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4711-1993.pdf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757452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8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14711-199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GB-14711-199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GB-14711-199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GB-14711-199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GB-14711-199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B-14711-199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14711-1993.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中小型旋转电机安全 通 用 要 求 G B 1 4 7 1 1 一 9 3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s a f e t y o f s ma l l a n d me d i u m s i z e r o t a t i n g e l e c t r i c a l ma c h i n e s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设计、 制造和使用中小型旋转电机时的通用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需要安全认证的一般用途中小型旋转电机。 本标准亦可用于其他特殊用途电机的通用安全要求。 本

2、标准不适用于牵引电机和控制电机。 各类电机特殊的安全要求应另订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7 5 5 GB 8 2 5 GB 1 1 6 9 GB 1 9 7 1 GB 1 9 8 1 GB 2 4 2 3 GB 2 9 5 1 . GB 4 2 0 7 GB 4 9 4 2 . GB 5 1 6 9 . GB 5 1 6 9 . GB 5 1 6 9 . GB 8 1 7 0 GB 1 2 1 1 3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吊环螺钉 通用橡套软电缆 电机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 有溶剂绝缘漆试验方法 4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 b : 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1 9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 固

3、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 电机外壳防护分级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灼热丝试验方法和导则 电 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用发热器的不良 接触试验方法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本生灯型火焰试验方法 数值修约规则 接触电流和接地线电流的测量 G B / T 1 4 0 4 8 . 1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 J B / Z 2 9 3 交流高压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绝缘试验规范 J B / Z 2 9 4 交流低压电 机散嵌绕组匝间绝缘试验方法 J B / Z 3 4 6 交流低压电 机散嵌绕组匝间绝缘试验限值 J B / T 5 8 1 。 电机磁极线圈及磁场绕

4、组匝间绝缘试验规范 J B / T 5 8 1 1 交流低压电机成型绕组匝间绝缘试验方法及限值 Z B / T K 2 3 0 0 2 直流电 机电 枢绕组匝间绝缘试验规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 9 9 3 一 , , 一 2 0 批准 1 9 9 4 一 0 6 一 0 1 实施 G B 1 4 7 1 1 一9 3 3 术语 3 . 1 接触电流 流入G B 1 2 1 1 3 中图1 表示人体阻抗网络中的电流。 3 . 2 极化指数( P I ) 测量绝缘电阻时, 试验电压施加l 0 m i n 时的测量值与施加l m i n 时的测量值之比( R m m / R m , ) o 3 .

5、3 吸收 比 测量绝缘电阻时, 试验电压施加6 0 S 时的测量值与施加 1 5 S 时的测量值之比( R _/ R I O a 3 . 4 不良接触法 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 利用特殊发热器模拟因振动、 接触压力不足、 不符合规范的安装和过电流造成接头或端子异常发热 的故障状态, 以此评定其对保持该接头或端子的绝缘材料着火危险的影响。 3 . 5 灼热丝法 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 利用灼热状态的电热丝模拟故障产品中灼热元件的热源或点火源, 以此评定在短时间内对与其接 触或临近的绝缘材料着火危险的影响。 3 - 6 本生灯型火焰法 评定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

6、险性的一种试验方法. 利用 燃烧规定发热量气体的本生灯火焰模拟周围环境发生早期着火情况, 以此评定对产品外壳、 绝 缘电缆、 零部件着火危险的影响。 4 标志 4 . 1 每台电机应按G B 7 5 5 的第1 0 章要求设置铭牌和旋转方向标志。 4 . 2 当电机绝缘的允许温升高于考核温升时, 应在铭牌上同时标明绝缘等级和考核温升。 4 . 3 电机若有专供电源中线的接线端子, 则应标以字母符号“ N ” 。 4 . 4 电 机保护 接地端子附 近应标以 保护接地图 形符 号“ ” , 必要时 再应用 字母符号,“ P E , 标志。 这些标 志均应可靠固定。 4 . 5 保护接地软线的颜色

7、必须为绿、 黄双色, 非接地软线禁止采用此色标。 4 . 6 电机线端标志、 旋转方向、 旋转方向与线端标志的关系应符合G B 1 9 7 1 的规定。 4 . 7 电 机应设置接线标志图, 其线端标志应与电机的接线端子标志一致。在电机接线盒内用导电材料 制成的接线标志图, 必须可靠固定, 防止因脱落造成事故。 4 . 8 电机上的所有标志可采用打印、 雕刻、 压制或其他有效刻印方法制造, 标志材料及刻印方法应保证 标志清晰、 耐用, 在电机整个使用期限内应不磨灭和脱落。 4 - 9 标志是否符合要求, 应通过观察检查和按如下方法进行试验判定。 首先采用浸有水的湿棉布擦抹标志1 5 5 , 随

8、后再用浸有汽油的棉布擦抹1 5 S , 每秒往复擦抹一次。 在经过上述试验和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试验之后, 电机的标志仍应保持字迹清晰易辨, 不能轻易除 去, 无易于移动和能造成脱落的卷边现象。 5 防护 5 . 1 电机应有良 好的外壳防护。不同使用场所判定电机外壳防护和适应性时需考虑机械强度、 抗冲击 能力、 耐潮性、 阻燃性、 耐腐蚀性、 抗热变形和防电源失火的能力。 5 . 2 电机外壳防护等级应按G B 4 9 4 2 . 1 的规定, 并应在各产品标准中明确规定。 5 . 3 用户应根据电机安装场合、 操作人员水平、 是否由操作者维护等情况正确选用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G B 1 4 7

9、1 1 一9 3 5 . 4 若使用时再需在电机上开孔, 其开孔尺寸、 数量和位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a . 使用环境; b . 暴露程度; c . 对非自觉接触带电部分( 包括电磁线) 的保护; d . 对应用时熔化金属、 可燃绝缘体、 燃烧物的粒子或其他类似可燃材料逸出的保护。 5 . 5 对电机外露表面和旋转件, 必要时应设置防护措施以防触及和烫伤。 5 . 6 外壳防护试验认可条件应按G B 4 9 4 2 . 1 第5 -7 章的规定。 6 发热 6 门电机应按G B 7 5 5 和产品标准规定的环境条件运行。电机绕组、 铁心、 换向器、 集电环的温升与轴 承的温度限值、 测量方法和修

10、正值按G B 7 5 5 第5 章规定。 6 . 2 电机接线盒内及其引接软电缆( 电线) 上的最高温度应不超过表1 规定。 表 1 接线盒允许的最高温度 电机绝缘结构耐热等级 EBFH 接线盒内和引接软电缆 ( 电线) 上允许最高温度 C 全封闭无通风外壳 7 59 01 1 01 1 0 其他外壳7 57 59 011 0 6 . 3 第6 . 2 条的发热试验应按如下规定进行。 6 . 3 . 1 发热试验时室温应为。 - 4 0 0C 。 6 . 3 . 2 外接电源导线应采用铜心绝缘软电缆( 电线) , 其截面积应按 1 4 . 2 条和G B 1 1 6 9 的附录要求进 行选择。

11、 6 . 3 . 3 从接线盒中引出的电缆( 电 线) 长度应不短于1 . 2 m, 6 . 3 . 4 电源电缆( 电线) 应置于电缆管内。 6 . 3 . 5 接线盒上所有不用的开孔应封闭。 了 接触电流 了 . , 电机应具有良 好的绝缘性能。电 机正常工作时, 其接触电流应不超过规定值。 对6 6 0 V及以下且机座号1 6 0 及以下的交流电机, 其热态接触电流应不大于5 m A , 其 他电 机 的 接 触电 流 限 值和 测 量 方 法 必 要 时 应 在 产品 标 准中 规 定。 7 . 2 接触电流测量接线 单相和三相电 机测量接线图按图1 和图2 所示。 测量接线图中M采用

12、G B 1 2 1 1 3 中图l c 的测量网 络。 7 . 3 接触电流测量方法 7 . 3 . 1 接触电流应在温升试验后测量。试验电压为电机最高额定电压的 1 0 5 %, 试验频率为电机工作 频率。 7 . 3 . 2 接触电流应在电机上易同时触及的金属零部件之间、 电机上易触及的金属零部件与地之间测 量。 a . 对单相电机, 应将电机绕组两端依次转换至电源的不同极性( 用开关 P ) , 且分别在断开保护接 地( 用开关E ) 和断开中线( 用开关N ) 情况下, 测取接触电流的最大值; b . 对三相电机, 应轮流断开其中的任一相( 用开关L ) , 且在断开保护接地( 用开关

13、E ) 的情况下, 测取接触电流的最大值。 G B 1 4 7 1 1 一 9 3 测量时电机应与地绝缘。 测量电极为试棒。 A端电极每次接入时, B端电极应先接到地, 然后再依次 接到每个可触及的其他零部件( 或地) 上进行测量。 8 绝缘电阻 电机在室温、 热态和受潮后都应具有足够的绝缘电阻值。 8, 电机绕组的绝缘电阻在热状态时或温升试验后, 应不低于G B 7 5 5 中6 . 1 条的规定。 8 . 2 电机绕组经第t o 章规定的湿热试验后, 其热态绝缘电阻应不低于8 . 1 条的规定。 8 . 3 电 机在进行工频耐电 压试验之前, 其室温绝缘电阻应不低于G B 7 5 5 中6

14、 . 2 . 1 条规定。 8 . 4 电机绝缘干燥和清洁情况可通过测定极化指数( P I ) 或吸收比 来判断。千燥和清洁的电机, 其极化 指数( P I ) 不小于2。 或吸收比不小于 1 . 3 , 8 . 5 绝缘电阻测量方法 8 . 5 . 1 绝缘电阻的测量电压应按表2 选择。 G B 1 4 7 1 1 一 9 3 表 2 电机绕组额定电压 3 3 0 0 绝缘电阻测量电压 5 0 01 0 0 0李 2 5 0 0 对于埋有检温计的电机, 测量检温计对绕组和机壳的绝缘电阻时测量电压应不大于 2 5 0 V 8 . 5 . 2 将兆欧计“ 接地” 端接电机机壳, “ 线路” 端依

15、次与应测量绝缘电阻的所有独立绕组的线端相接, 其余未试绕组均应接机壳, 按下测量键或平稳而均匀地转动兆欧计至额定转速, 按8 . 5 . 3 条规定时间测 量绝缘电阻。 8 . 5 . 3 电机绕组应在试验电压施加 l m i n 时测量其绝缘电阻R i m , , 必要时再按 8 . 4 条要求测量 1 0 m i n 或1 5 S 时的绝缘电阻R , o m , 或R , 5 8 . 5 . 4 对工作时需与机壳直接相接或通过保护电容器连接的电机绕组, 在测量时必须将这些绕组与机 壳或保护电容器断开。 8 . 5 . 5 对绕线转子电动机应分别测量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绝缘电阻。 8 . 5

16、6 对具有多套绕组的电机, 应分别测量各套绕组( 无对地绝缘的绕组除外) 的绝缘电阻 85 . 了 绝缘电阻测量后, 绕组应对地充分放电。 9 介电强度 电机绝缘应具有足够的介电强度 象。 , 应能承受 9 . 1 条和 9 . 2条规定的耐电压试验, 无击穿和闪络现 该试验进行时必须有安全保护措施, 防止触及试验电路和被试电机。 9 . 1 工频耐电压试验 9 . 1 . 1 电机绕组进行工频耐电压试验前, 应先按8 . 3 条和8 . 5 条要求测定绝缘电阻。 9 . 1 . 2 试验应在装配好的电机上进行。 试验时电 机所处状态和接线 要求按G B 7 5 5 中6 . 2 . 1 条规

17、定, 若 三相绕组中性点不易分开时, 应对三相绕组的所有出线端同时施加试验电压。 9 . 1 . 3 对具有不是为防触电或本身在耐电压试验时易损坏的固态元件的电机, 应在与其电气连接之前 进行耐电压试验。 9 . 1 . 4 试验时, 与电机线端相连的浪涌电容器、 避雷器、 电流互感器等, 应先与线端断开且接铁心 9 . 1 . 5 电容式电动机的电容器应以电机工作( 运行或起动) 时的正常方式保留与绕组相接。 9 . 1 . 6 对无刷励磁机和同步电机磁场绕组进行耐电压试验时, 电路中的电子元件( 二极管、 晶闸管) 应 先自身短接且不接地。 9 . 1 . 7 试验电机中空间加热器和测温装

18、置, 均应与铁心相接。 9 . 18 试验变压器应有足够容量。试验变压器的容量应按下列要求选择: a . 对额定电压1 1 4 0 V及以下的电机, 每 1 k V试验电压, 试验变压器的容量应不小于 1 k V “ A; b对额定电压1 1 4 0 V以上的电机, 每AV试验电压, 试验变压器的容量( 易) 应不小于1 k V “ A, 或根据被试电 机的电容量( C ) , 按( 1 ) 式计算: S r 二2 汀 C U T U r n X 1 0 - ” “ , “ ” ( 1 ) 式中: S 丁 f C- UT 试验变压器容量, k V. A; 电 源频率, H z ; 被试电机的电

19、容量, F ; 试验电压, V; G B 1 4 7 1 1 一 9 3 UJ 试验变压器高压侧的额定电压 Vo 91 . 9 试验电压应在试验变压器的高压侧用静电电压表或电压互感器或用试验变压器的专用测 t 绕 组测量, 应不用变压器低压侧电压通过变比换算。 对额定电压在AV及以上电机, 在试验变压器高压接 线端子与地之间可并联一放电球隙, 球隙和球径按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电压和试验方法的规定选择. 球隙放电电 压应调整到试验电压的1 . 1 0 - - 1 . 1 5 倍。 9 . 1 . 1 0 当试品击穿时, 试验设备应具有声、 光指示及手动复位措施。 9 . 1 . 1 1 各类电机

20、的试验电压和试验时间应按G B 7 5 5 中6 . 2 . 2 条及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试验后被试电 机绕组应接地进行放电。 9 . 1 . 1 2 工频耐电压试验对电机绝缘有损伤积累效应, 重复试验和重绕电机的试验值应降低至G B 7 5 5 中6 . 2 . 3 条的规定值。 9 . 1 . 1 3 被试电机的试验电流应在试验变压器高压侧测量和判断。 额定电压1 1 4 0 V及以下电机的散嵌 绕组应按下列要求判断: a . 对 1 m i n 试验, 当试验变压器高压侧的试验电流大于或等于 0 . 5 A且历时2 s 时, 则判该电机击 穿; b . 对 i s 试验, 当试验变压器高

21、压侧的试验电流大于或等于0 . 5 A时, 则判该电机击穿。 9 . 1 . 1 4 对额定电压 6 O O O V及以上的电机绕组, 当采用直流耐电压试验代替工频耐电压试验时. 其直 流试验电压应不超过 9 . 1 . 1 1 条规定的工频耐电压试验电压( 有效值) 的1 . 7 倍。 9 . 2 冲击耐电压试验 9 卜 2 门电机绕组的匝间绝缘应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 9 . 2 - 1 . 1 额定电压1 1 4 0 V及以下电机散嵌或成型绕组的匝间绝缘冲击耐电压试验方法应按J B / Z 2 9 4 或J B / T 5 8 1 1 规定; 散嵌绕组匝间绝缘的冲击试验电压峰值应按J B

22、/ Z 3 4 6 规定, 成型绕组匝间绝缘的 冲 击试验电压峰值应按J B / T 5 8 1 1 规定。 9 . 2 . 1 . 2 额定电压3 -1 0 . AV电机成型绕组的匝间绝缘, 应按J B / Z 2 9 3 规定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 9 . 2 . 1 . 3 额定电压l l o v及以上直流电机电枢绕组的匝间绝缘, 应按Z B / T K 2 3 0 0 2 规定进行冲击耐 电压试验。 9 . 2 . 1 . 4 电机磁极线圈及磁场绕组的匝间绝缘, 应按J B / T 5 8 1 。 规定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 9 . 2 . 2 电机绕组及接线板等绝缘件的对机壳( 地) 主绝

23、缘都应进行冲击耐电压试验。 9 . 2 . 2 . 1 对额定电压AV及以上电机成型绕组的主绝缘, 随机抽取 2 个线圈嵌入槽内或在槽部包上 良 好接地的导电带或金属箔, 在线圈引线与地之间施加9 . 2 . 2 . 4 条和9 . 2 . 2 . 6 条规定的冲击试验电压 5 次, 每次间隔时间应不少于I s , 9 . 2 - 2 . 2 对额定电压1 1 4 0 V及以下电机散嵌或成型绕组的对地绝缘, 应在绕组引线端子与机壳间按 9 2 2 4 9 . 2 . 2 . 6 条规定施加冲击试验电压。 9 . 2 - 2 . 3 对电机接线装置, 应在接线端子间、 接线端子与机壳之间, 按

24、, . 2 . 2 . 4 - 9 . 2 . 2 . 6 条规定施加 冲击试验电压。 9 . 2 . 2 . 4 试验电压波形应为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形, 其波前时间为1 . 2 p s ( 允差士3 0 %) , 半峰值时间 为5 0 p s ( 允差士2 0 %) . 9 . 2 - 2 . 5 冲击试验电压正负极性各施加3 次, 每次间隔时间应不少于 1 s , 9 . 2 . 2 . 6 冲击试验电压峰值应按( 2 ) 式计算, 并按G B 8 1 7 。 修约至千数位。 U s =4 U+5 0 0 0 式中 U , U 电机对地绝缘冲击试验电压( 峰值) , V; 电机额定电压(

25、有效值) I V. ( 2) 5 8 7 G B 1 4 7 1 1 一 9 3 1 0 湿热试验 1 0 . 1 电机应能经受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潮湿条件。 1 0 . 2 电机是否符合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 应按G B 2 4 2 3 . 4 所规定的4 0 交变湿热试验方法进行 6 周 期试验, 试验后电机热态绝缘电阻应不低于8 . 2 条规定, 并应通过 9 . 1 条规定的工频耐电压试验, 其试 验电压值应为9 . 1 . 1 1 条规定值的8 5 %. 1 1 耐久性 1 1 . 1 电 机在正常使用中, 应不发生有害安全的电气或机械故障, 绝缘应不损坏, 联接件应不松动, 弹性

26、部件和外壳零部件应不老化失效。 1 1 . 2 电机中非金属材料及其制成的电机外壳零部件应能耐气候老化。在5 年或产品标准规定的工作 时间内, 应不发生开裂、 变脆和剥落等现象。 是否符合要求, 应按有关标准进行功能性试验评定。 1 1 . 3 电机中由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 例如衬垫、 密封圈等) 应能耐老化。 是否符合要求, 应按下述方法试验评定: 1 1 . 3 . 1 将弹性部件置于7 0 士2 的加热室中2 4 0 h , 室内大气压力和成分同周围空气, 且有自然循环通 风; 1 1 . 3 . 2 再将试品放在室温和相对湿度4 5 %-5 5 %环境中不少于2 4 h ;

27、1 1 . 3 . 3 试验后目 测试品应无表面龟裂、 收缩、 变粘或出油现象。 1 1 . 4 电 机绝缘结构应耐电、 热老化。 1 1 . 4 . 1 在电 机绝缘等级规定的温度下, 电机绝缘结构的耐热老化寿命应不低于2 0 0 0 0 h . 1 1 - 4 . 2 电机绝缘结构的耐热老化寿命应按常规或快速热老化试验标准评定。 1 2 结构 1 2 . 1 电机应具有将电机与电源或负载进行电气联结的接线装置。其形式可为固定安装的导电连接螺 栓( 接线) 端子、 片状端子和散放引出线。 1 2 . 2 电机接线盒可以是装在电机外部的独立外壳, 也可以部分或整体是电机外壳的一部分。 接线盒应

28、 有可供检查和接线用的可卸盖或罩, 盖或罩上不能设有供导线进出的措施, 接线盒与机壳的固定应和接 线盒盖与接线盒的固定分开, 小型电 机接线盒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 P 4 4 o 1 2 . 3 对额定电压6 6 0 V及以上的电机, 当有辅助接线时应另设辅助接线箱且与电机接线盒分开, 专供 辅助引线连接用。在接线盒内的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次级接线, 或正常运行电压不大于5 0 V的 元件的引线端允许在接线盒内接线, 但应用绝缘隔板与电机引线端隔开, 防止意外接触。 1 2 . 4 电机接线盒应具有适当的可用体积, 以容纳接线装置, 并使其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不小于第2 0 章规定和能承受9

29、 . 2 . 2 . 3 条规定的冲击电压试验。 1 2 . 5 电机接线盒如有进线螺孔, 可采用直牙或锥牙管螺纹密封, 其旋合长度应不少于 3 . 5个螺距。进 线螺孔的个数应在产品标准中规定。进线孔应配有绝缘套管, 出厂时进线孔应以橡胶或类似材料密封 1 2 . 6 电 机中的电容器、 开关或类似器件, 应安装牢固并易于更换。电容器应置于防护罩内且不应与易 触及的金属部件相接触。 如电容器外壳是金属的, 则应用附加绝缘将其与易触及且不接地的金属部件隔 开, 电容器或其附加外壳应能防止电容器损坏时不发生碎片飞散、 火花或材料熔化。由薄钢板制成的电 容器罩的厚度应不小于0 . 5 m mo 1

30、 2 . 7 具有换向器的电机应设便于拆卸的监测窗。 其刷握组件的结构应保证当电刷磨损至不能再继续 工作时, 电刷、 弹簧和其他零件应不会使其附近不通电的金属零部件带电或触及带电零部件, 并应能保 证更换电刷或刷握时的安全。 G B 1 4 7 1 1 一 9 3 1 2 . 8 接线端子应连接牢固, 其结构应能保证导电良好和足够的接触压力, 并具有预期的载流能力。所 有接触和载流部件都应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紧固件若用黑色金 属, 应按第2 3 章要求电镀防锈。 1 2 . 9 用于支承和固定载流部件的绝缘材料, 应能阻燃、 耐电弧、 耐冲击、 防电源失火、

31、防潮和足够的介 电强度与机械强度。 1 2 . 1 0 电机机壳上的任何零部件的材料都应能承受工作状态时可能发生的高温和机械应力, 不会因弯 曲、 蠕变、 变形而导致发生着火和触电危险。 1 2 门, 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机外壳、 外风罩、 接线盒等应能耐潮、 耐油、 阻燃和耐工作时的温度变化, 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耐热变形性。 在G B 7 5 5 中4 . 1 . 2 . 2 条规定的低温下应不脆裂, 且应能经受1 1 . 2 条、 1 3 . 9 条、 1 9 . 2 条和2 1 . 2 . 4 条规定的试验。 1 2 . 1 2 轴承结构应能防止轴承油沿轴流至电机绕组、 载流部件和其他

32、设备上引起事故。 1 2 . 1 3 电机绕组应妥善绑扎固定并经绝缘处理。绕组绝缘端部应不裸铜。 1 2 . 1 4 电机绝缘结构应具有一定的防潮能力、 可靠的绝缘性能和机械性能, 应能经受第8 -1 0 章规定 的试验 1 2 . 1 5 电机绝缘结构中各组成部分, 例如电磁线、 槽绝缘、 绑扎带、 槽楔、 浸渍漆和引接电 缆等, 应按其 使用部位的不同而选用具有不同耐温指数和连续运行导体最高温度的材料。绝缘结构中各主要组分应 具有良 好的相容性且应经过试验评定( 含绝缘组分替代和绝缘工艺替代评定) 。 1 2 . 1 6 电机接线板和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接线盒的耐热温度应不低于表1 的规定。

33、1 2 . 1 7 除不能漏水或内部不会积水的电机外, 电机应有适当的排水装置, 防止因内部积水而减小绕组 和载流部件的对地电气间隙与爬电 距离。 排水孔直径应符合5 . 2 条规定。 电机通风口也可起排水作用 1 2 . 1 8 当用电容器作功率因数补偿时, 用于补偿电动机控制器负载端的总无功千伏安应不超过提高电 动机空载功率因数至1 的值。 1 3 机械强度 1 3 . 1 电 机的外壳及零部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 应能防止因机械变形、 振动或位移引起电气 间隙与爬电距离减小而造成着火或触电等事故。 1 3 . 2 电 机平衡配重的装配应牢固可靠, 平衡配重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34、, 防止在正常运行的振动 下产生有害影响。 1 3 . 3 电 机的旋转部件应按G B 7 5 5 的7 . 4 条和第1 5 章规定进行超速试验。 试验后应无永久性的异常 变形和不产生妨碍电机正常运行的其他缺陷, 转子绕组还应能满足第9 章的介电 强度要求。 1 3 . 4 电机应能承受G B 7 5 5 的7 . 2 条及第 1 5 章规定的短时过转矩试验而不发生转速突变、 停转或有 害变形。 1 3 . 5 电机接线盒应坚实耐用且安装牢固, 应无有害变形和松动。 电机接线盒是否符合要求, 应按如下方法进行试验判定。 1 3 . 5 . 1 当电机安装在任一预定位置时, 接线盒在其水平面上

35、应能承受下列垂直静压力作用历时 l m i n 而不损坏, 该力通过直径 5 0 m m的金属平面施加。 a . 对机座号 1 0 0 及以上电机, 垂直静压力为 1 0 6 0 N; b 对机座 号9 0 及以 下电 机, 垂直 静压 力应按 接线盒每 单位水平面积 压强为1 3 9 k P a 计算, 最大为 1 0 6 0 N, 1 3 - 5 . 2 若接线盒试验后虽发生偏移或变形, 而其盒体与任一接线端子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仍 符合第2 0 章要求或经 9 . 2 条试验通过, 则认为该接线盒仍合格。 1 3 . 6 不与金属机壳铸成一体的接线盒导线管衬套, 或用于安装刚性金属导

36、线管的螺纹导管开孔, 应具 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G B 1 4 7 1 1 一 9 3 是否符合要求, 应按如下方法进行试验判定。 按使用方式在衬套中旋入一根刚性金属短导线管 , 在管上施加表 3 的试验扭矩, 其螺纹应无任何破 表 3 进线螺纹导管规格 试验扭矩 N m M 1 2 X 1 . 534 M 2 0 X 1 . 557 M 2 4 X 1 . 5 80 M 3 0X 21 1 3 M 3 6 X 21 3 6 M 5 2 X 21 8 1 1 3 . 7 接线板和接线端子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 在承受表4 的紧固扭矩时应不损坏。 表 4 接线端子直径 m 幻1 45681

37、 01 21 62 02 4 紧固扭矩 N m 1 . 22 . 03 . 06 . 01 0 . 01 5 . 53 0 . 05 2 . 0 8 0. 0 1 3 . 8 电机外风罩和风扇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安装应牢固, 应无有害变形和松动。 1 3 . 9 电机非金属材料壳体( 含接线盒和外风罩) , 在室温下应能经受重o . 5 k g 的钢球从任意角度的撞 击试验。 撞击能量为6 . 7 J , 试验方法按G B / T 1 4 0 4 8 . 1 的8 . 1 . 1 0 条规定。试验后应无影响其继续使用 的损坏, 或不减小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在规定值以下的表面裂痕、 凹痕和

38、无害于抗电击保护的碎裂可 忽略不计) 。 1 3 . 1 0 电机机座和底脚的厚度应按电机机座号、 防护等级、 结构形式、 材质和加工工艺不同而选择, 应 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刚性和稳定性。 1 3 门1 电机及其部件用于吊运的吊环或类似装置, 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不会因负载产生水久变形 或转动。 吊环安装处应加强, 其螺孔应有足够的旋合长度, 并具有与吊环相配合的平面。 对采用单起吊点的电机, 应能从设计的起吊方向起在。 0 -3 0 。 之间任一角度起吊; 对采用多起吊点的电机, 应能在。 。 - 4 5 0 之间起吊。 当有多个吊环时, 应考虑起吊时受力角度。 吊环允许静载荷和试验

39、方法按G B 8 2 5 规定。 1 3 . 1 2 对数个起吊点同时吊运时, 应用排钩以减少起吊角度并防止损坏电机外壳。 1 3 . 1 3 起吊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因加速、 减速或冲击引起过载危险。 1 3 . 1 4 当电机机组装于公用底板时, 应用底板的起吊装置吊运, 不能单用电机的吊运装置起吊机组和 底板。 1 3 . 1 5 在。 C以下吊运或装卸时, 应注意低温对吊运装置的韧性的影响。 G B 1 4 7 1 1 一 9 3 1 3 . 1 6 电机安装时应使用适合电机安装的紧固件, 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1 4 引接软电缆( 电线) 及内部布线 1 4 . 1 连接电源或连接元

40、件的软电缆( 电线) 应符合该产品的标准。 引接电缆( 电线)(含端头) 应具有不同颜色或标记便于区分。 1 4 . 2 引接软电缆( 电线) 的额定电压应不低于被连接部件的最大工作电压。引接电源的软电缆( 电线) 的额定载流量应不低于电动机满载电流的1 2 5 %或发电机额定电流, 最小截面积应不小于。 . 7 5 m m ; 引 接元件的软电缆( 电线) 截面积应大于 。 . 3 0 m m, , 软电缆( 电线) 绝缘应能承受该电路的工频耐电压试 验。 1 4 . 3 引接软电缆( 电线) 连续运行导体的最高温度应不低于表5 规定。 表 5 电机绝缘耐热等级 引接软电缆( 电线) 连续运

41、行导体最高温度 E9 0 H9 0 F1 2 5 H1 5 0 1 4 . 4 除另有消除可能受到拉力的措施, 或引接软电缆( 电线) 不外露于电机外, 应在软电缆( 电线) 引出 处设置绝缘保护层和夹紧装置, 防止外部拉力传到内部接线和防止软电缆( 电线) 转动或位移造成事故。 1 4 . 5 除另有防护措施外, 应防止引接软电缆( 电线) 退人电机内部。 1 4 . 6 引接软电缆( 电线) 夹紧装置应用绝缘材料制成, 若用金属材料, 则应有绝缘内衬。 1 4 . 7 引接软电缆( 电线) 夹紧装置是否符合要求, 应进行检查并通过拉力和扭转试验判定。 1 4 . 7 . 1 试验时将软电缆

42、( 电线) 在离线夹 l 0 0 m m处断开, 在软电缆( 电线) 上施加表 6 规定的静拉力, 历时l m i n , 试验时电 机应置于其结构允许的任意位置, 使夹紧装置能受到拉力作用。 试验后, 软电缆( 电线) 被夹持部位与夹紧装置的相对位移应不大于 l m m, 表 6 软电缆( 电线) 类型 静拉力 N 连接电源的软电缆( 电线) 1 5 7 连接元件的软电缆( 电线) 8 8 1 4 - 7 . 2 在夹紧装置外壳和电缆间施加0 . 2 8 N “ m的力矩, 历时 l m i n , 电缆应无转动现象。 1 4 . 8 引接软电缆( 电线) 不应从进线孔硬性播入造成绝缘损伤。

43、 飞 4 . 9 在接线盒内, 用于现场接线的散放引接电缆( 电线) , 除因过长会导致着火或触电危险外, 其自由 长度应大于1 5 0 m m . 1 4 . 1 0 电机内部引接软电缆( 电线) 应与绕组妥善固定且不松散, 两条以上同一走向的内部引接软电缆 ( 电 线) 应捆扎在一起。 内部引接软电缆( 电线) 应不放置在具有锐角和锐边的零部件上, 并应能防山 与活 动部件接触。 1 4 . 1 1 内部引接软电缆( 电线) 的连接处, 应有符合要求的绝缘套管和绝缘带妥善绝缘且可靠固定, 防 止电机运行时因套管松动和接头脱焊导致事故, 并应能承受第9 章规定的介电强度试验。引接软电缆 (

44、电线) 与接线端头应用冷压接。 1 4 . 1 2 内部引接线应采取适当措施, 当接线螺栓或螺母稍松动时, 应仍能使接线端头保持原位, 不能只 使用开口接线端头和锁紧垫圈。 G B 1 4 7 1 1 一9 3 1 4 - 1 3 具有多股导线的引接软电缆( 电线) 连接到接线端子时, 应能保持在一定位置上, 防止散乱的多 股导线接地或短路。 1 4 . 1 4 刷握连接导线与接线端子应保持良好电气接触, 活动件与非载流金属件和带电体间的电气间隙 应不减小。 1 4 . 1 5 当内部引接软电缆( 电线) 穿过电机机座时, 应有绝缘子或其它有效措施在穿孔处与机座绝缘 绝缘子表面应光滑圆整, 无

45、毛刺、 锐边并应可靠固定。 当穿过全封闭电机的外部冷却室时, 应采取保护措 施, 防止损伤。 1 5 接线端子 1 5 . 1 利用螺钉( 螺栓) 、 螺母或类似装置外接电源电缆( 电线) 的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 其连接螺钉 ( 螺栓) 、 螺母等应符合有关标准和第1 5 . 3 -1 5 . 4 条的规定。 巧. 2 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应不用于固定其他任何零件。若在外接电源导线时不会引起电机内部 导线松动, 则该接线端子也可用于夹紧电机内部导线。 1 5 . 3 接线端子允许的持续电流与结构型式、 螺钉( 或螺栓) 的直径和材料有关, 应分别符合表7 ( 导电 连接螺栓型) 、 表

46、8 ( 片状端子型) 和表9 ( 散放引出线型) 的规定。 表 7 允许持 续电流 A 1 01 62 56 31 0 01 6 0 2 5 0 3 1 5 4 0 0 2 0 0 3 1 5 4 0 0 6 3 0 8 0 0l one1 夕SC1 ROC 2 5631 0 0 2 0 0 4 00 6 3 0 螺栓最 小直径 丁 r r 丫 】 3. 545681 01 21 62 01 01 21 62 02 43 03 33 65681 01 21 6 螺栓材料黄铜( H 6 2 )铜钢( 镀锌) 表 8 紧固螺栓最小直径 n】 n 】 81 01 21 62 0 允许持续电流 A 铜

47、排单面接触 1 6 03 1 55 0 01 0 0 01 6 0 0 铜排双面接触 3 1 56 3 01 0 0 02 0 0 03 2 0 0 铜排最小宽度 n】 n飞 2 02 53 03 55 O 表 9 允许持续电流 A 81 22 02 53 25 06 5 8 5 电缆推荐截面积 m.z 1 . 01 . 52 . 5461 01 62 5 允许持续电流 A 1 1 51 5 01 752 2 52 5 02 7 5 3 5 040 0 电缆推荐截面积 mm 3 55 07 09 51 2 01 5 0 1 8 52 4 0 800-24C 630一185 500-150 允许

48、持续电流 A 电缆推荐截面积 mm艺 引接电缆根数 G B 1 4 7 1 1 一 9 3 j s 卜 4 接线端子应可靠固定。 当装夹或放松电源电缆( 电线) 时接线端子应不转动或位移, 内部引出线应 不受到应力,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亦应不小于第2 0 章规定的限值。 1 5 . 5 接线端子应配接T O型压接端头或弓型垫圈, 以保证导线与接线端子有可靠的联接。 当夹紧导线 时, 应有防松措施, 在金属表面之间应有足够的接触压力, 既不损伤导线也不会滑脱。 1 5 . 6 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应配有硬联接片, 供改变电机电压、 转速或旋转方向, 对各种连接均应 保证电气间隙不小于第2 0

49、章规定。 1 5 . 7 采用螺纹安装接线螺钉的金属材料, 其厚度应不小于 1 . 3 m m, 且应有二个以上的全螺纹 对未经挤伸的金属材料, 若其厚度小于1 . 3 m m, 但不小于螺纹的螺距时, 则允许在螺孔处挤伸使旋 合长度不少于两个螺距。 巧 8 导电连接螺栓型接线端子是否符合要求, 应由以下试验判定。 按电 机接线端子实际使用状况, 装上必要的螺钉、 螺母和垫圈等零件, 按表1 0 一表1 2 要求分别进 行扭矩试验、 导线损伤试验、 拉力试验和发热试验判定。 表 1 0 试验项目试样数导线截面和长度试验紧固扭矩 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判定 扭矩试验 5个一组允许的最大截面 表 4 扭矩 拧紧松开各5 次, 每 紧松一次换新线 螺栓应无有害继续 使用的变化 线损试验5个一组 允许的最大和最小截 面 表 4 扭矩的 2 / 3拧紧松开一次 导线无明显伤痕 拉力试验 5 个一组 允许的最大和最小截 面最大长度l m 表4 扭矩的2 / 3 以导线旋松方向无 冲击施加表 1 1 的力 历时 l m ; n 导线无松动且不拉 断 发热试验5 个一组 按表 1 2 截面镇1 O m m 2 长度il m; 截面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