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607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论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 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考生姓名: 专 业: 工商企业管理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日 期: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一门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首先由西方发展起来。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等。区域经济涵盖两个范

2、畴的研究:1、针对单一国家内部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寻求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2、超越国家地理概念的区域经济整合的研究。如区域精进集团化的形成、区域之间贸易与竞争的形成。实践中这两种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使这两种区域的界限更难以分开。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

3、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 涵盖范畴 组成要素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conomic theory (development economics), first by western developed. Regional economic (regional economy) is to point to in some area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con

4、di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production complex. To certain region for range,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losely integr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entity. Regional economic reflect different area in the objective law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

5、on of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 includ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ient theor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adiation theor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es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more theory. Regional economic cove

6、rs two categories: (1) the study of single country internal regional economic imbalance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narrowing the gap.(2)beyond national geographic concept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diligence collectivizati

7、on, regional trade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In practice this two ki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not widely separated.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these two kinds of regional boundaries more difficult to separa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

8、ics as an important task, it has strict connotation: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peoples basic conditions similar geographical area, how to effectively use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optimize development. Its essential elements are: (1) specific geographic region; (2) the same or simil

9、ar resource conditions; (3)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e same basic (4)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manner and features a 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 (5) area form a unified and orderly and healthy market. At present in China at present,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with special important significance.目录

10、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2 第一章 区域经济问题概述5 第一节 区域经济问题的概念及衡量指标5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内容6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点6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7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8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8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9第三章 区域经济的合作形式及发展态势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合作形式10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12第四章 当前经济区域学重大理论前沿问题14 第一节 区域的边界与区域生命周期14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增长理论14 第三节 区域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15 第四节 新型区域产

11、业分工理论15 第五节 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15 第六节 企业迁移与产业转移理论16 第七节 中央区域政策及其效应评价16第五章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17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18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18结论19参考文献19第一章 区域经济问题概述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概念及衡量指标区域经济是

12、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

13、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衡量区域经济合理发展应当有一个指标系统,从中国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1、考虑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否适合当地的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因素)。3、规划设计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4、地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比较协调。5、除生产部门外,还要发展能源、交通、电讯、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注意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适应。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内容区域

14、经济有以下基本内容: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基本要素 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

15、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区域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正在变为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 1、日本和中国率领的环太平洋经济区,包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 2、美国领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今后将包括拉丁美洲在内;3、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将逐渐覆盖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也许还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团谁能获得较大优势,主要取决

16、于各个集团的规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这三大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在于,欧洲经济区到目前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体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处也最充分;美洲经济区实力最雄厚资源也最丰富,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的同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两面扩展;亚洲经济区(主要是东亚)的经济水平相对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动多样,而且在冷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该经济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三、活跃的要素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科学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区位优势,其分支机构遍及全

17、球,生产、销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网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当代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第一,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深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经营,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发展和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方面的协作关系。 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国公司有全球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商品、劳务、资本、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果能畅通的流动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内部贸易大规模增加,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三,跨国公司开拓了区域贸易的新领

18、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流通量。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内部化贸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相互生产要素,生产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区域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左右。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繁荣了区域经济。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

19、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

20、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

21、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

22、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一、主要观点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

23、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 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

24、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一、区域差异理论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著的区位。 二、地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自

25、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

26、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概括讲: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

27、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第三章 区域经济的合作形式及发展态势区域经济合作表现为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获取区域内国家的经济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区域经济联盟。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作也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一般情况下,

28、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建立超国家的决策和管理机构,制定共同的政策措施,实施共同的行为准则,规定较为具体的共同目标(如消除成员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它一般要求参加经济合作的国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由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行使这一部分主权,实行经济的国际干预和调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一、按合作发展的程度划分根据区域合作的传统理论,要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目标,通常必须经历一个渐进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特定的合作组织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优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同盟和经济联盟等几个渐进过程。这一发展模式,从欧盟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到充分的体

29、现。(一)优惠贸易协定(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优惠贸易协定是指成员方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的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较为优惠的关税。这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如1932年建立的英国特惠制度。(二)自由贸易区(Eree Trade Area)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方取消了它们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区域内各成员方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是各个成员方保持独立的对外非成员方的贸易壁垒。(三)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关税同盟是指成员方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成员

30、方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关税同盟是比自由贸易区更高一级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而且成员方对同盟外的国家建立了共同的、统一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四)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共同市场是指成员方之间完全取消贸易壁垒,建立对非成员方的统一关税税率,而且共同市场成员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五)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经济同盟是指成员方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逐步统一对外关税,成员方制定并执行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超国

31、家的经济实体。二、从合作性质划分按合作性质,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功能性合作、制度性合作和介于功能与制度性合作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合作。第一,功能性的合作,即区域内各国为实现某个具体目的而进行的多边合作。最普遍的是区域经济合作通常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形式,以互相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这种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民间和地方政府,在必要时中央政府偶尔介入,但并不起主导作用。这种合作形态称为“无形的功能性合作”。第二,制度性的合作安排,它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区域协定基础上,也称为有形的制度性合作。这种合作有长远的目标,主要由参与的各国中央政府来推动,合作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某个项目或局部的功

32、能上,这种区域合作可以说是经济的合作,也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多个领域,东盟、欧盟都属于制度性区域合作形式。第三,介于前两种形态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区域合作形态,也称为“准制度性”合作形态。它具备一种非约束性的“软制度”,但又非散沙一盘,它既有长远目标,也有实现目标的手段。APEC是其典型代表。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区域经济集团可以追溯到1241年成立的普鲁士城邦间的汉萨联邦(赵春明,2003)。而在1664年法国就有在各省间建立关脱同盟的提议,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废除了各省之间的贸易壁垒,建立了最早的关税同盟。20世纪初,先后出现了南部非洲关税同盟、

33、比利时卢森堡关税同盟以及英联邦特惠关税区。1948年1月正式成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集团,也正是它拉开了第一次区域化浪潮的帷幕。在此之后的20多年问包舌像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喊经济集团不断涌现,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战后区域一体化首先从西欧兴起,而且大多是以区域集团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到90年代已经颇成气候,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1958年创建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1960年建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开始了欧洲国家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34、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自乌拉圭回合开始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兴趣重新加强,尤其在拉美、非洲和欧洲。1991年3月南方共同市场建立。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区域组织也加快了一体化步伐。东南非优惠贸易区等非洲大陆各经济组织也正在推进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1991年6月关于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签订,表明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朝更大区域的经济合作方向发展。在亚洲,经过25年政治上的合作,东南亚联盟于1992年正式成立自由贸易区。在所有这些区域集团中以“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最具有实践意义,其不但发展迅速,影响力大,而且具有活力。WTO多哈发展议程

35、的久拖不决,会刺激一些国家谋求以双边贸易谈判替代多边贸易谈判,这就使得区域经济合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来势凶猛的第二次区域化浪潮。到2005年6月,区域经济集团已经达到了330个,其中大部分为双边贸易协定。截至2004年年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至少一个区域贸易协定。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贸易协议。全球已有174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区域贸易协议。GATT产生以来,一直以建立多边贸易体制为目标,其对缔约方实行最惠国待遇和非歧视原则。但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产生时,这种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全球自

36、由贸易观念发生了冲突,欧共体作为一个关税同盟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执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这就直接违反了关贸总协定的非歧视原则。但最终GATT还是做出了让步:在坚持非歧视原则的同时,允许区域贸易协定的存在。GATT第24条允许区域贸易协定作为一个特例存在,条件是它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流动的同时不得提高对外部世界的壁垒,换句话说,区域贸易协定应该补充而不是威胁多边贸易体系。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区域贸易协定相比,90年代以来的“新一代”区域贸易协定的开放程度更高,大多数协定除了涉及关税减免之外,还涉及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内容,某些协定甚至比WTO所涵盖的规则领域更广,如政府采购、

37、投资或竞争政策等(WTO,2001)。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放弃了“进口替代”的战略思想,不再寻求建立区域内互补产业结构、免受外部竞争的产业政策,更大的区域市场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与此相对应,各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机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现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发展趋势可渭如火如荼。各国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签订贸易协定,其目的在于避免一国实施贸易政策时陷入由贸易条件变化导致的“囚徒困境”。同时,由于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还能够纠正贸易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非效率

38、现象(Johnson,1953),并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多边贸易体系。因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美洲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洲有安第斯共同体,欧洲有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有南方共同市场,亚洲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而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还有亚太地区的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第4章 当前经济区域学重大理论前沿问题 当前,各国所面临的各种区域经济问题较多,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根据国内外近年来研究的最新动向,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前区域经济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

39、 区域的边界与区域生命周期 长期以来,区域的边界和形成机制、区域发展的生命周期、区域的衰退与反衰退策略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这些问题既是区域经济学的古典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各国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索但仍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问题。除了上述基础理论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还迫切需要重视以下现实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是从区域调控和区域政策的角度,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域以及作为国家援助依据的各种类型问题区域;二是以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为代表,探讨区域衰退的动力机制以及反衰退的保障机制和援助政策措施;三是大都市区和都市圈的合理边界以及其形成演化的规律性和内在机制。第2节 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增长理论

40、开放经济条件的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永恒的区域发展理论和现实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区域增长的不平衡并由此引起的区域差距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不仅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各国学者长期争论的焦点。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一是探讨FDI、出口、人口流动、技术溢出和扩散、企业迁移和产业转移等对区域增长的影响;二是研究基础设施、规模报酬递增、集聚经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等与区域增长之间关系,尤其是衡量它们对区域增长的影响;三是考察和衡量人力资本、教育、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等因素对区域增长的影响,并试图把

41、教育、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引入区域增长模型;四是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波动以及区际增长的传递机制。第三节 区域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从全球范围看,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全球共有19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70年代增至28个,80年代再增至32个,90年代达100多个。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脚步更快。从国家层面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各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如何分工,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区域间、城市间如何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产业和空间结构一体化以及政府间政策的协调问题,都是现实经济中亟待研究的重大前

42、沿问题。其中,大都市圈或经济圈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协调机制问题,在中国显得尤其突出。第四节 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理论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程度的广化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区域分工的深度与广度。当代国际和区际分工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特征,就是分工从部门间分工逐步发展到产品间分工,并且开始向产业链分工发展。也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或区域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产业链分工是一种更为细致和发达的国际和区际分工形态。当今世界出现了经济模块化的趋势,这种模块化趋势是否意味着一种更新型的产业分工格局的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理论界进行

43、深入的探讨。第五节 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经济活动的弹性。一方面,对特定区域而言,要素的可获得性在增加,而基于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减小。另一方面,极大增加经济主体在进行空间决策时的选择区位的自由度,增加了经济主体的讨价还价能力,企业可以用脚投票。为了留住企业,各地区努力创造优势,从而加剧了区域间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在区域间竞争加剧的同时,使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为明显,区域间利益共享、经济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从而使区域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于是,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竞争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及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结合方式,产业柔性集

44、聚体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等问题,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第六节 企业迁移与产业转移理论企业迁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消费者偏好、环境规则、技术进步的可行途径,是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在空间上的变化。近年来,虽然我国学术界对产业转移进行了较多研究,但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迁移研究的较少,这恰好与国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建立中国企业迁移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企业迁移的基本特征、决定因素和动力机制,企业迁移与区域就业的关系,区域补贴对企业迁移的影响,地方政府之间对企业资源的竞争问题,以及企业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影响,将具有重要

45、的意义。第七节 中央区域政策及其效应评价 中央区域政策一直是各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对区域政策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但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政府援助方向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如何采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区域政策手段,也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统筹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中央区域政策的效应评价,宏观政策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区域效应,以及基于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等,也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第五章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1956年前后,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新思路,其中提出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