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66132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8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B-T 8470-19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pdf.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J 88 JB/T 847096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 1996-09-03 发布 1997-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发 布 I 前 言 本标准中“术语”一章主要参考了化学工程手册第 5 册及气力输送的有关著作。 本标准中“型式和基本参数”一章主要参考了能源部 SDGJ 1190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定 中“气力除灰系统”一章的有关技术参数,而对该标准中关于输灰管道内的流速及空压机的容量等参数, 我们根据输灰系统的实际情况略加修改,对压缩空气的品位要求也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值。 在 “技术条件” 一章中,除了参考能源部的SDGJ 1190中“气力除灰系统” 一章内容之外,

2、 还根据近 几年来在气力除灰系统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在标准中增加了某些要求,如提出了输灰系统中几个主要零 部件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等, 并对SDGJ 1190中的某些要求也进行了修改, 如SDGJ 1190中的 4.8.7: “气力除灰管道每段水平管的长度不宜超过 200 m,布置时宜采用管接头等补偿措施” ,考虑到输灰系统 中所选用的伸缩节的补偿量,本标准把它改成“当直管段超过 50 m时,需设置伸缩节” 。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机械部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除尘器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电除尘器总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3、:吴法理、余余山、边炳淼、毛曙光、胡南山。 JB/T 847096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正压浓相飞灰气力输送系统 (以下简称输灰系统)的型式和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 验方法、包装、运输和保管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单级输送当量长度小于 1500 m,垂直输送高度小于 60 m的电厂锅炉飞灰(飞灰温度 高于露点温度) ,不适用于输送炉渣。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98588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和尺

4、寸 GB/T 1330691 标牌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1 概念性定义 3. 1. 1 固、气两相流动 自然界物质有四相(气体、液体、固体及等离子体) ,其中气体和固体颗粒两者不相溶物质的混合 流动,谓固气两相流动(以下简称两相流) 。 3. 1. 2 气力输灰系统 利用压缩空气把飞灰通过密封式管道从甲地输送到乙地所需的全套装置。 3. 1. 3 正压输送 管道中,两相流动的压力高于环境大气压的输送谓正压输送。 3. 1. 4 灰气比(亦称混合比或料气比)0 被输送飞灰的质量流量与空气的质量流量之比。 空气的质量流量 被输送飞灰的质量流量 = 0 3. 1. 4. 1 平均灰

5、气比 在整个输送周期内,被输送飞灰的平均质量流量与该周期内的空气平均质量流量之比。 3. 1. 4. 2 输送灰气比 在稳定输灰期内,被输送飞灰的平均质量流量与该期间内的空气平均质量流量之比。 3. 1. 4. 3 瞬时灰气比 在输灰期内某一瞬间被输送飞灰的质量流量与该瞬间的空气质量流量之比。 3. 1. 4. 4 最高瞬时灰气比 机械工业部 1996-09-03 批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 JB/T 847096 1997-07-01 实施 JB/T 847096 2 在输灰期内, 被输送飞灰的质量流量最高的瞬间, 该瞬间飞灰的质量流量与该

6、瞬间空气的质量流量 之比。 3. 1. 5 浓相输送 平均灰气比不小于 20的输送谓浓相输送。 3. 1. 6 流态化(简称流化) 当空气由下而上以一定压力、 流速通过散状物料自由堆积的料层时,料层呈“沸腾”状, 具有一般 流体的流动特性,谓流态化。 3. 1. 7 正压浓相气力输灰系统 利用流态化技术, 使散状物料成流态化状态的正压浓相型的气力输送系统即称为正压浓相气力输送 系统,而被输送的固体颗粒为飞灰的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称为正压浓相气力输灰系统。 3. 2 飞灰性质定义 3. 2. 1 粒径 ds 表示粉尘颗粒的大小。本标准专指用重力沉降(或离心沉降)测定的同质球体直径。 3. 2.

7、2 粒度分布 粒径的频率分布,以百分含量表示。 3. 2. 3 空隙率 空气占据的空隙体积除以料层的总体积。 b V V 料层的总体积 空隙体积 = 3. 2. 4 外形系数 当量球形表面积 Se与不规则形状颗粒表面积 Ss之比,即 s e S S = 3. 2. 5 真实密度s 飞灰颗粒的质量除以颗粒体积(不包括颗粒内孔体积和颗粒间隙体积) 。 3. 2. 6 容积密度b(又称为堆积密度) 以一定的方法将颗粒充填到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容器中颗粒的质量除以容器体积。 3. 2. 7 安息角(又称为休止角) 散体堆积层的自由表面在静止平衡状态下,与水平面形成的最大角度。 3. 2. 8 内摩擦角1

8、 飞灰颗粒相互间的摩擦角。 1=tg1fi 式中:fi内摩擦系数。 3. 2. 9 壁面摩擦角w 飞灰与壁面间的摩擦角。 w=tg1fw 式中:fw壁面摩擦系数。 3. 3 工艺参数定义 3. 3. 1 输送量 Gs,t/h 单位时间所输送的灰的质量。 3. 3. 2 输送距离 L,m 输送管路入口到出口的几何长度。 3. 3. 3 提升高度 H(简称爬高) ,m JB/T 847096 3 灰管出口相对于入口的垂直升高距离。 3. 3. 4 弯头数 Z 输灰管路中,弯头个数之和。 3. 4 技术参数定义 3. 4. 1 设计输送量(也称出力)Gm ,t/h 设计所确定的质量流量。 3. 4.

9、 2 各类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 Lp 与各类管道附件(弯头、阀门、渐扩管、渐缩管等)阻力相等的对应直管长度。 3. 4. 3 输灰管道的当量长度 Le Le=L+CH+nLp 式中:L输灰管道几何总长度; H垂直输送总高差,其中上升取正值,下降取负值; n各类管道附件的数量; Lp各类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 C垂直管折算系数,C=0.21.5,管径大和压力大时取大值。 3. 4. 4 气流速度 v 两相流中气体运动的速度。 3. 4. 5 飞灰速度 u 两相流中,飞灰颗粒群的运动速度。 3. 4. 6 临界风速 vc(又叫经济速度) 在一定的灰气比时,使输灰管道输送物料压损最小时的气流速度。 3.

10、 4. 7 沉降速度 vt(又叫悬浮速度) 灰颗粒受到重力、浮力、气流对粒子的阻力,三力平衡时的对应流速。 3. 4. 8 气、灰混合温度 t, 灰、气混合物的平衡温度。 3. 4. 9 临界条件 不发生堵塞的最大允许灰气比或不发生堵塞的最小允许气流速度。 3. 5 动力消耗定义 3. 5. 1 单位出力气耗 gr,Nm3/t 输送每吨飞灰所消耗标准状态下的气量。 3. 5. 2 吨米气耗量 gr,Nm3/(tm) 输送每吨飞灰,每米管道长度所消耗的标准状态下的气量。 3. 5. 3 单位出力电耗 N,kWh/t 输送每吨灰的耗电量。 3. 5. 4 动力系数 K(又称为吨米电耗) ,kWh/

11、(tm) 每吨飞灰,输送 1 m的耗电量。 3. 5. 5 系统消耗功率 N,kW N=Qp0/1000 式中:Q系统消耗空气流量,m3/s; p0系统消耗风压(总压) ,Pa。 3. 6 程控器有关功能及其整定参数定义 JB/T 847096 4 3. 6. 1 间隔时间 同一仓泵相邻两次输送的时间间隔的最大值, 以相邻的进料阀关闭时间来确定,它是进灰时间、流 态化时间、输送时间及清扫时间之和。 3. 6. 2 进灰时间 从进料阀打开到进料阀关闭所需的时间。 3. 6. 3 流态化时间 进料阀关闭状态下,打开进气阀至仓泵内气压到达整定高压所需的时间。 3. 6. 4 输送时间 打开出料阀开始

12、输送至仓泵内压力下降至整定低压所需的时间。 3. 6. 5 吹扫时间 清除管道残留灰所需的时间,即达到整定低压力后至输送过程结束需设定的时间。 3. 6. 6 堵管报警 在仓泵输送过程中,若已到达整定的输送时间,泵内压力却尚未降至整定低压,发出报警,谓堵管 报警。 3. 6. 7 压力报警 在进气升压过程中, 若已达到整定的升压时间,泵内压力尚未升至整定高压发出的报警, 谓压力报 警。 3. 6. 8 仓泵料位计故障报警 仓泵内输灰完毕,料位指示灯仍闪烙则发出报警以示料位计故障。 3. 6. 9 总体报警 堵管报警、压力报警、料位计故障报警三者居一,即发出总体报警。 3. 6. 10 欠压报警

13、 储气罐压力低于正常输送所需的最小压力发出的报警,谓欠压报警。 3. 6. 11 故障 凡因设备原因或控制失灵或输灰管堵塞造成输灰暂时中断称为故障。 3. 6. 12 电场优先 输送优先,仓泵输送优先级的选择,即确定哪一只仓泵先输送。 3. 6. 13 整定高压 打开出料阀时的仓泵设定压力。 3. 6. 14 整定低压 输送结束,吹扫开始时刻对应的仓泵设定压力。 4 型式和基本参数 4. 1 型式 4. 1. 1 气力输灰系统由机械部分和电气热控部分组成。 4. 1. 2 机械部分包括气源、流态化传送器及管路。 4. 1. 2. 1 气源以空压机为主,配有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4. 1. 2.

14、2 流态化传送器有筒体、进料阀、流化盘组件等。 4. 1. 2. 3 管路主要有出料阀、干式输灰管、吹堵装置、耐磨弯头、伸缩节等。 4. 1. 3 电气热控部分由程序控制器、阀门控制箱、气源监控柜等控制设备及相应输配电装置组成。 4. 1. 4 流态化传送器的规格见表 1。 JB/T 847096 5 输灰管道几何长度,m 系统出力,t/h 正压气力输灰代号 P GL 表 1 序 号 型 号 直 径 mm 高 度 mm 公称容积 m3 备 注 1 TR 500 900 2140 0.50 2 TR 750 1000 2255 0.75 3 TR 1000 1000 2705 1.00 4 TR

15、 1500 1200 2848 1.50 5 TR 2000 1200 2900 2.00 6 TR 2500 1400 3214 2.50 7 TR 4000 1600 4.00 8 TR 6500 1800 6.50 9 TR 10000 2200 5827 10.00 10 TR 15000 2600 6200 15.00 4. 1. 5 型号表示方法 例:P20150 表示正压气力输灰系统,系统出力 20 t/h,灰管几何长度 150 m。 4. 2 基本参数 4. 2. 1 设计输送量 Gm,t/h a) 有其他输送系统备用时,Gm=1.2 Gs; b) 无其他输送系统备用时,Gm=

16、2 Gs。 Gs为本系统所要求输送的灰量。 4. 2. 2 输灰管道当量长度 Le,m Le=L+CH+nLp(1) 式中:L输灰管道几何总长度,m; H垂直输送总高差,其中上升取正值,下降取负值,m; n各类管道附件数量; Lp各类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m; C垂直管长折算系数,C=0.21.5,管径大和压力大时取大值。 4. 2. 3 平均灰气比s的选取 s=Gm/Gmakg(灰)/kg(气) (2) 式中:Gma设计输送空气量,t/h。 s根据当量长度 Le(或经验)选取。 4. 2. 4 双仓泵系统出力 qm,t/h 32 pb m 60 tt V q + = (3) JB/T 8470

17、96 6 式中:物料充满系数,上限可取 0.80,下限可按需调节; b煤灰容积密度; t2吹送一仓灰所需时间,min; t3压力回升时间(即仓泵升压时间) ,min; Vp仓泵几何容积,m3 。 4. 2. 5 系统平均空气消耗量 qva,m3/h () 32a pb va 60 tt V q + = (4) 4. 2. 6 空压机容量及备用台数 a) 空压机的流量 qv按峰值耗气量的(125140)%选取; b) 空压机出口压力 pM以式(5)选取: pM=(p+pp)+pa(5) 式中:p输灰管入口至进入灰库的总压损,Pa; pp仓泵压力损失,Pa; pa输气管压损(空压机至仓泵进口处)

18、,Pa; 压力富裕系数,取=1.2。 注:pM一般选用 0.70.8 MPa(指单级) 。 c) 备用台数 运行一台,备用一台;运行两台以上,备用两台。 4. 2. 7 压缩空气管路气流速度取 va=(1520)m/s。 4. 2. 8 净化处理后,压缩空气的品位要求: a) 去油率 99.9%; b) 含尘最大粒径 0.01m; c) 去水率:压力露点 1.6。 4. 2. 9 输送速度(输灰管中空气流速 v) a) 始段 v=(515)m/s 选取(视工况而变) ; b) 末段 v20 m/s选取(视输灰管路长短和弯头多少而定) 。 4. 2. 10 吹扫时间 t,一般选取范围为(520)

19、s。输灰管道长、粒度粗者选大,反之选小。 4. 2. 11 灰库背压以 0.0030.005 MPa选取。 5 基本原始数据 用户必须提供的基本原始数据见附录 A(标准的附录) 。 6 技术要求 6. 1 总体技术要求 6. 1. 1 在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平均出力应能满足:出力备用率为 100%(无其他输灰系统备用时)或 20%(有其他输灰系统备用时) ;备仓泵的出力应不小于对应灰斗所要输出的灰量。 6. 1. 2 系统连续运行时间应不少于 6000 h。 6. 1. 3 系统的灰气比应不小于 20(或不低于合同要求) 。 6. 1. 4 系统的单位功耗 K 应达到 0.02 kWh/(tm)

20、 。 6. 2 系统各部分的技术要求详见附录 B(标准的附录) 。 6. 3 输灰管道的制作与安装要求详见附录 C(标准的附录) 。 JB/T 847096 7 7 性能测试 7. 1 气力输灰系统灰气比的测定 7. 1. 1 测定原理 用容积法测出一仓泵灰的质量 Gs,再用流量法测出输送一仓泵灰所需的空气质量 Ga,就可根据式 (6)计算输灰系统的灰气比s。 ( )()气灰kgkg a s s / G G =(6) 7. 1. 2 测定方法 7. 1. 2. 1 测定装置见图 1。 图 1 测定装置 7. 1. 2. 2 测定位置 空气管道的空气流量测孔应开在平直管道上, 测孔与阀门(或弯头

21、)的距离,上游应有六倍管径的 距离,下游应有三倍管径的距离。 7. 1. 2. 3 测定步骤 7. 1. 2. 3. 1 测出仓泵中灰的堆积密度b,再根据仓泵的容积 Vp及仓泵的充满系数,按式(7)计算 出一仓泵灰的质量 Gs(单位 kg) 。 Gs=Vpb(7) 7. 1. 2. 3. 2 按图 1所示装置,测出仓泵前空气管道的空气温度 ta、动压 pd、静压 pj及输送一仓泵灰所 需的时间 t,则按式(8) 、式(10)和式(11)计算出测点截面的流速 va、流量 Q及输送一仓泵灰所需 的空气质量 Ga。 a) 测点处空气流速 va,m/s a d a 41 p .v =(8) 式中:pd

22、测点处空气的动压,Pa; a测点处工况条件下的空气密度,kg/m3。 ()101325273 2732931 a j a + = t p. (9) 式中:1.293标准状态下的空气密度,kg/m3; pj测点处空气绝对压力,Pa。 JB/T 847096 8 b) 流过测点截面的空气流量 Q,m3/s Q=vaF(10) 式中:F测点处空气管道截面积,m2。 c) 输送一仓泵灰所需的空气质量 Ga,kg Ga=Qat(11) 式中:t输送一仓泵灰所需的时间,s。 7. 1. 3 灰气比计算 按式(6)计算。 7. 2 输灰过程运转性能曲线与出力近似值测定 7. 2. 1 测试目的 对于一定的输

23、灰管长度, 在除尘器的正常运行工况下, 通过充气最大压力调整、 清扫设定时间调整、 总循环时间调整等手段,获取该空气仓泵管路系统最大出力的近似参考值。 7. 2. 2 过程与过程曲线示意图 7. 2. 2. 1 过程曲线图见图 2。 t1装料时间;t2等待时间;t3升压流化时间; t4输送时间;t5清扫时间;间隔时间 图 2 过程曲线图 7. 2. 2. 2 过程特定点 如图 2 :O进气阀开启时刻;P出料阀开启时刻;Q 低压到达点时刻;R 进气阀与出料阀关阀时刻。 7. 2. 2. 3 测定过程 a) 记录过程循环周期的时间,s; b) 记录料位高度及对应的仓泵容积 V,m3; c) 灰尘的

24、堆积密度b,kg/m3; d) 记录仓泵中气压,Pa; e) 仓泵充满系数。 7. 2. 3 计算 7. 2. 3. 1 实际输灰量 G(单位 kg/h)按式(12)计算: () 3600 21 b + = tt V G (12) 7. 2. 3. 2 出力近似值,按式(13)计算: 经过各种手段调整,使达到最大值 max。 JB/T 847096 9 使达到最小值 min,则 () 3600 21 bmax max + = tt V G (13) 把 Gmax作为该单仓泵管系在实际输灰距离的近似最大出力。 7. 3 输灰系统总能耗和总气耗的测定方法 7. 3. 1 测定装置示意图见图 3。

25、图 3 测定装置 7. 3. 2 测定方法 7. 3. 2. 1 测量范围 从仓泵入口到灰库顶管末端所消耗的电能和用气量。 7. 3. 2. 2 测量条件 测量时输灰系统运行稳定。 7. 3. 2. 3 测试位置 在仓泵进气管道中,用累计流量计及温度计测仓泵所消耗的空气量及进入仓泵的空气温度。 如图 3中,用压力表 P3和压力表 P4分别测出输灰管入口和输灰管末端的静压。 7. 3. 2. 4 测试程序 a) 待输灰系统运行正常且稳定后,才可开始测试。 b) 按 7.1.2.3.2测出输送一仓泵灰所需的空气量(或用累计流量计测出输送一仓泵灰所需的空气量) 。 c) 在输灰过程中同时记录压力表

26、P3 、P 4的静压。 d) 记录输灰管道两端温度。 e) 模拟仓泵的工况条件,测出仓泵中灰的堆积比重, 根据仓泵装灰的容积计算出一仓泵灰的重量。 f) 记录输送一仓泵灰所需的时间(包括流态化时间和输送时间) 。 7. 3. 3 计算公式 7. 3. 3. 1 吨米气耗 qr ,m 3/(tkm) 6 mg va r 10= WL Q Lq q q(14) t Q q= va (15) JB/T 847096 10 式中:Q输送一仓泵灰所测出的空气量,m3; W为一仓泵灰的质量,kg; L输灰管道当量长度,m; qva空气体积流量,m3/s; t输送一仓泵灰所需的时间,s; qmg飞灰的质量流

27、量,kg/s。 t W q= mg (16) 7. 3. 3. 2 吨米功率消耗 K,kWh/(tm) WL pQ Lq pq K 3600 mg va = = (17) 式中:p从仓泵入口至输灰管末端的压力损失,Pa。 8 标志 8. 1 在仓泵本体上应固定仓泵标牌。在控制室应固定输灰系统标牌。 8. 2 标牌应标明如下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b) 主要技术参数; c) 出厂编号; d) 出厂日期; e) 制造厂名称。 8. 3 标牌的形式、尺寸应符合 GB/T 13306的规定。 9 包装与运输 9. 1 凡电气组件一律箱装,并符合下列要求: a) 在符合铁路、公路运输要求前

28、提下,允许几件合装入一个箱内; b) 程控器、阀门控制箱、料位计、双压力表必须单件套封塑料袋内以防受潮; c) 合装的电气件应彼此隔离并防震,然后整体覆以塑料膜; d) 箱装件应牢固固定; e) 电缆成捆箱装发运。 9. 2 仓泵、进料阀、出料阀、管套、法兰一律箱装发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仓泵一箱不超过两只; b) 多件合装时,机件应相互固定,防止彼此磕碰; c) 四周围盖塑料膜以防受潮。 9. 3 灰管、弯头等允许成捆裸装。 9. 4 箱装件与裸装件都应有文字标记符号,其内容应包括: a) 收货单位及到站; b) 机件名称、规格、型号、图号及编号; c) 箱号、外型尺寸、毛重、净重、

29、运输标记、起吊位置标记; d) 制造厂家发站。 JB/T 847096 11 9. 5 随箱技术文件 a) 装箱单及发货清单; b) 零、部件检验合格证明书; c) 配套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10 堆放与保管 10. 1 产品或零部件到达用户现场以后,生产厂与用户应尽快办理交接手续。 交接前由生产厂负责,交 接后由用户负责。 10. 2 用户(或安装单位)接收以后,应按标准要求堆放,妥善保管。 10. 3 堆放方式 按零部件类别,分组堆放,防止相混。 10. 4 凡电气设备、电缆,一律室内存放并明码标签,注明名称、数量。 10. 5 程控器、阀门控制箱、料位计、双压力表、流量控制阀、减压阀、压力

30、表等及测试仪表,用搁架 悬空存放并覆盖塑料膜。 JB/T 847096 12 附 录 A A1 飞灰的性质 a) 粒径 ds与粒度分布; b) 真实密度s与容积密度b; c) 飞灰温度 ts; d) 飞灰的安息角。 A2 飞灰输送量 Gs及最大输送量 Gsmax。 A3 输送距离、升高及弯头数量。 A4 与输灰系统相关的土建和厂区平面布置图及立面图。 A5 当地主要气象资料 大气压、气温、海拔高度、平均相对湿度。 A6 用户其他要求 如粗细灰是混送还是分送,有无其他输送系统备用等。 (标准的附录) 用户必须提供的基本参数 JB/T 847096 13 附 录 B B1 流态化传送器部分 本标准

31、的飞灰流态化传送器系上引式流态化传送器。 制造后, 需进行耐压试验、 气密性试验和关键 尺寸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 B1. 1 流态化传送器本体的要求 a) 要求进行耐压试验; b) 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 c) 对引出管的要求见图 B1。 引出管与流化盘的高度 h误差为1 mm。 直径处的圆度误差2 mm。 图 B1 B1. 2 流态化传送器主要部件要求 a) 进料阀 转动自如,关闭严密,耐压 1.0 MPa。 b) 流化盘组件 耐温 130180,耐压 1.0 MPa,透气能力(0.251)m3cm/(m2minkPa) 。 B2 管路部分 B2. 1 弯头 弯管采用耐磨管或加厚管,管道布置

32、应尽量减少 90 弯头,当采用 90 钢制弯头时,其曲率半径不 宜小于管径的 10 倍,且不小于 1 m。使用寿命大于 7000 h,且更换方便。 B2. 2 直管 直管采用普通无缝钢管,壁厚大于或等于 4.5 mm,其大修周期与锅炉相同。 B2. 3 出料阀关闭严密,耐压 1.0 MPa。 (标准的附录) 系统各部分的技术要求 JB/T 847096 14 B3 气源部分 B4 电气热控系统的技术要求 B4. 1 电气技术要求 a) 供配电系统设计宜采用两路电源线路(一用一备) ; b) 屏蔽电缆屏蔽层应在控制盘侧可靠接地,屏蔽电缆的备用芯线应在一点接地,并与电缆屏蔽层 在同一侧接地; c)

33、 屏蔽电缆与有强磁场、强静电场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宜大于 0.8 m。 B4. 2 热控技术要求 a) 程控器要求: 使用温度:2160; 使用寿命:10 年; 额定输入电流:200 mA; 额定输出电流:200 mA; 宜安装在无尘、无强烈腐蚀及干燥区域。 b) 气动元件控制用气(经三大联件进入阀门控制箱)应保证 2.5105 Pa压力,并采用净化后的压 缩空气。 c) 压力检测仪表精度不小于 1.5级。 d) 气动软管耐压宜大于或等于 8105 Pa,耐温大于 120,通径大于 6 mm。 e) 气源系统配置的压力调节器动作应灵敏,精度不低于 1.5级。 f) 阀门控制箱宜靠近仓泵,就地安装

34、。 JB/T 847096 15 附 录 C C1 管道宜在施工现场加工配装。 C2 管道采用法兰(或用套管接头)联接,管道法兰(或套管)间跨距以 1020 m为宜。 C3 当直管段大于或等于 50 m 时,需设置伸缩节。 C4 长距离输灰管宜采用分段增大管径。 C5 沿输灰管道(至灰库底部)应设吹堵管,吹堵母管外径宜为50100 mm,支管直径宜为40 65 mm,吹堵支管接入输灰管的水平夹角不应大于 30 ,并应在紧靠输灰管处的吹堵支管上装设止回 阀、旋塞阀或球阀。当输灰管集中布置时,每 23 条输灰管可共用一条吹堵母管。 C6 输灰管是否需要保温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 C7 管道焊接应

35、符合 GB 985的规定。 C8 管道安装完毕后(投运前)应进行气密性试验,发现缺陷应打上标记并采取相应的焊补措施。 (标准的附录) 输灰管道制作与安装技术要求 JB/T 84709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 JB/T 847096 * 机 械 科 学 研 究 院 出 版 发 行 机 械 科 学 研 究 院 印 刷 (北京首体南路 2 号 邮编 100044) * 开本 8801230 1/16 印张 1 字数 32,000 1997年 1月第一版 1997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500 定价 15.00 元 编号 97010 机械工业标准服务网:http:/www .J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