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562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区域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区域城市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身边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论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城市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全面演示了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通过看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把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东中西几大经济区域并研究分析他们共同的和特有的城市化问题。最后把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与城市化的发展相结合,研究分析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东部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经济 西部经济Regional Urbaniz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AbstractRegional urbanization has

2、always been around us and its a major issue that we need to address for the issue of social development . Paper first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 and then the use of AHP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

3、tem. By looking at the curr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analysis of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the main danger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major economic regions and analysis of their common and unique issues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focus of my current 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mbi

4、ned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central economic、 western economic目 录引言11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2 1.1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21.2 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22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 2.1 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2 2.2 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4

5、2.3 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问题83 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11 3.1 区域城市化问题相关理论11 3.2 当前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12 3.3 当前区域城市化工作难点134 结论15谢辞16参考文献170 引言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和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它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另一再现。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现。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

6、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形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 ,城市的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纵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城市化的政策实施方面,还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看,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其它政策的贯彻实施,是推动我国综合实力水平不断

7、进步的潜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都得到了探讨说明,众学者各抒己见,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很好的探讨,然而目前的总的框架不尽明显,有的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有的不够系统等等,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异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极为不平衡,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对各区域作了点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前工作的一些重点,提出了些对策和建议。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模式,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8、同时,城市所集聚的要素日益增加,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因而传统上通过单一的城市人口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就有其局限性。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建立复合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化进程。尽管城市化复合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大争议,但也不失为一种研究城市化机制变化的有效手段。1.1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四大区域东部城市化,中部城市化和西部城市化以及东部城市化中所包含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是靠区域城市化不断扩大发展而来,换种说法,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壮大必然提高整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因此,解决好东中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城市化问题,会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巨大

9、的飞跃。1.2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区域城市化的一大特点重在其区域性。东部地区依托平原为主,气候温度适宜,资源能源丰富,开发较早,人才较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及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大城市多,城市人口较多且密度大,城镇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中部地区主要以高原为主,交通相对薄弱,对外条件相对较差,虽然其资源较为丰富,但其薄弱环节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基础,城市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城市化正从发育阶段进入成长阶段。西部地区深处内陆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市场发育较差,人口密度小,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显不足。使其成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

10、问题2.1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无论是对城市化的发展做科学的规划,还是解决城市化存在的问题,都必须对城市化水平有个清楚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根据针对性,层次性,全面性,可评价性,动态性的原则,构建了由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描述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是对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具体描述,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详细描述)。2.1.1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

11、则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现,使得单位空间内经济活动强度和总量规模大增,因此可以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型,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反映经济城市化水平。2.1.2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另外,城市人口不能过分膨胀,否则会影响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发挥。2.1.3地域景观城市化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形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境状态的好坏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

12、以从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衡量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我们通过层次研究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三级指标权重值基本采用等权方法求得。各级指标的权重见下表:资源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这样,我们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有个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然后根据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分为城市化初级发展阶段(40%)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40%-80%)和高城市化发展阶段(80%-100%),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但我国的城市化与其它国家相比,问题比较严峻且比较落后。2.2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

13、改善,总体上城市化以点带面不断向周围扩展。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2.1土地资源透支严重。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在迅速发展,沿海许多地方已经发展到有项目无土地的地步,经济发展逐渐走向疲态。比如珠三角长期以来土地过度透支,导致用地越来越紧,低价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有些人利用这种形势,多次转手出让土地使用权进行炒作从中谋求利益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就青岛而言,房地产170多家被洗出局,土地资源接近枯竭。青岛市有大大小小不到800家房产公司,从去年开始,

14、100多家中小企业陆续“死”掉,成了“空壳空司”。经过宏观调控,今年上半年又淘汰100余家。这一趋势依然在延续,而且洗牌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最终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停留在500余家。据这种现象发展看来,青岛市里的人逐步会因为海岸地带地价的上涨而逐渐往北居住,留下来的沿海一带由开发商或者个人占有,这一地带多为经商人所用。就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住房将逐渐北移,留足沿海一带为商务用房。 2.2.2资源能源资源透支严重。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行汇率测算,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

15、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3.7亿吨,增长9.6;原油3.2亿吨,增长7.1;天然气556亿立方米,增长19.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5月投资增速达到25.9,高于去年全年的24。投资增长依然主要来自于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由此可见,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产出效益较低的粗放经营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国内万元GDP能源消耗为1.2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3,是我国单位GDP能耗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距离年初预定下降4左右的目标还有很大

16、的差距。2006年主要原材料消费继续大幅度增长。其中,钢材4.5亿吨,同比增长17.2,占全球消费量的30;铝865万吨,增长32.1,占全球的25;水泥12.4亿吨,增长14.5,占全球的54。如此大规模的资源消耗说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不符合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并不丰裕的现实国情。虽然,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但主要还是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高度粗放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对文化等无形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交织在一起,单纯靠硬实力打拼市场,忽视了文化等软实力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

17、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原材料消耗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总量可以快速扩张,但是质量和水平往往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难以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要务。2.2.3环境透支严重。与能源、主要原材料大量消耗相对应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

18、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五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仅核算其中的10项,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

19、、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等都没有涉及。虽然核算得出的结果并不完整,但足以令我们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的全貌有所估计。这些数字再次证明,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显然,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情况下所取得的GDP不断增长是非常危险的。如何彻底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需要从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入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从生产的角度讲,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既要算清企业的经济账,也要算清企业的环境账,运用价格

20、等微观机制,对企业的环境改善无作为行为实施惩罚,对企业环境改善有作为行为给予奖励。从消费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奢侈性、过度性消费进行相应的严惩。2.2.4不均衡现象严峻。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三个失衡”:即城市内贫富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沿海和内地差距扩大。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若干大中城市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上,带有明显锦上添花的特征。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的旧的城市制度设计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总的趋势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不断拉大。众所周知,21世纪

21、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之间的整体竞争。也就是说,中心城市与其周围的腹地应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腹地在快速接受中心城市辐射的同时,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城乡、区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往往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作为城市发展腹地的城市郊区和农村的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让位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土地为代表的增值收益大量流向开发商和政府财政手中,导致部分农民并没有因为城市化而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这一最基本生存保障的同时,并没有同时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

22、社会保障,也没有获得与角色转变相适应的工作技能培训。因此,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制度设计上,迫切需要以城市为中心转向城乡兼顾,不仅要强调如何增强城市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强调和培育区域的竞争力。大的方面来说,沿海和内地的差距也日渐加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无论在资金,环境,人才,市场等各方面条件差距明显,其各自的发展速度相对差别较大,越优越的地方城市化发展发展越快,人都是趋利的,导致区域的优势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城市化起点高,发展快,而中西部地区起点较低,发展较慢。由此看来东西部差距会不断加大。2.2.5另外,城市化发展中存在有严重的灰色城市化。政府中的某些领导为了追求绩效而兴建了许多表面文章,然而其中

23、的一些规划是不尽合理。因为政府绩效主要分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而这些绩效的评价跟城市化的水平密切相关。我国政府政绩考评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存在结构性偏差,具体为:第一,在政府自我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之间偏向于政府自我评价,尤其是上级领导的评价。第二,在经济绩效评价和非经济绩效评价之间偏向经济绩效评价,在经济绩效评价中,又严重偏向GDP评价。第三,在数量指标和民心向背评价之间偏向数量指标评价。例如新泰主要是靠煤炭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也附带有化工厂,焦化厂,炼油厂等高污染的企业,然而他们的规划却不尽人意。这些高污染,高粉尘的行业却时时刻刻把未经处

24、理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之中,废气任意排放到空气中,致使河流污染严重,空气令人作呕。这些单靠经济拉动起来,不注重环境治理的城市化是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可的。有的地方采用突击批户口,以达到加快城镇化的目的,或者改变统计口径人为地增加城镇人口,个别地方为了提高本地的城市化水平甚至捏造数据;有些地方的问题更为严重,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惜动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城市化,不准农民翻建住宅就是这种政策的典型体现。城市化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那种简单、机械、强硬地把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另外,对于城市化指标报告中所掺杂的水分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必

25、须完善政府公开和政府监督与被监督。2.3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3.1东部地区城市化问题东部地区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城市化不均衡,矛盾问题最尖锐的地区。首先,城市化水平差距最大。东部地区已经有多个工业基地,而且辐射范围越来越大,可谓是中国城市化的领头军,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首列。然而,未辐射到的地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城市化的落后水平令人堪忧。其次,东部地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最为突出,表现的最为全面,最为细致的地区。农民工是现在城市化建设的一大力量,而农民工问题是现代城市的巨大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另外,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基

26、础设施的不合理状况,城市功能分块的布局等是当前需要解决,也是未来需要避免的重要细节。再次,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逐步进入缓慢增长期。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根据其潜力和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必需建立新的增长点。2.3.2东北地区城市化问题东北地区城市化问题属于东部经济问题,但考虑其特殊性和地位性,我们单独考虑。东北地区的城市化主要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东北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体,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带动起来的城市群,问题特殊而严峻。首先,产业结构单一。即矿业城市往往是以所拥有的矿产资源的开采为单一的主导产业,由于种种先天的和人为的(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资

27、源性城市在其发展中根本就没有考虑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没有考虑到矿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其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是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废矿渣(如各种尾矿、煤矸石等)占地,以及“三废”污染等。据分析,矿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比非矿产城市的平均水平要差。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应该抓的事情,但在许多资源性城市,由于政府财力不足,且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就是其主要的环境管理对象矿山企业,因此,管理起来困难比较大。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任凭矿山企业自己去搞是不行的,因为企业绝不会有动力去做它不愿意做的事,因而造成资源性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最后,生产方式粗放,东北工业

28、基地设备和技术缺乏更新和换代,单位产出低,能耗大,缺乏市场竞争力。2.3.3中部地区城市化问题首先,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中部地区受计划经济观念和制度约束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资金,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难以使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缓慢,国有经济成分比较高。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国有企业机制和体制落后,企业冗员多,离退休人员包袱重,企业的也会负担重,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水平仍然偏低。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

29、层次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除山西省外,其它中部各省都是农业大省,但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这些资源型产业,经营方式粗放,不仅具有资源开采强度大,利用效率低,对环境影响大的特点,而且由于现有技术水平不高和附加值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再次,城市化水平居中,城市的集聚能力较弱。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城市发展速度较慢,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密度较低。中部地区没有发展起像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那样的工业集聚城市,也没有小城镇突飞猛涨的势头。大城市的集聚扩散效应不明显,城市功能分区不尽合理。2.3.4西部地区

30、城市化问题首先,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并且规模比较小。2000年底,西部地区城市160个。按每千万人口拥有的城市数量来说,全国平均为5.36个,西部地区为4.51个。按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城市数量来说,全国平均为0.69个,西部地区为0.23个。西部地区城市密度大约是全国平均的1/3,为东部的1/11、中部的1/6。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来说,全国每个城市平均为34.8万人,西部地区为27.61万人。其次,西部城市化水平严重偏低,城市布局分散。2OO0年底,西部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3,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城市总量的445和373。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比东部低262

31、个百分点,比中部低19个百分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实力强大的城市连绵区,这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再次,大城市数量少,城市功能不明显。2000年,我国现有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93个,西部地区仅9个。西部不仅特大城市稀少,而且大城市短缺,这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的发展。近几年,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还主要在城市形象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在城市经济功能建设方面刚刚起步,面向腹地区域的贸易、信息、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还相当薄弱。如金融方面,西部地区至今还没有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最后,城市特色不明显,对外开放程度低。中心城

32、市的功能作用,既要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更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中心作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在功能作用方面,还基本没有突破传统的框框。省会城市的产业发展与所担负的经济中心功能关联度弱,难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省会城市的发展甚至还没有统筹考虑市域范围内的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问题,因而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性、战略性较差。西部地区不少中小城市实际上只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行政中心。而发达地区的城市,除了行政中心的功能外,还有较强的市场经济功能。3 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3.1 区域城市化问题的相关理论3.1.1 以费孝通、温铁军为代表的“小城镇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小城镇

33、建设费用低,入城门槛低,小城镇的发展便于把城乡两个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便于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便于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加速城镇化进程,而且小城镇生活费用低,管理成本低,生活环境却可能比较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实力较差,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小城镇是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农村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城市化短缺的根本出路。3.1.2 以王嗣均、张善余、王小鲁、吴育华等的“大城市发展论”。他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大城市经济效率高,建设用地省,环境污染便于集中处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转费用低,生活方式现代化程度高。并且,大城

34、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而且,这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初期和中期的共同特征。3.1.3 以廖丹清等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模式和朱铁臻、蔡宇平等的“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论”多元化模式。这两种观点基本相似,都认为发展大城市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前者是由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决定的,后者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城市化应该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并举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以上学者所主张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不是片面发展,而

35、是强调的一种和谐。例如,张善余虽然提倡大城市发展论,但并不是片面发展大城市,而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这也与当时所处时期的城市发展方针有关。3.2 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较突出,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市的发展中,城市化不仅要注重可见的,物质的“硬件”建设,也要注重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务实科学,积极地推进城市化。其一,要科学定位。各城市要依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以及总则规则,实事求是,科学的进行城市定位,

36、注重城市文明,充分体现特色。要根据城市发展中的内外条件的演变调整其定位,和优势出发建设特色城市。其二,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我国城市化要同时面临资金短缺,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紧张,环境问题尖锐的巨大压力,这已构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在发展城市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时,不能以危及后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为代价。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几方面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认清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以免造成不可以转的巨大破坏。其三,要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化本身就是从区域着眼来定义的一种经济发展的现象。城

37、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化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发展要依据区域规划,从整体考虑,发挥各大城市的优势,挖掘潜能,打破行政束缚,放眼于大市场,实现区域经济的规模化,集团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要使城市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相适应,强化区域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其四,要提高城市领导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领导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改善城市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是复杂的系统科学,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决策的科技含量,避免领导单人决策所造成的不科学因素。最后,要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我国城市化发展

38、水平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制度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逐步打破长期实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实施积极地城市化政策,消除过度担心城市化发展对现有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心理冲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调控和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建设的步伐。3.3 区域城市化问题工作难点另外,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需要从以现阶段入手,抓紧当前的工作,分析当前的问题,解决阻碍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首先,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里使用了社会保障体系

39、的广义概念,狭义的概念则主要指社会保险。建立规范、稳定的筹资机制。资金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没有稳定的资本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我们已经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资金筹集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就业者单位、个人和政府共同出资。在这里,单位是第一责任人,个人是第二责任人,政府是最后责任人。目前,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单位和个人的交费比例有明确规定,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规定加大征缴力度,提高收缴率,强化基金支付能力。政府财政出资需要规范的是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额。总结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规范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保障的预算管理。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在市场经

40、济下,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除了政府以外,其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不具备这样的号召力,都不能够在这方面行使强制权,但从制度运行的成本方面考虑却不一定要政府来亲自操办。社会保障的成功实践表明,可以将具体业务交给代表政府的社会机构去经办,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就是制定法规、政策,负责监督。因此,社会化服务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业务和基金的监管。社会保障体系的监督管理分为两种:一种是业务政策的监督,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折不扣地执行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政策;另一种是资金收缴、发放、投资运营的监督,维护基金安全,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这是社会保险体系监督管理的核心。其次,改革户

41、籍管理,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县城和重点城镇逐步建立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为“离土进镇”建房、经商、办企业;解决好其子女人学、入托等问题。放开农民进入农村城镇的限制,取消城市增容费及其他费用,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在进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可以使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财产权带进城的产权流转制度;在承包期内,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或兼业而进入城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收回或改变承包关系;放弃了土地承包权的返回农村时应当允许重新承包;同时,允许进城农民按照自愿和市场的原则对其承包

42、地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保证农民毫无后顾之忧地转移。要在县城优先初步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后在重点镇建立,条件成熟后再在全社会建立。可以从劳保、医保开始逐步推开,无论是老居民还是新来居民,都享有同等待遇,以吸引农民进得来、留得下,并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最后,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强化功能,反对“形象工程”。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城镇、发展经济。一要就业优先,就业多少应当成为城镇化的一

43、个重要指标;二要注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大量吸纳农民成为市民。三要在各项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城镇职能结构、功能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要注重特色。城镇建设不能把任何模式作为样板照搬照用,应根据各自历史发展传统、现实发展环境及条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或以工业兴镇,以商带镇,或全面发展,多种模式相结合。要强化功能。城镇化的目的不是建设城市,更不是大广场、大马路而是发挥城镇具有的集聚经济和辐射经济的功能。强化这种功能,就要使县城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建设风格和标准同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相适应,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雄厚的市政财源、较高的

44、开放程度、完善规范的市场秩序;较高的市政管理水平;较强的城镇建设的融资能力;一体化的土地综合利用体系和交通体系;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的产业和服务发展体系等。就要明确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象工程” 已害苦了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农村很穷,农民很穷,更经受不了“形象工程”。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要搞好计划生育,保证基础教育;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4 结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面对着巨大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国情国力、工业化发展形势相协调过程应有序、健康。并认为:第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

45、国城市化水平目标以界定在50 55为宜,而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国家不同国情的高指标、高比例。第二,政府对城市今后的发展应当以引导为主,不应为追求绩效而制定一些不合理的规划。第三,城市化发展的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弹性规划,留足余地,阶段明确,分期实施,集中建设,紧凑发展。 第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应当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正确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人口流动、产业政策、区域平衡、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作整体一盘棋来统筹制定总体战略。 参考文献1. 孟陶然. 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 . 长白学刊:110-1102. 宋俊芳. 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J 太原师范学

46、院学报:95-98 3. 宋养琰,宋洁尘. 警惕经济高增长中的四大透支J 中国经济时报4. 顾朝林.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 商务印书馆 19995. 廖丹清. 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考虑的因素J 经济参考报 20016. 党国英.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007. 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科学出版社 20078. 陆大道. 关于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20069. 成德宁.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M 科学出版社 200410. 郝寿义,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 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11. 都沁军. 城市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J统计预测与决策 200112. 王碧峰. 城市化问题讨论综述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13. 王振中. 当前收入分配家具问题不容忽视 J 中国经济时报 200514. 郑弘毅. 农村城市化研究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5. Kinggsley Davis.The city in newly developing countriesM.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USA,196816. 赵巍.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 200717. 钟朋荣.城市化的道路怎样走J 中华建设 2007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