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2384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保护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前 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一座座特色文化城市,或是历代王朝之都,或是重要军事基地,或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所,都是人类文明的凝聚。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发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培养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与团结奋斗的精神,以及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近些年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东南大学的阳建强教授曾从城市发展的机制方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做了相关的研究,他指出“真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应是由一系列体现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的历史要素所组成,正是因为过去与现代的交织拼贴才显现

2、出它们的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真实性的本质内涵不应体现在某一时段, 它应是城市形态多个时段的叠加, 应表现出一种尊重过去, 重视现实, 融入未来的状况”。1关于其保护,也不能采用“博物馆式” 的保护方式,应该在保护现存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分不同地段,不同方式来促进名城的保护与现代化。2也有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研究,指出“如何改过去以盈利为目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旅游发展模式,而代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低污染、低消耗的集约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和旅游开发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3。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1

3、章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概述第1节 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第2节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保护原则2.1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文物保护机制。如今我国已公布三批及21座增补城市,共计119座,如表1所示:表1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市县(市辖区)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5个)承德市、保定市、邯郸市正定县、山海关区山西省(6个)大同市、太原市

4、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内蒙古自治区(1个)呼和浩特市黑龙江省(1个)哈尔滨市吉林省(2个)吉林市、集安市辽宁省(1个)沈阳市江苏省(11个)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徐州市、镇江市、常熟市、宜兴市、无锡市、淮安市、南通市、泰州市浙江省(7个)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福建省(4个)泉州市、福州市、漳州市长汀县江西省(3个)景德镇市、南昌市、赣州市安徽省(5个)亳州市、安庆市歙县、寿县、绩溪县湖北省(5个)荆州市、武汉市、襄阳市、随州市、钟祥市山东省(8个)曲阜市、济南市、邹州市、青岛市、聊城市、泰安市、蓬莱市临淄区河南省(8个)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安阳市、南阳

5、市、郑州市、濮阳市浚县湖南省(3个)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四川省(8个)成都市、自贡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宜宾市会理县云南省(5个)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市、建水县、巍山县贵州省(2个)遵义市镇远县西藏自治区(3个)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广东省(7个)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中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海南省(2个)海口市琼山区陕西省(6个)西安市、咸阳市、汉中市、韩城市、榆林市、延安市甘肃省(4个)敦煌市、张掖市、武威市、天水市青海省(1个)同仁县宁夏回族自治区(1个)银川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4个)喀什市、吐鲁番市、伊宁市特克斯县、

6、库车县2.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遵循整体保护、发展中的保护和特色保护的基本指导原则。4取其精华,弃其糟泊,保护城市传统格局与风貌,保证其历史延续性;同时结合地方自然及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名城优势,使其具有时代性;保护名城中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的文化归宿,赋予其特色性。第3节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3.1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2500多年来,太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有“龙城宝地”之美誉,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荟萃,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同时,太原市也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自古

7、以来就一直是燕京和西安之间的非常重要的交通通道。近些年来,太原市政府一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使得太原市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农业与第三产业都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整体社会形势和谐稳定。3.2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申请与审批山西太原政府从2008年9月开始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当地政府以“城市转型内在迫切需要,现状与自身不符,保留独特城市文化记忆,优势与不足并存,有利于激发市民热情”为理由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提交了关于申

8、报太原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晋政200925号)。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西省人民政府的申报,自此,太原市正式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第二章 太原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第1节 太原市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太原市2011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带来一个新的契机。近几年来,太原市旅游业以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为目标,进一步开发市内的旅游资源,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使得太原市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又快又好的态势。为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太原市旅游局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保证太原旅游热线咨询24小时畅通,并与电信部门合作,为游客投诉和建议旅游服务与质量畅

9、通渠道。政府部门积极治理整顿旅行社门市部和外地旅游驻并办事机构,加强行业管理。除此之外,当地旅游局建立了旅游信息数据库,细化旅行社和游客的权利义务。一些具体措施如:推出一批免费游览的景区景点;推出太原旅游“一卡通”;推出太原和石家庄旅游互动的“石太一证通”;联合山西、河北、陕西、河南4省8市的136家旅游区建立“一证游”等等对于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第2节 太原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太原市的旅游业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其发展依旧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2.1太原市旅游资源知名度不够高提及太原市,很多人只能想到它是山西省的省会,著名的旅游景点晋祠。但是,太原市不光有晋祠,还有天龙山

10、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然而这些旅游景点并不为更多人所知。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太原市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太原市的旅游资源知名度相对较低。2.2景区管理问题较多包括景点票价较高,景区内外脏、乱、差等问题。如晋祠等景区门口仍有许多无证经营、摆摊设点现象,破坏了景点的整体形象。据旅游从业者普遍反映,各大景点门票涨幅较大。虽然高门票短期看收入增加,但从长远看阻碍了旅游业发展。2.3旅行社管理不规范太原的旅行社数量多但规模小,且管理、经营都不规范,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为了盈利,多数旅行社都是采取价格手段相

11、互打压,结果是企业赢利下降,纠纷增多,经营更加困难。2.4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交通线路不足,损失不少入境客源。目前,太原的航班主要以国内航班为主,入境航班太少,目前只有太原香港每周二班和太原台北每周一班,致使很多游客只能绕道转机,增加了成本,导致很多国外游客就因此放弃了来山西旅游。二是道路交通拥堵,增加游客出行时间,间接加大了经济成本。三是景点、酒店停车位不足等外部条件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第三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1节 历史文化名城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时期各城市的文化成就与特色。不同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不同的旅游

12、资源优势以及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往往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同时,有些历史文化名城是省会城市,一般经济较发达,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如: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有利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条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以大大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经济较发达,如果能对太原市进行良好的保护与开发,就会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契机。第2节 旅游业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2.1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

13、护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进行。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还离不开一个优美的环境与一套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从这一点来讲,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当地文物古迹的修复与还原,促进城市改善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塑造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其次,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展示名城历史风貌,弘扬城市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城市精神,发挥城市社会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又能为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多的经费,实现以城市带旅游,旅游养文物的良性循环。2.2 旅游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不利影响旅

14、游业的不合理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过度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与整体环境。有些城市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顾当地环境承载力而大量接纳游客,而由于当地的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或者游客素质较低,使得旅游区垃圾遍地,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整体旅游环境恶劣,旅游价值下降,进而影响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其次,当地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城市忽视了当地的原生态文化,而为了商业利益只开发一些表面的东西,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缺乏文化的思考与启迪。再次,部分城市为了旅游业的发展大力重修、重建城市历史文物古迹与建筑,抄袭其他城市

15、文化,从而失去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特色。这些都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带来很大的伤害。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的未来发展之路第1节 健全管理体制,划定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管理体系。太原市文物保护部门、城市建设部门都应对太原市古城的保护及展示工作拟定全局性纲要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包括:太原市的市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村落等,并作出具体安排。其次,山西省古都学会应加强与中国古都学会的合作,加大对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注力度,积极推进太原市古都研究及保护工作的进行。第2节 重视文化价值,保护文化遗产

16、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市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建筑群,文物古迹及历史文化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晋剧、太原锣鼓、六味斋酱肉制作技艺、莲花落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傅山传说故事、小店牺汤、九大套、水母娘娘的传说、太原秧歌、赵氏孤儿的传说、西华门舞狮、二鬼摔跤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太原市人民智慧的结晶,重视对其的保护,是弘扬城市精神,继承传统技艺,展示太原风貌的坚实基础。第3节 保护古城建筑,发展文化旅游 太原市的古建筑主要代表为记载着传统文化的古寺坛庙。太原市市区内现存的地上的文物古迹中,宗教与文化建筑占据大部分。包括:

17、有着“中华第一皇家园林”与“山西小江南”之美誉的晋祠古建筑群,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既有与自然地势的紧密结合,又有江南风云的园林景观。其内部有被称为晋祠“三大国宝”的著名建筑具有高超技巧的宋代木构建筑圣母殿;建于金代,架构简洁,构造合理,历史价值极高的献殿;连通沼岸四方结成十字形,中国古桥中独具十字飞梁形制构造的鱼沼飞梁。太原市的标志“双塔凌霄”。占地面积广,规模宏大,建筑传统与营造手法独特,是明代古建筑的代表崇善寺。道馆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并具有错落有致的楼阁式建筑,独具匠心的布局的纯阳宫等等。这些古建筑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与其

18、相关的文化传统,发展古城文化游,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经济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第4节 结合周边环境,打造旅游品牌一出太原,向北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和佛教名山五台山;向南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及卦山、黄河壶口瀑布;向西有庞泉沟、北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东有藏山、娘子关风景区等等。5鉴于此,太原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应深入挖掘太原市的主要景点晋祠景区的文化内涵,同时与周边著名旅游景点紧密结合,发展为山西省旅游圈,打造太原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城知名度。第5节 合理规划布局,全面发展城市 对太原市的旧城区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开发利用,调整历史城区用地结构,对不用的文物古迹区区

19、别对待,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同时对村落建设规划中与历史环境保护有影响的规划内容进行适当深化调整,做到适当保护改造旧区,积极发展城市新区,加大城市园林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交通组织,最终实现太原市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阳建强,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1412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26(7):383张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索以平遥古城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084贾鸿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775安瑞生,走遍山西500景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