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350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交流论文: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注重习题讲评,提高复习效果化学习题讲评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好讲评课是提高化学复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初三教学实践,我认为习题课讲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找准薄弱点我在批改试卷时,每次都在错题集上做好详细记录。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学生的试卷加以分析,找出学生共性的薄弱环节。这样做使得讲课具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二、抓住“双基”、紧扣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始终是一份试卷的核心,老师对试题中涉及到的“双基”内容,要指明其在书本中的位置,更要指出其在中考中的权重,同时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尽量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2、、简略化、牢固化,切忌就题论题。三、讲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是由于审题不清造成的,对题目中的起限制作用的条件和一些隐含条件,没有引起重视,也就是说:连题目还没看清,即答题,这样把易得的分数“随便”地丢掉了。例:下列物质中,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气体单质为( )A、木炭 B、一氧化碳 C、甲烷 D、氢气这道题不少同学错选了B,他们只注意到可燃性,还原性的气体,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条件“单质”。综合所有条件应选D。教师在讲评时,要求学生在答题之前必须将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解要求等全面内容,逐字看清楚方可作答,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同中求

3、异”,挖掘题目中的所有内涵。四、讲思路做题要抓住突破口,这样做易找到正确答案,且能节省时间。讲评时,一定要把思路讲清爽了。教师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这样想。如何才能准确,快捷地找到答案。例: B(不溶于稀HNO3)无色溶液 Na2SO4溶液 A 过滤 D FeCl3溶液 红褐色 无色滤液C 过滤 E 无色溶液推断:A、B、C、D、E是何物质。这道题分析时可抓住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B作为突破口,在已学知识中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只可能是AgCl和BaSO4,而B这种物质是由溶液A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的,故B只能是BaSO4沉淀,则溶液A中必定含有Ba2+,又由红褐色沉淀D作为突破口,

4、符合条件的D沉淀只有Fe(OH)3,故滤液C中含有OH,另外不难推断滤液C中含有Na+,即可得C为NaOH溶液。C中的OH追根求源只能来源于A溶液,故A为Ba(OH)2溶液。抓住了B、D沉淀作突破口,结合复分解反应的知识,那么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五、讲规律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类似的习题或有关联的知识总结归纳,得出规律。例如:等质量的活泼金属与足量的稀酸反应生成H2的多少,看的比值,比值越小,生成H2的质量越多,掌握了这个规律则对于习题:等质量的Na,Mg,Al,Fe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反应生成H2最多的为( )。A、Na B、Mg C、Al D、Fe我们通过比较的大小,将会很快得出答案C。

5、又如,关于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左物右码”颠倒了,求物体的实际质量为多少?这类习题教师讲评时应抓住:托盘天平属于等臂杠杆,遵循杠杆原理,平衡时,左盘质量等于右盘质量加游码的读数,抓住这一公式,那么不论物体、砝码是否放颠倒,学生均能很快得出经验式:(1)“左物右码时”,物体质量(左盘)=砝码质量(右盘)+游码读数;(2)“左码右物”时,砝码质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游码读数,进一步得出: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掌握了这一规律,对于习题: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药品,如果砝码与被称量物的位置放颠倒,当加砝码5克,游码移至刻度尺0.4克处时,达到平衡,则称量物实际质量是( )。A、5.6克 B、4

6、.8克 C、5.4 D、4.6学生将会很快得出结论:物质质量=5克0.4克=4.6克。故选D。六、讲技巧大多数化学试题的解答都有技巧可循,常用的方法有守恒法、差量法、特殊值法,代入法等。教师应结合讲评的试题作重点介绍,以提高解题的效率,节省时间。如:已知反应,2O2=3O2若O3的质量质为10克,则完全反应生成O2质量为多少克?由质量守恒很快可得O2质量为10克。又如有Na2SO4和Na2SO3的混合物,已知Na元素的质量为分数4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这道题窄看上去无法解答,但细一看,混合物中Na与S元素的质量比是固定的,即:46:32,则依题意Na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故S元素的

7、质量分数为32%,进而得出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6%32%=22%。七、讲规范有些学生化学基础不差,而考试时都往往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不规范造成的。教师应在习题讲评课时做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即思维方法要规范、语言表达、方程式的书写、单位的使用要规范、解题格式要规范,解题步骤要完整。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处处做出示范。如:设某物质的质量为X,而不能设为X克。又如求一定温度下某物质溶解度。不能设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X,而应设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X。等。八、讲考纲要求教师对于讲评时试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要向学生讲清楚考纲是怎样要求的:是

8、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还是掌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抓住重点。总之,习题讲评要从培养学生能力上着眼,在知识的整体性把握。通过习题讲评应使化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形成网络,真正使得书越念越薄,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不变,应试题的万变!复习水的知识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冰=0.9g/cm3)。大家都知道,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对于这种反常现象,我们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在水蒸气中水以单个的H2O分子形式存在;在液态水中,经常是几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起来,形成(H2O)n如图,在固态水(冰)中,水分子大范围地以氢键互相联结,形成相当疏松的晶

9、体,从而在结构中有许多空隙,造成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因此冰能浮在水面上,水的这种性质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有关习题:1、解释水结成冰是物理变化。(分析:用分子的观点来看,分子本身未变,变的是分子间间隙)2、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如水结冰,密度的大小变了)二、水是最常用的反应物和溶剂1、水是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的中性液体它既能与某些酸性氧化物作用,又能与某些碱性氧化物作用,生成相应的酸和相应的碱。如SO3+H2O=H2SO4 (与酸性氧化物作用)规律:酸性氧化物+水相应的可溶性的酸, 若SiO2,则不适合。又如:K2O+H2O=2KOH(与碱

10、性氧化物作用)规律:碱性氧化物+水相应的可溶性的碱。若CuO,则不适合2、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用氧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催化剂。2Na+2H2O=2NaOH+H22F2+2H2O=4HF+O22H2O2H2+O23NO2+H2O=2HNO3+NOZn+I2ZnI2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对于相互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常常先配成溶液后,再相互反应,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注意: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的物质发生了变化。1、可溶性的碱性氧化物溶水生成碱,溶液呈碱性。2、某些强酸与弱碱作用形成的盐如(NH4Cl)水解呈酸性,某些强碱与弱酸作用形成的盐如Na2CO3水解呈碱性。3、可溶性的酸性氧化物溶于水生成酸,溶液呈酸性。如:SO3+H2O=H2SO44、有的物质溶于水,水溶液有颜色(水合离子的颜色)如白色粉末无水CuSO4,溶于水,其水溶液显蓝色。三、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结晶水成为溶剂水的一部分,溶质是结晶水合物中的无水部分。如:某温度下将agCuSO4或bgCuSO45H2O加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关系为。分析:由题意得某温度下,CuSO4的溶解度为ag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ag100g(100+a)ga(100+b(100g+b)g可求: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