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65488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69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L电力标准-DLT 5158-2002.pdf(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电 力行 业 标 准 D L / T 5 1 5 8 一 2 0 0 2 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 T e c h n i c a l c o d e o f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i n g f o r e l e c t r i c a l p o w e r p r o j e c t s 主编部门: 西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 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批准文号: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二00二年第 2 2 号 D L/ * F 5 1 5 8 - 2 0 0 2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经贸委电

2、力司 关于确认1 9 9 9 年电力行 业标准制、 修订计划项目 的通知( 电 力 2 0 0 0 2 2 号)的 安排 制定的。 本标准是在总结国内电力工程气象勘测几十年经验的基础 上,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 进行了 广泛的收资和调研, 同时参考了有 关国内的先进标准。本 标准共分6章和2个附录,主要侧重于第5章风和第6章导线覆 冰,此两章中对设计风速和导线覆冰厚度的计算方法、取值分析 作出了规定,还对架空送电线路的风区、冰区划分作出了规定。 对于第4 章常规气象条文从简, 但其内容基本覆盖了常规气象项 目。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电力行

3、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 口o 本标准起草单位 :西南电力设计院。 本标 准 主要 起 草人:张 良忠、熊 海 星、尹亮、刘 渝、 廖 祥 林 。 本标准委托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的内容与技术原则。适用于 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大型发、送、变电工程及微波、光纤通信等 电力工程的气象勘测。 上述范围外的 电力工程气象勘测也可参照 执行 。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 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 订, 使用本标准的 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 可能性。 G

4、B 5 0 0 0 9 -2 0 0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J T J 2 1 3 -1 9 9 8 海港水文规范 中央气象局编定 ( 1 9 7 9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3总则 3 . 0 . 1 气象条 件的 分析 计算必须重视基础资料, 应对其进行代 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审查。 3 . 0 . 2 计算短缺资料地区的设计风速与冰厚时,尽可能应用几 种方法,对各方法的计算成果应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定。 3 . 0 . 3工程地 ( 点)距当地气象站较远,且地形条件差异较大 时,应根据设计需要建立短期气象观测站、测风站、观冰站,以 获取必要的实测资料。 3 . 0 . 4 火力发电厂空冷系统

5、和风力发电 场需要的气象资料比较 特殊,当地气象站资料不能满足要求,应在工程地 ( 点)建立专 门气象站开展风速 、风向、气温等连续观测。 3 . 0 . 5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或竣工投产后, 当遭遇异常的大 风 、 导线覆冰等灾害事故时,应及时会同设计人员赴现场查勘, 对设计气象条件进一步分析论证 ,并建议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3 . 0 . 6电力工程气象勘测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慎 重地采用国内外成熟的新理论 、新方法和新技术。 4 常规气象 般规定 4 . 1 . 1 气压、气温、湿度、风速、地温、天气 日数等气象要素 的均值项 目采用日、旬 、月、年和累年平均值,降水、蒸发

6、采用 日、旬、月、年总量值和累年总量平均值,极值项目按设计要求 提供一定时间长度内的最大 ( 多) 、最小 ( 少)值及出现时间。 4 . 1 . 2 最大积雪深度、最大冻土深度、降雪 日数、积雪 日数、 结冰日数、雨淞日数、雾淞日数、冻融交替次数按年度 ( 每年 7 月到次年6 月)统计, 其它项目 按年统计。 4 . 1 . 3 常规气象资料统计年限除按项目要求外,一般应有2 0 年以上资料; 不足2 0 年时可选用邻近地形、 气候条件大体一致 的气象站长期资料,通过差值法、比值法和相关分析等途径进行 订正; 无资料地区宜通过设站对比观测移用邻近地区气象站资 料,或通过分析地区气候等值线图

7、确定。 4 . 2 相应气象要素和冻融次数 4 . 2 . 1近期连续不少于 5年最炎热时期 ( 3个月计)频率为 1 0 % 的日 平均湿球温度, 应用点绘累积频率曲 线或分级统计法获 得,其相应的日平均干球温度、相对湿度 、风速、气压应选取 1 0 %的日 平均湿球温度出现日的对应值。 4 . 2 . 2离地 l O m高 5 0年一遇 l 0 min平均最大风速相应的最低 气温,应在实测 l 0 m i n 平均最大风速系列中挑选与设计风速相等 或相近值出现时的最低气温 4 . 2 . 3 3 0年一遇最低气温相应的l O m 。平均最大风速,应在实 测 最低气温系列中 挑选与设计最低气

8、温相等或相近值出现时的 l 0 m i n 平均最大风速。 4 . 2 . 4覆冰同时气温应挑选历年最大一次覆冰过程中的最低气 温。 4 . 2 . 5 最近1 0 年最多冻融交替循环次数,应按每年寒冷季节 日极端最低气温从+3 . 0 以上降至 一 3 . 0 以下,然后再回升到 +3 . 0 以上算 1 次冻融交替循环,求得最近 1 0年最多冻融交替 次数。 4 . 3雪压 4 . 3 . 1 基本 雪压应按下式 计算 S o=S h P , g ( 4 . 3 . 1 ) 式中:S o 基本雪压, k N / m 2 ; S h 基本积雪深度, 为5 0 年一遇值, m ; P , 积

9、雪 密 度, t / m 3 ; g 重力加速度, 9 . 8 m 泞 4 . 3 . 2 基本雪压可按照“ B 5 0 0 0 9 定义。基本雪压值可按下列 方法确定。 1 当地有 1 0年以上年最大雪压资料 ( 包括积雪深度和密 度)时, 可直接进行频率计算, 确定5 0 年一遇基本雪压。 2 当地的年最大雪压资料不足 1 0年时,可通过附近气象站 的长期资料对比分析确定。 3 当 地无雪压资料时, 可通过对地形、 气候的 分析, 并参 照全国基本雪压分布图分析确定。 4 . 3 . 3山区的基本雪压应通过实际调查后确定,如无实测资 料,可 按当 地空旷 平坦地面的 基本雪压 值乘以系数1

10、 . 2 采用。 4 . 4 气象辐射 4 . 4 . 1 太阳总幅 射应按实测资料统计确定, 无资料地区总辐射 可按下式计算 Q = Qo ( 0 . 2 9+0 . 5 5 7 S) ( 4 . 4 . 1 一 1 ) 5 Q 一 Q o O . 1 8 + ( 0 .5 5 + 11 1 1 ) S ( 4 . 4 .1 - 2 )e 式中:Q 总辐射量, k Wh / m 2 ; Q o 理想大气总辐射量, k Wh / m 2 ; S 平均日 照 百分率, %; e 平均水汽 压, h P a o 公式 ( 4 . 4 . 1 - 1 )适用于我国西北干旱区 ( 包括新疆、甘肃 西部

11、和柴达木盆地) ,其它地区应采用公式 ( 4 . 4 . 1 - 2 ) 0 4 . 4 . 2 太阳直接辐射、 天空散射辐射和净全辐射 ( 辐射差额) 应按实测资料统计确定, 无实测资料地区可用邻近地区实测资料 进行修正后采用。 4. 5. 1 4 . 5 山区 气象要素估算 山区工程地 ( 点)气压可按下式计算 Pi二 P 2 1 0 Z l - z 2 1 8 4 0 0 ( 1 +a c )( 4 . 5 . 1 - 1 ) 式中:P i 高山工程地 ( 点)气压 ,h P a ; P 2 平 地气象站气压,h P a ; Z 1 高山工 程地 ( 点)海 拔高度, m; Z 2 平地

12、气象站海拔高度, m; a 常数,a =1 / 2 7 3 ; t 空气柱平均温度, 。 、 一 告 ( t , + t 2 ) ( 4 . 5 . 1 一 2 ) 式中:t 1 高山 工程地 ( 点) 气温; t 2 平地气象站气温 4 . 5 . 2 山区 工程地 ( 点) 气温应按当地或附近地区的 气温随高 度变化公式计算; 无资料的 可按中 纬度地区自由 大气年平均气温 直减率 0 . 6 0 C / 1 0 0 m计算。 4 . 5 . 3 山区 工程地 ( 点) 降水量应按当地或附近 地区降水随高 度的变化关系计算,还应考虑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4 . 5 . 4山区无资料地区的湿度

13、、 蒸发、天气日数 ( 雨、雪、 雾、积雪、雷暴日等)可按附近平地气象站资料进行订正 5 风 般规定 5 . 1 . 1 设计风速的计算高度和重现期,电厂、变电所要求离 地 l o m高、 5 0 年一遇;3 3 0 k V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要求离地 1 5 m 高、 1 5 年一遇; 5 0 0 k V 架空送电线路要求离地2 0 m高、 3 0 年一 遇;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 2 2 0 k V - 3 3 0 k V线路重现期要求采用 3 0 年 一遇, 5 0 0 k V线 路重现期要求采用5 0 年一遇; 也可根据设 计要求确定。 5 . 1 . 2 应用气象站风速资料时应进行高 度

14、订正和次时换算,高 度订正可用指数公式; 次时 换算可用当 地推广 使用的公 式。应尽 量搜集自 记风仪记录的风速资料, 严格审定定时2 m in 平均风速 资料。 5 . 1 . 3 设计风速计算应进行大风调查。 大风调查应有两人以上 进行,并当场记录。山区风速和滨海风速宜广泛进行搜资调查, 掌握区域性资料。对风灾现象应进行拍照,有条件的可进行录 音、摄像。 确定设 计风速是一个 综合分析过程, 宜进行研究 量化。风区 划分应依据充分,划分合理 ,能反映工程地的真实情况。 5 . 1 . 4 风力发电场建设应通过当地气象资料分析计算风资源概 况,同时 在风力发电场场址建立专用测风站, 连续观

15、测风速风 向, 并与当 地气象站同期 观测资料进行 相关分析, 作出 风力发电 场风力资源的评价。 5 . 2 设计风速 5 . 2 . 1 气象站设计风速应经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计算。 1 对气象站风速原始资料要进行代表性、 可靠性和一致性 审查,对突出的特大风速可通过大型天气过程分析、资料系列的 不均一性分析、地区比审、气象要素相关 、查阅史籍记载等方法 进行审查 。 2 风速高度订正,可按指数公式进行 V z 一 V 1(瓷 )“ 式中:V Z 高度为Z 处的 风速, m / s ; V l z , 高度处的 风速, m / s ; 2 设计高度,m; ( 5 . 2 . 1 一 1 )

16、Z 1 风速器离地高度, m ; a 地面粗糙度系数。 地面粗糙度系数可按表5 . 2 . 1 - 1 选用。气象台站在开阔平坦 地区, 地面粗糙度一般按 B类考虑。 表 5 . z . 1 - 1 地面粗糙度系数 a表 类别地面特征 A0. 1 2 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0. 1 6 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中小城镇和大城 市郊区 C0. 2 2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0. 3 0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大城市市区 3 气象站风速资料为定时观测 2 mi n 平均或瞬时极大值时, 应进 行观测次数和风速时距的 换算, 统一订正至我国G B 5 0 0 0

17、9 所要求的自记 1 0 mi n 平均风速,次时换算公式为 V 1 0 m m=a v T,;n +b ( 5 . 2 . 1 一 2 ) 式中:V l 0 ,;. 1 O m i n 平均最大风速, m / s ; V T m m 定时2 m i n 平均或瞬时最 大风速, m / s ; a , b 系 数, 可通过搜集当地分析成果或根据资料计 算确定。也可参照表5 . 2 . 1 - 2采用。 表 5 . 2 . 1 - 2 风速次时换算公式系数a , b值表 时距地区a 一一 时 距 地区ab 瞬 日 寸 与 1 0 n l ln 平 均 风 速 华北 西北 东北 0 . 6 50.

18、 5 0 一、 一 时 ! 5to 一 半 均 一 风 一 东北0 . 9 73 . 9 6 华北0 . 8 87 . 8 2 0 4 北0 . 8 55 . 2 1 西南0 . 7 56 . 1 7 云南0. 6 2 58 . 0 4 四川1 . 2 5 西南 0 . 6 6F 0 沼 。 山东0. 8 5 55 . 4 4 云南 贵 州 0. 7 0一1 . 6 0 山西南、北部 0. 8 3 47 . 4 0 山两中部0 . 7 4 98 . 5 6 华东及安徽长江以南 0. 7 8 8 . 4 1 华南0. 7 3一2 . 8 0 安徽长江以北1 . 0 33 . 7 6 江苏1 .

19、1 8 41 . 4 9 华东 华 中 0. 6 9一 1 . 3 8 华中0. 7 37 . 0 0 广东1 . 0 03 . 1 1 福建0. 9 1 4 . 9 6 广西0 . 7 9 34 . 7 1 渤海 海 面 0. 7 51 . 0 0 河北、北京 0 . 8 1 4 . 7 2 大津0 . 8 6 44. 6 4 北海0 . 9 0 42. 7 9 4 进行频率计算。当气象站有2 5 年以上的年最大风速资料 时,可直接进行频率计算推求气象站设计风速。当气象站风速资 料短缺时, 可选择邻近地区地形、 气候条件相似, 有长期风速资 料的气象站进行相关分析,展延资料序列后计算设计风速

20、。气象 站 设计风速应采 用P - 皿 型分布或工 型极值分布进行频率计算。 5 . 2 . 2 大风调查的原则及要求为: 1 应先拟定调查提纲,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点,以及搜资 调查单位和内容。调查要求认真、仔细、真实;调查资料应全 1 0 面 、清楚 、可靠 。 2 一般应在工程地 ( 点)附近3 k m - 5 k m范围内进行。大 风调查,对于特殊地区 ( 如峡谷、海岸等)可适当扩大调查范 围。对发电、变电、微波站、光纤站工程调查点不得少于 3 个, 每个调查点调查对象不得少于2 人;对送电线路工程应进行沿线 调查,宜 5 k m -1 0 k m布设一个调查点,对山口、谷口、山顶等 特

21、殊地形点应进行微地形、 微气候调查,了 解风速的增大影响。 对区域性大风灾和电力工程风灾事故,可组织专门调查,调查范 围和调查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 大风调查对象应是电力、邮电线路设计、运行维护和事 故抢修人员;长期从事气象、勘测、巡线和供电安全检查人员; 林区生产管理人员;民政救灾人员和当地居民。 4 大风调查内容应包括: 1 )大风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风向、风力、同时天气现 象 ( 雷雨、 冰雹、 寒潮、 热带风暴) 、 主要路径、 影响 范围、 重现期 ( 一般用经验频率估算) 。 2 )大风对电 力、邮电通信线路、 房舍、树木、 农作物和 其它建筑物的损毁情况。 3 )风灾事故现场的

22、地形、 高程、 气候、 植被情况 5 调查应搜集的 相关资料包括: 1 )县志等史料中 记载的历史风灾情况和气象站、 档案馆 等有关单位保存的风灾灾情报告。 2 )工程地 ( 点)附近已建电力、邮电通信工程和有关建 筑物的设计风速、运行维护情况,以及发生风灾的灾 J晴报告和事故修复标准。 3 )区域建筑、气象部门对风速风压的研究成果、报告和 地区风压图。 6 调查资料应在现场整理、评审和编写调查报告。 5 . 2 . 3 山区风速应按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大风调查和对比观测, 分析移用附近气象站设计风速。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山区风速调 整公式 ( 5 . 2 . 3 )计算 V o =K , V q

23、( 5 . 2 . 3 ) 式中:V O 山 区设计风速, m / s ; K , 山区风速调整系数; V y 气 象 站 设 计 风 速, m/s, 山区风速调整系数,尽可能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成果;无实测 资料可按表 5 . 2 . 3 采用。 表5 . 2 . 3 山区风速调整系数 山 区 地 形 条 件调松系数 山问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 与大风方向一致的谷口、山口 R 7 - 0 . 9 2 1 0 - 1 . 2 3 5 . 2 . 4 海滨风速 应按以 下原则执 行: 1 沿海海面和海岛的设计风速,有实测资料者采用实测资 料计算, 缺乏实 测资料者可按陆 地上的 设计风速乘以 表5 .

24、 2 . 4 所 列调整系数采用。 表 5 . 2 . 4 海面和海岛风速调整系数 距海岸距离 1 m 调整系数 3 0 0 m采用 3 0 0 。高度变化系数;粗糙度 B ,高度3 5 0 m采用3 5 0 m高度变化系数; 粗糙度C , 高度 4 0 0 m采用 4 0 0 m高度变 化系数;粗糙度D,高度0 . 2 5表示湍流较大。 湍流系数一般按 9 5 %一%考虑。 4 气候修正 由 于气候严寒、 覆冰、 沙暴等原因 影响停机, 需要对理论发 电量进行修正,如吉林通榆二期风电场考虑气候影响修正系数为 9 6 % .5叶片污染折减 由于叶片污染影响风电机出力,需要折减理论发电量。通榆

25、二期风电场考虑叶片污染系数为 9 8 %0 6 风机利用率 可根据风电机组的性能和估计故障、检修时间定出风机利用 率, 一般为9 5 % 一9 8 % . 7 场内损耗 包括厂用电,变电站、线路损耗等影响系数,一般为 % 一97% . 风电 场满负荷运行小时 数是指风力发电 设备的满负荷运 行小 时 数, 它系 根据风电 场发电 量计算成果计算而 得。 容量系数是风电场发电量与单机发电量的比值。 6 导线覆冰 6 . 1 一般规定 6 . 1 . 1 设计冰厚的计算高度和重现期是根据现行的架空送电线 路设计技术规程规定的,3 3 0 k V及以下等级线路为离地 1 5 m高, 1 5 年 一遇

26、;5 0 0 k V线路为离地2 0 m高, 3 0 年一遇。喊 重冰区架 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要求 “ 个别严重覆冰地段,可根据需 要,按较少出现的覆冰厚度进行验算” 。国际电工委员会在其出 版的I E C 8 2 6 1 9 9 1 -0 4 架空输电线路荷载与强度标准中规 定:“ 冰凌荷载根据线路不同的可靠性要求, 分别选取5 0 年、 1 5 0 年、 5 0 0 年一遇的 数值” 。 6 . 1 . 2 我国实测导线覆冰资料较少, 主要是气象台站的 观测资 料,也有邮电通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观测资料。我国气象部门的 覆冰观测,1 9 5 8年 以前使用 苏联电线积冰器械观测方法 ,

27、1 9 5 8 -1 9 7 9 年使用中央气象局颁发的 电线积冰器械观测方 法 , 1 9 8 0 年至今使用中央气象局编定的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 第十五章电线积冰) 。气象台站的覆冰资料年限长,资料连续, 已记录了当 地几十 年的 覆冰变 化情况。由于 气象台站 覆冰观 测高 度仅2 m,档距 l m,导线为4 mm直径的铁线,其覆冰观测资料 对离 地 1 5 m -2 0 m高的高压送电线路的代表性有一定影响。 邮电通信部门在一些山区长途线路上设立了许多巡线站,冬 季除巡线打冰外,还布设试凌线进行覆冰观测,以解决邮电线路 设计覆冰荷载问题。邮电线路覆冰资料多由巡线工人观测,资料 精度不

28、高,但能反映一条线路不同地点、不同高程覆冰的大小和 同一地点不同年分覆冰的大小。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高海拔重冰区线路增多,冰害事故也 逐渐增多, 6 0 , 7 0 年代一些重冰区线路在大冰凌年多次发生倒 杆断线事故,因此电力设计院和供电局在一些山区设立了导线覆 冰观测站,进行短期观测,如江西梅岭、陕西秦岭、石南海子 头、贵州八担山等西南电力设计院于6 0年代在四川会东白龙 山、鲁南山建立了观冰站,有 4年完整记录;8 0年代在四川大 凉山黄茅埂建立了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导线覆冰观测站,架设了 2 3 m高的铁塔、9 0 m档距和不同高度的各型导线,进行不同导 线的 覆冰 梯度观测和研究, 资

29、料长达1 8 年 工程地 ( 点)附近有实测导线覆冰资料,且年限为 1 0年以 r . , 可直接用P - Ul型分布或 1 型极值分布等频率统计方法计算 设计冰厚。实测覆冰资料不足 1 0年,可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和调 查覆冰资料分析确定设计冰厚。无实测覆冰资料的工程地 ( 点) , 可采用调查分析法确定设计冰厚。调查分析法有两种,一是通过 调查历史最大覆冰厚度,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确定;二是搜集冰害 事故,获得计算的或实测最大冰厚 、冰重,再结合气象资料分析 确定。气象资料应主要考虑低温、大雪影响,并采用经验频率估 算重现期。国 际电 工委员会在其出 版的I E C 8 2 6 1 9 9 1 -

30、0 4 架空 输电线路的负荷和强度标准中规定:应用统计分析法确定设计 冰厚的 基本资料须满足如下条件: 1 至少有1 0 年有效的年最大冰重记录 资料; 2 在一定年限内的冰重最大值资料; 3 用气象数据 分析方法估计年最大冰重,须通过不少于2 0 年的典型覆冰天气过程,并至少有 5年在线路现场的覆冰观测资 料。 6 . 1 . 3覆冰调查重点是调查地形对覆冰的影响,特别要注意微 地形,微气候区影响,冰害事故常常发生在这些地点、 地形对覆 冰的影响有山脉走向与 冷空气路径影响,分水岭、风口覆冰增大 影响, 临近湖泊等大水体影响, 盆地与山 地交错分布 影响等。 山脉走向与冷空气路径垂直 、 坡

31、向为迎风坡时覆冰较大,如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北坡为冬季寒潮侵袭的迎风坡,覆冰严重。 分水岭、风口地段覆冰大。分水岭 、风口常为冷空气通道, 风速偏大,导线对水汽、冰晶分子的捕获率高,因而易形成大覆 冰。 临近湖泊等大水体的山区覆冰较大,如江西梅岭山区,海拔 5 0 0 m - 8 4 0 j二 ,山 岭东北面是著名的都阳湖,由于风力作用, 把 充足的 水汽带至山顶, 诸峰常被云雾覆盖, 冬季多有覆冰 盆地与山地交错分布处的山地覆冰较大,若山地两侧均为盆 地,盆地气温较山地高,盆地的暖湿空气常沿山坡抬升,因绝热 冷 却作用山 顶易形成云雾, 在冬季寒潮影响下便容易发生大覆 冰。 6 . 1 .

32、5本规程所指的建立覆冰观测站为临时短期型,其目的是 了 解工程地在建站期间的 覆冰 情况, 并与 邻近气象站的 覆冰资料 和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计算,将短期实测资料展延为长 期系列资料。 若工程需要建立长期的、大型导线覆冰观测站,除了参照执 行中央气象局编定的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外,还应根据工程特 点、 研究目的和内容, 结合国内外建站经验,制定一套完整的观 测方法和研究方案。 观冰站站址选择首先要有冰可观,即每年冬季覆冰期均有较 大覆冰出现,覆冰极值及覆冰过程出现机率较多;其次站址代表 性 好, 对覆冰天 气成因 及重冰区 地形条 件有 代表 性, 如将 站址选 在四周空旷、地势开阔平坦

33、处,或山顶、山口、迎风坡等特殊微 地形对覆冰影响较突出的地点; 再其次要求观冰站附近交通、生 活比较方便,有利于坚持覆冰观测。 6 . 2 覆冰调查 6 . 2 . 1 . 我国实测覆冰资料较少,故覆冰调查十分必要。调查可 以提供当地覆冰的定性情况和定量资料,并通过沿线地形,气候 特征与当地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实测覆冰资料 进行地形、气候条件的类比分析,从而枯算工程地 ( 点)覆冰标 准冰厚。送电线路覆冰调查一般在沿线附近村镇居民点、 厂矿、 高山电视台、微波站等进行,同时还要收集相关省、市、县的低 温、冰凌、大雪等有关覆冰资料,做到点、线、面结合。调查范 围是规划线路的整个冰区

34、段。调查点应选择能代表沿线地形、特 征的地点,如山间盆地、山脊、山腰、娅口等 此外,特别要注 意 布设不同高 程的 调查点,以了 解不同高程的覆冰情况。 6 . 2 . 4 覆冰搜资的重点是搜集覆冰的 定量资料, 除了收 集气象 台站、长途通信线务站和电力观冰站的实测覆冰资料外,还要注 意搜集一些有心人记录的覆冰资料。 6 . 2 . 5 对特殊地形点,如风口、娅 口、分水岭、山顶、迎风坡 等除进行覆冰调查外,还应作实地踏勘,绘制地形草图,辨明冬 季主导风向, 观察气候、 植被情况, 简测高程, 初步估计该地的 寒冷程度和降水量, 以及覆冰的大小。 实测资料表明, 风口 等微 地形、微气候区对

35、覆冰增大的影响比较显著。根据贵州贵水线、 贵六线、水盘线,湖南拓乡线、欧盐线,四川南九线、灌映线和 黄茅埂观冰站覆冰资料分析, 风口 覆冰是风口两 侧覆冰的1 . 5 倍 一2 . 5 倍口 通常海拔越高, 温度越低, 风速越大, 如果湿度条件适宜, 过冷却水滴和冰晶数量多,覆冰就大,据云南一些资料表明,山 顶覆冰比山腰覆冰大 1 -2倍。但在一些特定的地形、气候条件 下,对于一次具体的覆冰过程,就不一定是覆冰随海拔高度增 大,如滇东 北河谷区和四川西南山区,海拔3 0 0 0 m以 上, 水汽 条 件稍差, 云 雾滞留时间较短, 不易形成大覆冰。而海拔2 5 0 0 m - 2 8 0 0

36、m的山腰地段, 为云雾滞留 地带, 冰凌持续时间 长, 强度 大,易形成较大覆冰,俗称 “ 腰凌” 。 迎风坡比背风坡覆冰大,根据安徽、云南、四川、贵州几条 线路和黄茅埂观冰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迎风坡覆冰厚度比背风坡 大 1 . 2 倍一2 . 2 倍。 6 . 2 . 7 现场汇总覆冰调查资料可以检查收资调查内容、项 目是 否齐全,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有无漏项等,如发现问题应立即进 行补充调查。 覆冰调杳多为定性资料,定量资料也大部分为目测数据,误 差较大,因 此对覆冰调查资料要进行合理性审查。 要通过区 域性 的低温、冰凌、大雪天气资料审查其发生时间是否一致;要通过 附近气象站实测资料审查出现

37、大冰凌的可能性;要通过冰害情况 审查其可靠性。 6 . 3 覆冰计算 6 . 3 . 1 目 前架空 送电 线路导线覆冰计算, 一般采用实测覆冰资 料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应用工程地 ( 点)附近的气象 站、观冰站的长期实测导线覆冰资料进行分析计算;然后搜集工 程地 ( 点)周围的实测历史最大冰厚、 冰重资料;再将工程地 ( 点)的调查覆冰资料与上述实测资料分析比较,用地形、气候 条件相似的类比法确定工程地 ( 点)的设计冰厚。导线覆冰计算 可根据实际掌握的资料选用计算公式,对覆冰密度、形状系数、 重现期换算系数等覆冰计算参数,应尽量采用当地的研究成果。 对计算出的标准冰厚要通过地形、海

38、拔高度、植被情况 、 气候条 件和区域性覆冰资料等进行合理性分析。 6 . 3 . 2 三种覆冰密度 计算方法中以横截面积法比 较实用, 成果 精度较高 无实测密度资料地区,首先要了解当地对线路危害最大的覆 冰种类,调查覆冰特性,按本规程表 6 . 2 . 3 判定覆冰性质;其次 借用邻近海拔、地形、气候条件相似地区的同类覆冰密度;最后 再参照本规程表 6 . 3 . 2 选用覆冰密度,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工程的 覆冰密度。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一般高海拔地区覆冰密度较低海 拔覆冰密度小,这与水汽条件、过冷却水滴的大小有关,所以无 资料地区选用覆冰密度数据一定要结合当地覆冰实际情况 有些送电线路路径较

39、长,受地形、气候影响,各段覆冰的种 类、密度不一致,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段用不同的覆冰密度数 据。 6 . 3 . 3 本规程中标准冰厚的计算公式 ( 6 . 3 . 3 -1 )、( 6 . 3 . 3 - 2 ) , ( 6 . 3 . 3 - 3 )是将覆冰横截面形状概化为圆形,由导线直径和覆冰 的重量、直径推导出的。考虑到实测覆冰资料较少 ,也规定了可 用式 ( 6 . 3 . 3 - 3 ) 计算调查覆冰标准冰厚。通常覆冰形状为近似 椭圆形的不规则体,由于导线距地面几米至十余米,目 估误差较 大, 调查资料多称覆冰形状为圆 形,故该式为了减少目 估误差, 进而 考虑了 覆冰形状系 数

40、K S , 即 椭圆长、短径比。 覆冰形状系数一般是用当地实测资料计算分析确定。由于小 覆冰大多为迎风侧覆冰的扁平形,形状系数小,而大覆冰多为近 似圆形的椭圆形,形状系数大。而对线路产生危害的是大覆冰, 因此计算形状系数宜取覆冰大值 ,使成果趋于合理。 6 . 3 . 4 影响导线覆冰的因素较多, 有导线悬挂高度、 线径、 线 路走向、档距、地形等。 覆冰大小与导线悬挂高度有关,因为不同高度的风速、含水 量有差别,而覆冰与风速、空气含水量关系密切。在近地空气层 风速随高度增加 ,风速愈大,导线捕获的水滴、冰晶就愈多,覆 冰就愈大;在覆冰增长期,空气含水量随高度增加,含水量多, 覆冰则大。可见在

41、近地空气层覆冰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一般导线悬挂高度在 3 0 m以下,在离地 3 0 m 以内,风向如 无变化,覆冰增长时间也相近,两高度冰厚比就是冰厚的高度订 正系 数,可 用K h = B I / B 2 表示。大量实测资料表明, 两高度覆 冰 厚度比是高 度比的幂函数, 即K h = ( Z / Z o ) 0 , 它表示了冰厚 随高度变化的关系,指数 a综合反映了风速、含水量、捕获系 数等随高度的变化。指数 “ 应由各地实测覆冰资料分析确定,a = 0 . 2 2 是由 西南电力设计院在西南山区经过十多年观测获得的 大量数据分析计算而得,可供无资料地区参照使用 导线覆冰与线径的关系较为

42、复杂,从导线覆冰原理知道,导 线覆冰的冰重、冰厚与导线直径有关。国内外有关学者至今有着 不同的看法,概括讲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导线覆冰与导线直径 大小有关,即导线覆冰冰重随线径的增大而增加,冰厚随线径的 增大而减小;二是认为导线覆冰与线径无关。 在国外,前苏联、加拿大、日本及 I E C( 国际电工委员会) 等的规程、标准均认为导线覆冰与线径有关,并重点研究了导线 覆冰荷载与导线直径的关系,计算了相应的线径系数 在国内,云南省电力设计院建立的昆明太华山、东川海子 头、昭通大山包观冰站和西南电力设计院建立的四川会东、黄茅 埂观冰站的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导线覆冰与线径有关。 标准冰 厚计算中的 线径

43、订正系数K , 应根据当地的实测资料 分析确定,式 ( 6 . 3 . 4 - 4 )是西南电力设计院根据观冰站多年来 获 取的大 量实 测资料, 进行深人分析 研究得到的 标准冰厚与 线径 的关系式,无实测资料地区可参照使用。 在覆冰增长过程中,风将大量水滴、冰晶源源不断地输向送 电线路,被导线捕获而使覆冰迅速增大。当具备了形成覆冰的温 度和水汽条件后,风速的大小和风向是决定覆冰大小的最重要的 因素,一般说来线路走向与风向平行的覆冰小些,线路走向与风 向垂直的覆冰大些。但是覆冰形成过程中,风向不是固定不变 的,加上水滴运动有铅直分量,所以导线与风向有一定交角 ( 毛 9 0 0 ) ,国内一

44、些研究资料表明,夹角4 5 。 时覆冰较大,夹角 d,故档距愈大扭转角度就愈大,如果档距很小, 则扭转角度也很小,甚至趋于 0 。在档距达到一定长度时,档距 中央线段的扭转程度要比线夹附近为大,随风运动的水滴、冰晶 得以比 较均匀地积聚到扭转导线的整个表面, 使该段覆冰较厚、 较重;而固定不扭转的线段覆冰主要积聚在迎风一侧,覆冰就较 薄较轻。一般气象站模拟导线长度为 2 m,而架空送电线路档距 短则几十米,长则数百米至一千多米,短档距导线覆冰较小,长 档距导线覆冰较大, 故气象站覆冰资料需要进行订正。 关于档距与冰厚、 冰重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资料较少, 难以提 出成熟的档距订正系数, 西南电

45、力设计院观冰站的实测覆冰资料 显示, 在大覆冰时, 长档 距与短档距覆冰标准冰厚比为1 . 1 左右。 地形对覆冰的影响较大,迎风坡覆冰大、背风坡覆冰小;风 口覆冰大,风口两侧覆冰小;山顶覆冰大,山麓覆冰小,至于定 量数据,情况有别,各地应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 除了导线悬挂高度、线径、线路走向、档距、地形等因素影 响导线覆冰大小外,还有海拔、林带、电场及负荷电流对覆冰也 有影响。但线路走向、地形、海拔、林带、电场及负荷电流等因 素受当地条件影响大,一般工程地 ( 点)又无这方面的研究成 果,所以通常只考虑导线悬挂高度和线径对覆冰的影响,用本规 程式 ( 6 . 3 . 4 - 2 )计算设计

46、冰厚。有条件的工程,可多考虑影响 导线覆冰的因素,按本规程式 ( 6 . 3 . 4 - 1 )计算设计冰厚。 线路工程设计冰厚重现期分别为 1 5年和3 0年,但调查覆冰 重现期与设计重现期有可能不一致,就需要将调查覆冰重现期换 算为设计重现期, 本规程表6 . 3 . 4 覆冰重现期换算系 数 K T 值是 根据西南山区几个测站的长期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而得,有一 定代表性,各地在不具备资料条件时可参照使用 6. 4冰区划分 6 . 4 . 1 冰区划分是把问一气候区内侮拔相当、地理环境类似、 线路走向大 体一致、 设计冰厚基本相同的地段划分为一个冰区。 为了便于概化设计,架空送电线路冰区

47、划分不宜太多、太乱,冰 区的起点级和级差一般为 5 mm,也有将冰区概化为 1 0 二级差 划 分的。 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将导线设计冰厚 2 0 m m ( 密度0 . 9 )及以上的地区称为重冰区。有些文献书籍上 称设计冰厚O m m为无冰区,5 。 为轻冰区, 1 0 二 一1 5 二 为 中冰区,2 0 。为一般重冰区,3 0 m m为较重冰区,4 0 。以上 为特重冰区。 6 . 5建站观测 6 . 5 . 1 简易覆冰观测站应选在送电线路路径典型地形处,从国 内已建过的观冰站看,大多设在山顶和娅口,如四川的白龙山、 鲁南山、黄茅埂、蓑衣岭娅口、娘子岭娅口观冰站,云南的太华

48、 山、大山包、海子头观冰站,江西梅岭、陕西秦岭的观冰站,贵 州的八担山 娅口 观冰 站等。 有条件的 地方还可在一个山 岭的 两侧 分设几个观冰站,进行不同海拔 、不同地形条件的同步观测 6 . 5 . 3观冰站使用的盒箱是取冰的工具,它是一个 2 5 c m长, 两端封闭的金属圆筒,筒分开仁 下两半,一边用合页连接,筒的 直径一般有 1 5 c m和2 5 c m两种,覆冰大的测站可配置直径 4 0 c m 以上的大盒箱。盒箱中间有一直径 5 二小孔,供卡在8号铁线 上取冰,若模拟线直径5 m m,可将盒箱放在已覆冰的导线下 方,用刮刀将冰刮入箱内。 6 . 5 . 4 为 r 方便观测,观

49、冰架宜架设在一块 4 mY 4 m大小的较 平坦的地方。分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档线, 档距不小于2 m , 导线 至少应有2根,导线为8号铁线或其它导线。架设高度应不低于 2 m,并配踏板,以利观测。 6 . 5 . 6 一次覆冰过程, 一般可以 包括覆冰的增长期、 保持期和 崩溃消融期几个阶段。 增长期是指导线上的覆冰不断增长的时期。有此种类覆冰, 如湿 雪、 雾淞, 在增长期中可能出现部分被风吹落的现象, 仍记为增长期 保持期是指覆冰停止增长,其形状和尺寸均无变化的时期。 保持期可以在两个增长期之间出现,也可以在停止增长后、开始 崩溃消融前出现。覆冰保持期长短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天,有时保 持期十分短,增长期刚刚停止,随即发生崩溃 崩溃消融期是指覆冰已经停止发展,并不断脱落融化的时 期, 多为 气温回 升、 云雾消散、 降水停止引起 一次覆冰过程增长、保持 、崩溃消融几个阶段可以顺次出 现,也可能反复交错出现,时间长短不一往往覆冰在总的增长 过程中,会夹杂出现一些小的崩塌现象,只有当积冰增长至本次 过程的最大程度时,在随之而来的脱冰之前,是进行木次覆冰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