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65926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35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pdf.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CS 27.200 J 73 JB/T 54461999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Reciprocating singlemachine doublestage refrigerating compressor 1999-07-12 发布 2000-01-01 实施 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 发 布 I 前言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定义1 4 产品型式2 5 基本参数2 6 技术要求3 7 检验规则6 8 热工性能试验规定9 9 热工性能试验方法14 10 输入功率测量和计算20 11 压缩机单位功率制冷量 Ke值21 12 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之间的偏差21 13 标志、包装和

2、贮存21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压力试验23 附录 B(标准的附录) 高压级连杆滚针外套技术要求24 附录 C(标准的附录) 振动测量方法25 附录 D(提示的附录) 压缩机名义工况下的制冷量、单位轴功率制冷量、单位制冷量重量27 附录 E(提示的附录) 压缩机和压缩机组型号28 JB/T 54461999 目 次 II 前 言 本标准是对 JB/T 544591中型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型式与基本参数 、JB/T 544691 中型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技术条件和 ZB J73 00589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试 验方法进行的修订。本标准与 JB/T 544591、JB/T 5

3、44691 和 ZB J73 00589 相比,主要技术 内容改变如下: 删除了有关 R12的参数和技术要求; 增加了缸径 100 mm、行程 70 mm 系列的参数和要求; 噪声测定改为先测声压级,再换算成声功率级; 型号表示方法改变。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JB/T 544591、JB/T 544691 和 ZB J73 00589。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和附录 E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春怡、王志强、张为民、苏建明、赵岩、王学

4、伟。 JB/T 54461999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以下简称压缩机) 及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组 (以 下简称压缩机组)的术语、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 R22、R717 为制冷剂,气缸直径为 70170 mm的压缩机和压缩机组。 采用其它制冷剂的压缩机和压缩机组可参照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5、T 3091984 滚动轴承 滚针 GB/T 7761976 电测量指示仪表通用技术条件 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T 18011979 公差与配合 尺寸至 500 mm 孔、轴公差带与配合 GB/T 26241993 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用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测量充满圆管的流体流量 GB/T 38531998 容积式压缩机验收试验 GB/T 57731986 容积式制冷压缩机 性能试验方法 GB/T 63881986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133061991 标牌 GB/T 166301997 冷冻机油 JB/T 43301999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

6、测定 JB/T 90581999 制冷设备清洁度测定方法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述定义。 3. 1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带有高、低压气缸的单台活塞式制冷压缩机。 3. 2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组 系将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电动机、传动装置、附属设备等组装在公共机座上的总称。 3. 3 低压级 国家机械工业局 1999-07-12 批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Reciprocating singlemachine doublestage refrigerating compressor JB/T 54461999 代替 JB/

7、T 544591 JB/T 544691 ZB J73 00589 2000-01-01 实施 JB/T 54461999 2 两级压缩中,由低压力到中间压力的压缩端。 3. 4 高压级 两级压缩中,由中间压力到高压力的压缩端。 4 产品型式 4. 1 压缩机气缸布置型式和高低压缸数配比按表 1规定。 表 1 缸 数 4 6 8 缸 数 高压级 低压级 高压级 低压级 高压级 低压级 配 比 1 3 2 4 2 6 型 式 S、V型角度式 W型角度式 S型角度式 4. 2 压缩机配置能量调节机构和卸载启动机构。 4. 3 压缩机组采用联轴器直接传动或三角带传动。 5 基本参数 5. 1 压缩机

8、基本参数应符合表 2的规定。 表 2 缸 行 缸 容 积 排 量 径 程 数 排 量 m3/h 排 量 m3/h mm 转速范围 r/min 比 最高转速 r/min 高压级 低压级 最低转速 r/min 高压级 低压级 70 58.2 174.6 32.3 96.9 70 55 18001000 1800 45.7 137 1000 25.4 76.2 100 141 424 70.7 212 80 113 339 56.5 170 100 70 1500750 1500 98.7 296.8 750 49.5 148.4 110 194 583 97.1 291.4 125 100 120

9、0600 1200 177 530 600 88.3 265 170 140 1000500 2/6 1000 381 1143 500 191 572 注:1/3、2/4 单机双级压缩机的容积排量可按此表推算。 5. 2 确定压缩机和压缩机组名义制冷量的工况如表 3 所示。 表 3 制冷剂 吸入压力 饱和温度 低压级 吸气温度 排出压力 饱和温度 制冷剂液体温度与 高压级吸气温度 R717 20 中间压力 1) 饱和温度+5 R22 40 10 35 中间压力 1) 饱和温度+10 1) 中间压力应由制造厂设计时规定。 JB/T 54461999 3 6 技术要求 6. 1 一般要求 6.

10、1. 1 压缩机应按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6. 1. 2 压缩机用润滑油应符合 GB/T 16630的规定。在使用中还应防尘和防潮。 6. 1. 3 压缩机润滑系统的油压和曲轴箱中压力的差值应不低于 0.1 MPa。 6. 1. 4 压缩机的安全阀应动作灵敏、不漏气、安全可靠。 6. 1. 5 当环境温度最高达 43、冷却水温度为 33时,压缩机曲轴箱中润滑油的温度应不高于 70。 6. 1. 6 压缩机应是气密的,低压级与高压级吸气腔之间也应是气密的。 6. 1. 7 R717 压缩机润滑油的耗油量按表 4 的规定。 表 4 名义工况制冷量 kW 最大耗油量

11、 g/h 名义工况制冷量 kW 最大耗油量 g/h 15 70 65130 200 1530 100 130 250 3065 140 6. 1. 8 压缩机轴封处油滴漏不应超过 0.5 mL/h。 6. 2 性能要求 6. 2. 1 压缩机名义工况的制冷量、单位轴功率制冷量和单位制冷量重量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值或参照 附录 D(提示的附录)的规定值。 6. 2. 2 压缩机性能数值按表 5 规定圆整。 表 5 制冷量范围 kW 制冷量圆整值 kW 单位轴功率制冷量圆整值 kW/kW 单位制冷量重量圆整值 k g/kW 10 0.05 1030 0.1 30100 0.2 100300 0.5

12、0.01 0.1 6. 2. 3 使用部门可根据不同的工况和实际管路阻力损失,参考制造厂提供的性能曲线,折算实际制冷 量和电动机功率。 6. 2. 3. 1 压缩机的性能试验应按本标准及 GB/T 5773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2. 3. 2 压缩机名义工况制冷量按表3规定的工况运转, 压缩机的制冷量应不小于 6.2.1规定值的 95%。 制冷量包括吸入管道上制冷剂蒸气过热所得的冷量在内。 6. 2. 3. 3 压缩机名义工况下的单位轴功率制冷量应不小于 6.2.1 规定值的 95%。 6. 2. 4 压缩机重量指标包括吸、排气截止阀。不包括仪表、联轴器(或飞轮) 、三角带、公共机座和冷

13、冻机油的重量。 JB/T 54461999 4 6. 3 压缩机设计和使用条件 6. 3. 1 压缩机在符合表 6 规定的设计和使用条件下应能长期可靠工作。 表 6 项 目 R22 R717 低压级 16 18 最高排气压力饱和温度 高压级 49 46 低压级 0.8 最 大 压 力 差 MPa 高压级 1.6 最高吸气压力饱和温度 低压级 25 20 低压级 115 120 最 高 排 气 温 度 高压级 145 150 使 用 温 度 范 围 25 55 20 50 压缩机组安装场地的最高温度 38 6. 3. 2 制造厂应根据压缩机的大小、实测排气温度、单位轴功率制冷量和表 6 的条件,

14、规定压缩机的 最大压缩比和工作范围。 6. 4 压缩机零、部件的耐压和气密性要求 6. 4. 1 机体的高压腔、气缸盖、排气总管应经耐压和气密性试验,保压各 5 min,不应渗漏。高压侧 耐压试验的压力为设计压力的 1.5倍,气密性试验的压力为设计压力。 6. 4. 2 机体的低压腔、曲轴箱、曲轴箱侧盖和吸气总管应经耐压和气密性试验,保压各 5 min,不应 渗漏。低压侧耐压试验的压力为压缩机组安装场地最高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的 1.5倍,气密性试验的 压力为压缩机组安装场地最高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 6. 4. 3 冷却水套应经 0.7 MPa 耐压试验,保压 5 min,不应渗漏。 6.

15、4. 4 耐压和气密性试验按附录 A(标准的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 6. 5 压缩机零、部件技术要求 6. 5. 1 缸套、活塞、活塞环、油环、活塞销、连杆、连杆轴瓦、连杆衬套、滚针、滚针外套、连杆螺 栓、连杆螺母、轴封零件、阀组零件、油泵零件和橡胶、塑料的压制件等,同一规格的零件应能互换。 6. 5. 2 压缩机滚针应按 GB/T 309 的规定。 6. 5. 3 压缩机高压级连杆滚针外套应符合附录 B(标准的附录)的规定。 6. 6 压缩机组的噪声限值 6. 6. 1 压缩机组的噪声按 JB/T 4330规定的方法测量声压级,并按 JB/T 4330 提供的公式计算压缩机 组的声功率级。

16、6. 6. 2 压缩机组的噪声声压级限值应不超过表 7 的规定,同时还应提供声功率级的指标。 JB/T 54461999 5 表 7 dB(A) 缸 径 行 程 制 冷 剂 mm 缸 数 R22 R717 4 80 6 81 55 8 82 4 81 6 82 70 70 8 82 4 82 6 83 70 8 85 4 83 6 85 80 8 86 4 82 84 6 84 86 100 8 85 87 4 82 84 6 84 86 100 8 85 87 4 83 85 6 85 87 125 110 8 86 88 4 83 88 6 85 90 170 140 8 86 92 6.

17、 7 压缩机的清洁度指标 6. 7. 1 压缩机整机的清洁度检查按 JB/T 9058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7. 2 压缩机的清洁度除吸气滤网处的污物外,其它接触制冷剂与润滑油的零、部件表面污物总质量 应不超过表 8的规定。 表 8 g 缸 数 1) 4(1/3) 6(2/4) 8(2/6) 70 0.83 0.94 1.05 100 1.04 1.17 1.30 125 1.23 1.44 1.60 缸 径 mm 170 1.60 1.80 2.0 1)表中缸数为高、低压级缸数之和。括号中分子为高压缸数,分母为低压缸数。 JB/T 54461999 6 6. 8 压缩机组振动限值 6.

18、8. 1 压缩机组振动按附录 C(标准的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 6. 8. 2 压缩机组的振动限值应不超过表 9 的规定(单幅振动峰值) 。 表 9 m 缸 径 行 程 制 冷 剂 mm R22 R717 55 22 70 70 24 70 25 80 26 100 26 28 100 28 30 125 110 30 32 170 140 32 36 6. 9 压缩机的可靠性要求 6. 9. 1 压缩机的平均无故障运转要求应符合各型号压缩机关于可靠性的标准规定。 6. 9. 2 压缩机的平均无故障运转时间(MTBF)应不少于 8000 h。 6. 10 压缩机组外观质量 产品造型美观大方,铸

19、件表面平整光滑,油漆色彩调和耐久,管路连接简单整齐。 6. 11 随同每台压缩机一起供给用户专用工具一套。 6. 12 保修期 在用户遵守产品说明书所示各项规定的条件下,从制造厂发货之日起 18个月内,并在压缩机实际工 作时间不超过 5000 h 时,产品因制造质量不良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时,制造厂应免费更换或修理。 7 检验规则 7. 1 一般要求 每台压缩机应经制造厂的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合格证,方可出厂。 7. 2 检验分类 压缩机检验分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和抽样检验,试验方法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 7. 3 出厂检验 7. 3. 1 出厂检验必检项目 7. 3. 1. 1 每台压

20、缩机应经下列试验: a) 无负荷试验 检查压缩机运动部件装配质量及润滑系统的润滑情况,试验时间不少于 1 h。运转时轴封和油管路 接头处不应漏油。摩擦部位(如主轴承处表面、轴封处表面等)无异常温升。 b) 空气负荷试验 JB/T 54461999 7 在高压级和低压级排气压力均为 0.3 MPa时, 试验时间不少于 1 h, 停车后检查运动部件应无松动, 摩擦部位无异常、拉缸等,否则应消除缺陷后重新试车,直到合格为止。 c) 抽真空试验 压缩机低压级应能将曲轴箱、高压级应能将高压级吸气腔压力抽至 15 kPa。 d) 排气阀密封性试验 将压缩机曲轴箱、 高压级吸气腔压力抽真空至 15 kPa

21、后停车, 并在高压级排气腔内加压为 0.5 MPa, 低压级排气腔内加压 0.5 MPa,高压级吸气腔压力和曲轴箱压力回升到 0.1 MPa 的时间应不少于表 10 规定数值,检查高、低压级排气阀组的密封性。 表 10 min 缸 数 时 间 4 8 6 8 5 e) 排气量试验 高、低压级排气管路并联按 GB/T 3853 规定进行,排气量应不小于符合表 5规定的压缩机性能下 排气量的 95%。在高、低压吸气压力均为大气压,排气压力对氨压缩机为 0.4 MPa;对氟利昂压缩机为 0.3 MPa 时进行,测量方法可按下述方法之一进行: 简化的性能试验方法:按 GB/T 3853 的规定进行;

22、充罐法:按 GB/T 3853 的规定进行。 上述方法之一测得压缩机空气排量的偏差应符合工厂设计规定。 f) 密封性试验 将 1 MPa(表压)的氮气或干燥空气充入压缩机中的时间不少于 24 h,或浸入水中的时间不少于 5 min,检查压缩机所有金属连接处和轴封处不应泄漏。但允许降低 1%的试验压力。 以氟利昂为制冷剂的压缩机, 允许以氟利昂和氮气的混合物来检查。氟利昂在混合物中的分压力应 不小于 0.3 MPa(表压) 。 g) 真空试验 密封性试验合格后关闭压缩机吸、排气截止阀,进行真空试验。氟利昂压缩机在绝对压力不超过 1.3 kPa、氨压缩机在绝对压力不超过 5.5 kPa情况下,保持

23、 8 h 以上,压力回升不超过 0.65 kPa。 7. 3. 1. 2 外观质量检验。 7. 3. 2 拆检要求 在上述检验中,当压缩机组运转项目检验结束后,拆检并清洗有关部件,更换润滑油。 7. 3. 3 出厂检验抽检项目 7. 3. 3. 1 制冷剂密封性试验:R22 压缩机应在 1.0 MPa 的制冷剂压力下对铸件进行密封性检验,应不 渗漏制冷剂。试验方法和抽检台数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 7. 3. 3. 2 清洁度测定:应符合 6.7 的规定,抽检台数按本标准的规定。 7. 3. 4 负荷试验 JB/T 54461999 8 制造厂在工艺成熟和质量稳定条件下, 允许使用制冷剂或氮气进行

24、负荷试验, 测量排气量。用以代 替 7.3.1.1 中 a)项e)项,其等效制冷量的偏差由制造厂经试验决定,但应满足 6.2 的性能要求。 7. 4 型式试验 7. 4. 1 每种型式的压缩机试制产品应进行型式试验并经鉴定合格,同型号中 8 缸压缩机鉴定合格后, 其它缸数压缩机在条件相同时,可不进行型式试验和鉴定,但应有试验测定的全部性能特性数据。 7. 4. 2 当压缩机结构作重大改革时,应重新进行型式试验。 新产品或设计结构有重大改革的定型产品, 应有由试验获得的压缩机性能曲线图表 (如制冷量、轴 功率、供给系统等) 。在全性能曲线图表中应包括不少于三种冷凝温度,每种冷凝温度下不少于五种蒸

25、 发温度(其中应包括表 11中所规定的全部工况) 。 7. 4. 3 在 7.3.1和 7.3.2 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完之后, 方可进行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连续时间不少于 500 h,抽查试验连续时间不少于 150 h,试验工况及时间分配按表 11 规定进行。 表 11 蒸发 压缩机低压级 冷凝 型式试验 抽查试验 温度 吸气温度 温度 液体温度 时 间 时间 使 用 制冷剂 试验工况 h 名 义 40 10 35 300 最大轴功率 25 5 49 R22 最大压差 55 40 中间压力 1) 饱和温度+10 100 名 义 40 20 35 300 最大轴功率 20 10 46 R717

26、最大压差 50 25 40 中间压力 1) 饱和温度+5 100 50 1) 中间压力应由制造厂在设计中进行规定。 7. 4. 4 型式试验中还应有下列内容和要求: a) 噪声测量,按 7.4.3 的名义工况运转时进行测定,应符合 6.6的规定; b) 振动测量,应符合 6.8的规定; c) 润滑油耗油量测量,R717压缩机耗油量应符合 6.1.7的规定; d) 清洁度测量,应符合 6.7 的规定。 7. 4. 5 型式试验后测量气缸套镜面、活塞、活塞环、活塞销、主轴承、连杆轴瓦、连杆衬套、曲轴轴 颈和曲轴销颈、轴封摩擦零件、阀片和油泵零件的磨损情况,并且不应有拉伤、咬合等缺陷。 7. 4.

27、6 在型式试验和抽查试验所规定的时间内,允许中途停机以检查机器运转情况,若遇有主要零、 部件损坏(如曲轴断裂、拉缸等) 需要更换时, 已进行的试验无效,在采取措施后仍按规定重新进行试 验。 7. 5 抽样检验 7. 5. 1 抽样检验方案: a) 成批生产的每种型号压缩机应进行抽样检验,以检查产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JB/T 54461999 9 b) 一年内的同型号产品数量作为一个检查批量,抽样的时间应均衡分布在 1年中; c) 检验方案按表 12 规定的一次抽样方案, 进行首台抽样检验,检验方法按本标准规定。运转时间: R717 压缩机为 48 h;R22压缩机为 36 h。试验工况按表

28、11,各种工况抽查检验时间均为 8 h。 d) 检验方案按表 12规定的一次抽样方案。 表 12 批 量 样 本 大 小 n 合格判定数 Ac 不合格判定数 Re 500 2 0 1 500 3 1 2 7. 5. 2 抽样检验中还应按 7.4.4 的规定进行试验。 7. 5. 3 抽样检验后,应检查气缸套镜面、活塞、连杆轴瓦、曲轴销颈、阀片等部位,不应有拉伤、咬 合等缺陷。 8 热工性能试验规定 8. 1 两种冷却循环 8. 1. 1 一级节流中间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 图 1 为一级节流中间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系统图, 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气在低压级气缸中被压 缩到中间压力, 进入中间冷却器

29、中, 被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冷却到中间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即从过热蒸气 等压冷却成干饱和蒸气, 再进入高压级气缸继续压缩到冷凝压力, 然后进入冷凝器中冷凝成液体。 由冷 凝器流出的液体经过冷器过冷后分为两路: 主要的一路流经中间冷却器盘管并受到中间冷却器中蒸发的 液体冷却, 然后经节流阀进入蒸发器中; 另一路经节流阀节流到中间压力进入中间冷却器中。 后一部分 液体在中间冷却器中蒸发, 它除了用来冷却低压级排气外还用来冷却盘管中的高压液体, 中间冷却器中 蒸发出来的蒸气(中间压力下的饱和蒸气)随同冷却后的低压级排气一同进入高压级。 图 1 JB/T 54461999 10 8. 1. 2 一级节流中

30、间不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 图 2 为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系统图。这种循环与中间完全冷却循环的主要区别 是: 低压级的排气不在中间冷却器中冷却, 而是与中间冷却器中产生的饱和蒸气在管路中混合后进入高 压级气缸中去,因此高压级气缸吸入的不是中间压力下的饱和蒸气,而是过热蒸气。 图 2 8. 2 一般规定 8. 2. 1 试验系统应做真空试验。抽真空后的绝对压力在 1.3 kPa以下。系统内的不凝性气体应排除。 8. 2. 2 系统内应有足够的符合有关标准的制冷剂,在压缩机的排气管道中应装置有效的油分离器。 8. 2. 3 系统中液体制冷剂内的循环油量应不超过 2% (以质量计) ,

31、含油量测量方法按 GB/T 5773附录 A(补充件)的规定。 8. 2. 4 压缩机吸、排气口的压力与温度在同一部位测量,该测点应在吸、排气截止阀外至少 0.3 m 的 直管段处。 8. 2. 5 试验系统装置的周围不应有异常的空气流动。 8. 2. 6 试验系统内的容器和管道,其外表面温度低于环境露点温度时,则应进行隔热。 8. 3 试验规定 8. 3. 1 压缩机性能试验包括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两者应同时进行测量。 8. 3. 2 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试验结果之间的偏差应在4%以内, 并以主要试验的测量结果为计算依 据。 8. 3. 3 压缩机试验时,系统应建立热平衡状态,试验时间一般不

32、少于 1.5 h。测量数据的记录应在试验 工况稳定 0.5 h后,每隔 20 min 测量一次,直至连续四次的测量参数符合表 13和 8.3.2的规定为止。 第一次到第四次测量记录的时间称为试验周期。 在该周期内允许对压力、 温度、 流量和液面作微小 的调节。 JB/T 54461999 11 表 13 试验参数 每一个测量值与规定值 的最大允许偏差 测量值的任一个读数相对于 平均值的最大允许偏差 吸气压力 1.0% 0.5% 排气压力 1.0% 0.5% 吸气温度 3.0 1.0 曲轴转速 3.0% 1.0% 电 压 3.0% 1.0% 频 率 1.0% 0.5% 8. 3. 4 主要试验和

33、校核试验可按下述两种组合方法之一(在型式检验或抽查检验中的非性能试验时, 允许采用任一种试验方法) : a) 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法(主要试验)+压缩机排气管道量热器法(校核试验) ; b) 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主要试验)+压缩机吸气管道气体流量计法(校核试验) 。 8. 4 试验参数规定 8. 4. 1 试验时允许试验参数偏差的范围按表 13的规定。 8. 4. 2 量热器冷却或加热介质的进、出口温差在标定或试验时应不小于 6。 8. 5 测量仪表的规定 8. 5. 1 试验用仪表应在有效使用期内,并应有近期经有关部门检定的合格证。 8. 5. 2 温度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 5. 2. 1

34、仪表:玻璃水银温度计、热电偶、电阻温度计、半导体温度计和温差计等。 8. 5. 2. 2 分度值应在下列限度内: a) 量热器的加热或冷却介质和制冷剂的进、出口温度:0.1; b) 干、湿球温度:0.2; c) 压缩机吸气温度、流量节流装置前温度:0.1。 8. 5. 2. 3 温度测量的规定: a) 温度计套管采用薄壁钢管或不锈钢薄壁管,垂直插入流体,管径较小时可斜插逆流,插入深度 至少为 1/3管直径,套管内注冷冻机油,读数时不应拔出温度计; b) 测量量热器加热或冷却介质和制冷剂进、出口温差时,在每次读数后,交换进、出口温度计进 行测量,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c) 量热器环境温度的测量,

35、为距离量热器外表面 0.5 m、 高度为量热器中心位置处四个方向测量的 温度平均值。 8. 5. 3 压力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 5. 3. 1 仪表:弹簧管式压力表、液柱压力计、水银柱气压计、膜盒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等。 8. 5. 3. 2 精确度应在下列限度内: a) 压缩机吸、排气压力、中间压力、量热器制冷剂进、出口和节流装置前压力:0.4级; b) 其它压力:1 级; JB/T 54461999 12 c) 液柱压力计、水银气压计:2.5 级。 8. 5. 3. 3 压力测量的规定: a) 用水银柱气压计测量大气压时,读数应作温度修正,大气压也可向当地气象部门询问; b) 液柱压力计

36、的玻璃管内径应不小于 6 mm。 8. 5. 4 流量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 5. 4. 1 仪表:液体计量容器、流量节流装置和液体流量计等。 8. 5. 4. 2 精确度应在下列限度内: a) 用于量热器加热或冷却介质、制冷剂液体的流量时,为被测流量值的1%; b) 制冷剂气体流量为被测流量的2%。 8. 5. 4. 3 流量测量规定: a) 流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计算应按 GB/T 2624 的规定。 b) 流量节流装置的压差读数应不小于 250 mm 液柱高度。 8. 5. 5 电工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 5. 5. 1 仪表:功率表(包括指示式和积算式) 、电流表、电压表

37、、功率因数表、频率表和互感器。 8. 5. 5. 2 精度应在下列限度以内: a) 功率表:指示式为 0.5级;积算式为 1 级; b)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数表和频率表:0.5级; c) 互感器:0.5 级。 8. 5. 5. 3 电工测量规定:功率表测量值应在满量程的 1/3 以上。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 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功率时,指示的电流和电压值应不低于功率表额定电压和电流值的 60%。 8. 5. 6 压缩机功率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 5. 6. 1 仪表:转矩转速仪、天平式测功计、标准电动机和其它测功仪表等。 8. 5. 6. 2 精确度应在被测轴功率的1.5%以内。

38、 8. 5. 6. 3 测量规定: a) 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输入功率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 b) 传动效率为:直联传动:1.0;三角带传动:0.965。 8. 5. 7 转速测量仪表 8. 5. 7. 1 仪表:转速计数器、转速表和闪光测频仪等。 8. 5. 7. 2 精确度为被测转速的1%。 8. 5. 8 时间测量 a) 采用秒表测量; b) 精确度为被测时间的0.5%。 8. 5. 9 质量测量 a) 采用各类台秤、天平和磅秤; b) 精确度为被测质量的0.2%。 8. 6 试验数据整理和试验报告 8. 6. 1 试验数据整理 JB/T 54461999 13 8. 6. 1

39、. 1 计算用制冷剂热物理性质的图和表应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制冷工质热物理性质表和 图(ST 制) 。 8. 6. 1. 2 压缩机吸气压力及其它有关压力应按试验时的当地大气压值修正。 8. 6. 1. 3 所有测量值应按试验周期内连续四次测得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 8. 6. 1. 4 压缩机的制冷量、轴功率应用轴转速修正。 8. 6. 2 试验报告 8. 6. 2. 1 一般数据: a) 试验日期、启动时间、结束时间和测试时间、测试地点; b) 压缩机型号; c) 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参数(气缸直径、行程及缸数)及高、低压缸数比; d) 压缩机理论排气量; e) 压缩机额定转速; f) 冷却循环类型;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