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457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和美、包容” 的张掖湿地文化And the inclusion of Zhangye wetland culture目 录内容摘要()正文目录()注 释()参考文献()附 录()后 记(致谢)() “和美、包容” 的张掖湿地文化【中文摘要】湿地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生命繁衍和文明发祥的起源地。追溯张掖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河西先民游牧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黑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在这里多名族的和美与多种文化的包容,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 “不望祁连山顶

2、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诗人罗家伦在观瞻张掖后的感叹成为对这个城市最美好的赞许。本文从张掖的过去到现在分,分两大部分,一是张掖历史上的湿地文化;而是今天湿地文化的反思,追寻张掖湿地文化的源远。【关键词】:张掖湿地 湿地文化 和谐 包容 引 言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关系最密切的可能就是湿地。如果用文学的眼光再来看自然,湿地就像是地球写给自己的一首长诗。今天,文明向它的来处溯源,为湿地留出空间,让大地的抒情延续文明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大自然的馈赠。湿地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生命繁延和文明发祥的

3、起源地。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将这一文明形态称之为“水生文明”。一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文化传承的载体。1.生命的摇篮。湿地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是指水在环境和动植物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其地下水通常接近或达到地表,或地表被浅水覆盖。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无数的动植物种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张掖地势低平,形如盆

4、地,黑河的地下径流汇聚这里,形成了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之城,如同民谚所说:“甘州不干水池塘”。据史料载,明清时城内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城区东、南、西、北均有湖泊环绕,由南而北,从甘泉至又一园(今甘泉公园),城中之湖穿城而过,古人曾有诗赞:“水天相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这更加印证了旧时甘州湿地的原生态面目。张掖黑河湿地是河西走廊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黑河流域中、上游21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湿地,是黑河径流产生和维系的重要生态要素,黑河37亿多立方米的径流量,决定着13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内500多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45科124属195种;有国家级保护鸟

5、类黑鹳等4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18种,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2.孕育文明的发源地湿地,自然与人文结合,其内涵的多样性为构建独特的课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湿地,多元与共生结合,暗含着和谐相融的意境。湿地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承担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考察世界历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大都发源于湿地,经济中心发源于湿地周边。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依赖气候适宜、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的自然环境来耕作生息,聚合部落。世界上许多河流、平原湿地都为养育古代文明提供了这样一个可靠的栖息地,成为孕育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哺育了华夏文明、尼罗河

6、哺育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哺育了古巴比仑文明等等。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国家、许多城市都是傍依河流、海滨、湖泊、沼泽发展起来的。因此,有的历史学家把湿地资源称之为“历史的哺育之地和教养之家”。 看待文明的辙迹时就会明白,战争会让朝代更替,但决定一个地区文明能否延续发展的因素依旧是自然资源。只要自然资源没有遭到破坏,历史总会前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湿地,它就不仅仅是一片池塘、沼泽、湖泊或河流的自然状态了,几千年来,先民们都是“逐水草而居”,在与湿地的相互依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和文化。追溯张掖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河西先民游牧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黑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

7、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各民族的包容与和谐相处是发展的根本。张现存的隋代木塔、西夏大佛、明代钟楼、绝世金经等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折射出张掖灿烂湿地的和美文化。3. 传承文化的载体多元与共生结合是湿地的典型特点,湿地被人们誉为“大地之肾”,它能够分解净化污染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我们人类排放的许多污染物,在江河湖泊及沼泽的自净作用下,被分解为无害的物质;湿地可以调节气候,使气候温和湿润;湿地源源不断地补充着地下水,因为湿地本身就是水的载体;湿地能够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如热带海滨的红树林能抵抗台风的侵袭,凡是有红树林的地方,台风的破坏力将大大减弱,再如江河湖泊

8、、水库、沼泽能够抗涝防旱,洪峰来时它们吸纳大量的水,枯水期时再将水释放;在海滨地带,湿地能够防止海水的入侵和倒灌,防止土地盐碱化;湿地是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繁衍栖息的乐园,我国的许多湿地,都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

9、(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是地球之肾,更是文化之肾,她在不断的过滤落后的文化,使得先进的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河西先民游牧与耕读的生活方式的融合,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张掖湿地赋予了黑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也孕育了张掖这块神奇之地。多元与共生结合,也是张掖湿地孕育的张掖文明的鲜明标志。月氏遗址、汉代墓群、明朝烽燧,揭示出古甘州的文明历程,21种少数民族聚居、众多的民俗民风独特,其中裕固族为全国独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互相交织,文化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构成了西部特有的景观。更展示了各种文

10、化在此交融和美相互发展。二独具魅力的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是近几年才流行的新名词。我找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关于“湿地文化”的确切定义。也好,没有确定的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给我们留下了可以创造想象的空间。我认为,“湿地文化”是一个历史与现在的过程,是人类在利用湿地、改造湿地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湿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的痕迹湿地的物种具有多样性,它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发明的杂交水稻,其中一个遗传材料是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物种多样性是湿地生态平衡的前提。同样,湿地文化也具有多样性。从表现形式看,湿地文化通常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形态。

11、其中物质文化是指源于湿地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如张掖水车、水井、船舶等生产生活用具、稻田耕作技术等,它与湿地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如甘州调、山水绘画、裕固族故事、民间风俗、建筑风格等等,它与湿地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湿地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它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张掖城北常年溪流潺潺,构成了稻米种植的天然条件,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代,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种水稻,城北乌江乡很早就有了“鱼米之乡”的美称,味道纯正的乌江米曾成为贡米。张掖灌溉农业一直居全国先进水平,两千多年来,在湿地之上世代耕耘的张掖儿女

12、,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追溯张掖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河西先民游牧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黑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2、湿地创造了文化的包容湿地文化是多样性的,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多样性还意味着差异性和独创性,因此各种湿地文化应该包容、交融,相互补充、借鉴,才能保证人与湿地融合带来的财富不断得到延续,才能使湿地文化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形成现代湿地文化的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张掖是多民族聚居区,从先秦的西戎,秦时的月氏、匈奴,到以后的羌族、鲜卑族、氐族、拓跋氏、吐蕃、回鹘、突厥、慕容氏、党项族、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回族、满族和汉族

13、等,都曾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由于少数民族居住众多,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多。先秦的月氏、匈奴,唐时的吐蕃,五代时的回鹘和两宋时的西夏,都曾建立过统治政权。各族人民之间的长期相互交流、融合,无疑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3、湿地反映了文明的和谐湿地文化拥有很多独特的功能与效益。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而,湿地又被称作“地球之肾”。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包含了当

14、代人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的一种文明程度。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人与发展的和谐相处,人与创造文明的和谐相处,无一不是一种文明的和谐。4. 和为贵,谐为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非物质呈现,体现着与历史相一致的整体社会面貌。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往往是以新的文化为先导的。追溯张掖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河西先民游牧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黑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各民族的包容与和谐相处是发展的根本。反观张掖今日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张掖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保护湿地的决心,建立生

15、态文明的张掖,更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这是一片极普通的湿地,却孕育出一株极不寻常的野生稻。袁隆平,中国当代的“神农氏”,他研制的超级杂交水稻就是从这片长在湿地的“野禾”中育出的,由此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使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7000多万人免于饥饿。珍贵的野生物种资源仅是湿地多种价值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是张掖文化建立的根基,古老的湿地孕育了人类,人类在此生存、繁衍、发展。湿地犹如和睦的大家庭,碧水、芦蒿、树木、飞禽、鱼群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智慧的人类融入其中,赋予这个大家庭以灵气和文明,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家园。三、张掖是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1.与湿

16、地结缘。(1)张掖城市的诞生就源于这块湿地.生命的摇篮。科学证明, 生命来源于水, 所以湿地与生命是紧密相连的。张掖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名城,文化昌盛,文物荟萃,古迹众多,风光秀丽,格局别致,古人曾誉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金张掖”之称。曾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处处”的赞誉。(2)湿地就是这座古城的鲜明的特色和亮点。在远古时期,张掖是古代地理志书中提及的“西海”,祁连山下至内蒙大漠,整个是一片湖泊纵横、河流汪洋的水乡泽国。至西周时期,有少数民族戎、狄游牧,春秋战国时,月氏人繁

17、衍生息,秦时为匈奴右地,汉武帝时设河西四郡,张掖开始有了建置。历史上张掖城水多湖广,湖面及沼泽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湖中皆芦苇,春天碧波雍翠、夏天芦苇成林、秋天涤荡翻浪、冬天琉璃一片,四时景色各异。在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游牧耕读的文化交合演替中,承载和记录了大量自然、生命变迁和人类文明历史演变的信息。冰川、沙漠、绿洲、戈壁、湿地相伴相生的西部风光,“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柳一面湖”的美景使人流连忘返。 2.荒漠绿洲让神奇之地到处是神奇。(1)荒漠中的绿洲,生命的驿站。世界上许多河流、平原湿地都为养育古代文明提供了这样一个可靠的栖息地,成为孕育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张掖也如此。张掖踞河西走廊咽喉

18、,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漫漫丝绸古道张掖实际上是荒漠中的绿洲,生命的驿站。据史料记载,自汉武帝派使臣张骞开通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来,张掖从此就成为沟通中原与西部边疆、中国与西方诸国之间交往的桥梁;成为加强汉族与西北其他各少数民族之间联系和团结的纽带;成为巩固西部边疆、加强国防建设的基地;成为河西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几度成为甘肃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现甘肃省名,就是因甘州(现张掖)、肃州(现酒泉)而得名。从地理位置上看,张掖南出扁都口与唐蕃古道相交,可达青藏高原;北出镇夷峡,沿居延古道远抵蒙古大漠;西通新疆、中亚和欧洲;东连内地及沿海。因而古代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是兵家必争、商

19、旅必经之地。(2)各名族在此处繁衍生息。张掖是多民族聚居区,从先秦的西戎,秦时的月氏、匈奴,到以后的羌族、鲜卑族、氐族、拓跋氏、吐蕃、回鹘、突厥、慕容氏、党项族、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回族、满族和汉族等,都曾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由于少数民族居住众多,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多。先秦的月氏、匈奴,唐时的吐蕃,五代时的回鹘和两宋时的西夏,都曾建立过统治政权。各族人民之间的长期相互交流、融合,无疑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3)湿地母亲滋养了张掖。张掖市区地势低平,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比周边地区低200至1000米,黑河贯穿全境,河流两岸碧草连天,野花遍野,水源充足,形成

20、了一片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张掖现有湿地面积315.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2009年建立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45科124属195种;有国家级保护鸟类黑鹳等4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18种,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张掖黑河湿地是河西走廊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黑河流域中、上游21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湿地,是黑河径流产生和维系的重要生态要素,黑河37亿多立方米的径流量,决定着13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内500多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3.湿地反省了人们的生态文明。过去,由于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把芦苇池、沼泽地称为烂泥塘,不能充分认识湿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

21、价值,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张掖,打造中国黑河湿地保护区”的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以来,人们对湿地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湿地文化作为一种非资源性实体,仍需进一步加深理解认识。 但这种得天独厚、世无匹比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一旦遭受破坏,将永劫不复,损失惨重,难以挽回。张掖湿地记录了张掖的昨天与今天和明天。参考文献1、张掖北郊湿地治理对策 刘宏军 周全民 防护林科技 2009 第1期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张掖市湿地生态功能研究 王清忠 2007。3、崔保山,刘兴土. 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1999。4、张勃, 石惠春. 河西地区绿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4.5、程国栋.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 冰川冻土, 2002。6、金张掖史话 张志纯 何成才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