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787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论文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 王红利: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小探 wang hong li :guo xue zai xin shi qi de fa zhan xiao tan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作者简介王红利(1977),男,河北遵化人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zuo zhe jian jie wang hong li (1977),nan ,he bei zun hua ren ,he bei da xue ren wen xue yuan 2006ji zhong guo gu dai wen xue zhuan ye yan jiu sh

2、eng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讨新时期国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不仅对国学这个词汇的含义演变进行了粗浅的探究,并针对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同时也对国学在新时期下如何发展进行了展望。国学近年的复兴为中国在新时期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键词】:国学 复兴 新时期中国是1个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到今天的宇宙飞船、太空探索;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今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1方”美丽的诗经年代,到网络文学、手机短信、BBS大行其道,这其间产生了多少令后人无限景仰的作家或是文学家呢?他们

3、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里有的身世显赫、权倾朝野,有的贫贱卑微、不闻于世,但作品却大都传承下来,彪炳青史。中餐、汉字、京剧、中医等等所以风行世界的精髓之所在,乃是国学。大多数国人乃至西方社会都认为最伟大的1个中国人就是孔夫子。但国学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的是传统丧失,道德败坏,思想迷茫,精神颓废,中华民族的信仰危机日渐凸现。崇洋媚外,唯利是图,亦步亦趋,许多人1味的盲目追逐经济利益,由此形成了全社会的整体道德沦丧。从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开始,我们多从器物上,抑或制度上迫切的,同时也是无奈的向西方靠近。而博大精深的国学却被那么轻易的扫进了故纸堆。不禁1声叹息,也许我们矫枉过正

4、了,从1个极端走向了另外1个极端。“54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几乎将传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彻底毁弃。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今日不禁为之扼腕浩叹。中国自汉唐盛世以降,1直为世界所推重,且我们1直也自诩为天朝上国,所以被尊为“礼仪之邦”,实国学之功也;修身齐家,兼济天下的伟大胸怀培养,亦国学之力也。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迫切的需要相应的社会意识及其道德形式,为之开拓前路并保驾护航。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和使市场经济发展完善,不仅仅需要更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硬性约束,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意识与高尚的社会道德作为社会发展的软环境。高尚的社会道德无疑能够为市场经济得以和谐发展提供更深层面

5、的保障。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书指出,他在赞颂西欧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敏锐地感觉到了现代文明的机械理性正在吞噬着人性,认为文明的发展可能要以文化的堕落为代价,最终导致道德沦丧,最终因精神家园的荒芜而失去方向甚至感到绝望。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针对良好的道德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最佳诠释。因此,中华民族若想和平崛起,社会要想和谐发展,恐怕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相关建设更须先行。“国学”,这个词的本义是国家设立的学校及制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6艺”。周礼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1代汉

6、学宗师和著名教育家孙诒让在其周礼正义中即指明:“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但近代,尤其是上世纪2310年代对于国学的论争赋予了这个词汇更多重的涵义。这次论争是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1次扬弃。有汰除,亦有传承。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自我重新定位。“国学”1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自新文化运动以降,人们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便有差异。并且不断的赋予更多的个人化色彩,以为我所用。国学针对西学而言,可称中学,针对新学而言,可称旧学。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提到了“以保国粹为主义”。章太炎在东京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宣称:“真

7、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挈合者也。”(国学讲习会序)1922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与古代有所不同,这个时候的知识精英们不仅把国学作为1门学术来研究,同时也是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的。章太炎在1922年出版的国学概论中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3类:1为义理为学,2为考据之学,3为词章之学。”(章太炎国学概论1922年)这本国学概论庶几可视为论述国学的第1本专著。陈独秀则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

8、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1名词,“就是再审订1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观念,因为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1个名词”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胡适则认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1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1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坦言:“比如说国学,我不反对搞国学,但国学这概念到底是什么,我就不清楚。”邓实说:“国学者何?1国所有之学也”(国学讲习记)。

9、邓先生的国学概念显得很宽泛。国学当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考据学、伦理学等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儒家思想贯穿并主导整个封建社会的中国思想史,国学以4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4部,尤以经部为重。4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1套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大学士纪昀以及王念孙、戴震等大学者完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指出:“我们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1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1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

10、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国学的定义是辞书编纂者们的事情,对国学的理解阐发则是我们个人的事情。国学既是知识、智慧,也是中国人的气象、精神,更是我们当下的1种生活方式。我们该不该使其成为1种主导我们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呢?这是1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毫无疑问,国学的概念迄今为止,尚无统1认识。我个人的看法是,国学即国故,可简单译为“GuoXue” 或意译为“Sinology”(简明英汉词典释为汉学,这里的“汉”,非单指汉族而言,而是意指整个中华民族)。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

11、还有1种说法,把国学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的国学就是指经、史、子、集,而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括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之总和。中国不论是实现民族自立还是未来的崛起依靠的不仅仅是国学,更多的应该是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和现代科技。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国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儒学是1门需要“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学问,以读书为通天的快捷方式固然不对,但是以为宵衣旰食、皓首穷经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知识分子同样也是不对的4书之大学开宗明义的指出为学之根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振国学,对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推动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也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传统文化

12、,她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思想底蕴,让我们重拾文化自信。复兴国学近年来逐渐成为1个热门话题。第1、苏州第1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成立于于2005年9月28日,这天恰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创办者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传统蒙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增强其基本的文化素养,而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则加深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内涵及自身修养。韵文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中以诗词为核心的韵文的欣赏能力,为以后的写作能力培养及审美观的形成和建立大有裨益。现代私塾的出现,反映了社会有这种现实需求,而

13、不仅仅是1种传统的东方文化的惯性使之然。在日本,今天依然存在很多私塾,只有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制教育制度,中小学教育1律公办。第2、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主办的首次“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于孔子诞辰日同日在世界各地举行,孔子故里曲阜,成为全球祭孔活动的主会场。全球现有孔庙1300多座。第3、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陆续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孔子学院”,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目前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37个国家和地区落户。至2006年底,中国已经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第4、2006年9月3日,由网友们发起的1场汉

14、服宣传活动在无锡举行。数10名来自苏锡常及上海地区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宽袖长袍出现在闹市街头,向市民宣传汉服特色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所谓“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左传?定公10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汉族,又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难道就不能将自己民族的服饰传承下来吗?于是汉服复兴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风闻全国各地都有身着汉服的网友出现在公共场合以期得到更多的关注。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也有人大代表建议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3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第5、1向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重镇”而著称的中

15、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国学院,并且聘请当下的“国学大师”冯其庸为首任院长。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旗帜鲜明的打出“脊续文脉,重振国学”的口号(虽然到底是“脊续”还是“赓续”大家吵得不亦乐乎,个人以为还是“赓续”稳妥些),纪宝成校长同时在媒体上发表长文疾呼“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他的这1观点倒是得到国内许多知识分子的响应。第6、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网最新打造的国学频道(http:/)已于06年初悄然登台亮相。百度的CEO李彦宏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是沉寂百年的国学得以复兴的最佳时机,而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有责任承担起复兴中文、弘扬国学的历史使命。百度国学频道由百度与著

16、名专业国学网站国学网()联手打造。国学网的知名度无论在网民口碑中还是在现实的文化学术交流中都是极高的。现在,国学网日访问人数达数千,页面浏览量以10万计,其中不乏国内的国学大师和国外的汉学专家,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学网开通于2000年5月1日,为集传统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于1体的专业网站。据了解,国学网开通5年多来,累计花费超过百万,全由尹小林自己筹集,而国学网本身没有向用户收过任何费用。 尹小林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学网CEO。在他领导下,曾成功推出了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网络版,这项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开发的中文古籍数据库工程,目前收录了古籍3800

17、多部,总字数逾8亿字,收入书籍数目与总字数均超过了清代钦定修撰的4库全书。第7、被媒体称为“全国第1家全日制私塾”的孟母堂成立于05年9月,在运行了不到1年的时间后就被上海市教委叫停,孟母堂不得不悲剧性的谢幕。 现行的教育制度无疑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的当轴者却没有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责任,提倡10几年的素质教育依然丝毫不见成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却对媒体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我们甚至要面对就连义务教育这样低级的目标都尚未实现的尴尬局面。但这就是我们的国情和现实情况。当你看到“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

18、育为人民”等等类似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你会作何感想?当你看到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除了发达国家以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3分之1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时候你会作何感想?当你看到中国教育投资不及非洲的乌干达,失、辍学儿童人数世界第1的时候,你又会作何感想?孟母堂的各位老师秉承“读经典、尊孔孟、诵莎翁、演数理”的宗旨教授着不同年纪的儿童,塑造着他们幼小的灵魂。这种对经典的回归,是对现行教育制度不足的补充和完善,虽然并不1定就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良好范例。孟母3迁,其目的何在?无非就是为

19、了取得对教育的主导权,而之中权力的取得是理所当然的。孟母堂所代表的也不过是学生家长从现行教育体制中对教育主导权的争夺。而社会公众在关注这1现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泄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我们在目睹这1来自现存教育体制外悲情并且无奈的反击中,不得不叩问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应该容忍更多的反思,而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面对,并且挥舞手中的权力大棒,直接将胆敢挑战其权威者扼杀。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我们是否应该把握更多的主导权呢?可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却作出了1种令人惋惜的举措,他们明确否定了全日制私塾孟母堂的教学形式,称其“打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名义”违背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可以由此看出,教育部捍卫现行教育体

20、制的决心未有松动,并且也不愿意积极的面对公众对现行教育体制某些已暴露出来的弊端的反感。随着孟母堂的倒掉,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现存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还看到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 第8、以大长今为代表的韩国电视剧集在中国的热播,生动的展示了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家庭伦理、生活礼仪、饮食服饰乃至中 医药文化。它们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回归深深的吸引了国内的民众,所以才会在大陆引发韩剧的热播。而我们自己的电视剧制作却走入了1个相对狭隘的误区,展示的大部分都是香车美女陪伴下的豪富巨贾,以满足长久以来处于物质极度匮乏中的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想象,却较少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仅有的历史剧不

21、是戏说,便是恶搞,而且大家拍戏都是1哄而上,甚至发生撞车,造成满银屏的辫子戏,令人无法不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中国是1个相对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自从汉代董仲疏提出“春秋大1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后,儒学逐渐开始作为官方哲学的意识形态出现,当然,其间亦有反复,桓宽所著盐铁论1书即有所反映。其后,儒家思想迅速崛起,直至完全居于统治地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勇敢的创新,将国学在新时代下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只是1味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便失去了国学原本的意义。当下,只有秉承儒家传统中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精神内核,相容并包诸子百家之说,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方为

22、正途。第9、06年的“101”黄金周期间,在成功的推出了以易中天为代表的1大批名师之后,于丹的露面,达到了这个节目的收视率高峰,于丹何许人也?她本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历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1”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她讲得很好吗?并不是。至少那些学院派的教授们不以为然。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红透半边天。她的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华书局起印60万册。她在这本书的后序中曾这样介

23、绍,孔子以及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央视国网站的教育频道如是评价该栏目:百家讲坛栏目1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1座桥梁“1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于教授这样发表她对古代文化的看法:我从来不认为古代文化消亡,应该说,古代文化见之浩繁,也有诸多层次,不是说所有的文化研究在民众中都能做到复兴这个概念的,我们只能让大家对国学这种中国人血脉的源头,能够心存牵伴,能够在21世纪我们越来越趋向国际化的时候,找到中国人朴素的人生坐标,找到心里头的1种生活原则。论语是1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

24、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210篇,万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1部传世之作。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1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1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0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老子

25、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9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复兴国学绝非1朝1夕之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为复兴国学奉献自己的1份力量。至少可以使我们在金钱至上的经济主导1切的社会中,在重重的迷雾中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宋朝哲学家张载那句雄浑大气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我们,那种舍我其谁的恢弘气魄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促使我们勤学,上进,积极,勇敢。从费孝通到启功再到张中行1个又1个大师级人物的相继离世,使我们扼腕浩叹,也许我们将要迎来的是1个大师匮乏的年代。清末民初,那是个大师涌现的年代,梳理下思绪,充满了敬意而又尊崇的心情

26、道出那些名字吧: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胡适、钱钟书、钱穆、冯友兰我们必须拥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全球化的意识来对待国学。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着共同的矛盾和冲突。包括各种危机的出现都是这些矛盾的体现和衍生。比如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甚至包括伦理道德危机在内的社会危机,都迫切地需要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们提出化解的办法。这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繁衍生存下去的重要课题。而国学中蕴涵着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国学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逐渐的找到自我,并将其有价值的东西传承弘扬,为我所用,弃其糟粕。而不是像上个世纪中叶发生那样以文化革命之名

27、义,行割裂文化之实际。1个民族的过去怎样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本义即在此。我们当然不能忘记的自己的传统和历史。刘军宁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说呼唤1场文艺复兴也就成为自然。他说:“中国1直需要1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国学研究当前的研究态势呈现出1种盲目而焦灼的状态。都想要进入研究,但是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于国学的理解,所以进入的姿态和角度也有很

28、大的不同。无论怎样,国学的优秀部分始终是我们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的基础,我们必须承认。至于国学的研究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研究与阐释并行不悖。最好的研究状态就是没有最终的结论和定义。若1切都已经明了,国学研究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西方现代文明是我们研究自己传统文化第1参照物,包容天下的心态、平等的文化视角,纵览世界的博大胸襟才是国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古今结合是我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研究目的,天下为公是我们的终极理想。不论任何社会都有共同的最起码的道德评价标准,比如和谐、诚信、公平、善良、自由、勤奋,这些道德观念或曰价值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起到了主导作

29、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所必需具备的不言自明的基本要义。复兴,不是复古。国学复兴是1次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平崛起与国学复兴可以说是互为条件的,崛起不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摆脱1个世纪以来被奴役、被压迫的尴尬境地之后的1种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与体认。从建国后的政治独立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振兴再到眼下的国学复兴。这1次是我们真正的走向全面复兴。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开放且包容的心态,假以时日,那么国学1定可以起到振衰起弊之功效。并且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呼唤国学的研究发展与之相互呼应,同时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恰恰是国学理念的精髓之1。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崛起并非是1个遥远的梦想。我们不仅期待着

30、,同时也在为之努力着。【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2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3史成明,国学热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4彭永捷,国学,我们能期望什么,人民论坛,2006年02月5丘立才,何为中国的“国学”,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10月6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7尚 钊,砖头?粮食?国学命运刍议,美与时代,2003年12月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9胡 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10江 凌,试论国学和“新国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月11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国学网()12刘军宁,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