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924-1992.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76191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 13924-199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GBT 13924-199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GBT 13924-199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GBT 13924-199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GBT 13924-199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BT 13924-199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 13924-1992.pdf(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U D C1 1 7 6 2 1 - 8 3 3 . 6 萄黔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B / T 1 3 9 2 4 -9 2 渐开线 圆柱齿轮精度 检验规范 I n s p e c t i o n c o d e f o r a c c u r a c y o f i n v o l u t e c y l i n d r i c a l g e a r s 1 9 9 2 门 2 一 1 0 发布1 9 9 3 门 0 一 0 1 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1 主 题内容与 适用范围 ” “ ” ” ” ” “ “ “ ” ” (1) 2 引用标准 , ”

2、“ ” ” ” “ ( 1) 3 符号代号 “ “ “ ” “ “ ! ” ” “ “ “ ( 1) 4 单面啮 合综合误差的检验 ” “ “ ” “ ” ” ” ” ” ” “ ” ” ” 一(2) 5双 面 啮 合 综 合 误 差 的 检 验 ” ” “ ” ” ” ” , (5) 6 齿距误差的检验“ “ “ “ ” “ “ “ ( 8 ) 7 齿圈径向 跳动的检验 “ “ ” ” “ ” ” “ ” ” “ “ “ “ (1 7) 8 公法线长度变动的检验 “ “ ” ” “ “ ” , ” “ “ ” ” ” ” , ( 1 8) 9 齿形误差的检验” ” ” “ “ ” ” ” “

3、 ” ” ” ” ” ” .“ , 一(1 9) 1 。 基节偏差的检验 ” “ “ ” ” ” “ “ , ” “ (2 3) 1 1 齿向误差的检验 “ ” ” ” ” “ “ ” ” ” “ “ “ ” ” (2 5) 1 2 接触线误差的检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2 7)

4、1 3轴 向 齿 距 偏 差 的 检 验 ” “ ” “ “ “ ” “ “ ” ” ” ” ” . ( 2 9) 1 4 螺旋线波度误差的检验 “ ” ” ” ” ” ” “ “ ” ” ” ” “ “ “ *. ” 一 (3 3) 1 5 齿厚的检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一 (3 6) 1 6 整体误差的检验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4 2) 1 7齿 轮 副 单 啮 综 合 误 差 的 检验“ “ “ ” “ “ “ ” ” ” , ( 4 9 ) 1 8 齿轮副 接触 斑点的 检验 : “ ” ” “ ” ” ” ” (5 1) 1 9 齿轮 副侧隙的 检验 ” ,” ” ” ” “ ” ” “ (5 3) 附录 A 测量仪器示值误差及示值变动性的确定(

6、 补充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6) 附录 B 测量时被测齿轮定位精度的确定( 补充件) , , , , , , ” “” , , “ 一(5 6) 附录C 不同传感方向测量时误差值的换算( 补充件)” , “ “ “ , , “ ” ” “ (5 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渐开线回柱齿轮精度 检验规范 GB/ T 1 392 4一 9 2 I n s p e c t i o n c o d e f o r a

7、 c c u r a c y o f i n v o l u t e c y l i n d r i c a l g e a r s 1 主面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G B 1 0 0 9 5 -8 8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中规定的切向综合误差、 一齿切向综合误差、 径向综合误差、 齿径向综合误差、 齿距累积误差、 K个齿距累积误差、 齿圈径向跳动、 公法线长度变 动、 齿形误差、 齿距偏差、 基节偏差、 齿向误差、 接触线误差、 轴向齿距偏差、 螺旋线波度误差、 齿厚偏差、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齿轮副的切向综合误差、 齿轮副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 齿轮副的接触斑点等 2 0 项 误差和齿

8、轮副的侧隙的检验规范, 并对齿厚偏差的其它代用误差项 目: 基本齿廓位移、 量柱测量距( M 值) 偏差和双啮中心距偏差规定了检验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平行轴传动的渐开线圆柱齿轮及其齿轮副, 其法向模数, 。 大于或等于 1 mm。 基本齿 廓按G B 1 3 5 6 Q 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 的规定。 2 引用标准 G B 1 0 0 9 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G B 2 8 2 1 齿 轮几何要素代号 G B 3 3 7 4 齿 轮基本名词术语 G B 1 3 5 6 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 J J G 1 0 0 1 常用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 J G1 0 1 0 长度计量名词术语及

9、定义 J B 3 8 8 7 渐开线直齿圆柱测量齿轮 Z B J 4 2 0 0 6测量蜗杆 符号代号 L 。 齿顶点展开长度( 齿顶点曲率半径) , m m L ,齿根点展开长度( 齿根点曲 率半径) , m m L . , 齿顶点至齿根点展开长度( 齿顶点与齿根点曲率半径之差) , mm 人 齿顶点展开角, 。 。 。 时 , 取 婴一 9 0 0 , 止 J O止 。 若式2 中的 T 。 是在测量前用标准齿轮校准测量蜗杆测得的, 即8 ; 已包括在8 中, 则 0 , 7 . 2 一齿切向综合误差测量不确定度U 1 ,的计算 U fi 如m) 按下式计算: U ,二 / 8 ; + 8

10、 i + 8 ; + 8 ;+ 8 5 . . , . . , , ( 9 ) 式中: 8仪器测量一齿切向综合误差时的示值误差 见附录 A( 补充件) , 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 定 , jam ; 8 测量元件制造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 f m; 测量元件为测量蜗杆时,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时, T. c o s )9 c o s a , 几=厂10 ( 1 0 ( 1 1 式中: o f io -测量齿轮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 W m, 8 ,温度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 A m; P, ( a ( t 一2 0 ) 一。 o ( t o 一2 0 ) )1 0 0 0 c o s a, ( 1 2

11、 ) 8 , 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 k m; 2 e s in ( 1 8 0 0 )7. c o s a, a ,测量元件定位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 k m,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时, 8=2 e o s in ( 12 ) C os a , 测量元件为测量蜗杆时, S 。 按公式( 6 ) , ( 7 ) . ( 8 ) 计算。 4 . 3 测量结果处理 A F 和 f. 应在切向综合误差曲线上取值。对直齿轮允许在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线上取值对于 斜齿轮允许在由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线组成的全齿宽切向综合误差曲线的外轮廓线上取值。 切向综合误差曲线( 包括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线和全

12、齿宽切向综合误差的外轮廓线) 图 2 ( a ) , 图2 ( b ) 的X坐标代表被测齿轮的回转角, Y坐标代表被测齿轮的回转角误差。 切向综合误差曲线 图2 ( a ) , 图2 ( b ) ) 沿 X坐标 3 6 0 0 范围内, Y坐标的最大变化量为 O F ; 沿 X坐 标 3 6 0 0z范 围 内 ,: 坐 标 的 最 大 变 化 量 为 f ; e O F. 和 尸 应在被测齿轮分度圆切线方向 计值( m m ) , 沿其他方向测量时应对测得值进行换算, 见 附录C ( 补充件) 以在4 . 2 . 6 规定的各测量位置中测得的最大误差作为测量结果。 GB/ T 139 24一

13、 92 图 2 O F, 和 f, 取值示意图 双面啮合综合误差的检验 双面啮合( 简称双啮) 综合误差的检验包括径向综合误差 F “ ; 和一齿径向综合误差 f, 的检验。 5 . 1 测1 9 方法和测量仪器 双啮综合误差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的测量仪器有齿轮双面啮合检查仪等。 间接法的测量仪器有齿轮单面啮合检查仪等。 5 . 1 . 1 直接法测量原理 直接法测量原理参见图 3 。 以被测齿轮回转轴线为基准, 用径向拉力弹簧5 , 使被测齿轮 1 与测量齿 轮 2作无侧隙的双面啮合传动, 被测齿轮的双啮误差转化为双啮中心距的连续变动通过测量滑架 3 和 测微装置 4 反映出

14、来, 将这种变动按被测齿轮回转一周( 3 6 0 0 ) 排列, 记录成径向综合误差曲线( 图 5 ) , 在 该曲线上按误差定义取出 F “ ; 和 f , . 图 3 双啮法测量原理图 1 一被测齿轮; 2 -测量齿轮; 3 -测量滑架;4 -测微装置; 5 -径向拉力弹簧 5 . 1 . 2 间接法测量原理 按4 . 1 . 1 和4 . 1 . 2 所述的 测量 原理先测出被测齿轮左右 齿面的切向 综合误差曲 线, 并使其按啮合 时的相对角坐标位置排列, 组成双向综合误差曲线 图 4 ( a ) ) , 两条切向综合误差曲线间的间距变化曲 线 图 4 ( b ) 即为径向综合误差曲线,

15、 在该曲线上按误差定义取出A F “ ; 和 fl, ( 取值方法见 5 . 3 . 1 ) . GB / T 13 92 4一 92 氛十 刀 ( 。 ) e 图4 间接法测量原理图 5 , 2 测量 间接法测量见4 . 2 。 52, 测量仪器的检定 仪器应按检定规程或其它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检定, 经法定部门检定合格方准使用。 5 . 2 . 2 测量元件的选择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测量齿轮的法向模数 二 。 和法向压力角an应与被测齿轮一致。 测量齿轮齿厚的确定和齿高的确定, 应保证被测齿轮的工作齿高全被测到且齿顶齿根无干涉。 测量齿轮的齿宽应大于被测齿轮的齿宽。 测量齿轮的精度和参

16、数应符合J B 3 8 8 7 的规定. 5 . 2 . 3 测量基准的确定 见附录B( 补充件) 。 5 . 2 . 4 测量位置的确定 径向综合误差应在齿高工作范围内对所有齿的全齿宽进行测量。 5 . 2 . 5 测量的不确定度 径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 F “ . 和一齿径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 U f “不应大于被测齿轮 对应误差项目公差的三分之一。 当不能确定测量不确定度是否能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5 . 2 . 5 . , 径向综合误差测量不确定度2 1 F “ , 的计算: O F “ , ( p m) 按下式计算: UP, =V召+那+鹤+召+鳄+

17、此 , ” (1 5 式中: S , 仪器的示值变动性 见附录A ( 补充 件) , 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 p m ; S 0 被测齿轮中截面与传感器在被测齿轮轴向位置不一致引起的测量误差, m m; S z 一 2 0 6 H A B 式中: H 被测齿轮中截面与传感器在被测齿轮轴线方向的 距离, m m; 夕 当测量滑架移动时, 在两齿轮轴线所组成的平面内的摆角差, ( “ ) 0 S , 传感器的示值误差, 1 = ; 8 4 -测量齿轮制造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 ( a m ; S , =0F气 。 “ ” ,. 一(1 7) G s / T 1 3 9 2 4 一 9 2 式中:

18、A. ,o -测量齿轮的径向综合误差, p m, a ,测量齿轮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 p m; S 5 = 2 e . S s 被测齿轮测量时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 ja m, S , = 2 e 5 . 2 一齿径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 f, 的计算 U, ( ja m) 按下式计算: 以 尸 , =V召十鹉+召+司+帐+此 (2 0 式中: S , 仪器的示值变动性 见附录A( 补充件) , 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 , ja m; 8 , 被测齿轮中截面与传感器在被测齿轮轴向位置的不一致引起的测量误差, j a m ; S : 的计算式见式( 1 6 ) ; 8 3 传感器的

19、示值误差, ja m; S ,测量齿轮制造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 p m; 5 , =A 几 式中: A l ,测量齿轮的一齿径向综合误差, ja m, 8 ,测量齿轮的安装偏心 。 。 引起的测量误差, p m; S s 一 2 e os in 臀) , ( 2 2 氏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 e 引起的测量误差, A M. 。 。 一 2 e s in 臀) ( 2 3 测量结果的处理 O F “ . 和 只 应从径向综合误差曲线上取值。对 8 级和低于8级精度的齿轮允许直接用指示表读 1 误差曲线取值 径向综合误差曲线的X坐标代表被测齿轮的回转角, Y坐标代表双啮径向误差( 图5 ) ,

20、月a八1口 5数5. 飞 x飞 0 ; 图 5 径向综合误差曲线 径 向 综 合 误 差 曲 线 在 X 坐 标 3 6 0 0 范 围 内 ,: 坐 标 的 最 大 变 化 量 为 O F “ ; 在 X 坐 标 瞥范 围 内 ,: 坐 标的最大变化量为o f ; O F “ ; 和 A f. 应在被测齿轮和测量齿轮的中心距方向( 被测齿轮双侧齿面的径向) 计值(km), 以其 他方向测量时, 应对测得值进行换算, 见附录C( 补充件) 。 5 . 3 . 2 指示表读数 双面啮合测量时, 被测齿轮旋转一周内指示表示值最大变化量为 F “ ; ; 被测齿轮转动一个齿距角 Gs/ T 1 39

21、2 4一 92 内, 指示表示值的最大变化量为 f l i . 6 齿距误差的检验 齿 距误差的检验包括齿距偏差 几 . 、 齿 距累积误差A F , 和K个齿距累积误差O F , t 的 检验。 6 . 1 测量方法和测里仪器 齿距误差的测量方法有相对法和绝对法。 相对 法的测量仪器有万能测齿仪、 半自 动齿距仪、 上置式齿距仪和旁置式齿距仪等。 绝对法的测量仪器有单面啮合 整体误差测量 仪、 万能齿轮测量机等, 也可在三坐标测量机、 分度头 和万能工具显微镜等仪器上测量. 6 . 千 门相对法测量原理 相对 法测量原理参见图s 。 以 被测齿轮回 转轴线为基准( 也可用齿顶圆 代替) ,

22、采用 双测头2 , 4 , 以 被 测齿轮 1 上任一齿距或跨几个齿的齿距作为相对标准, 通过传感器 3 依次测量各齿距或跨齿距的相对 差值, 按误差定义进行数据处理( 见6 . 3 . 1 ) , 求得 F 0 凡4 和 几. 。 图 6 相对法测量原理 1 -被测齿轮; 2 -测微测头; 3 一传感器; 4 一定位测头 6 . 1 . 2 绝对法测量原理 绝对法又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测量原理参见图 7 。以被测齿轮回转轴线为基准, 用标准圆分度装置 2 ( 如圆光栅、 分度盘 等) 对 被测齿 轮1 分度, 由 测头4 和传感器3 测出齿距偏差。 也可用测头4 和传感器3 定位,

23、由 标准圆 分 度 装置测出 实际齿距角, 并将其与公称齿距角比 较, 其差值即为齿距偏差。 按误 差定义对测得值进行处 理, 求得 F A F , y 和 几。 图 7 绝对法测量原理图 1 -被测齿轮; 2 一标准国分度装置; 3 一传感器; 4 -侧头 GB / T 1 3 9 2 4 一9 2 间接法按1 6 . 1 . 1 和1 6 . 1 . 2 所述的 测量原理先测出 齿轮截面整体误差曲线, 在该曲线上按误差定 义 取出 F p , O F p , 0 九。 6 . 2 测f 间 接法测量见1 6 . 2 , 6 . 2 . 1 测量温度 见表 1 , 表 1 齿距误差的测量温度

24、C 被 测 齿 轮 精度等级 测量室温度 被测齿轮与测量仪器( 或测量元件) 的温差 相 对 法绝 对 法 相 对 法绝 对 法 3 - 5 2 0士 22 0士 3 蕊 2镇 3 6 - 7 2 0 士 32 0士 5 ( 3镇 4 82 0 士 52 0士 8 ( 4蕊 5 6 . 2 . 2 测量仪器的检定 仪器应按检定规程或其它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检定, 经法定部门检定合格方准使用。 6 . 2 . 3 测头的选择和调整 在保证不发生干涉和碰撞的情况下, 宜选择直径较大的测头。 相对法测量时, 两个测头应位于齿轮的同一圆周上。 6 . 2 . 4 测量基准的确定 见附录 B ( 补充

25、件) 。 6 . 2 . 5 测量位置的确定 齿距误差应在齿宽和齿高中部, 对左、 右侧齿面进行测量。对齿宽大于 1 6 0 mm的齿轮应至少测量 上、 中、 下三个截面, 上、 下截面各距端面约百分之十五齿宽。单侧齿面工作的齿轮只测工作侧齿面. 用相对法测量齿数少于6 0 的齿轮时, 采用逐齿测量; 测量齿数多于或等于6 0 的齿轮时, 对 几咬仍 应采用逐齿测量, 对 F 。 和 F p , 一般应采用跨齿 和逐齿补点测量, 允许在保证测量不确定 度符合6 . 2 . 6 规定的前提下, 采用逐齿测量。 6 . 2 . 6 测量的不确定度 齿 距累积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 F p , K个齿

26、距累 积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 F p 、 和齿距 偏差的测量不 确定度叨飞 不应大于被测齿轮对应误差项目公差的三分之一。 测量5 级和高于5 级精度的齿轮时, 允许 不大于二分之一, 但此时应以五次以上重复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用测量法向齿距的方法测 量斜齿轮时, U F p , UF , 4 和 U f p 不 应大于五分之一; 使用手提式仪器测量时 U F U 凡 和叨, 不 应大于五 分之一 当不能确定测量不确定度是否能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6 . 2 . 6 - , 齿距累积误差测量不确定度O F , 的计算 U F , 伽m ) 按下式计算: U F

27、, 一 了 不蔽 . . . . . . . . . . . . ( 2 4 ) 式中: S , 仪器测量齿距累积误差时的示值误差 见附录A( 补充件) , 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 , pm ; 当被测齿轮齿数Z或跨齿测量的分组数Q大于仪器检定时所使用的标准齿轮齿数Z 。 时, 还需用下式补充考核, 下式中了 为仪器的示值变动性; I ,/ , z I丫 .奋 a , = 2 5 G 2 “ “ “ “ . ” . “ ( 2 5 9 G s / T 1 3 9 2 4 一9 2 8 z 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 P M; 8 2 =2 e / c o s a , “ “ (

28、2 6 齿顶圆定位时, 以顶圆跳动的一半作为安装偏心量。 6 . 2 - 6 . 2 齿距偏差的测量不确 定度U f的计算 U f , ( P - ) 按下式计算: U f , 一 、 场 军 瘫 . . , . . ,. “ . ( 2 7 式中 S , 仅器测量齿距偏差时的示值误差 见附录 A( 补充件) , 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 , P M; 8 2 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 P M; 8 2 一 2 e s in 臀) / c o s a , 齿顶圆定位时, 以顶圆跳动量的一半作为安装偏心量。 6 . 3 测2结果处理 对齿距误差测量结果的处理可以采用计算法或作图法

29、或误差曲线取值法( 从整体误差曲线取值的 方法见 1 6 . 3 . 1 ) , 以在 6 . 2 . 5所规定的各测量位置中测得的最大误差值作为测量结果。 6 F , . A F , , , A 几. 应在被测齿轮分度圆切线方向计值( JA M) , 以其它方向测量时, 应对测得值进行换 算, 见附录C( 补充件) 。 6 . 3 - 1 相对法测量结果处理 6 . 3 门, 1 逐齿测量 a , 计算法 从逐齿测量数据计算 几、 凡和 F , , 的 方法列于 表2 , 以Z =1 2 , K =2 的齿轮为 例。 表 2 逐齿测量数据处理Y m # F 相 对 齿 距 偏 差 ( 读 数

30、 值 ) 尸 . 齿 距 偏 差 几, = 尸一。 尸 . 相对。齿的齿距累积误差 A F , = 艺 A f , K个齿距累积误差 K = 2 mo t = O F , 一 F , ( 一 , 0 ( 1 2) 0+ 2 05 1 + 24 + 1+ 3 + 55 2 0 + 2 + 75 3 + 1 十 3 4 区 1 0 5 一 7 曰 5 + 52 一 5 一 3 6 + 2 国 一 6 一 4 7 一 27 一 4 一 2 8 一 46 一 5 一 3 9 曰 5 0 + 2 一 51 1 0 十 1 十 3 一 25 1 1 0 + 2 0 5 1 2 zZ A P 尸 , 二 +

31、= oZ 一二- 2 4 1 2 =一2 p m G s / T 1 3 9 2 4 一 9 2 几= D P一 P m =一5 p m ( 取绝对值最大的 偏差作为测量结果) ( 3 0 ) A F , =A F , , : 一 F , ; =1 。 一( 一7 ) =1 7 p m一 . . . . . . . . . . . . . . . .(3 1) A F , E =A F , t , m . , =8 p m “ “ “ ” “ 一(3 2) b .作图法 直角坐标图上的X坐标代表齿序号 i , Y坐标代表齿距误差( 以分度圆弧长 p m计值) 。将测得值按 齿序号i 依次累积标

32、在坐标图上( 图8 ) , 过坐标原点和最后一个误差点作一直线, 该直线即为计算 F 凡、 、 几 , 的基准线, 所有误差点相对基准线的Y坐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为O F , , 相隔K个齿距的二 个误差点相对基准线的Y坐标最大差值为 凡 , 相邻两个误差点相对基准线的Y坐标最大差值为 Af , 。 图 8 逐齿测量结果处理作图法 c . 误差曲线取值方法 在数据处理系统直接画出的齿距误差曲线( 图 9 ) 上, X坐标代表齿序 i ( 此 X坐标轴就是图8中的 基准线) . Y坐标代表齿距误差( 以分度圆弧长 p m计值) , 误差曲线在被测齿轮齿数范围内, Y坐标的最 大变化量为 F ,

33、, 相邻两个误差点Y坐标的最大差值为 九, 相隔K个齿距的两个误差点Y坐标的最 大差值为 F , t . ea. 图 9 齿距误差曲线取值法 飞 . 2 跨齿测量 a . 计算法 从跨齿测量数据中求取 F , 的方法列于表 3 , 4 , 5 , 6 , 7 , 以Z=6 0 跨齿数 N=6 , 分组数 Q=1 0为 GB/ T 1 392 4一 92 表 3跨齿齿距 累积误差 的数据处理 pm 跨 i齿序 相 对 跨 齿 距 偏 差 ( 读 数 值 ) 尸 跨 齿 距 偏 差 几 = 尸一 尸 , 相对。齿的跨齿距 累 积 误 差 O F ,j= 买 A J ; 0 0 00c 6 0 0

34、+ 4 0 + 416 一 1+ 3 + 721 2 一 1十 3 + 1 互 31 8 一 8一 4 + 6424 一 1 0一 6 053 0 一 9一 5 一 5 . 63 6 一 7一 3 一 874 2 一 7一 3 压 亘 84 8 + 1+ 5 一 695 4 + 2+ 6 01 06 0 计算结果给出了相对。 # 齿的跨齿齿距累积误差的最大值 凡、 二 =+1 0 和最小值 F , ; m , = -1 1 , 为了求得A F , , m 。 应对 i =1 2 - 1 8 , i =1 8 2 4 进行逐齿补点测量。为了求得 F , 二 。 应对i =4 2 -4 8 , i

35、 =4 8 -5 4 进行逐齿补点测量。补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列于表 4 , 5 , 6 , 7 , 表 4 i 一1 2- 1 8 逐齿补点数据处理k m ,q fxi1 序 对 0 齿的跨齿 齿 ff f , 累 积 误 差 F 组内测量数据计算 相对0齿的齿 距 累 积 误 差 Fti Tf- 相对齿距偏差 ( 读数值) 4 尸 , . 齿 距 偏 差 0 广。 相对第 1 2 齿的 齿距累积误差 F ,; 今 十 71 2 0+ 1 0十 7 + 1十 81 3 + 1+ 2 1 4+ 3+ 3 0 0+ 1 1 5+ 4+ 1 1 + 1+ 2 + 6 匡1 3 1 6 一 4一 3

36、 + 3+ 1 01 7 一 10 十 3+ 1 03十 1 01 8 厂 - = A P 一 P 二 ( i + U N E AP, 一 ( AFV (1 + 1 、 一 F , ) N p:一 互 “ ” 砂邵 F , = o l +o 尸 , 1 2 G B / T 1 3 9 2 4 一9 2 表 5i =1 8 - 2 4 逐齿补点数据处理拜 m 跨 1 对。齿的跨齿 齿距累积误差 万 , 组 内 测 量 数 据 计 算 相对 。 齿的齿 距 累 积 误 差 F竿 相 对 齿 距 偏 差 ( 读 数 值 ) 尸 齿 距 偏 差 4 f, 相对第 1 8 齿的 齿距累积误差 A F ,

37、 3+ 1 01 8 0一 1 0 匡0 1 9一 1十 9 t 10 2 0一 1+ 9 0一 1 2 1一 2+ 8 0一 1 2 2一 3十 7 0一 1 2 3一 4斗 一 6 + 10 4十 62 4一 4+ 6 表 6 i =4 2 -4 8 逐齿补点数据处理拜m ” J 对 。 齿的跨齿 齿距累积误差 4 F , ; 组 内测 量 数 据 计 算 相对 0齿的齿 距 累 积 误 差 F p #7 FF 相对齿距偏差 ( 读 数 值 ) 尸 齿 距 偏 差 o f 相对第4 2齿的 齿距累积误差 A F , ; 7一 84 2 0一 2 0一 8 一 2一 1 04 3 + 1一

38、I 4 4一 3一 1 1 0一 2 一 5一 1 34 5 + I一 1 一 6 压1 4 4 6 + 3+ 1 4 7一 5一 1 3 + 4十 2 8一 1 14 8一 3一 1 1 表 7 i =4 8 - 5 4 逐齿补点数据处理 ” i 序 对 。 齿的跨齿 齿距累积误差 F ,; 组内测量数据计算 相对 。 齿的齿 距 累 积 误 差 F , ;竿 相 对 齿 距 偏 差 ( 读 数 值 ) 么 尸 齿 距 偏 差 尹 。 相对第4 8 齿的 齿距累积误差 4 F 8一 114 8 0十 1 0 巨困 4 9+ 1一 1 0 + 1+ 2 5 0+ 3一 8 一 2一 1 5 1

39、+ 2一 9 0+ 1 5 2 + 3一 8 0+ 1 5 3十 4一 7 0+ 1 9一 65 4+ 5一 6 GB/ T 1 39 24一 92 从表4 , 5 求得 F ,二, = +1 3 p m ( i =1 6 ) : 从表6 , 7 求得。 F , ; 。二一1 4 ( i = 4 6 ) , 则: O F , 二 F , . 二 一 F , ; a 。 二1 3 一( 一1 4 ) 二2 7 p m, b . 作图法 第一步 作跨齿齿距累积误差图( 图1 0 ) : 以直角坐标图上的X坐标代表跨齿序号j , Y坐 标代表相对 齿 距 偏 差 的 累 积 值 F ,; (A F

40、, = 买 A P , ) 以 分 度 圆 弧 长 , m 计 值 , 将 , 得 值 表 3 中 的 1, 按 跨 齿 序 依次累积标在坐标图上, 过原点和最后一个误差点连一直线, 该直线即为计算跨齿齿距累积误差的基准 线。 找出所有误差点中相对基准线的 纵坐标最大 值为6 F , ; =+1 0 ( i =1 8 ) , 最小值 凡, 二 。 =一1 1 ( i = 4 8 ) 日之公峭 。军“K:公心 二!”-公司 图 1 0跨齿齿距累积误差图 第二步作分组逐齿齿距累积误差图; 在直角坐标图 上X坐标代表组内齿序号i , Y坐标代表相对齿 距 偏 差 的 累 积 值 F , 一 习 A

41、P 。 将 测 得 值 表4 中 的 尸 ,) 按 齿 序 i 依 次 累 积 标 在 坐 标 图 上 ,将 最 后 一 个误差点的Y坐标减去( O F , c ,+ , , 一 F , ; ) 后, 与原点连一直线, 该直线即为计算组内 各齿相对于j 齿的齿 距累积误差的基准线。 作与该基准线Y 坐标 相距( 一 F) 的平行线, 则此平 行线为各齿相对于。 # 齿的 齿 距累积误 差的基准线。 按上述方法分别作i =1 2 - 1 8 , i =1 8 -2 4 , i = 2 4 - 4 8 , i =4 8 -5 4 四组的齿距累 积 误差图( 图1 1 , 1 2 , 1 3 , 1 4 ) 。并从图中求出 F ,; 二+1 3 p m, A F , ; m ; = -1 4 Fa m , 则: A F , 二 凡二 : 一 A F m ,. =1 3 一( 一1 4 ) 二2 7 p m. G s / T 1 3 9 2 4 一9 2 (卜+)1“1公月 图 1 1 1 21 8组逐齿齿距累积误差 图 图 1 218 - 24逐齿齿距累积误差图 曰+11叹困!丫二we 盆吞1.1咬心1 图 1 3 ) 二4 2 -4 8 逐齿齿距累积误差图 GB/ T 1 392 4一 92 的1”又:!曰!?11 “1心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