息的社会,人类的大脑的饱胀,身体的 饥饿,必激增人类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和向往。同时激烈的竞争也驱使人类寻求增强竞争意识 和能力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而参加体育运动无疑是一付良方。健体、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 调节和娱乐生活应是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目标。故而笔者认为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与 发展也必须以这三个目标为中心,发展自己、完善自己。3.4 对中国体育体制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不足社会社会主义国家体育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体育运动的自我完善,也是一场革命,它要 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各种力量、各种因素在中国体育体制改革 中都会

46、相互碰撞、相互摩擦、相互融合。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我们探讨和研究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如在研究体育体制改革的构想和方案时,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对未来改革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总体设计;对旧体制与新体制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实践中把握不够;体育体制改 革与经济、政治以及其他文化体制改革的联系和区别;体育体制改革包括哪些特点,如何为 体育发展服务,体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基本目标阶段划分问题;当前体育体制改革需要抓 紧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举国体制等等。3.5 对外国体育体制的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存在不足引进是皮毛,消化吸收更是囫囵吞枣。建国初期,我国学苏联实行了权力和资源高度集 中的“举国体制”

47、,并汇集了有限的资源,突出发展竞技体育。相反,前苏联却在不断改革, 例如,自 50 年代以来,前苏联进行了两次体制改革。第一次是在 50 年代后期提出了:国家 社会原则,使由国家独办体育单轨道,开始转向国家与社会办体育的双轨制。第二次改革是 前苏联国家体委主任卢萨克在 1989 年 11 月 16 日华沙社会主义国家体育部长会议上指出: “不能再用行政领导体制管理体育。苏联奥委会明年要借鉴美国、法国、西班牙和波兰的经 验通过一部新章程。苏、波、匈等进步国家公开主张彻底改变旧体制,不再由国家管理,而 由各俱乐部管理。17”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符合

48、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管理 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国家和社会相结合,以社会办为主的新格局,真正做 到举上下、中央地方、各行各业全方位发动,国家、集体、个人共协力,使体育事业蓬勃发 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然而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现阶段令人生忧,理论上缺乏研究、 准备,实践中举步维艰,问题不断涌出。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时间和形式上是在步苏 联和美国之后尘,但在内容上,消化吸收不彻底、不全面,没有很好本土化。它警醒我们在 消化、吸收的力度上要加大在学习的方式、手段上要注重长期效益,而非短期效益,要派出 一批年轻有为的中国体育发展的脊梁,去踏踏实实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尽快与国际 体育发展潮流接轨,发展和振兴中国体育事业。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正处于发展的相持阶段,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耐性来解决这些制 约因素。我们必须依据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加快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牢记 政府改革之目标:使无限政府变为有限政府,使职责不清的政府变为职责明确、责任清楚的 政府,使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使过度干预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 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和强化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审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