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653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硕士论文-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K2 论文编号:1074206010505077 密级:公开西北民族大学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汉文) 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 论文题目(外文)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 of Longxi Loess Plateau i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培 养 单 位 历史文化学院 学 号 S050610077 研究生姓名 学科、专业 历史学 专门史 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史 申 请 学 位 历史学硕士 导师姓名、职称 论文工作起止年月 2006 年 12 月至 2008 年 5 月 论

2、文提交日期 2008 年 5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08 年 5 月 学位授予日期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中文摘要陇西黄土高原,即陇山以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是甘宁青黄土区的核心地带,包含于中国北方农牧经济大面积交汇之处,历史时期又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诸地的战略缓冲地带。当今的陇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非常干旱,有着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是人地矛盾突出的赤贫地区。而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证实,历史上的陇西黄土高原曾经覆盖着广袤的森林和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宜于狩猎放牧和采集,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是我国原始农业最为繁荣的地区,是我国原始

3、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秦人便首先拉开了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开发的序幕,经历了秦汉时期农牧兼营,三国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牧业经济为主,北朝时期农业经济开始复苏,直至隋唐时期出现农牧两旺,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但陇西黄土高原在被吐蕃占据、不久唐王朝又失而复得这转手之间,却发生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当地牧业发达基础之上的国马重地的地位从此丧失,土地垦殖则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唐朝之后历朝政府对陇西地区的开发经营带有越来越大的盲目性和掠夺性,本区农牧业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宋时期的空前开垦,使陇西黄土高原经济过渡到单一农业经济的轨道,明清以至民国时期,陇西地区的土

4、地垦殖无论规模还是深广度均前所未有,随着滥垦滥伐滥牧的日渐加剧,森林的缩减,草原的退化,当地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特别是清代乾隆以后人口大幅度增加,造成三料不足,毁林开荒,助长了这个本身脆弱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恶化,天然植被的大量破坏使地理环境存储水分的能力大为减弱,以至于本区水旱失调,灾害频率大大增加,变成了现在植被覆盖率极低、环境极为恶化、生态极为脆弱、极为干旱缺水、人地矛盾极为突出、人民极为贫穷的现状。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开发的总趋势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开发模式且农业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加大直至形成单一农业经济的局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总趋势则表现为中唐以前基本处于全国同一时期先

5、进水平,尤其在隋唐时期农牧两旺,达到了陇西黄土高原经济繁荣的顶点,中唐以后陇西经济则逐渐衰落,并一度停滞不前,以至在明清以后成为了全国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关键词:陇西黄土高原,农业,牧业,经济开发,变迁,环境,历史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 of Longxi Loess Plateau i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AbstractThe Longxi loess plateau, namely the loess mound and ravines area in the west of the Long M

6、ountain. It is the core district of loess plateau in Gansu, Ningxia and Qinghai province. It including in the big area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go hand in hand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history, it is the very important frontier between Central China and Western Regions.Nowadays, the Long

7、xi loess plateau is the most serious region in the soil erosion of the whole loess plateau, even going to one of the driest regions of whole country. But it is also the one of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rea. Cause the harsh natural condition of the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extreme flimsiness b

8、ut a dense population,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lways fluctuate heavily, the food yield is low and unsteady even hardly to feed so many people, it is the most poor place in Gansu province. But when we review the history we can know the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of Longxi loess plateau before mid

9、Ming era is very differing from today. According to study of ancient relics data and the record of history, confirmation of there once overlaid forest and grass on the Longxi loess plateau for a long time. It is fit to hunt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with the rich natural resources. This region goes to

10、 be the most prosperous and important original agriculture region in the country as early as new Stone Age of more than 7000 year ago. Even earli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eople of Qin are began to develop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Longxi loess plateau,

11、 go through with operat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ncurrently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imal Husbandry came to lord in Three Kingdoms to West Jin and Sixteen Kingdoms, the agriculture economic beginning recover in North Dynasty period, then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bo

12、th keeping to more and more prosperous and get great achievements in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 But after occupied by Tibetan, Soon Tang dynasty acquires control power again, the Emperor of empire made greater efforts to strengthened agriculture economic, and Longxi loess plateau lost the site of

13、 Horse Husbandrys key area, the local social economic also began to decline. After Tang Dynasty, along with the extensive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system of this area also took place to change very greatly. During Song Dynasty, the Animal H

14、usbandry economic escaped from the area at all. In Ming Dynasty,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wrong style and excess reclamation made the environment goes to worst and worst. Especially from date of Emperor Qianlong in Qing Dynasty, population growth quickly as to destroying forest or burning

15、 vegetation for land reclamation and break the balance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Being in agreement ,without of well environment, the social economical had begun to decay and the Longxi loess plateau change to the most serious region in the soil erosion , the most dry region , the region which has f

16、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most poor place in Gansu province even in whole China. Based on the knowledge from above, this article aims at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s change, and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s change with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period, the

17、n find the laws in the system and discussing the reasons which include na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politics reasons, therefore, it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Longxi loess plateau face to nowaday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nine parts. In the before eight part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18、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Longxi loess plateau , and find the law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s change. The last part is rethinking of the laws and changes.Key words: Longxi Loess Plateau,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Environment, Vicissitude, History.目 录绪 论6第一章:先秦时期原始农业

19、的繁荣81.1先秦时期陇西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81.2原始农业的繁盛91.3原始畜牧业的发展10第二章:春秋、战国至秦时陇西地区的农牧兼营122.1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122.2秦对陇西地区的农业开发122.3牧业开发12第三章:西汉王朝对陇西高原的以农业为主的开发153.1气候与植被状况153.2屯田开发153.3畜牧业的发展16第四章: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陇西高原农牧业交替发展与牧业的兴旺174.1气候和植被情况174.2农业发展状况174.3牧业发展状况19第五章:隋至唐代前期陇西地区农牧两旺215.1气候与植被情况215.2屯田开发及农业经济的兴盛235.3牧业经济的兴旺24

20、第六章:唐末至北宋陇西农牧经济的由盛转衰266.1气候与植被状况266.2垦殖业的加速开发286.3牧业的衰退29第七章:金元时期农牧经济的缓慢发展317.1气候、植被状况317.2农业经济的缓慢发展317.3牧业经济的丧失32第八章:明清以来单一的农业经济348.1气候与植被状况348.2大力开垦与农业经济的衰落368.3养殖业的衰落41第九章:总结43参考文献:47附录:历史文献中陇西黄土高原遭受自然灾害情况表 50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绪 论陇西黄土高原,即陇山以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的西端。其范围在六盘山以西、乌鞘岭之东和陇南山地以北的甘肃省境

21、内,包括兰州市(8县区)、白银市(5县区)、天水市大部(北部5县区)及定西地区(7县)、临夏州(8县市)和平凉地区的静宁、庄浪县,共35个县市区,面积约7万多平方公里。本区海拔大多在1200-2500米之间,广泛分布着深厚的黄土,北部有黄河干流斜贯而过,大通河、庄浪河从北岸汇人,南岸自西向东大夏河、洮河、祖厉河分别注人,形成本区的黄河上游水系,南部有黄河中游支流渭河的上游水系向东穿过。经以上河流的侵蚀切割,境内黄土沟壑纵横,起伏较大,黄土梁、卯、丘陵广泛发育,形成本区黄土包围的石质山岭,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历史上陇西黄土高原开发甚早,曾以汉唐间牧业发达、交通和军事地位重要而久负盛

22、名,近代以来则因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失调导致经济落后而引人注目。该地区是甘宁青黄土区的核心地带,包含于中国北方农牧经济大面积交汇之处,历史时期又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诸地的战略缓冲地带。陇西黄土高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有数据表明,陇西和陇东黄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共有1.01105 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90,流入黄河的泥沙量5.18亿t/a,几乎占黄河年输沙量的1/3张志强,孙成权,王学定,孟开,高峰,吴新年: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2000年第一期。许多地区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整个陇西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23、另外,陇西黄土高原丘陵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特大干旱均为多数地区同时发生的连年干旱,具有灾害频发、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使陇西成为甘肃省多灾、低产、贫困的地区。陇西黄土高原丘陵区又是甘肃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据甘肃省统计局关于1998年人口抽样调查各地、县主要数据的公报,陇西和陇东黄土高原的7个地州市共有人口1.25107人(一千二百五十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68.48。 甘谷县、秦安县人口密度分别为356人/km2和348人/km2, 在黄土高原范围内属人口稠密的县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

24、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回顾历史可知历史上的陇西黄土高原并不是今天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的赤贫地区,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成邦等人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西部总体上气候湿润或较为湿润,河谷地带沼泽湿地广泛分布,造成如上所述之局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陇西黄土高原丘陵区位于黄土高原西端,深居内陆腹地,太平洋及印度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属西北干旱区,这些因素造成了该区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方。加之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阻挡了南面和西南面的暖湿气流,使

25、这个地区愈益干旱。虽然变旱的过程是极其缓慢,并且在三、五千年中经历了三、四次暖湿、干冷的气候和环境变迁,但其总的进程都是趋于干旱。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证实,历史上的陇西黄土高原曾经覆盖着广袤的森林和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宜于狩猎放牧和采集,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是我国原始农业最为繁荣的地区,是我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秦人便首先拉开了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开发的序幕,经历了秦汉时期农牧兼营,三国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牧业经济为主,北朝时期农业经济开始复苏,直至隋唐时期出现农牧两旺,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云:“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

26、西进唐境万二千里,闾闫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但陇西黄土高原在被吐蕃占据、不久唐王朝又失而复得这转手之间,却发生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当地牧业发达基础之上的国马重地的地位从此丧失,土地垦殖则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唐朝之后历朝政府对陇西地区的开发经营带有越来越大的盲目性和掠夺性,本区农牧业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宋时期的空前开垦,使陇西黄土高原经济过渡到单一农业经济的轨道,明清以至民国时期,陇西地区的土地垦殖无论规模还是深广度均前所未有,随着滥垦滥伐滥牧的日渐加剧,森林的缩减,草原的退化,当地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特别是清代乾隆以后人口大幅度增加,造成三料不足,毁林开荒,助

27、长了这个本身脆弱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恶化,天然植被的大量破坏使地理环境存储水分的能力大为减弱,以至于本区水旱失调,灾害频率大大增加,变成了现在植被覆盖率极低、环境极为恶化、生态极为脆弱、极为干旱缺水、人地矛盾极为突出、人民极为贫穷的现状。本区生态、经济的严峻现状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把目光聚焦此地,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将社会问题同政治及经济问题并列起来,在胡锦涛总书记提交的公报中承诺要在未来十五年内解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保障社会秩序和保护环境。而2006年也是本区局部地区年有效降水量仅为100毫米,连续15个月未形成有效雨水,农

28、作物大面积受旱绝收的灾荒之年。在西部大开发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面对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改变人民生存现状的迫切要求下,深入探讨本区历史环境变迁及农牧经济演变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这一地区从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文化至民国时期农牧经济的历史演变进行总结和研究,分析本区各历史时期农牧经济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对农牧经济的作用机制,分析历史时期各要素对农牧经济结构时空演进的作用和影响,为本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并对造成本区极为脆弱生态环境的各因素做出深层次反思,为本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还能唤起人们对保护生

29、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意识和热情。第一章:先秦时期原始农业的繁荣第四纪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其后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文明。陇西黄土高原在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原始农业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源地之一。陇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为大地湾一期(时间距今73007800年);中期为大地湾二、三、四期(时间分别为距今6000年、56005900年、49005500年,依次与仰韶文化早、中、晚期之半坡、庙地沟、西王村类型相当)及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

30、时间为距今50004000年,延续约1000年);晚期则为齐家文化,时间约距今36004000年。齐家文化后之卡约文化,年代相当于夏代后半期至商末周初,再后之辛店文化,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战国,这已经是青铜时代的文化类型了。在遍布于本区的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受学者关注的就是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坐落在陇山西侧的清水河和阎家沟两河交汇的台地上,距秦安县北约40多公里。据C14测定,该遗址最早年代为距今7,800,比仰韶文化早1,000多年;最晚距今4,900年。中间连续近3,000年,这一出现时间即早、延续时间又长的遗址,内涵十分丰富。除清理出数目物众多的原始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壕沟外,

31、还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8,000余件,其中大多为生产工具和日用品。另外,在陇西黄土高原上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齐家文化的遗址很多、分布很广,遍及每个县区。东部渭河上游与南部洮河、大夏河中下游以及它们的支流(如葫芦河、牛头河、肭河、广通河、岔河等)之河谷阶地上,马家窑、齐家文化类型之遗址密集自不待言;就是北部黄河及其支流祖厉河、庄浪河、宛川河沿岸之兰州市及靖远、景泰、永登等县境内,也有不少这类遗址。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为我们了解本区原始社会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1.1先秦时期陇西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 研究表明,距今8000年至3000年左右为

32、我国的“仰韶温暖期” 蒲余庆:我国三万年的气候变化,自然杂志3卷3期,1980年。在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地湾一期的灰坑中(即第四文化层,距今7300-7800年),发现有碳化农作物的种子,经鉴定是禾本科的黍子(俗称糜子)与十字花科的油菜籽,还发现了犀牛骨化石。目前这一带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根据大地湾出土有犀牛骨化石及其附近陇西县文峰镇暖泉沟的孢粉分析资料,全新世中期时,陇西黄土高原应较现今暖湿,属于温暖带气候,东部秦安一带,甚至处于暖湿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状态。当时山地阴坡有茂密的森林和灌丛,阳坡多高草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宜于狩猎放牧和采集。河谷平原及阶地上,多灌丛草甸,水源丰沛,宜于农垦

33、畜牧。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鸡等。野生动物有多种,是先民的狩猎或捕捞对象。据己鉴定的动物骨骼,其种属有野猪、野马、野牛、黄羊、羚羊、马鹿、水鹿、斑鹿、虎、狍、狸、野猫、豪猪、麝、野兔、竹鼠、岩松鼠、獐、猕猴、雕、鹳、鲤鱼、草鱼、青蛙、鳖、中华圆田螺、蚌等。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和取土样作孢粉分析,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动物中有虎、麝和猕猴等,说明当时遗址附近覆盖有一定范围的森林。根据动物生存习性分析,发现鹿、獐和梅花鹿等则表明在遗址附近的山地和河谷之间生长着茂密的灌木和草丛;发现竹鼠则表明在遗址附近曾分布着树叶常青的竹林;发现鱼类、田螺、蚌

34、表明在遗址附近曾有宽大的水域;孢粉分析也说明聚落地的附近有森林、草原,在山坡或山地上分布着松、柏、针叶树和栎、榆、桦、椴等落叶阔叶树,低凹积水处生长着淡藻类的水生植物。尽管新石器时代的秦安大地湾、马家窑文化用木材建房(穴),且“西戎之俗以板为屋”,必须伐用不少林木,但因林广人稀,生产力水平很低,森林又是可再生资源,因此难对森林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再者,本区境内虽然发现很多仰韶文化遗址,可以说明垦殖开始甚早,但未发现能使森林发生变迁的史实记载;加以春秋、战国时气候逐渐变得相当暖湿,林草的生长当会更加茂密,因此,林草植被应是基本完好的。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即公元前1100前950年出现了我国5000

35、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水有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竺可桢根据诗经豳风记载的物候也证明当时关中寒冷异常。这个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十分频繁。不过,一般认为到了春秋时期气候开始变暖。1.2原始农业的繁盛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是以农作物的培植驯化为其标志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层第398号窖穴(H398)的坑底,发现少量炭化植物种子,经鉴定为黍(俗称糜子)和油菜等。黍,也称为黍稷,卜辞中屡见黍字,在诗经中黍稷并提,泛指一般粮食作物。黍的发现表明当时居民已种植粮食作物黍,另外还种植十字花科的油菜为副食品。表明陇西高原农业生产起源甚早,大地湾人已经告别依靠自然界恩赐的生活状态定居下来,以刀

36、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在马家窑类型遗址中,东乡县林家遗址发现的作物有很、粟和大麻籽,特别是在一个窖穴中竟留有千余斤炭化的稷粒。从马家窑到齐家文化阶段,多有粟粒的大量发现,如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中,储藏有不少的粟。在陇西一隅之地,竟有稷、黍、粟、油菜籽、大麻籽等如此之多的作物品种发现,实属罕见,这无疑证明,陇西高原是我国旱作农业和油料作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农业生产离不开生产工具,在大地湾一期文化层中有石质砍砸器、石刀、石斧、石铲等工具出土。进入大地湾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镰以及陶刀等农业工具已占生产工具的主体,钻孔技术已普遍使用。

37、贮藏物品的大袋形窖穴、大型陶瓮、缸、罐等大量出现。此后的马家窑、齐家文化的众多遗址中,几乎均有种类大致相同,数量不等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粮食加工工具,武山县观儿山下遗址有石研磨器,兰州西坡现有磨盘、磨棒出土;林家遗址则有石质杵、锤、研磨器、磨谷器发现,在发现的3000多件遗物中,生产生活用具就有2000余件之多,贮藏用窖穴数量很多。类似林家遗址这样的典型农业经济发达的原始村落,在马家窑至齐家文化阶段,在陇西已很普遍。作物的驯化、工具的增多与改进、贮存用具的广泛使用和粮食加工用具的出现,是陇西高原农业由起源到发展的标志。人们认为到大地湾晚期,生产力水平较前大为提高,农业收获已较为

38、稳定,其经济形态已属进步的锄耕农业阶段。马家窑类型的林家遗址,窖穴之多、容积之大、作物种类之多,表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锄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人们在驯化、培育作物的过程中,空前拓展了农业经济的领域。齐家文化阶段,农业生产不仅发达,粮食已多有剩余,故能率先迈人青铜时代。陇西高原发达而又稳定的农业生产,为当地先民从事其它经济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手工业生产中名闻遐迩的彩陶,高超的房屋建筑技术、我国最早的铜器铸造等,都是最好的例证。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连的纺织业亦渊源甚早。天水一带曾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陶纺轮,据认为“是全国最早的、出土极少的早期纺轮之一,表明这个地区纺织技术很早就发

39、明了” 陈炳应:中国桑蚕丝织的起源初探,西北史地,1993年第一期。陶纺轮或石纺轮在马家窑文化以及其后的各类遗址中,已属一种普遍存在的工具,如大地湾晚期遗存就有成堆纺轮出土。大麻籽在本区的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籽粒可榨油食用,而杆茎纤维则可用于纺织。至齐家文化时期,陇西“纺织业也比较发达,各遗址都普遍发现有石、陶纺轮和骨针以及布纹的痕迹,在(永靖县)大何庄遗址发现的布纹痕迹,似用麻织成,有粗细两种,推测当时人们的衣着就是用这种麻织成的”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中国考古的发现与研究。1963年,在临洮县冯家坪出土的一个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器上有细阴线刻画而成的群蚕图,“似乎是家蚕的形象” 唐云明:我国育

40、蚕丝绸起源时代初探,农业考古,1985年2月。无独有偶,大何庄34号墓出土的织物纹非常细密,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30根,比河北藁城台西商墓的麻布细得多,而与该墓出土的丝织品榖的经纬密度差不多。有学者认为这种细纹织物应是丝织品的印纹,故在距今4000年左右,甘肃东部已经有了养蚕和丝织技术了。麻纺织与丝织品的出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陇西农业经济的先进与发达。1.3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的补充,在陇西高原很早就产生了,大地湾一期文化层有猪骨的发现,这是家畜饲养业产生的标志。经两千余年到大地湾晚期灰坑中已有大量猪骨堆放,总数达几十头之多,制作骨器的材料亦多用猪骨,猪是当时主要的家畜。距今4000

41、-6000年前的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每处都有猪、牛、羊骨胳。在秦魏家与大何庄墓葬中,随葬猪的下额骨不仅普遍,而且数量很多。如秦魏家6号墓就有68块。除猪以外,兰州西坡孤遗址出土有牛、羊、猪、狗、鸡、鹿等骨骼。林家遗址中则牛、羊、猪、狗、鸡骨也一应俱全;大何庄遗址除鸡之外,马、牛、羊、猪、狗都有发现。此外,有关个别牲畜骨骸的发现,在各遗址中更为普遍。齐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普遍盛行占卜之风,占卜多用牛、羊、猪骨,则此类牲畜数量一定不少。可见,在陇西农业起源的同时,当地畜牧业也随之出现,而且“六畜”俱全,具有综合发展的优势。 陇西农牧业自前仰韶时代兴起之后,曾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齐家文化时期,畜牧业虽

42、有明显发展,但仍不占重要地位。可是继之兴起的约与中原殷周同期的辛店、寺洼文化,畜牧经济占据主体,农业经济反而衰退。这种经济转换,可能是距今4000年前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定居农业经济解体,导致齐家文化消亡。因而,代之而起的辛店、寺洼文化其遗址遗物体现了普遍盛行半游动性质的畜牧经济,而且规模也比较小,以养羊业为主要经营方式。人们一般认为,甘肃马家窑、齐家文化与西周遗址,是汉民族先民在陇右相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辛店文化与河西一带的火烧沟文化,可能是古代羌族的两个分支;寺洼文化多见于陇西西南部,可能是氏族的遗留。氏、羌曾是先秦时代长期活动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商代时羌人即是商人周围举足轻重的“四邦方”

43、之一,双方以频繁交战而发生密切的联系。羌人又是古今公认的以畜牧为主尤以养羊著称的民族,这在甲骨卜辞与先秦文献中均有大量确凿的记载。西周时期,羌、氏等西北诸多民族均被统称为“西戎”。西戎诸族在西北的兴起,促进了陇西原始经济形态的变化,畜牧经济比重增大并上升为经济的主体。西周初年,秦人祖先被贬斥西迁到天水一带,长期与西戎杂处,以至被中原诸侯以夷狄相待,排斥于华夏族之外。自周初至战国间,秦人世居“西垂”,与西戎长期交战,不惜失地亡君,誓死保卫西周的西部门户,以求跻身诸侯国行列并回归华夏文化。为此,他们一方面“人乡随俗”,接受西戎游牧文化,并以善养马而名噪一时;另一方面又能主动从华夏农耕文明中吸收养料

44、,故而惨淡经营,几度荣衰,在群戎包围的环境中由弱到强,脱颖而出。总之:从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与商周时代遗址分布状况及出土文物看,在整个这一时期,原始种植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均十分发达。全新世温暖期气候与新石器文化对应的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行的阶段。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现在学者从今天黄河流域气候、土壤、植被特征否定中国北方农业是经典的坎烧制刀耕火种,但如果考虑到新石器时期气候更湿热的环境,可以对华北农业起源再做讨论。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距今5000年至4000年

45、前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了的。据目前历史气候地里的研究表明,从距今10000年到5000年时段的气候演变趋势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繁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陇西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过的是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的定居生活,到了商周时期青铜文化阶段,则变为半农半牧式或畜牧为主的经济状态。对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致,是社会经济的一大进步。这一论断虽不无道理,但尚不全面。另一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全新世中期温暖期后出现的第一个寒冷期,即一些历史学家所称的“新冰期”造成的气温下降

46、、冰川冻土发育、草原扩展、森林退缩,以及由此导致的“南夷与北狄交”,即西方与北方草原畜牧民族的东进南下,这自然会引起这一地区居民之民族成分与经济形态的变化。这一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冰期”,不仅与竺可桢先生主要依据文献考证所指出的西周早期的低温时期相吻合,而且还由于近年来在兰州东南马衔山发现高山多年冻土而得到进一步证实。因而对其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要有充分估计,进行认真探讨。有研究表明,这种由气候较前变得干寒及北方游牧民族、西方半农半牧民族羌戎的进逼,农耕民族逐步向东、向南退却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形态由农耕为主转变为以畜牧为主的变化,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既因为战争造成了破坏,也因为畜牧生

47、产方式本身比农耕生产方式要简单。因此商周时期,陇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已开始明显落后于中原地区。这从卡约期陶器较它之前的齐家期陶器粗陋即可获得证明。第二章:春秋、战国至秦时陇西地区的农牧兼营2.1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情况从春秋战国到秦、西汉时期,这是一个长达800年左右的温暖期。秦和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强盛的王朝,秦汉中国疆域广大,国力强盛。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战国至汉初,今陇西地区位于当时全国经济区划中“饶材、竹、榖(构树)、栌、旄” 史记货殖列传卷一百二十九的“山西”地区,林牧业很发达。1986年在天水放马滩秦墓(年代为秦始皇八年,即公元前239年)中出土了一批地图,“标有许多森林砍伐点,这些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