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536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新闻传播学年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2级传播学学年论文题目: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 传播学 班级: B1201 姓名: * 学号: * 15摘要: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是网上民意较为集中的反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言论的走向。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网络的言论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这个言论的“自由市场”对政府的舆论导向、媒体的公信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使得更难于掌握和控制。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

2、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加以利导,如何正确的引导网络上的舆论,是如今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关键词:网络舆论 舆论导向 引导与管理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1目录21. 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31.1 网络舆论的概念31.1.1 对舆论概念的重新认识31.1.2 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定义41.2 网络舆论的特征61.2.1 网络舆论与传统传媒舆论的共性61.2.2 网络舆论的个性72.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92.1 以软性引导为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92.1.1 施行政府监管等各种宏观措施92.1.2 培养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102.1.3 加强新闻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互动,立体化引导1

3、12.1.4 做好舆情监测工作112.2 以硬性管理为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112.2.1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管112.2.2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12参考文献14结束语15附录无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1. 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1.1 网络舆论的概念:舆论的本质是公众对某一事务一致意见的表达。网络舆论也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网络舆论是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1.1.1 对舆论概念的重新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

4、性紧紧联系在一 起的。”1正因为如此,对于舆论的概念,有多种理解和表述,以下是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一些:喻国明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刘建明对舆论所下的定义是:“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孟小平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陈力丹给舆论下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5、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王雄的定义是:“广义的舆论是人们对于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态度、情绪、期待、评价和想象的公开表达,是持续性与变化性、公共兴趣和个人兴趣的统一;舆论包含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自发的公众舆论和自为的新闻舆论,是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显然,“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等都是对“共同意见”的否定。 本文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对于意见不用“权威性的”、“共同的”、“多数人的”、“一致性的”、“主导性的”,而用“有影响力的”,是基于如下考虑:

6、 首先,由于网络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舆论一边倒,形成“共同的”、“一致性的”意见的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具备,对一个事物多种意见共存的局面经常出现,而其中的一部分意见可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分量”。其次,实际上,在传统媒体条件下,也经常出现舆论分散的现象,不一定对于每一事物都能够形成“共同的”、“一致性的”意见。第三,对于实际问题的处理,一方面,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不是全部意见,而是“有影响力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包容性,不强求一边倒,将“有影响力的”意见都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第四,舆论对于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应当是“具有影响力”,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而“产生影响”则很有可能被理

7、解为现实性。在对待舆论问题时,非常重要的是对于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意见给予关注。第五,使用“权威性的”、“共同的”、“一致性的”等定语,许多时候在逻辑上不通。例如,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如果舆论是“权威性的”、“共同的”、“一致性的”意见,怎么理解“不一律”呢? 这个定义可能是目前最为简洁的舆论定义,也最能够直接引伸出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定义。 1.1.2 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定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代社会,传媒对于人们的影响很大。”“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和表达器官的延伸”。人们的意见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或称为媒体来表达和被感知。媒体在舆论这一特殊的公众意见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

8、要的作用。马克思对于当时媒体的代表报刊的论述,可以使我们对媒体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报刊的责任,就是代表社会舆论、表达社会舆论。马克思打过一个比方,他把社会舆论比作“袋子”,把报刊比作驮袋子的“驴”,也就是说,报刊是驮“袋子”“驮”社会舆论 的“驴子”,即报刊是社会舆论的载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他们创办报纸的目的时,曾经公开申明“自己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马克思甚至强调,报刊不仅“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地,它也制造这种社会舆论”。这里所说的“制造社会舆论”,是指借助报刊传播,使一地之舆论为天下人共鸣。比如,“使摩塞尔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成为祖国注意和普遍同情

9、的对象”,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正是这样,在新闻媒体的参与和影响下舆论有了新的表现,“现代舆论实际上就是在新闻传媒参与下、引导下形成的 新闻舆论。”从前面关于舆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新闻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新闻舆论亦称媒体舆论,称为媒体舆论似乎更合适一些,但新闻舆论已经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词,约定俗成也无不可。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闻传播手段

10、还不够发达的时代是如此,在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2强调了新闻舆论的重要性。新闻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有新的表现。目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手段。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第四媒体”的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指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这一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等方面,已经无可争议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并在当今整个传播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网络在舆论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和网络舆论

11、事实上的存在,以及网络舆论日益产生巨大作用,有必要提出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中国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5月印尼排华事件后全世界华人在网上的抗议活动。当时,印度尼西亚政局动荡,华人在印尼惨遭欺凌,由于国内的BBS还不多,很多人利用的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论坛,而这个论坛也不是真正的BBS,而是读者发邮件,由编辑进行筛选发布的。真正以国内网站为平台来表达民意的标志性事件,则应该是1999年5月9日人民网为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开设抗议论坛,这是传统媒体网站开设的首个时政类论坛。一个多月后,这个论坛改版成有名的强国论坛

12、,在改版之前的40天之内,“抗议论坛”发了9万余帖子。21世纪开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有标志性事件的话,首推党和国家领导人公开表示从网上了解舆情。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胡锦涛在广州对一位活跃在防治非典第一线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大学 考察时对学生说,“我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我挺感动。大家对政府的信心越来越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网了解舆情,标志着高层对网络舆情予以承认和关注,也标志着中文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舆情反映、舆论监督方面开始实质性地发挥作用。1.2 网络舆论的特征分析网络舆论特征应从网络舆论的共性和个性两

13、个方面来分析。所谓共性是指与其他传统媒体舆论一样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1.2.1 网络舆论与传统传媒舆论的共性网络舆论虽然是一种在新兴媒体上传播的舆论,但它也是舆论的一种形式,也应具有在传统媒体上传播的其他形式舆论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共性。(1)意识性。舆论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因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中总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性的因素;但是舆论是对客观事实、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舆论,因而舆论具有意识性。(2)历史性。舆论总是要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被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处于不同

14、社会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倾向。任何形式的舆论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网络舆论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3)评价性。舆论的评价性也可以说是舆论的方向性或倾向性。“舆论总是对于有争论性的问题而发的。无争论、无倾向性、就不可能成为舆论。舆论的评价性,是舆论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属性和特征。舆论的各种职能,如监督、咨询、调节等功能,都是源于它的评价性。(4)公开性和传播性。舆论的公开性是舆论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舆论作为对社会问题的评价和判断,必须是以公开的方式表达的。没有一种舆论不是公开的,不存在“潜伏”的舆论。如果有意见而憋在肚子里不说,那至多是一种

15、“腹议”,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情绪,构不成舆论。如果仅在熟人或家庭、朋友间隐蔽地传递,不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也构不成舆论。舆论的形成和社会作用的发挥都是依赖于舆论的公开性和传播性而得以实现。舆论之所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它的公开性。(5)自发性。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思想家、理论家精心加工、整理出来的。舆论则是在公众中自发产生的。舆论的这种自发产生、自发传播和自发接受的特点是其他任何社会意识所不具有的。官方或组织的自上而下的“有意制造”的舆论其实也是对舆论的自发性特征的利用,并没有改变舆论的这一特征。自上而下的舆论表面上看来是有组织、有

16、计划的、自觉的形式,但能否为大众所接受,最终却仍然要依赖舆论的本身的力量自发地发生作用。1.2.2 网络舆论的个性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媒体之所以能抢占传统媒体的地盘,主要因为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的海量、专门性和快捷性;信息传播的同时性、个人化和交互性;声音、画面、文字的一体性。但是第四媒体也存在一些不足: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性,没有“把关人”,因而网络舆论又具有与广播、报刊、电视等舆论不同的特征:(1)丰富性。网络舆论的丰富性是指网络舆论内容无所不包、元所不及,庸俗化和灰色的舆论随处可见。如果说近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当代的网络文明也产生着无数的信息垃

17、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人类社会在尚未摆脱原有环境污染的困扰下,现在又不得不面临信息污染的挑战。网络是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加上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原因,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调侃的、反动的、色情的、迷信的、暴力的信息充斥互联网,以致于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2)复杂性。网络舆论的复杂性是指网络舆论混乱、无序、权威性、导向性不够,自觉舆论淹没在自发舆论的汪洋大海中。舆论根据其形式是自发还是自觉的、是有组织的还是没组织,可以分为自发舆论和自觉舆论

18、两大类。传统的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媒体传播信息要受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的控制,现行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查和控制的方式,因而是以自觉舆论为主。互联网是个信息的海洋要对网络发布或传输的信息完全进行监控是不可能的,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所以网络舆论主要以自发舆论为主,虽然网络上也有政党、社会组织的自觉舆论,相对于大海般浩瀚的自发舆论来说,自觉舆论只能算得上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3)多元性。网络舆论的多元性是指网络舆论的意识形言,从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当年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文明必须进行长途的艰苦跋涉如今为直抵桌面的计算机网络取而代之。因为互联网四通八达,天然地域屏障

19、已不复存在,在互联网希望控制别人言论又不太现实,于是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4)冲突性。网络舆论的冲突性是指网络舆论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网络是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网民上网有具有私密性,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在网上似乎没有警察,没有监督、没有制约,这就造成了“网络社会”伦理相对主义强化(“你想什么就是什么”或“怎么样都行”)。伦理基础准则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互联网却是全球范围内共享的,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上不同地域问的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譬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道德上允许色情服务,在网上提供色情服务和信息无可

20、非议,而在另外的国家和地区,道德上不允许色情服务,在网上提供色情服务和信息是要受到强烈的谴责和反对的。另外,因特网的跨地域、跨国界的性质同政府权利的管辖范围(地理上)疆界的矛盾,使得一些在实体世界属于违反法规而会”受到制裁的行为,一旦移到网络空间,由谁充当制裁主体以及如何制裁搞不清楚。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5)难控性。网络舆论的难控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要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控制并不难实施。各国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分配传播资源,对创办新媒体审核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等等来规范

21、大众传播。所以说对传统新闻媒介来说,由于把关人的存在,舆论的控制是不难做到的。然而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传播的多个信息出口都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在网络上匿名地发送邮件、参加BBs讨论都相当容易,电子邮件也极易被人截取、更改和伪造。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理论上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新闻发布者”。对于数量庞大的因特网用户对舆论生成阶段以及传播的控制是很难把握的,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每一言论,更不可能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这就使得网络舆论控制变得复杂和难以操作。网络舆论的难控性是网络舆论个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网络舆论的其他特征,如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等都是由难控

22、性派生出来的。3.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由于网络舆论受信息来源的限制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问题,有些关于网络报道本身并不完全正确,在这样一个消息面对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大多呈现出盲从和冲动。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巨大,主要表现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社会公众心态浮躁化的助推,异变“网络暴力”,侵害个人权利,成为西方世界“文化侵略”和“和平演变”的工具。因此,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目前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实践,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软性引导和硬性管理。3.1 以软性引导为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2.1.1 施行政府监管等各种宏观措施(1)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长期以

23、来,我国的舆论引导实践中,更多的是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在以后的管理中要讲求网络舆论引导和控制的艺术,不能采用简单的“堵”来实现,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导”。一定要使用广大网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技巧。要讲究辩证法,切忌报道的片面性;要站好位置,既避免“缺位”,也要避免“越位”。(2)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在网络传播中,由于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调控手段引导舆论。具体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策略,如在资金、政策上扶持一些主要新闻机构,强化他们在网络中的声音,强制关闭一些有悖社会政治架构和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相关黄色和不良网站等。并打造人们信得过

24、的主流媒体网站,如网易、新浪、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强化主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3)加强政府的信息公开,打造政府与网民的信息交流平台。一些小道消息、极端观点和错误舆论等的滋生和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封闭。广大群众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来源渠道,很多人便选择通过网络获得一些“内幕”消息。这些带有片面、错误倾向的所谓“内幕”信息快速在网络上蔓延。因此,各级政府要借助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契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加快普及设立在各级政府内部的“政务大厅”,以保障广大群众能够获得及时、准确和权威的信息。2.1.2 培养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1)“意见领袖”的主要作用:大众传播中的信

25、息和舆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大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网络上,虽然人人拥有发言权,但是“人人能说”并不代表“人人所说都会产生影响”。因而,为了有效地管理网络舆论,需要培养网络舆论“意见领袖”。据统计研究显示,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意见领袖”既可能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内幕的知情人,对某些事件提供独到专业的见解或者为网民提供独家的消息和新闻,又可能是明星、政客等权威,他们通过在网络上实名发言对网民产生重要影响,还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草根阶层,比如常见的网络论坛里的版主。(2)培养“意见领袖”的具体措施:一方面,积极建立与其沟通的平台。政府应通过搭

26、建平台积极主动地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主动为其提供信息;另外,政府还可以从网络“意见领袖”处获取信息,这样可以快速广泛地了解民意的矛盾焦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和处理,以避免由于二者信息的不对称产生矛盾和危机。另外,政府本身也应该积极地充当网络“意见领袖”,注重引导的路径和方法。政府应注重相关部门和官员个人的微博建设,充分运用好微博这一新载体,以最大化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2.1.3 加强新闻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互动,立体化引导从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来看,网络媒体报道和传统媒体积极应和引起的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郭美美事件”中新浪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一系

27、列媒体的跟踪采访,即时迅速地公开事件的进展,使其成为热点公共事件。因此要善于使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立体化”策略,从而引导网络舆论。2.1.4 做好舆情监测工作政府等相关各方应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提高网络舆情的监测能力,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汇集、研判、预警机制,以便于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和引导。在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舆论热点事件数据库等方法,从中探索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其发生发展演变规律。2.2 以硬性管理为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2.2.1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管(1)政策保障,环境治理对于虚拟空间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28、。以往因为关于网络环境立法的缺位,网络舆论监督无法可依,给那些故意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美、英、日、德、韩等国,都加大了惩防力度,呈现出法律规制、技术监控和社会共治,重锤出击、严防网络谣言的全球化景观。(2)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惩戒机制。在加强网络立法的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和追踪,对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不法网站进行依法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打破“沉默的螺旋”而伸张社会正义。2013年,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力度,公安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先后见诸媒体报道。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

29、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秦志晖、杨秀宇等人被抓获。有多名大V(加V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被拘,包括:拥有超过1200万微博粉丝的超级大V薛必群(网名“薛蛮子”);活跃于云南的地方“意见领袖”董如彬(网名“边民”)。经过几个月的清理,网上爆料社会负面现象明显减少,积极正面的声音日渐增多。由此可见,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网络舆论的管理还需重拳出击。(3)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当下,要对网络舆论进行制度规范和机制约束,亟待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用制度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建立网络阅评制度,定期对重点网站开展阅评,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的质量,把

30、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实行论坛版主实名制,重点版块发帖先审后发,等等。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规范查处流程,及时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2.2.2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维纳在控制论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管理技术的同步发展,是很难适应网络发展的现实的,就很难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1)通过管理和技术过滤解决“把关人”。目前几乎所有的论坛都采用了信息过滤技术。网站的管理者可以采取设置一个包含有害信息或诽谤、侮辱他人词汇的“黑名单”或者通过建造防火墙的方式来阻挡不良信息和外部网络的入侵和攻击。政府、电

31、信、科研、互联网站等部门和行业要重视和支持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积极研发和推广关于不良信息屏蔽和过滤软件、网络防火墙、信息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等先进适用的互联网控制技术产品,增强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为杜绝危害社会的不良信息进入互联网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2)通过技术手段监管网民的各种行为,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阻击,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只有对网络谣言运用技术措施进行监控和跟踪,及时查找出造谣源头,才能给予造谣者强大的威慑力。鉴于网上不良信息对国家和个人所造成的巨大威胁,美、英、日、韩、新等许多国家都加紧开发过滤技术,推广应用过滤软件,加强网络谣言防御。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过滤软件生产国,可随时实现对不良信

32、息及敏感终端的监控。美国著名的“肉食动物”和“梯队”系统,不仅能够监控指定用户的网络活动,还可将触须伸至北美大陆以外的电子邮件等网络系统。参考文献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译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268页. 2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文汇1996年10月5日.3张姝,璩静.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特征与应对J. 中国出版, 2012, (20):37-39.4李青兵. 网络舆论的特点及控制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5刘君. 网络言论与网络舆论导向J. 电视工程, 2005, (3):6-9.6江作

33、苏等.媒介公信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第14页.7廖永亮.舆论调控学,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页.结束语:通过本次论文的研究,我发现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挥得好,能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软监督作用,提高网络问政能力,挥不好,将引起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干涉政府公正执法,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人民幸福安康。凯恩斯曾说过:“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不断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将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文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的辛勤栽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