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63659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0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190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 QC T 637-2000.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Q C / T 6 3 7 -2 0 0 0 前言 原机械工业部标准J B 3 2 5 8 -1 9 8 3 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台架试验方法己于1 9 9 8年3月1 2日 由机械工业部通知废除。 本标准与原J $ 3 2 5 8 -1 9 8 3 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 1 )统一规定循环基数No =1 0 ; 2 ) 要求试验机精度提高到优于士3 %; 3 ) 用一定 存活 率下的 承载能力来表达曲轴的可靠性, 取消“ 安全系数” 应该)1 . 3 的规 定; 4 ) 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 5 ) 规定了试验结果的置信度和相对误差。 附录 A、 附录B和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2、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东风汽车公司工艺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徐家炽 6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 C / r 6 3 7 -2 0 0 0 汽车发动机 曲轴弯 曲疲劳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发动机曲轴曲拐试样的台架疲劳试验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和试验精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情形: 曲轴疲劳强度评估试验、 新设计、 变更工艺、 变更材料、 货源鉴定、 产品质量抽 检及其它认为可能引起疲劳强度显著变化等情况。 2 引用标 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

3、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 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1 0 6 2 3 -1 9 8 9 金属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3 符号、 术语及定义 木标准中采用的符号、 术语及其定义见表 1 ; 疲劳试验有关术语见 G B / T 1 0 6 2 3 表 1 符号、 术语及其定义 符号术语单位 定义 N循 环 荃 数次 测定疲劳强度时, 人为规定的一个载荷循环次数界限 试样超过该界限即中止试验。 对 高周疲劳通常规定N =t o , N疲 劳 寿 命次 通过试验确定的一个试样至疲劳失效时所经受的规定交变载荷次数 户疲 劳 强 度 N m 从载

4、荷寿命曲线上所确定的恰好在N次循环时失效的一个载荷估计值。 载荷用弯 矩 表 示 M 疲 劳 极 限 N m 在指定循环基数下. 母体的中值疲劳承载能力, 亦即母体的5 0 %能经受规定的循环基 数而不产生裂纹或断裂的一个载荷估计值 S . ,( i 二 1 . 2 “ “ ro i ) 试 验 载 荷 N m 子样总数为,的一组试验中, 第, 次独立试验所使用的交变载荷幅 试验载荷用弯矩表 n : n 对 子 数 目 在升降法相邻两级试验载荷下, 出现相反试验结果( 通过和失效) 的二个独立试验组成 “ 一对” 。所有这些对的总数, 称为对子数 目 S平 均 试 验 N m 升降法相邻两级载

5、荷的平均值.设第2 次试验载荷为筑, 第 +1 次试验为S, 则 瓦 =( S . +S -. ) / 2 M1 名义工作弯矩 N m按附录 A规定方法, 计算得到的曲轴工作时承受弯矩的一个理论枯计值 国家机械 工业局 2 0 0 0 - 0 1 - 1 9批准 2 0 0 0 - 0 7 - 0 1实施 6 35 Q c / T 6 3 7 -2 0 0 0 4抽样 4 . 1 试样应是经由稳定工艺生产的同一批工业产品, 数量不少于3 0 根并经质量检验确认符合产品图样、 工艺及材料规定, 从中随机抽样。 4 . 2 试样数量应能保证试验精度满足本标准6 . 4 . 4 . 3 由曲轴上截取

6、试样的方法, 应保证能获得曲轴中疲劳强度最薄弱的部位, 并用简图形式作出规定, 在 以后同类试验中保持不变。 4 . 4 试验开始前 . 试样应统一编号。试验顺序应按编号随机化处理后进行。 试验装置 5 . 1 疲劳试验装置应通过国家计量器具的型式批准, 试验频率及载荷应保证不会导致试样危险截面产生 局部 发热, 频率应控制在2 0 H z -2 0 0 H z 范围内。 5 . 2 试验采用夹具上某一定点的加速度值作为载荷控制参数, 因为这样引起的载荷系统误差最小。一般 采用加速度传感器, 也可选用位移或应变传感器。 在实际工作中允许通过调节中间放大环节使传感器的电 压输出量直接表示成为载荷

7、值( 称为归一化处理) 。 5 . 3 试验系统采用静标动测法通过试样上的应变值作为中间量对试验载荷进行检定。 试验力矩示值的相 对误差不应大于士3 %, 示值的重复性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3 0 o 。计算公式如下: 9 一 ( E ; 一 : ;,)/E;. X 1 0 0 % ( 1 ) t b =C ( E ;、 一 。 二 . ) / E , X 1 0 0 % 一( 2 ) 式中 a装置试验力矩示值相对误差; v -装置试验力矩重复性相对误差; 静标定力矩对应的应变值; 装置动态力矩示值与静标定力矩相等时, 在试样上动态应变峰值三次读数的平均值; E ; . . 同一组动态应变峰值读数

8、中的最大值; n 朋 同 一组动 态应变峰值读数中的 最小值。 力值检定应使用量程适当的三等标准测力仪。应变测量应使用准确度为 1 %的电阻应变仪或应变放 大器。力臂长度测量精度应优于。 . 1 %. 5 . 4 当对系统检定结果产生疑问时, 可根据力学惯性原理, 计算在一定弯矩下夹具上某点的加速度值来 进行复核, 但这时所用的传感器应事先进行检定, 确保所得加速度值误差不大于士3 %0 5 . 5 系统应至少每年检定一次, 对传感器的归一化值进行修正并作好记录。所用测试仪表需有计量部门 定期检验合格证明。根据工作需要, 系统也可以在每进行一组试验之前检定一次。 6 试验方法 6 . 1 试验

9、循环基数取 1 0 7 , 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62 判据 6 . 2 . 1 承载能力: 曲轴疲劳承载能力以弯矩为判据, 但不排除各企业可以采用其它指标( 例如: 力、 应力 ) 作为自己的内控判据 6 . 2 . 2 试样开裂: 试样产生疲劳裂纹的特征是系统共振频率下降。规定下降量为开始试验时频率的 1 % 作为试样开裂的判据。如果是委托试验, 双方也可以经过协商另行规定 , 但这时的开裂判据应在试验报告 中注明 6 . 3 试验程序 曲拐试样S -N曲线的测定是曲轴承载能力评估的基础, 可由成组法和升降法两部分试验组成。 成组 63 6 Q C / T 6 3 7 -2 0 0 0 法

10、取三个组, 分别获得三个载荷水平下具有 5 0 %存活率的对数中值寿命; 升降法则用以获取具有 5 0 肠存 活率的条件疲劳极限。 用上述4个点组成S -N曲线, 然后按三参数幕函数的形式拟合获得具有 5 0 %存活率的S-N曲线, 并且根据各点的标准差推算出不同失效概率的 P -S -N曲线。具体步骤如下 6 . I1 成组试验法 用成组法评估曲轴在过载时的疲劳强度。在一个较高的载荷下, 用一组不少于 8 个的试样 , 测定它们 对数疲劳寿命N, 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就构成了成组法的试验结果, 其精度应满足 6 . 4 . 成组试验法三组载荷水平的选择应使曲拐断裂的循环次数分别在下列范围内:

11、 S, = ( 0 . 8 -5 . 2 ) X 1 0 S2 =( 5 . 2 -8 . 0 ) X1 0 S, 一( 0 . 8 -5 . 2 ) X1 0 也可以将试验结果在正态概率纸上检验在该载荷下的失效概率一对数寿命关系是否符合对数正态分 布( 检验各点是否在一直线上) 。在满足所要求的最小相关系数的情况下, 计算中值对数寿命和标准差, 并 通过检验变异系数确定是否已经满足本标准中6 . 4 , 最后画出失效概率对数寿命图, 见图 1 失效棍奉尸 % 对致寿命I g N 图1 三组不同载荷下失效概率与对数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 6 . 3 . 2升降法 用升降法测定曲拐的M- 1 确定曲

12、轴的疲劳极限M- 1 , 首批试样数量不得小于 1 8个, 试验前应对全部 试样编号并随机化处理, 以保证获得六对有效数据。 弯矩增量 A M 一般在预计疲劳极限的5 %以内, 试验可在三至五级弯矩水平下进行。 应使第一根试样 的试验弯矩水平略高于预计的M-。 根据上一根试样的试验结果( 失效或通过) , 决定下一根试样的试验水 平( 降低或升高) , 直至完成全部试验。 对第一次出现相反结果( 失效和通过; 通过和失效) 以前的数据, 如在 以后的试验数据波动范围之外, 则予以舍弃 ; 如在上述波动范围之内, 则作为有效数据加以利用 , 即在试验 过程中, 陆续将它们平移到第一对相反结果之后

13、, 作为该试样所在弯矩水平下的第一个有效数据。 所用计算公式如下: 承载弯矩疲劳极限: m _ 一( Z S , )/ ,. .,. . 、 . ,. . . . . . 一 、 ( 3 ) 式 中:S , 导 ( S; +S ; 十) / 2 S ; , S ; + . 分别是出现相反结果的相邻两级试验载荷, : 二1 , 2 . . . . . . . . , , 一一有效数据的对子数目 6 3 7 Q C / T 6 3 7 -2 0 0 0 子样标准差: 二 一 丫 S cs - M _,)- (、) 变异系数参照附录B确定是否满足 6 . 4 . 变 异 系 数1, = S ,.-

14、, / A 1 一 , ( 5 ) 6 . 3 . 3 无限寿命疲劳极限估算、 S-N曲线及 P -S -N曲线的拟合 将不同载荷下用成组法求得的结果与升降法测得的疲劳极限结合在一起, 就组成 了这种型号曲轴的 S -N曲线, 并且将成为今后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按三参数幂函数拟合 S -N曲线 : A s-C( 1 +泛 -) ( 6 ) 一一、 N “ 式中: S载荷N寿命A, a待定常数 C无限寿命下的疲劳极限( 存活率 P=5 0 写置信度 Y =9 5 0 o ) 拟和的方法见附录CD 6 . 4 试验精度要求 试验最小的子样由六对( 升降法) 或八个( 成组法) 试样构成, 试验结果

15、应满足置信度妻9 5 , 相对误差 G5 %的要求。如果精度不能满足, 应加大子样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参见附录B ) a 6 . 5 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说明 6 . 5 . 1 t 6 较 若试验结果符合 6 . 4 有关试验精度的规定, 可将结果直接与已有数据或已有的P-S-N 曲线相比 较, 以确定这批试样的优劣。 6 . 5 . 2 不同存活率下的疲劳极限 因为试验得到的疲劳极限是存活率 5 0 %的中位值, 所以有时需要对不同存活率的疲劳极限进行估 算。存活率为P的疲劳极限值可按下式计算: M_ , ( P o o ) =M_一“ XKXS_ , ( 7 ) 式中: S “ -对应 A

16、l _的标准差 a对应概率为 尸的单侧正态分布分位值 K与有效数据的对子数目有关的修正系数 安全疲劳极限的估算精度。 可参照附录B计算。( 7 ) 式中的K值可由表B 2 根据, , 值查出。 653 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本身是一个不能被唯一确定的随机值, 而且它与所要求曲轴的存活率有关, 所以本标准不采 用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曲轴安全性的指标。但如果仍然希望沿用这一概念表述曲轴的可靠性, 应按( 8 ) 式计 算存活率为9 9 . 9 %时的安全系数 n =M_ ,_( 9 9 . 9 %) / M , ( 8 ) 式中: r t - tf活率为 9 9 . 9 %的安全系数 M_ , ( 9 9

17、 . 9 % ) 由( 7 ) 计算得的疲劳极限 M由附录 A计算得的名义工作弯矩 在所有的试验报告中, 安全系数应明确标示出对应的存活率。每一种型号的曲轴, , , 值应由各生产企 业在承担风险与投资额度之间作出合理的抉择。 6 . 6 强化检验 本标准适用范围中规定的产品质量抽检, 也可以不用升降法测定样品的疲劳极限而代之以用成组法 在一个较高的载荷下测定其对数平均疲劳寿命烤N; 若测得的l g N, 值大于或等于事前用合格产品测得的 对数平均寿命I g N, 且 其标准差小于等于合格产品 在同一 试验载荷下的标准 差, 则该批产品可认为合格予 6 3 8 Q c / T 6 3 7 -

18、- - 2 0 0 0 以验 收。 强化检验中的试样不得少于八个, 所选试验载荷应使试样寿命在 5 X1 0 至 5 X1 0 6 范围, 建议试验载 荷选用本标准 6 . 3 . 1中的成组试验法中最低的一个载荷。试验精度应符合本标准中 6 . 4 . 强化检验也可以通过作图法进行, 具体方法是: 将某一载荷下成组法的试验结果按寿命由小至大排 列, 序号, =1 , 2 , . . . 8 , . . . n ; 并按小子样计算其失效概率P。 P 二3 , 一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 ( 9 ) 式中: , 二子样大小, 应大于或等于8 , 不同的P值与之对应的对数疲劳寿命N 组成正态概率坐标上的 一个点, 如果各点的联线在P - l g N 图上位于同一载荷下试样许用界限的右侧, 则该批产品可认为合格。 许用界限由合格试样在同一载荷下测 定 。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试验日期( 自xx日 起至xx日结束) 。 b ) 试验目的。 。 )试件说明( 曲轴零件号, 材料, 工艺, 表面状态, 硬度, 金相组织等) 。 d )取样部件( 附简图) 。 e ) 夹具型号, 力学常数。 f

20、) 疲劳失效判据( 频率下降限度或其它) 。 g ) 升降法及/ 或成组试验法的数据记录。 h ) 升降图及/ 或成组试验法的分析结果, 并附有关于试验梢度的计算说明。必须注明循环基数。 U强度评估结论。 8 原始记 录 一组独立试验完成后, 其原始记录应随同一份报告存档备查。原始记录内容应包括: 试验日期、 操作 者, 激振频率, 试验弯矩, 试样寿命及其它必要的情况说明。若系统在本次试验前进行了新的检定, 则应同 时附带检定记 录。 63 9 Q C / T 6 3 7 -2 0 0 0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 曲轴名义工作弯矩计算 A1 曲轴名义工作弯矩计算方法由图 A 1计算曲轴名义

21、工作弯矩如下 M_ , -KXRXG =z D L, KGP/ 4 L、 , , 一 “ ( A扮 式中 名义弯矩 M_ N“ m 支承反力K, N 曲拐总作用力 P , =PXx D = / 4 , N 爆发压力 P, k P a 气缸直径 D, c m 支承反力臂长G= ( 1 4 十几) / 2 , m ( 对于某些曲轴, 两相邻主轴颈宽度可能不同, 分别为几 及L , , 计算时, L L取 几 及 几 两者中的较 大值, 使计算得的M一 较大) 。 曲柄臂厚度 H, m 主轴颈宽度L z , m 相邻两主轴颈中心距离 L =L i , / 2 +2 H+L , +L d 2 , m

22、连杆轴颈宽度 L, m 曲 拐中心 至主轴颈中心距离L , = L ; / 2 十H + L , 1 2 , m ( 计算 I , 、 时, I , : 取 几 及九2 两者中的较小值) 支承系数 K: 全支承K取 0 . 7 5 ; 非全支承K取 。 , 8 5 ; 滚动轴承K取。 . 9 0 , 已_- 泣止 图 A 1 曲轴名义工作弯矩计算图 6 4 0 Q c / T 6 3 7 -2 0 0 0 附录B ( 标准 的附录) 安全疲劳极 限的计算 B 1 用升降法分析求得的“ 极限” , 都是母体中值估计量; 即存活率 5 0 %, 它的精度, 或在一定精度与误差 允许范围下所需的最少

23、子样数, , 可由它的变异系数大小来判定。适用于升降法的数据列于表 B 1 , 其中n 是有效子样的对子数 目。 表B I 子样大小与变异系数的关系 最少子样( n ) 变异系数最大值 S . - 1 / M- ,最少子样( n )变异系数最大值 S . ._ , / M- . 1 3 0 . 0 2 011 00 . 06 9 9 40 . 0 31 4 1 10 . 0 7 4 4 50 . 0 4 0 21 2 60 . 0 4 7 61 30 . 0 8 7 7 7 0 . 0 5 4 0 1 40 . 0 8 6 6 8 0 . 0 5 9 71 50 . 0 9 0 2 9 0 .

24、 0 6 5 0 注: 置信度 势 9 5 %相对误差 簇 5 % 由M- 1 估算其它的存活率, 例如 9 9 . 9 环, 如果是正态分布, 则应减去 3 . 0 9倍的凡一。同时, 考虑到子 样大小 n 不是无限大值, 因而 筑一还要再乘以一个大于 1 的修正值 K, K值可以通过表 B 2 查得。 表B 2 标准差修正系数 K值 同 567891 01 11 21 31 4 k1 . 0 6 31 . 0 5 11 . 0 4 21 . 0 3 61 . 0 3 11 . 0 2 81 . 0 2 51 . 02 31 . 0 2 11 . 0 2 0 刀1 51 61 71 81 9

25、2 03 04 05 06 0 冈 1 . 0 1 81 . 01 71 . 0 1 61 . 01 51 . 0 1 41 . 0 1 41 . 0 0 91. 0 0 61 . 0 0 51 . 0 0 5 一般情况下, 变异系数应满足下列条件: S, _ , / M_ , 8 是 、 - - - - - - - - , 二 =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一 t , X f 刃n 千up= ( K 二1 ) ) 二S X, tpxK ( B I ) 式中: S 相对误差;

26、 。 子样大小; t . - t 分布值, 取决于置信度及自由度, r -1 ; + p 正 态分布的百分 位值, 与存活率有关; K标准差修正系数。 由( B 1 ) 式可见, 变异系数的界限, 除与误差百分数、 置信度及子样大小有关外, 还同所要求的存活率 有关。估计的存活率越高, 要求的子样就越大。表B 3 列出了置信度 9 0 肠、 相对误差限度 1 0 %时为了估计 9 9 . 9 %存活率所需的最低限度试样量。 6 41 Q C / T 6 3 7 -2 0 0 0 表 B 3子样大小与变异 系数的关系 最少子样0 0 变异系数最大值 凡 J材 1 最少子样( n )变异系 数最大

27、值S . , / JY f 5 0 . 0 3 461 3 0 . 0 6 4 4 60 . 0 40 01 40 . 0 6 6 1 70 . 0 44 91 5 0 . 0 6 9 1 80 . 0 4 9 01 6 0 . 0 7 1 0 9 0 . 0 5 3 01 7 0 . 0 7 2 9 1 0 0 . 0 56 0 1 80 . 0 7 4 9 1 1 0 . 0 59 2 1 90 . 0 7 71 1 2 0 . 0 61 7 2 O0 . 0 7 7 5 注: 置信度 9 0肠; 存活率 9 9 . 9 %; 相对误差限度 1 0 % 附录C ( 标准的附录) S -N

28、曲线及 P-S -N 曲线的拟合方法 c l 拟合方法 将公式( 6 ) 变换为 Y =a l g N-坛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1 ) 式中:Y 一一 l g ( S / C - ll ” 一 ( C 2 ) 令X=1 g N “ ( C 3 ) b =-I g A ” ” 一( C 4 ) 则公 式C i 为:Y = a X + b ” ( C 5 ) 先设定一个必然小于条件疲劳极限M- , 的 C值, 将该C值代

29、人公式( C 2 ) , 求得对应成组法和升降法 4 级载荷S的1 1 值及与之对应公式( C 3 ) 的X值, 根据最小二乘法求出公式( C 5 ) 的斜率“ 、 截距b 及相关 系数。通过不断的设定、 试算, 找出能使公式( C 5 ) 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最大的C。 这时的C值即为无限寿 命下具有 5 0 %的存活率、 置信度为9 5 %的疲劳极限值。同时, 确定了这时的A和“ 。据公式( 6 ) 得到描述 曲轴疲劳性能的S -N曲线。 P-S -N曲线的拟合与 S -N 曲线相同, 例如当要求存活率P=9 9 - 9 %时 Y ;p =-l g ( S / C p -1 ) X = X一3 . 0 9 6 o ; 为寿命标准差 6 - ,y = 。 一 , -3 . 0 9 S 一 , ; S_ , 为条件疲劳极限的标准差, 只要设定一个C , 值就能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当 线性相关系 数Y最大时的A , 和a p ; 这时的P - S - N曲线方程为: S p =C( 1 +A 尸N0 ) . ( C 6 ) C , 即为具有 9 9 . 9 肠存活率、 置信度为 9 5 %无限寿命下的疲劳极限。 6 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