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430.1-2001.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76327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2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 18430.1-200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GBT 18430.1-200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GBT 18430.1-200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GBT 18430.1-200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GBT 18430.1-200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BT 18430.1-200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 18430.1-2001.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G B / T 1 8 4 3 0 . 1 -2 0 0 1 前言 本标准参考采用美国空调制冷协会A R I 5 5 0 / 5 9 0 -1 9 9 8 采用蒸气压缩循环的冷水机组 和日 本工 业标准 J I S B 8 6 1 3 -1 9 9 4 ( 冷水机组 . J I S B 8 6 2 1 1 9 9 5 离心式制冷机 。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和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 实施之日 起, J B / T 4 3 2 9 - - 1 9 9 7 容积式冷水( 热泵) 机组 和J B / T 3 3 5 5 -1 9 9 8 H 离心式冷 水机组 废止。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

2、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上海合众一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 江苏) 有限公司、 合肥通 用机械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广东吉荣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卫宇、 谈磊、 底世涛、 葛传诗、 史敏、 汤成忠、 刘汉宁、 赵薰、 孙正国。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 热泵) 机组 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 热泵) 机组 Wa t e r c h i l l i n g ( h e a t p u

3、 m p ) p a c k a g e s u s i n g t h e v a p o r c o mp r e s s i o n c y c l e Wa t e r c h i l l i n g ( h e a t p u mp ) p a c k a g e s f o r i n d u s t r i a l $ c c o mm e r c i a l a n d s i mi l a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G B / T 1 8 4 3 0 . 1 -2 0 0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机驱动的采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应用于工商业和类似用途的

4、冷水( 热泵) 机组 ( 以下简称机组) 的型式与基本参数、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 包装和贮存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制冷量为5 0 k W 以上的集中空调或工艺用冷水的机组, 也适用于为防止因室外气温 降低而引起冻结、 在水中溶解化学药剂作载冷( 热) 的机组。以发动机( 柴油机或燃气机) 或透平发动机 ( 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 驱动的机组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饮用水、 饮料及不以水作载冷( 热) 剂的工业专用的机组。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

5、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4 3 4 3 -1 9 9 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 电热器具、 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 法和允许值( e q v C I S P R 1 4 : 1 9 9 3 ) G B / T 5 2 2 6 . 1 -1 9 9 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第一部分: 通用技术条件( e q v I E C 2 0 4 - 1 : 1 9 9 2 ) G B / 丁7 7 7 8 -2 0 0 1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 B / T 1 0 8 7 0 -2 0 0 1 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 热泵) 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G

6、B / T 1 3 3 0 6 -1 9 9 1 标牌 G B / T 1 3 3 8 4 -1 9 9 2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 B / T 1 7 7 5 8 -1 9 9 9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G B 5 0 0 5 0 - - 1 9 9 5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J B / T 4 3 3 0 -1 9 9 9 制冷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 J B 6 9 1 7 - - 1 9 9 8 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 J B / T 7 6 6 6 -1 9 9 5 制冷和空调设备名义工况一般规定 J B 8 6 5 4 - - 1 9 9 7 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 热泵) 机组安全要

7、求 3 型式与基本参数 3 . 1 型式 3 . 1 . 1 按制冷压缩机型式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f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 0 0 1 一 0 8 - 3 0批准2 0 0 2 一 0 4 一 0 1实施 G B / r 1 8 4 3 0 . 1 -2 0 0 1 开启式; 一 半封闭式; - - 一 全封闭式 3 . 1 . 2 按制冷压缩机类型分类: 往复活塞式; 离心式; 螺杆式; - 一 涡旋式。 3 . 1 . 3 按机组功能分类: 单冷 式 机组; 制冷及电加热制热兼用的机组; 制冷及热泵制热兼用机组, 包括热泵制热和电加热制热同时使用的机组及热泵制热和电加热 装置切换使用

8、的机组。 3 . 1 . 4 按制冷运行放热侧热交换方式分类: 水冷式一水热源; 风冷式一空气热源; 一 蒸发冷却式。 3 . 2 型号 机组型号的编制可由制造商按体现本标准名义工况下机组的制冷量确定。 3 . 3 基本参数 3 . 3 . 1 定义 13 . 1 . 1 名义工况性能系数( C O P ) 在标准规定的名义工况下( 见表 1 ) , 机组以同一单位表示的制冷量( 制热量) 除以总输人电功率得 出的比值。 3 . 3 . 1 . 2 名称及功能 本标准规定机组相关的名称及功能为: 名称:功能: 水冷式水冷单冷式 水一水热泵水冷式制冷及水热源热泵制热 风冷式风冷单冷式 空气一水热

9、泵风冷式制冷及空气热源热泵制热 蒸发冷却式蒸发冷却单冷式 13 . 2 名义工况 机组名义工况温度条件的规定按J B / T 7 6 6 6 的规定, 见表1 , 表 1 名义工况时的温度条件C 项目 使用侧热源侧( 或放热侧) 冷、 热水水冷式风冷式蒸发冷却式 进口水温出口水温进口水温出口水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制冷 1 273 03 53 5 2 4 热泵制热 4 04 51 5776 33 . 3 名义工况的其他规定、 a )机组名义工况时的使用侧和水冷式热源侧污垢系数为 0 . 0 8 6 m “ C/ k W, G B / T 1 8 4 3 0 . 1 -2 0 0

10、1 b ) 机组名义工况时的额定电压, 单相交流为 2 2 0 V、 三相交流为 3 8 0 V, 3 0 0 0 V, 6 0 0 0 V或 1 0 0 0 0 V, 额定频率为 5 0 H z , c ) 大气压力为 1 0 1 k P a , 3 . 3 . 4 名义工况时制冷性能系数 机组名义工况时的制冷性能系数不应低于表2 的数值。 表 2 名义工况的制冷性能系数 压缩机类型往复活塞式 涡旋式 机组制冷量, k W 5 0 -1 1 6 1 1 6 5 0 - 1 1 6 1 1 6 水冷式 3 . 53 . 63 . 5 53 . 6 5 风冷和燕发冷却式 2 . 4 82 . 5

11、 72 . 4 82 . 5 7 压缩机类型螺杆式离心式 机组制冷量, k W 2 3 0 镇1 1 6 3 1 1 6 3 水冷式 3 . 6 53 . 7 53 . 8 54 . 54 . 7 风冷和蒸发冷却式 2 . 4 62 . 5 52 . 6 4 4 技术要求 4 . 1 一般规定 机组应符合J B 8 6 5 4 和本标准的规定, 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条件( 或按用户和制造厂 的协议) 制造。 4 . 2 气密性试验、 真空试验和液压试验要求 4 . 2 . 1 气密性试验要求 机组试验时, 采用电子卤素检漏仪或氦检漏仪时, 机组单点泄漏率低于1 4 g / a , 充

12、分保证机组在应 用周期中的气密性。 4 . 2 . 2 真空试验要求 机组试验时, 制冷系统的各部位无异常变形, 且压力回升应在 0 . 6 9 k P a以下。 42 . 3 液压试验要求 机组试验时, 水侧各部位应无异常变形和水泄漏。 4 . 3 机组出厂前应进行运转试验, 机组应无异常。 若试验条件不完备或对于额定电 压3 0 0 0 V及以 上 的机组, 可在使用现场进行运转试验。 4 . 4 机组名义工况性能 机组在制冷和热泵制热名义工况下进行试验时, 其最大偏差应不超过以下规定: a ) 制冷量和热泵制热量不应小于名义规定值的9 5 0 a ; b ) 机组消耗总电功率不应大于机组

13、名义消耗电功率的1 1 0 0 o ( 热泵制热消耗总电功率不包括辅助 电加热消耗功率) ; c ) 名义工况的性能系数不应小于机组名义值的 9 2 %, 并符合3 . 3 . 4 的要求; d ) 带有辅助电加热热泵制热机组的辅助电加热功率消耗不应大于名义消耗电功率的1 0 5 %; e ) 冷( 热) 水、 冷却水的压力损失不应大于机组名义规定值的1 1 5 Y o . 4 . 5 机组的设计和使用条件 机组应在表3 和表4 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正常工作, 表中温度偏差为试验时应遵守的条件。 刁 . 51 最大负荷工况 机组按表3 最大负荷工况运行时, 电动机、 电器元件、 连接接线及其他部件

14、应正常工作。 G s / T 1 8 4 3 0 . 1 -2 0 0 1 4 . 5 . 2 低温工况 机组按表 a 低温工况运行时应正常工作。 4 . 5 . 3 机组按表3 和表4 融霜工况( 装有自动融霜机构的空气源热泵机组) 运行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安全保护元器件不应动作而停止运行; 一融霜应自动进行; 融霜时的融化水及制热运行时室外侧( 热源侧) 换热器的凝结水应能正常排放或处理; 一 在最初融霜结束后的连续运行中, 融霜所需的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周期时间的2 0 %, 两个 以上独立制冷循环的机组, 各独立循环融霜时间的总和不应超过各独立循环总运转时间的2 0 0 0 , 表 3

15、 机组设计温度条件C 项月 使用侧热源侧( 或放热侧) 冷、 热水水冷式风冷式蒸发冷却式 进日水温出日水温进口水温出I 1 水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千球温度湿球温度 制冷 名义工况1 2 士0 . 3 7 士 0 . 33 0 士0 . 3 3 5 士0 . 33 5 士12 4 士0 . 5 最大负荷工况 低温工况 1 1 5 士 0 . 53 3 士0 . 5 _2 ) 4 3 士12 7 - - 0 . 夕 5 士0 . 5 _2 ) 2 1 士0 . 52 1 士1 0 5 - 5 士0 . 5 “ 热泵 制热 名义工况 4 0 士 0 . 34 5 士 0 . 31 5 士0 . 37

16、士 0 . 37 士 16 士 0 . 5 最大负荷工况 _5 ) 5 0 士0 . 52 1 士0 . 5 _幻 2 1 士11 5 . 5 士0 . 5 融霜工况1 14 0 士0 . 5 5) 2 士11 士 0 . 5 1 )由制冷名义工况时的冷水量决定 2 ) 由制冷名义工况时的冷却水量决定。 3 ) 补充水温度3 3 C士2 C 4 ) 补充水温度1 5 C士2 C, 5 ) 由热泵制热名义工况时的热水流量决定 6 )由热泵制热名义工况时的热源水量决定 7 ) 融霜工况为融霜运行前的条件, 开始融霜时表4 和表3 规定的温度条件均可。 表 4 融霜时的条件 工况使用侧热源侧 热泵制

17、热融霜 进口水温出口水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4 0 士 32 士6 4 . 5 . 4 变工况性能 机组变工况性能温度条件如表5 所示。 表 5 变工况性能温度范围 项目 使用侧热源侧( 或放热侧) 冷、 热水水冷式风冷式蒸发冷却式 进 口水温出口水温进日水温出口水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制冷 热泵制热 5 - - - 1 51 5 . 5 - - 3 32 1 - 4 31 5 . 5 - 2 7 4 0 - 5 01 5 2 1一 7 - 2 1 月 . 6 部分负荷性能 4 . 6 . 1 制冷量大于 7 0 k W 的机组应配置卸载机构, 其动作应灵活、 可靠。 G B /

18、T 1 8 4 3 01 -2 0 0 1 4 . 6 . 2 具有两级或多级卸载的冷水机组在表 6 规定的工况下按 1 0 0 %, 7 5 Y , 5 0 %和 2 5 %负荷工况点 测定部分负荷性能特性( 包括制冷量、 消耗总电功率和性能系数) 。 4 , 6 . 3 若机组不能按 4 . 6 . 2 规定的部分负荷工况点运行时, 则机组可以按其他负荷点运行, 但应按表 6 规定的工况条件, 测定部分负荷性能特性( 包括制冷量、 消耗总电功率和性能系数) 。 4 . 6 . 4 部分负荷性能测试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冷水出口温度为名义工况规定值; 放热侧的规定; 水冷式: 冷却水流量为名义

19、工况时流量; 风冷式: 冷凝器冷却风量可随着机组卸载工况的变化而变化; 燕发冷却式: 冷凝器冷却风量可随着机组卸载工况的变化而变化, 但水流量为名义工况时流量, 补 充水温与湿球温度相等; 一 一 冷水流量为名义工况时流量; 冷水和冷却水的污垢系数为。 . 0 8 6 m 0C /kW; 电压和频率为名义工况时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 一一冷凝器进口冷却水温度、 进风干球温度、 进风湿球温度按表 6 规定由式( 1 ) 计算( 呈线性变化) ; 部分负荷性能数据应以名义工况时的百分数来表示。 表 6 部分负荷性能时放热侧温度条件 机组型式冷凝器进口温度 系数 A系数 B 水冷式冷凝器进口冷却水温

20、 0 . 1 4 51 5 . 5 风冷式冷凝器进风干球温度 0 . 1 4 02 1 . 0 蒸发冷却式冷凝器进风湿球温度 0 . 0 8 51 5 . 5 冷凝器进口 温度二 AX( 全负荷制冷量的百分数) + B ( C ) “ 。 。 “ ( 1 ) 4 . 了 噪声和振动 4 . 7 . 1 机组应按J B / T 4 3 3 0 进行噪声声压级的测量。 4 . 7 . 2 机组应进行振动测量。 4 . 8 电器安全规定 4 - 8 . 1 电压变化性能 机组在表3 制冷和热泵制热名义工况下运行, 改变额定电压时, 安全保护机构不动作( 电动机、 电器 元件及安全保护机构等由相关质量

21、监督部门进行检测并提供报告则可不进行此项测试) 。 带有辅助电加 热的热泵制热机组其防过热保护器亦不应动作, 机组无异常现象并能连续运行。 刁 . 8 . 2 温度限制 机组在表3 制冷和热泵制热名义工况下运行时. 电动机组绕组温度应符合J B 8 6 5 4 的规定。 4 . 8 . 3 绝缘电阻 机组带电部位和可能接地的非带电部位之间的绝缘电阻值, 额定电压单相交流2 2 0 V 、 三相交流 3 8 0 V时应不小于 1 Ma; 额定电压三相交流3 0 0 0 V , 6 0 0 0 V时应不小于5 MD ; 额定电压三相交流 1 0 0 0 0 V 时应不小于1 0 Mf L 4 .

22、8 . 4 耐电压 在绝缘电阻试验后, 机组带电部位和非带电部位之间加上5 . 3 . 7 . 4 规定的试验电压时, 应无击穿和 闪络。 4 . 8 . 5 启动性能 做启动试验时, 启动电流值应小于规定启动电流值的115 0 o , 且电动机的启动试验应和电动机转子 停止位置无关。 G B / T 1 8 4 3 0 . 1 -2 0 0 1 4 . 8 . 6 耐湿性能 机组进行耐湿实验后, 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 Mo, 且应符合 4 . 8 . 4 耐电压实验规定。 刁 . 87 淋水绝缘性能 机组淋水绝缘性能应符合 B 8 6 5 4 的规定。 4 . 8 . 8 采用微处理器的机组

23、控制系统, 应具有抑制无线电或其他通讯干扰信号的性能。 按G B 4 3 4 3 进 行测试, 应符合标准中有关限制产生干扰影响的要求。 4 . 9 机组内与制冷剂和润滑油接触的表面保持洁净、 干燥, 机组外表面均应清洁, 涂漆表面应光滑。管 路附件安装一般应横平竖直, 美观大方。 4 . 1 0 用户在遵守机组运输、 保管、 安装、 使用和维护规定的条件下, 从制造厂发货之日 起 1 8 个月内或 开机调试运行后 1 2 个月内( 以两者中先到者为准) , 机组因制造质量不良而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 时, 制造厂应免费修理或更换。 5 试验方法 5 . 1 测量仪表精度和测量规定 5 . 1

24、 . 1 测量仪表精度: 按G B / T 1 0 8 7 0 - - 2 0 0 1 中附录A的规定。 5 . 1 . 2 测量规定如下: a ) 测量仪表的安装和使用按G B / T 1 0 8 7 0 的规定; b ) 机组空气干、 湿球温度的测量采用取样法测量, 取样器按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的要求。 5 . 2 机组安装和试验规定 5 . 2 . 1 温度条件: 机组的水温及空气干、 湿球温度偏差按表3 的规定。 冷水流量、 冷却水流量及热水流量应在额定流量的士5 %以内。 被试机组应在额定频率、 额定电压下运行, 其偏差值不应大于额定值的士2 %. 5 . 2 . 2 被试机组应

25、按生产厂规定的方法进行安装, 并且不应进行影响制冷量和热泵制热量的构造改 装。 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机组的环境应充分宽敞, 机组附近的风速应减小到充分低的值, 以免影响机组 的性能。 5 . 2 . 3 水质: 机组使用的水质应符合G B 5 0 0 5 0 的规定。 5 . 3 试验要求 5 . 3 . 1 机组气密性、 真空和液压试验 气密性试验: 机组制冷剂侧在设计压力下, 按照J B 6 9 1 7 中气密性试验方法进行检验, 应符合 4 . 2 . 1 的规定; 真空试验: 机组制冷剂侧进行气密性试验合格后, 按照J B 6 9 1 7 中真空试验方法进行检验, 应 符合 4 . 2

26、. 2 的规定; 液压试验: 机组水侧在 1 . 2 5 倍设计压力下, 按照J B 6 9 1 7 中液压试验方法进行检验, 应符合 4 . 2 . 3 的规定。 53 . 2 机组名义工况性能试验 应按附录c ( 标准的附录) 确定模拟机组名义工况下水侧污垢系数的修正温差并进行性能试验。 5 . 3 . 2 . 1 制冷量和消耗总电功率试验 将机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冷量位置, 制冷名义工况按表1 和3 . 3 . 3 以及表3 的规定 进行试验。 按照LE I 下规定进行试验测定和计算制冷量与消耗总电功率, 并应符合4 . 4 a ) , 4 . 4 b ) 和4 . 4 c )

27、 的规定。同时测量运行电流和求出功率因数。 。 ) 水冷式机组: 制冷量按G B / T 1 0 8 7 。 的规定, 主要试验采用液体载冷剂法进行试验测定和计算, 校核试验采用机组热平衡法。 消耗总电功率包括压缩机电动机、 油泵电动机和操作控制电路等的输人总 G B / T 1 8 4 3 0 . 1 -2 0 0 1 电功率 b ) 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机组: 制冷量按G B / T 1 0 8 7 0的规定, 采用液体载冷剂法进行试验测定和 计算。 放热侧采用G B / T 1 7 7 5 8 的空气烩差法中的室内空调装置使其达到放热侧环境温度条件, 消耗总 电功率除5 . 3 . 2 .

28、 1 a ) 中包括项目外. 风冷式还应包括放热侧冷却风机电功率, 蒸发冷却式还应包括淋水 装置水泵用电功率。 5 . 32 . 2 热泵制热量和消耗总电功率试验 将机组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热量的位置, 热泵制热名义工况按表 1 和3 . 3 . 3 以及表 3 的规定进行试验, 按以下规定进行试验测定和计算制热量和消耗总电功率, 并应符合 4 . 4 a ) , 4 . 4 6 ) 和 4 . 4 c ) 的规定。同时测量运行电流和求出功率因数。 a ) 水冷式机组: 制热量按G B / T 1 0 8 7 。 的规定, 主要试验采用液体载冷剂法( 实为使用侧冷凝器载 热剂) 进行

29、试验测定和计算, 校核试验采用机组热平衡法( 实为热源侧蒸发器) , 消耗总电功率同 5 . 3 . 2 . l a ) 的内容。但制热量和消耗总电功率不包括辅助电加热的制热量和电功率消耗。 b ) 风冷式机组: 制热量按G B / T 1 0 8 7 () 的规定, 采用液体载冷剂法( 实为使用侧冷凝器载热剂) 进 行试验测定和计算。 热源侧同5 . 3 . 2 . 1 b ) 的规定。 制热量和消耗总电功率不包括辅助电加热的制热量和 电功率消耗。 5 . 3 . 2 . 3 辅助电加热消耗的电功率 带有辅助电加热的机组按 5 . 3 - 2 . 2 进行热泵制热量试验时, 当热泵制热量的测

30、定稳定后, 给辅助电 加热通电, 并测定消耗的电功率, 应符合4 . 4 d ) 的规定。 5 . 3 . 2 . 4 性能系数 由5 . 3 . 2 . 1 和 5 .3 . 2 . 2 求得的制冷量( 制热量) Q . ( k W) 和消耗总电功率No ( k W) 按照式( 2 ) 计算 C O P 一Q . 1 V (2) 计算结果应符合表2 和4 . 4 c ) 的规定。 5 . 32 . 5 水侧压力损失 在进行上述试验时, 按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的阻力测定规定和方法测量冷、 热水和冷却水的压力损 失, 应符合4 . 4 e ) 的规定。 5 . 3 . 3 运转试验 机组应

31、在接近名义工况的条件下连续运行, 分别测量机组消耗总电功率、 运行电流和进、 出水温度, 检查机组运行是否正常。 5 . 3 . 4 机组设计和使用范围试验 5 . 3 . 4 门最大负荷试验 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以及按表 3 最大负荷工况下运行, 达到稳定状态后再运行 2 h , 应符合 4 . 5 . 1的规定。 5 . 3 - 4 . 2 低温试验 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以及按表3 制冷低温工况下运行 6 h , 应符合4 . 5 . 2 的规定。 5 . 34 . 3 融霜试验 在表3 的融霜工况下, 连续进行热泵制热, 最初的融霜周期结束后, 再继续运行3 h , 应符合4 . 5 .

32、 3 的规定。 5 . 3 . 4 . 4 变工况试验 机组按表5 某一条件改变时, 其他条件按名义工况时的流量和温度条件。 该试验应包括表3 中相应 的工况温度条件点 将试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图或编制成表格, 每条曲线或每个表格应不少于四个测量点 4 M5 .3.5 部分负荷性能试验 G B / T 1 8 4 3 01 -2 0 0 1 5 . 3 - 5 . 1 按机组配置的卸载机构级数( 多于四级时按四级) , 在按照4 . 6 . 4 和表 6 的规定以及表 3 规定 的温度偏差下进行制冷量部分负荷性能试验。 5 . 3 . 5 . 2 机组在部分负荷下运行稳定后, 按照5 . 3 -

33、2 . 1 的方法测定制冷量( 制热量) 和消耗总电功率, 并计算性能系数。 5 . 3 . 5 . 3 按4 . 6 . 4 的规定确定部分负荷性能试验结果, 机组运行应符合4 . 6 . 1 的规定。 5 . 3 . 6 噪声和振动 5 . 3 . 6 . 1 噪声测量 噪声测量按照J B / T 4 3 3 0 矩形六面体测量表面的方法, 并按照J B / T 4 3 3 0 表面平均声压级的方法 计算声压级。 5 . 3 - 6 . 2 振动测量 机组按如下方法测量振动: a ) 测量仪器 1 ) 仪器应符合的要求: 频率相应范围应为 1 0 - 5 0 0 H z 。在此频率范围内的

34、相对灵敏度以8 0 H : 的 相对灵敏度为基准, 其他频率的相对灵敏度应在基准灵敏度的+1 0 %一一2 0 %的范围以内; 2 ) 仪器的校准: 测量仪器应按有关标准定期校准。 b ) 机组安装在平台上。安装平台和基础应不产生附加振动或机组共振, 机组运行时安装平台的振 动值应小于被测机组最大振动值的l o o o a e ) 机组在测定时的运行状态: 机组应在名义工况的运行状态下进行测定, 此时电动机的转速和电 压应保持额定值。 d ) 测点的配置: 测点数一般为一点, 该测点应在机架下部压缩机正下方分别按轴向、 垂直轴向和水 平面垂直轴向配置。 e ) 测量的要求: 测量时, 测量仪器

35、的传感器与测点的接触应良好, 并应保证具有可靠的联结。机组 的振动值系以各测点测得的最大数据为准。 f )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中应写明机组型号、 测定的工况、 机组制造厂名及产品编号。试验报告中应 注明最大振动值的测点位置。 5 . 3 . 7 电器安全试验 5 . 17 . 1 电压变化试验 机组分别在表 3 中制冷和热泵制热名义工况下, 使电源电压在额定电压值士1 0 %的范围内变化运 行 1 h , 应符合 4 . 8 . 1 的规定。 5 . 3 . 7 . 2 温度试验 机组按5 . 3 . 2 . 1 或5 . 3 - 2 . 2 做制冷量或热泵制热试验的同时, 利用电阻法测定电

36、动机绕组温度, 应 符合J B 8 6 5 4 的规定; 对具有调速设备的机组, 应分别进行最高和最低转速的试验。 5 . 3 . 7 . 3 绝缘电阻试验 额定电压3 8 0 V及以下机组用 5 0 0 v绝缘电阻计、 额定电压3 0 0 0 V及以上机组用1 0 0 0 0 V绝缘 电阻计测量机组带电部位与可能接地的非带电部位之间的绝缘电阻, 应符合 4 . 8 . 3 的规定。 5 . 3 - 7 . 4 耐电压试验 该项试验继 5 . 3 . 7 . 3 试验之后, 在机组带电部位和非带电金属部位之间施加频率为 5 0 H : 的基本 正弦波电压持续1 m i n , 该试验电压值在单

37、相额定电压2 2 0 V时为1 5 0 0 V 。在三相额定电压3 8 0 V时 为1 8 0 0 V, 对地电压小于3 0 V的部位为5 0 0 V, 应符合 4 . 8 . 4 的规定。 此外, 在控制电路的电压范围内, 在对地电压为直流3 0 V以下的控制电路中应用的电子器件, 可免 去该项耐电压试验。 5 . 3 . 7 . 5 启动试验 启动试验包括启动电流试验和启动电压试验。 G B / r 1 8 4 3 01 - - - 2 0 0 1 a ) 启动电流试验: 继 5 . 3 . 7 . 2 试验后, 立即进行 5 . 3 . 7 . 3 和5 . 3 . 7 . 4的试验。

38、在电动机转子停止状 态时, 施加额定频率的某一电压值, 该值应是电流达到与在制冷消耗总电功率试验时测得的电动机电流 值相近时测得的电压值。由式( 3 ) 算出启动电流值, 并应符合 4 . 8 . 5 的规定。 I Q=I =I n 式中: I启动电流, A; I D -额定电压下的堵转电流, A; 了 。 在额定电压下制冷消耗总电功率试验时测得的电动机电流值相近的堵转电流 V 一 一 额定电压, V; V , 。 一 一 与电流 1 1 , 相对应的阻抗电压, V. . . . ( 3) , A; 注: 以常规的控制方式使两台以上电动机同时启动的机组启动电流, 是指同时通电时的启动电流或各自

39、 启动电流 之和。对分别启动电动机的机组, 是指在表3 制冷名义工况下, 直到最后一台电动机启动后的最大电流。 b ) 启动电压试验: 机组在表3 制冷名义工况下运转后, 使电动机停止运行, 按照制造厂规定的停止 间歇时间后, 再施以额定频率下的9 0 写额定电压进行启动, 应符合4 . 8 . 5 的规定。 。 ) 热泵制热机组按表3 制热名义工况运转进行5 . 3 . 7 . 5 a ) , 5 . 3 . 7 . 5 b ) 测定。 5 . 3 . 7 . 6 耐湿试验 机组在 5 . 3 . 4 . 2 低温试验之后或在 5 . 3 . 4 . 3 融霜试验之后, 立即进行 5 . 3

40、 . 7 . 3 绝缘电阻试验和 5 . 3 - 7 . 4 耐电压试验, 应分别符合4 . 8 . 3 和4 . 8 . 4 的规定。 5 . 3 . 7 . 7 淋水绝缘试验 淋水绝缘试验方法应符合J B 8 6 5 4 的规定, 测试结果应分别符合 4 . 8 . 3 和 4 . 8 . 4 的规定。 5 . 3 . 8 试验报告 5 . 3 . 8 . 1 根据5 . 3 . 1 -5 . 3 . 7 各项试验内容, 记录测试参数和结果, 并根据相应标准的规定进行计算。 5 . 3 - 8 . 2 试验操作人员、 审核人员签字。 6 检验规则 6 - 1 检验项目 机组出厂检验、 型式

41、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按表 7 的规定。 6 . 2 出厂检验 每台机组均应做出厂检验, 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按表7 的规定。 6 . 3 型式检验 6 . 3 . 1 新产品或定型产品作重大改进对性能有影响时, 第一台产品应做型式检验。检验项目和试验方 法按表7 的规定。 6 . 3 . 2 型式检验时间不应少于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时间, 其中名义工况运行不少于 1 2 h , 允许中途停 车, 以检查机组运行情况。运行时如有故障, 在故障排除后应重新进行试验, 前面进行的试验无效。 表 7 检验项目 项目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气密性、 真空、 液压试验 4 . 25 . 3

42、 . 1 4 . 8 . 35 . 3 . 7 . 3 绝缘电阻 4 . 8 . 45 . 3 . 7 . 4 耐电压 4 . 35 . 3 . 3 运转试验 4 . 45 . 3 . 2 . 1 制 冷 量 . 屑 耗 电 功 率 G B / r 1 8 4 3 0 . 1 一2 0 0 1 表 7 ( 完) 项目出r 一 检验型式检验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制热量、 消耗电功率 4 . n5 . 3 . 2 . 2 . 5 . 3 . 2 . 3 水侧压力损失 4 . 45 3 . 2 5 性能系数3 . 3 . 4 和 4 . 4 5 . 3 . 2 . 4 最大负荷试验 4 . 5 . 15

43、 . 3 . 4 . 1 低温试验 4 . 5 , 25 。 3 . 9 . 2 4 . 5 . 35 . 3 . 4 . 3 融霜试验 4 . 5 . 45 . 3 . 4 . 4 变工况试验 部分负荷试验 4 . 65 . 3 . 5 噪声和振动 4 . 75 . 3 . 6 电压变化 4 . 8 . 15 . 3 . 7 . 1 温度试验 启动试验 4 . 8 . 25 . 3 . 7 . 2 4 . 8 . 55 . 3 。 7 。 5 耐湿试验 4 . 8 . 65 . 3 . 7 . 6 4 . 8 . 75 . 3 . 7 . 7 淋水绝缘性能试验 注 “ ” 应做试验, “ 一

44、” 不做试验 了 标志、 包装和贮存 7 . 1 标志 7 . 1 . 1 每台机组应在明显而平整部位固定上铭牌, 铭牌应符合G B / T 1 3 3 0 6 的规定。机组铭牌上应标 出的内容见表 8 . 表 8 标记内容 标 记 内 容 机组功能 单冷式机组 制冷及热泵制热 兼用机组 制冷及电加热装置制热 兼用机组 型号 名称 名义制冷量. k W ( 热泵) 名义制热量, k w 额定电压, V卜 相数 额定频率, H z 额定功率, k W 制冷剂名 称及充注量, k g 机组外形尺寸, m m 机组总重量, k g 制造厂名称和商标 制造年月及产品编号 了 门, 2 工作标志 机组相

45、关部位上应设有工作情况标志, 如转向、 水流方向、 液位、 油位标记等。 了 . 2 随机文件 f ; 31 G B / T 1 8 4 3 0 . 1 -2 0 0 1 每台机组出厂时应随带产品合格证、 产品说明书和装箱单。 7 . 2 . 1 产品合格证的内容包括: 型号和名称; 出 厂编号; 一 一 制造厂商标和名称; 检验结论; 一 一 检验员、 检验负责人签章及日 期。 7 . 2 . 2 产品说明书的内容包括: 一 工作原理、 特点及用途; 主要技术参数; 一 一结构示意图、 压力损失、 电气线路等; - 一 安装说明、 使用要求、 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 机组主要部件名称、 数量。

46、 73 防锈 机组外露的不涂漆加工表面应采取防锈措施, 螺纹接头用螺塞堵住, 法兰孔用盲板封盖。 74 包装 机组的包装应符合G B / T 1 3 3 8 4 的规定。 了 . 5 贮存 7 . 5 . 1 机组出厂前应充人或保持规定的制冷剂量, 或充人。 . 0 2 -0 . 0 3 MP a ( 表压) 的干燥氮气。 7 . 5 . 2 机组应存放在库房或有遮盖的场所。 根据协议露天存放时, 应注意整台机组和自控、 电气系统的 防潮。 G B / T 1 8 4 3 01 一 2 0 0 1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 机组空气千、 湿球温度的测且( 取样法) A 1 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

47、了风冷冷水( 热泵) 机组空气干、 湿球温度的测量( 取样法) 。 A 2 试验方法 A 2 . 1 机组空气进口 处的温度测量应在风冷翅片热交换器周围至少取三点, 测量点的空气温度不应受 机组排出空气的影响。 A 2 . 2 温度测量仪表取样器( 典2的取样器见图A 1 ) 的位置应离风冷翅片热交换器的表面 6 0 0 m m o 图A 1 典型温度测量取样器 A 2 . 3 A 2 . 4 的流速 测出的温度应是机组周围温度的代表值。 经过湿球温度测量仪表的空气流速应为 s m/ 。 左右, 在空气进口和出口处的温度测量应用同样 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机组水侧压力损失的测t B 1 适

48、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蒸气压缩循环冷水( 热泵) 机组水侧压力损失的测量。 B 2 试验方法 B 2 . 1 水侧压力损失测定装置 水侧压力损失测定装置, 在冷水( 热泵) 机组的水配管接头上连接压力测试用管, 按以下装置测定冷 G B / T 1 8 4 3 0 . 1 - - 2 0 0 1 水、 冷却水或热水进口侧与出口侧的压差。 x 2 . 1 . 1 U形水银液柱计水侧压力损失测定装置( 图B 1 ) o B 2 . 1 . 2 弹性金属管压力表水侧压力损失测定装置 图B 2 ) 图B 1 U形水银液柱计水侧压力损失测定装置 图B 2 弹性金属管压力表水侧压力损失测定装置 B 2 .

49、1 - 3 压力测试管 。 ) 冷水( 热泵) 机组的冷水、 冷却水及热水进出接口上连接各自的直管, 直管长度为配管直径4 倍 以上的直管, 在距加接后的配管直径2 倍以上位置圆周上设置一个压力测试孔, 其位置与冷水( 热泵) 机 组内部配管及连接配管弯头平面成垂直方向( 图B B ) e G B / r 1 8 4 3 01 -2 0 0 1 图B 3 压力测试管 b ) 测定孔径为2 .6 m m, 如图B 4 所示, 与管内壁垂直, 长度为孔径的2 倍以上。 其位置的内表面应 光滑, 孔内缘应无毛刺。 s a l d , 图B 4 压力测试孔 B 2 . 2 水侧压力损失测定方法 在规定水量时, 测定冷水( 热泵) 机组进口侧与出口侧的压力差, 此时应完全排除仪表及仪表与压力 测试孔之间接管内的空气, 并充满清水。 附录c ( 标准的附录) 模拟机组水侧污垢系数之修正温差的确定 本附录详细说明机组在满负荷和部分负荷工况下, 模拟机组实际应用水侧污垢系数的增加而造成 机组性能测试中附加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