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想到现代企业管理.doc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38532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贞观之治想到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贞观之治想到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贞观之治想到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贞观之治想到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贞观之治”想到现代企业管理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 一个文韬武略与秦皇汉武齐名, 一个因执行所谓“让 步政策”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 ,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帝位,其情形大体与隋炀帝杨广得位相类。在位不过 23 年,比他享祚久长的皇帝大有人在;贞观时 期的全国人口不过 300 万户,远远不及隋炀帝和唐玄宗时期的900 万户左右的规模,这个数字基本上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处在恢复期。那么,唐太宗为什么是历史学家都无话可说的千古 一帝呢?深究这段历史,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唐太宗夺天下

2、治天下的历史往事中,我们联想到现代企业管理。马背取天下与企业创业“识时务者为俊杰”, 唐太宗是当之无愧的。 晋阳起兵前, 18 岁的李世民已经察觉到天下可为, 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在日后的晋阳起兵到大唐建立,李世民无论是进军长安途中清除河西肘 腋之患,还是在平定山东、河北劲敌的战争中,李世民不仅身先士卒,作风勇猛顽强,而且运筹帷 幄,指挥若定,以善用骑兵、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经常出其不意地打败强敌,表现出杰出的 军事才能。在李世民经历从灭隋到立大唐贞观的过程,唐太宗一直在不断改变他的统治策略。他从 晋阳起兵阔招武将开始的武治,到他后来广纳贤才开始的文治,表现得比任何一个前代帝王都重视

3、 文士。他在藩邸就招集了大批文人学士,设立文学馆,馆中著名的十八学士如房玄龄、杜如晦、于 志宁、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都是一代英才。或以政治韬略见长,或以才学盖 世见用。同时,他还有天策上将府,安置随己征战的武将们。文臣武将,各得其所,对于贞观年间 的政治和文教事业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宗即位之初有一次关于治国方略的大讨论 : 大乱之后, 究竟是用重典惩治刁民,还是“抚民以静”,与民休息?在关键时刻,这个纵横疆场十余年的统帅 做出了英明决策, 他说:“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 以不失时为本。 ” 因此,他推行以民为本的政策,轻徭薄赋,使民

4、以时;关心民瘼,澄清吏治,为恢复疮痍满目的唐 初社会与经济奠定了正确的治国之策。如果我们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眼光来看待唐太宗李世民夺天下、取天下、治天下的过程,我们会 发现李世民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他在创业到立业,他确立了不同而又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 文化”,创业需要强大的武力与魄力,李世民就广纳武才,建立了以武为尚,以严为准的“企业文 化”;立业需要盛大的国力与民心, 李世民又广纳文才, 建立了以民为本, 以文治道的“企业文化”。 这两个不同的企业文化给李世民的“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企业氛围”,给他的文武大臣即他 的员工指明了“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这样,大唐王朝这个企业才有了以

5、后的五百年辉煌历史。反观现在,我们有的企业无论在创业还是立业或是守业的过程中,企业的大当家总不能因地适宜的确立本企业的文化,一会或“武”,一会或“文”,让员工摸不着头脑,每日糊里糊涂,不知 企业到底应该向什么方向与目标发展,最终导致企业无文化可言,没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适应自 己的管理模式。太宗的治国与用人和现代企业的管理与人才政策唐太宗治国,有许多过人之处。其中尤以善于用人为世人称道。他曾经与大臣讨论隋文帝施政得失。有大臣认为隋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君主,而太宗恰恰认为隋文帝之失在于不懂得放权,不 信任臣下,有大事小事一把抓的毛病。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 委百司商

6、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 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敢于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反映了唐太宗的胆识。其典型事例是重用魏徵。魏徵在隋末诡为道士,初投瓦岗军,曾效力于李密帐下,后归依窦建德。所投皆为李世民平定山东时的敌对势力。及窦为唐军所破,又在太子李建成东宫效力,官至太子洗马。他虽职位不高,去咱称曾经劝谏李建 成在与李世民的争斗中先下手为强。这样一个几乎处处与己为敌的人,李世民却能爱惜其才而摒弃 前嫌,委以重任。又如,范阳卢承庆父、祖皆隋官。贞观中,太宗任其为民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并兼 选举,卢承庆

7、自辞“越局”。太宗不允:“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能够团结曾经是自己敌对 阵营的人才,这对于唐太宗稳定唐朝初年的政治局面,笼络人心,减少反对派,具有重要作用。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求全责备,反映了唐太宗的明智。他对于自己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如评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而总兵攻占,非所长也。”评高士廉,“涉猎古 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评房玄龄、杜如晦,不善 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说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但敢于犯颜执法。 说博陵崔敦礼,“深悉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总之,唐太宗懂得“人之行能,不能兼备。 朕常弃其所

8、短,取其所长”。综上所述,而我们现代企业中却很少有类似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企业家,对于人才的使用大多凭印象、凭关系、凭人脉来决定人才的使用,或者对使用了的人才存在着不敢放权,担心放权,使人 才成为陪衬,凡事凭一己之力而为之。 很少真正做到有如李世民一样“量才而用、适才而用”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境地。至此,造成很多企业出现了求职的人一大批,总是没有合适的人可用 的情况。太宗克己与纳谏和企业的直言直会如果只是以上这些,唐太宗还只是众多帝王当中的杰出者之一,还谈不上超迈古今!宋朝史家范祖禹评价唐太宗说,唐太宗本来是一个彪悍勇武之人,可是他能够畏义好贤、屈己 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这几个用词

9、值得深加玩味,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对道义保持敬畏, 对贤者保持尊敬,不要固执己见,要听从臣下的谏诤,努力改过迁善。其总的意思其实就是朱见深 总结的“克己”二字,即对自己的欲望、偏见保持克制的态度。“克己”才是评点太宗的点睛之笔!最能体现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文献,首推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这是一部帝王的教科书! 该书的重心,无论是处理君臣关系,还是阐明帝王之道,其要害都是“克己”:“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对人民的力量表示敬畏,所以要约束 自己的行为。“天子有道则人退而为主,无道则弃之。可不畏哉! ”敬畏方能克己。“每商量处置,或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

10、得好事! ”忠 言逆耳,有自知之明,方能接受谏诤,约束自己。“克己”当然包括克制自己的物质享受欲望。唐太宗自己就说:“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有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阅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 思此,不敢纵逸。”从社稷苍生的角度考虑,不敢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声色之欲,这就是克己! 这值得每一个位高权重者引为鉴戒。一个皇帝要做到“克己”,前提是有自知之明。贞观初,太宗曾经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说:“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 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

11、矣, 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 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唐太宗从 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悟到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因而需要访问群臣对于治理天 下百姓的意见,丰富自己的见识。为此,太宗对臣下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魏徵可谓贞观时期之奇才,魏徵之奇主要表现在他敢于向皇帝说真话谏诤。进谏是中国古 代政治生活中很特别的一项制度。国家设置了一批谏臣,其职责是给皇帝提意见,号称“言官”。 朝廷做出决策,必须先听他们的意见,

12、其他官员如果先谏官而言事,被视为举事不当。魏徵向唐太 宗进谏,前后 200 多条。魏徵不仅在唐朝以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国策的辩论上,在废除分封 制度、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的施行上,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唐太宗 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 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束自己。魏徵总是言

13、人之所难 言,即使太宗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事后总能做出妥协,克制自己的脾气与欲望,从而成就了求谏 纳谏的佳话。 太宗说: “魏徵的随时谏正, 多中朕失, 如明镜鉴形, 美恶必见。 ”太宗还总结了“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太宗与魏徵所留下这些典故,在我看来,足令我们这些现代人汗颜。目前,无论是现代社会中到处都充素着欺瞒骗诈、阿谀奉承、互相诋毁等,使现代人活着很无奈与很苦累,从而企业在这样的大氛围中,老板、员工之间也处处存在着欺瞒骗诈、阿谀奉承、互相诋毁的情况,很少有员工敢于讲真话、讲直话,很少有老板愿意听直话、听谏言,最终“君不成君,臣不成

14、臣”,企业逐步走 向没落。后注皇帝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帝皇都注重于如何控制臣下,而不是如何约束 皇帝。从宋太祖到明太祖,乃至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无不在驾驭之术上处心积虑,而不愿在皇帝自 我约束上动心思。相反,一部贞观政要的君臣论治,重心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 帝,如何进谏纳谏!这正是唐太宗高明之处,是唐太宗超迈古今帝王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唐太宗留给 后人的一份政治遗产。综上所述,希望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能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中吸纳其精髓,并发扬光大。有道是:“何为明君?何为暗君?”;子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庸的君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